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建筑设计行业内从事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紧扣当今建筑设计的热点设计理念的方法,结合经典建筑的风格设计,通过大量精彩实例介绍中外建筑的设计思路与精彩创意,内容涵盖建筑造型设计、结构设计、空间设计、人体工学设计等方方面面,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紧扣当今建筑设计学的热点、难点与重点,主要内容涵盖了广义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建筑设计概论、世界建筑设