十城畫記

十城畫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唐剋揚 著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散文
  • 文化
  • 城市
  • 遊記
  • 隨筆
  • 繪畫
  • 藝術
  • 生活
  • 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2968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229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世界文明史、建築學等有興趣的大眾讀者
  

著名建築師、學者唐剋揚精心擇選十座城市,細細描摹,獨特解讀,曆述城市在人類文明坐標係中的種種可能。


  

內容簡介

  

作為一位資深的研究者,作者並不企圖迴答“城市是什麼”這樣的大問題,他嚮你細細描摹的是十座不同時空中的城市,具體而微的城市,進入我們視覺和心理經驗的城市:西安,徽州,雅典,元上都,威尼斯,德纍斯頓……“左圖右史”。在本書中,城市並不簡單“是什麼”,它既是我們給它起的名字,也是它所經過的事變的痕跡;既是永存的,又是變化的;既是客觀的和身外的世界,又是我們感受到的一切。


  

作者簡介

唐剋揚,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獲藝術史碩士,哈佛大學設計學院獲設計學博士。建築師,城市研究者。著有《從廢園到燕園》、《美術館十講》、《樹》等。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引子:看城市看

1 西安:又見長安

2 北京:霧中和牆內

3 徽州:傢在黃海白嶽間

4 雅典:曆史之下,現實之上

5 洛陽:彆處青山

6 元上都:金色的荒城

7瓊佳臧比:天颱之路

8 威尼斯:水中的和水上的

9 紐約:紐約的晝與夜

10 德纍斯頓:被修復的曆史

結語:無名的故鄉


精彩書摘

  徽州:傢在黃海白嶽間

  很多人知道徽州,也驚羨於它美輪美奐的村落,卻也有很多人將“徽州房子”誤會成“鄉土民居”,不知道徽州曾經是華東腹地的大邑,安徽省名的來源。其實,這批房子拿到任何地方去都當得起精美建築的聲名,它不僅代錶著現存的中國古代營造中的極高成就,對它的誤解,恐怕也直接反映著古今中國“城市”的不同圖景。

  要解釋徽“州”的特彆不能僅看那城垣裏的一圈。徽州是一個獨特的中國地名,多半是因為其中混閤瞭兩種不同的因素:自然與人工,地理與文化——說來也很奇特,埋沒在大山裏的“天上都會”得名於曆史中的截然不同的一“頭”一“尾”,“一尾”顯然是因為黃山,以至於長期以來很多人都知道雲海中的景點,而忽略瞭山腳下的城市;與此同時,“一頭”也就是這座城市的起源,按今人的習慣,城邑自然關聯著財富所係的地産,但徽州的曆史名譽卻和外來者好奇的建築“傳統”關係不大。

  盡管每個地方都會誇耀自己的曆史源遠流長,實事求是地說,徽州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姍姍來遲。它有著非同一般的齣場。

  從秦漢的“大越徙民”和“百粵之兵”開始,徽州的先民有相當一部分是從北方,中原等陸續遷入的移民,要說本地有多少悠久“傳統”是很難談得上的。《嘉靖徽州府誌》開篇寫道,“秦郡於彰,迄於宋元,名命屢更”,這座城市文化的實質騰達還是始自中晚明的經濟動力,由於耕地稀少,徽州人紛紛外齣經商,“徽之俗,一賈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除瞭壟斷鹽、茶、木材等特許行業,徽商還經營典當這樣的生意,聚利捷便卻不免遭人痛恨,於是“徽州朝奉锡夜壺”之類的調侃紛至遝來。徽州人有瞭銀子,亟需改變自己的形象,也重塑人們對於這座偏在內陸的城市的印象,雖然大量財富砸在今天人們熟悉的“不動産”——徽州建築——上,對於嚮外推銷而言,房子卻是最後纔引起人們注意的事情。

  當時的徽州人已經踞於文化工業的“上遊”,由水路,外齣“打工”的人可以很方便地去往長江三角洲的富庶前哨,“徽州畫派”早期的著名代錶如李流芳和程嘉燧,就曾客於餘杭或是吳中,那時的徽州尚無令自己底氣十足的文化,但是他們卻有人手、熱情,以及金錢,徽州刻工和吳越書商的閤作是其中經典的段落,齣現瞭類似《西廂》《三言》《二拍》的名作。也就是在此時期,徽州齣現瞭自己的“收藏傢”,在這方麵甚至後來居上,反客為主,於是,當清初的《四庫全書》輯佚各種民間版本的時候,“後七子”之首王世貞的著作《書畫題跋錄》在傢鄉婁東都找不到,隻能求助於徽州的私人收藏瞭。

  徽州人顯然不滿足文化“幫閑者”的定位,他們既希望“走齣去”,也願意將風流世界“請進來”,標誌是這一時期的本地文人和外來者有瞭引人注目的交往,丁雲鵬,詹景鳳和鬆江文人的交情便是明證。徽州文化人雖不甚有名,但是他們卻樂於做東,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政、商兩界均有交情的“黃山主人”汪道昆邀請王世貞和江浙文人一百餘人造訪。在那個交通不便和公共空間匱乏的時代,這種動靜委實著實不小,連活動的場地都是臨時租賃而來,既有專資彆情,客人自然不能白來,一次次的“雅集”正是徽州人嚮外確立自我身份的大好時機。

  首先是如何確立一個“地方”的概念。徽州府府城(歙縣縣城)隻是一個麵積有限的小城,不圓不方,城山相錯,所謂“大大徽州府,小小歙縣城”,它顯然不能涵蓋分布在上韆平方公裏轄區內的各種精美建築——它們從位置經營上而言是“村落”的,質量卻是古代“城市”的標準。如果再說到徽州的“名片”黃山,就更不是尋常城市空間尺度可以界定的瞭,一般人們說到的黃山地跨四縣,也即歙縣、黟縣、太平和休寜,連帶北邊的旌德、績溪和南邊的婺源都稱得上是廣義的“徽州”;另一方麵,不像那些有著鮮明地標指示的城市,徽州地方的意象也不好清晰地界定,比如“黃”山和“黃”色並無關係,同是徽州的“黟”縣倒是指涉著真實的“黑石山”的“黑”,說明“黃”實則和人們對它的觀感無關。

  和一般城市不同,“山中”所界定的空間本不易確鑿,李白說:“黃山四韆軔,七十二蓮峰。”使得本地聲名大噪的幾座山頭,“黃山”,“白嶽”本身並不相連,延亙數百裏,它們所指的更多的是連綿的山勢而非確鑿的“地點”——這或許也說明瞭一個實質性的問題,這裏的“徽州”地名,從一開始就是種概括性的人文指涉,仿佛今天“象”而“徵”之的“logo”設計,並不是真實而完整的自然地理,黃山雖然著名,卻不等於哪一座具體有數的山頭。黃炎培曾經給黃山做過一個完整的定義:

  “……黃山山脈……自贛浙間之仙霞嶺摺而為浙與皖休寜界之馬金嶺,迤西而為扶車嶺,為婺休間之塔嶺,為婺之浙嶺。餘自景德至屯溪過浙嶺即此。再西為婺休之平鼻嶺。為張公山為婺休兩邑與江西界之率山。摺而東北為祁門之天馬山,為祁休之間之安息嶺,為黟祁之間之榔木嶺。復摺而西北為黟祁之間之西武嶺,為釣魚嶺。復摺而東北為黟與太平間之羊棧嶺,再東遂為黃山之太平而南歙焉。復東北行終於吾江蘇之寜鎮……”

  徽州本地文人打造的,實則是一座子虛烏有的“天都”。黃山的“黃”,指的原是在此飛升的“黃帝”,為此還要拉上一座“白”嶽,也就是休寜不那麼有名的齊雲山,好湊成對子。“黃帝”的附會雖然查無實據,的確反映瞭人們對於世外仙源的經意想象。因為徽州既乏古跡,又無鮮明的文化傳統或是有特色的民俗,由把曆史推嚮太古和洪荒而使其“悠遠”,營銷的定位堪稱準確瞭——這種文化營銷在徽商頭腦的組織下有闆有眼,並非低級的街頭叫賣,前述汪道昆的那次東南“雅集”,據說陪同一百多江浙客人的便有二百多精選齣來的本地士子,他們既是因其地利的嚮導,也是隨時唱和的高級“伴遊”——當然,這種賽詩隻是一種“友誼賽”或是“錶演賽”,對買單的主人客人們也當有點“客氣”,但不管怎麼說,“新安佳山水”的精準選題有效地衝淡瞭鄙陋遠地的不利印象,在十七世紀的徽州登山,如同十七十八世紀歐洲人的“壯遊”(GrandTour),或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時間成瞭時髦。晚明造訪徽州的,包括“性靈派”的領軍人物袁宏道(萬曆四十六年,即1618年),以及大名鼎鼎的錢謙益,他在明亡前三年(崇禎十四年,即1641年)登山。

  外來者對徽州的美諛之詞不是“東南重鎮”“新安大邑”,而是“非人世”——“非人世”顯然不是指徽州商人的甲第,但並非是全然陌生的火星,而是人類世界的圖景疊加在自然之上。錢謙益1641年的黃山遊記之中是如此描寫的:

  度雲梯而東,有長鬆夭矯,雷劈之僕地,橫亙數十丈,鱗鬣偃蹇怒張。過者惜之。餘笑曰:“此造物者為此戲劇,逆而摺之,使之更百韆年,不知如何槎枒輪囷,蔚為奇觀也。吳人賣花者,揀梅之老枝,屈摺之,約結之,獻春則為瓶花之尤異者以相誇焉。茲鬆也,其亦造物之摺枝也與!”韆年而後,必有徵吾言而一笑者。

  二十餘年前,袁宏道的觀感與此相仿,麵對天都峰的壯麗景象他寫道:“……如懸畫軸”。可見這種“非人間”的比附不是嚮“上”而是嚮“下”的,由自然又迴到人世。將陌生的風景比喻為巨大的“摺枝”,造物的“盆景”——這些都是文明中心區的江南市鎮纔有的,並非新奇,但在這荒莽的山野,它們失去瞭原有的尺度,超越瞭有限的時間,變得使人驚悚,蔚為大觀。在為自然尋求一部這樣的“曆史”的時候,也就是山中原來無甚可書的“人”的文化得到落實的開始。

  沒有今天的攝影手段,除瞭文人的詩作和遊記之外,刻畫本地形象最甚的,就隻能是十六、十七世紀開始大量湧現的那些繪畫和木刻作品之中的徽州“圖像”瞭。最早“發現”徽州的是外人的眼光,《三纔圖會》中風格化的黃山,更像是受到早先類似作品比如《黃山圖經》的影響,而不是取材於實際地點的景緻,最好的例證就是,盡管很多圖像的作者都是徽州人(例如畫傢詹景鳳和李流芳),兩種《黃山圖》均未提及任何具體的黃山地名,這些地名在後世同類的畫作中卻一再齣現。就在《三纔圖會》印行不久,杭州書商楊恩曾齣版瞭《海內奇觀》,裏麵有130幅類似的木刻版畫,包括代錶徽州的黃山。這本書依然是典型的地域閤作:刻工是徽州人,但畫傢陳一貫卻是杭州人。這本書裏的黃山幾乎就是《黃山圖經》的翻版,畫中的地名和實際情形不盡對應,有時還和書本身提供的文本有明顯齣入,比如依據書中的描述,“青鸞峰”和“紫石峰”應該是相連的,“煉丹峰”和“鉢盂峰”相屬,但是在畫中它們卻為其它山峰分隔,明顯不是一對兒。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很顯然,晚明人,甚至是本地的徽州人對於黃山的瞭解也是有限的,少數文人雅士的登山並不能使得大山等同於他們的城市,但是現在山——自然的某種錶徵——成瞭識彆他們文化身份的一種有效手段,也就是“自然”成就瞭“文化”。但這種“自然”首先是風格化的文化圖符,沿襲圖繪藝術既有的慣例,其次纔是一個真實的地理空間,而為瞭與某種渺渺仙境的感受相匹配,它反倒要和“自然”的真實麵貌拉開距離纔好——比如,真實的“蓮花峰”和蓮花隻是粗似,但《海內奇觀》中的蓮花峰卻被畫得正如一朵蓮花,全然忽視瞭真山的形貌。一些徽州文人在解釋這類做法時,強調的並非“自然”而是“人文”,仿佛他們故鄉的山水也是應這種風流淵藪的需要而生的。例如,文士吳庭簡就認為,黃山簡直就是天地間戛戛獨造的一件書法“作品”——“凡遠山皆作草書,畫眉筆意,而黃山獨作隸書,鐵畫棱曾,百裏外便與諸峰迥異”。

  王爾德說:“生活模仿藝術”。從自然中“認齣”什麼本是藝術史中一項悠久的傳統,既不獨獨“中國”也非徽州獨有,然而將一整個地方,一個沒有明確起止的自然空間強烈地綁在一種藝術風格上,這卻是徽州——以及黃山——的個案中極為突齣的,迄今如此,以至於我們想起雲海怪石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想到這裏。事實上,藝術史中的“徽州畫派”正是如此而成就的藝術風格,它和地方有關,其中的自然不僅僅是一個真實的“舞颱”,而且也是一類圖畫再現風格的由來——這些都是區區“徽州”小城無法盡括的,因此,有人建議使用“皖南畫派”來指涉這一藝術現象——因為很多以“自然”為題的畫傢不是徽州人,也不見得僅僅畫徽州,也有人建議使用徽州畫傢們自己使用的“新安畫派”——新安江是流經浙皖南部的一條主要河流。最後,人們發現還是使用“黃山”畫派這個名詞更加閤適,正是包括這些藝術傢在內的文化人們,讓從荒野“藉來”的自然最終喧賓奪主,成瞭徽州更強有力的象徵。

  由徽州官紳和士子推動的文化-自然之旅確實成功。但是也有人識破其中強烈的經濟因素,或說相當“功利”的自我營銷目的,這是“人文和自然”的對立之外,徽州的山水名片的又一重疑難。著名的戲麯傢湯顯祖便寫下瞭一首詩:

  欲識金銀氣,須從黃白遊;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無夢到徽州”——含有今天引用率極高的“廣告語”的這首詩,在它初次齣現的時候分明帶著幾分譏刺,“黃”“白”也是“金”“銀”的代指。但“無夢”不意間也說明瞭“彆處風景”(otherspace)的遙不可達,或是米歇爾·福柯所說的“異邦”(heterotopia),對於一個“彆處風景”而言,信詞鑿鑿地說“去過”纔是自相矛盾,屐痕“到處”也是不盡可信的。因為一種“自然”是確實的,是真實的人類去所,對於這種風景的再現會是基於相似性的,如同攝影圖片那般準確,在當時也隻有徐霞客那樣的旅行傢纔能賞識;第二種“自然”就沒有什麼具體的內容或是實際活動,它是某種“圖標”,構成一個空洞的,不甚可見的紀念碑。雖然當時已經粗鑿遊山的道路,但是以錢謙益59歲的高齡,“去過”和“到處”卻是形式大於內容瞭。

  使得“黃山畫派”的命運峰迴路轉的,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變,那就是明清之際滿族入侵者對江南文人的血腥屠戮,讓主流和邊緣的態勢暫時發生瞭某種波動,原先風光無限的錢謙益之流忽然失勢吞聲,而那些不甘心在異族統治下的文化人或是直接捲入瞭抗清鬥爭,或是被驅趕到偏僻的徽州山中,成瞭所謂“遺民”。

  “遺民”也可以稱為“逸民”,一種是閤法地逃遁於俗世之外,或者齣傢,或者成為道士,還有一種是暴力和非暴力的不閤作,拒絕接受異族權力的管轄。至少在個人姿態上新法統的這一批社會邊緣人,需要有更強有力的姿態錶明他們和新王朝的不閤作,如此,營造“彆處空間”的意識突然間變得更具有吸引力瞭,甚至也脫卸瞭“金銀氣”的俗調,成瞭精神解脫的不二之途。這樣,“自然”不僅僅在物理上是一處逃離的去處,在心理上亦成瞭逃離的去處。

  矛盾並沒有因此消除。“彆處空間”並不是純然自然的,它依然是一個不可進入的場所。作為一個新的“非人世”的紀念物,山中一層是天荒地老,宇宙鴻濛,一層卻是是人間的物象,隱喻著失敗的王朝。還是錢謙益在明亡前登山時所看到的那樣,自然在可畏的尺度轉換裏成瞭(人類)“世界”,這種兩麵觀讓窮荒的魅力倒是增強瞭——由南明的孤臣轉入佛門的僧人檗庵正誌便是目睹瞭這種新的“二元圖像”:

  黃山集韆仞數百仞削成之峰,凡韆百置一望中:如天子有事於圜丘方澤,而羽林執役扈也;如修竹園林,一旦辱於斧斤,而新篁怒生也;如瀟湘日夕,有船聚泊,而叢檣指天也。

  僧人正誌的觀察與其說是讓他息心於林泉,不如說是釋放瞭無限的怨懣。他的描述裏充滿瞭快速變幻的物象,它們不是旅遊者關心的甜美明信片風景,而是如同他本人的經曆一樣帶有大開大閤的戲劇感。“有事”天子的羽林扈衛,園林之中“辱於斧斤”而怒生的新篁,“叢檣指天”的繁華瀟湘都會……和《黃山圖經》一類書中那些高古的氣息相比,它們並不能讓人坐下來安靜品味,世間萬物和廣大自然在倏忽間聚散,似與不似的轉換中充滿瞭滄桑的感懷,傳達齣對於現下人生的一種幻滅感。一位清初的文人周金然在序《黃山誌續集》時,恰當地錶達瞭“自然”對於這個特殊曆史時刻的助力:

  黃山如一部《大易》,包蘊無窮……橫說竪論,顯證微參,終莫能罄其奧義。若茲山之瑰詭聳拔、奇幻百齣,即同遊之人而彼此異趣。一人之遊而先後殊觀……

  是的,這樣的黃山已經不止是“彆處空間”,對它的感受裏,也蘊含著整個世界嚮“彆處空間”轉換的圖解。在明朝滅亡之後的半個世紀內,它的忠誠者對恢復傢國尚有著某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徽州一度成為這種希望的寄托,黃山上至今存有抗清運動的領袖人物比如金聲、江天一等人的“行跡”。但是,天崩地解的痛苦最終成瞭不可逆轉的現實,蕩滌這種痛苦的過程,也許是將它所有的意義去盡然後賦予新的意義,這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奇怪的再生過程,“自然”是這一過程最好的“變壓器”,而十七世紀以降,地方誌和“黃山畫派”的藝術傢作品中,一係列新造黃山圖像中的風格再造,正是一種心理變形的摺光——“甲申國變”前三年,自觀音崖而上黃山的錢謙益或許是提前預見瞭這種心理變形:

  老木支徑,壽藤冒石……非復人世……升老人峰,天宇恢廓,雲物在下,三十六峰,參錯湧現,恍恍然又度一世矣。吾至此而後乃知黃山也。

  好一個“恍恍然又度一世矣!”作為一座內地城市,徽州讓明清的時人記住它,竟然多少是因為它在“另一世”的風光,他們自豪地稱之為“新安佳山水”,和中原江南我們所熟悉的城邑迥然其趣。這種“彆處”的山水意趣也嚮我們隱約提示齣另一類特彆的城市——某種不囿於“城坊”的人居模型。不像車馬輻輳的州縣,徽州的宅第散布在麵積極其廣大的山野間,除瞭不甚可見的“民居”室內,還有一種特殊的“牌坊”在景觀中標識著它的存在——“牌坊”者,坊裏的標誌也,同時也是坊裏的大門,它和早期中國城市觀念的關係實在太密切瞭。在徽州,人們都很熟悉這樣的一種景象:散落在“村口”的牌坊和村子尚遠,但它卻遙遙指示著一條通往山水田園的道路,就其轉摺多姿,也被當代的建築師擊節贊嘆不已,亦和尋常印象中的中國城市空間形態不同。作為另外一種文明的“劇院”,觀眾席的規模有限,但自有大大的舞颱。

  這個角度看到的徽州很難和一座同時期的歐洲小城——比如布魯日——聯係起來,但城市又到底是什麼?從外人的角度,比如《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的編者施堅雅(G.WilliamSkinner)等人看來,中國的“城”“鄉”之間並不存在著顯著的差彆,而且“鄉”和“城”的觀念存在著一定聯係——馬剋斯·韋伯注意到“中國城市居民在法律上屬於他的傢庭和原籍村莊”。實則如此的“鄉”可以說是城市文明存在的另一種形態,今日中國巨大的城鄉差彆是近代化帶來的新的後果。隨著西方“城市”觀念的湧入,北京、上海這樣的都會成為文明發展的重心所在,廣大的鄉村趨於敗落,“本末”徹底顛倒,徽州的聚落徹底淪為“鄉野”瞭——隨著西方城市觀念而改變的中國城鄉秩序中的“本末”意味著兩件事情:“城市”將會更像城市,趨近西方城市的樣貌,而原本中性的“鄉野”如今已經成為城市的對立麵。

  由“城鎮化”的高昂調門,今日破敗的“鄉野”亟需得到現代性的教化,然而徽州的例子或許說明,作為彆處空間的“鄉野”恰恰是城市積蓄力量的另一種形式。在此,文明改頭換麵,以它的反麵形式——“自然”——而存在,也以同樣精微的文化語言錶達著自身賴以維係的秘密。

  ……



《十城畫記》的讀者們,你們是否曾想過,在那些看似尋常的街角巷尾,隱藏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是否好奇過,當一座城市被時間雕琢,留下的不僅僅是高樓林立,還有那些被歲月浸潤的塵埃與光影? 這部作品,並非是簡單地描摹十座城市的風貌。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探尋,是對“城市”這一概念最本質的解剖。我們所見的城市,是建築、道路、人群的集閤,是曆史的沉澱,是文明的載體。然而,這座城市,又遠不止於此。它是一個有生命、有情感、有記憶的有機體,每一個磚瓦、每一條街道、甚至每一縷拂過的風,都承載著故事,低語著過往。 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對城市懷有深沉熱愛與敏銳觀察力的行者。他沒有將自己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之下,而是選擇瞭一種更為貼近、更為細膩的視角,去捕捉那些易被忽略的細節。他並非要以全知全能的姿態去講述,而是以一個好奇的旅人的身份,在陌生的城市裏迷失、駐足、傾聽、感悟。 在本書中,你不會讀到關於哪個城市最著名的地標建築的“攻略”式介紹,也看不到流水賬般的行程記錄。取而代之的,是作者在某個被遺忘的庭院裏,偶然發現的一段被藤蔓纏繞的壁畫,勾勒齣的某個傢族的興衰;是在一個老舊的咖啡館裏,聽到的兩個老人關於城市變遷的絮語,道齣的時代洪流下的個體命運;是在某個熙攘的市場中,看到一個孩童無憂無慮的笑臉,映射齣這座城市最純粹的生命力。 作者的筆觸,如同細膩的畫筆,將一座座城市的靈魂緩緩勾勒齣來。他會仔細端詳一座古老建築上斑駁的石雕,想象它曾經承載過的輝煌與滄桑;他會留意一條蜿蜒小巷的盡頭,那裏可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愛情故事,或是一場被遺忘的革命;他會關注城市裏流浪藝人的琴聲,那琴聲在夜色中迴蕩,仿佛在訴說著這座城市不眠的哀愁與希望。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對“生活”本身有著極高的尊重。城市,終究是人的城市。作者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們。他捕捉那些平凡的瞬間:一位老人在陽光下打盹,手裏握著一本泛黃的書;一位年輕人在公交車上望著窗外,眼神中充滿瞭對未來的憧憬;一傢人在夜晚的街燈下,圍坐著吃一頓簡單的晚餐。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畫麵,卻是構成城市生命力的最重要元素。它們讓冰冷的建築有瞭溫度,讓喧囂的街頭有瞭脈搏。 《十城畫記》的敘述方式,並非是綫性發展的。它更像是一串串珍珠,散落在作者的旅途中,等待著讀者去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都是一個獨立的片段,卻又與其他的片段相互呼應,共同構建齣一幅宏大的城市畫捲。你會發現,即便是在不同的城市,人們的喜怒哀樂、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正是“城市”作為人類共同棲息地的深刻共鳴。 本書的語言,平實而富有詩意。作者沒有刻意追求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卻流淌著一種沉靜而溫暖的力量。他用最樸素的語言,描繪齣最動人的場景。他的觀察,既有藝術傢的敏銳,又有哲人的深度。他讓我們看到,原來生活的美,就隱藏在我們身邊,隻是我們常常因為匆忙而錯過。 在閱讀《十城畫記》的過程中,你可能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曆與書中的描寫聯係起來。你可能會迴憶起自己曾經走過的街道,遇見過的陌生人,以及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城市。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十座城市的記錄,更是對我們每個人生命軌跡的一次迴溯與對照。 它提醒我們,要慢下來,去感受。去感受城市的呼吸,去感受生活的氣息。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詩意,去體味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美好。它讓我們明白,一座城市之所以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它的繁華與壯麗,更是因為它所承載的無數個個體生命的故事,以及這些故事交織而成的,屬於這座城市的獨特靈魂。 《十城畫記》,是一本讓你在閱讀中行走的書。它邀請你去開啓一段屬於自己的城市漫遊,用你的眼睛去發現,用你的心去感受。當你閤上書頁,你或許會發現,你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已經悄然改變。你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故事,以及那些在你心中蕩漾的,屬於你自己的,關於這座城市的畫記。 這本書,或許能讓你重新審視你所生活的城市,或者,讓你在下一個旅程中,對陌生的城市,多一份好奇,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深情。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生命的體驗,一次對“城市”與“生活”的全新認知。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畫記”,不在於描摹得有多麼精緻,而在於它能否觸動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你在每一個城市的角落,都能發現那份屬於生命的,獨一無二的光芒。 這是一本值得你慢慢品讀的書,它會像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靜靜地與你分享那些關於城市,關於生活,關於人生的,最真摯的感悟。在這些感悟中,你或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開啓一段新的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是一個對文字要求很高的人,很容易在閱讀過程中被不流暢的錶達或刻意的煽情打斷。然而,這本書幾乎完美地避開瞭這些陷阱。它的行文風格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帶著剋製感的抒情,情感的錶達是內斂而深沉的,絕不浮於錶麵。每當我想停下來做筆記時,總會發現下一段的轉承銜接得天衣無縫,讓人捨不得中斷閱讀的連續性。更難得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宏大或復雜的情景時,總能找到一個極其精準且富有畫麵感的比喻,那比喻本身就像一個小小的精彩故事,讓人拍案叫絕。這種老到的筆法,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極高的審美標準。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就像一個精巧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會呈現齣全新的圖案。我驚嘆於作者如何在看似零散的旅行片段中,構建起一個龐大而和諧的情感網絡。這種跳躍式的敘事,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反而極大地增強瞭探索的樂趣。讀者仿佛成為瞭一名同步的探險傢,跟隨作者的腳步,在不同的時空坐標之間進行無縫切換。而且,書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達到瞭教科書級彆的水準,那些匆匆相遇的人,盡管齣場時間不長,卻個個鮮活得仿佛就在眼前呼吸。這種對“人”的關照,使得整本書的溫度驟然提升,不再是冷冰冰的風景速寫,而是有溫度、有故事的生命匯集地。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意猶未盡”和“精神飽滿”。它提供瞭一種極具營養的精神食糧。很多旅行文學往往隻停留在“我看到瞭什麼”的層麵,但這本書顯然超越瞭這一步,它探討的是“我因此感受到瞭什麼,以及這對我意味著什麼”。這種深層的反思和哲理的閃光點,使得這本書擁有瞭超越時間限製的價值。它不僅記錄瞭一段旅程,更記錄瞭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拓寬瞭,看待日常事物的角度也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它不是那種讀完就丟在一邊的快消品,而是那種值得被放在書架上,時不時拿齣來重溫,每次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力量和感悟的寶藏之作。

評分

這本書的文筆真是妙不可言,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一幅幅流動的畫捲。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極其敏銳,無論是街角的霓虹燈光暈,還是老城牆上斑駁的青苔,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歡他敘事節奏的掌控,時而輕快如風,時而沉鬱如雨,完美地烘托瞭不同城市的氣質。每一次翻頁,都仿佛完成瞭一次意料之外的旅行,每一個段落都充滿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心。那種融入文字的旅行感,讓我幾乎可以聞到當地的食物香氣,感受到當地人臉上的錶情和情緒。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不僅僅是記錄瞭風景,更是捕捉瞭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將它們凝固在瞭紙麵上。那種閱讀的愉悅感,是那種很久沒有體驗到的、純粹的、沉浸式的享受。

評分

初讀此書,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標準的遊記散文集,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的預判完全錯誤瞭。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著墨於那些人盡皆知的著名景點,反而將目光投嚮瞭那些城市最深處的肌理,那些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和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作者的哲學思考穿插在對日常的描摹之中,不生硬,不刻意,而是自然地流淌齣來,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依然會忍不住迴味那些關於存在、時間與記憶的碎片。與其說這是一本遊記,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時間在不同地域留下的痕跡”的深刻探究。它的文字力量不在於華麗的辭藻堆砌,而在於那份穿透錶象直達核心的洞察力,非常值得細細品讀,甚至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深意。

評分

評分

包裝很好,印刷不錯,字體也十分清晰,無可挑剔。封麵很喜歡喜歡,很好玩好玩,很棒的一本書。

評分

包裝很好,印刷不錯,字體也十分清晰,無可挑剔。封麵很喜歡喜歡,很好玩好玩,很棒的一本書。

評分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推薦一讀。

評分

很好,很不錯,愉快的購物體驗!

評分

評分

很好,很不錯,愉快的購物體驗!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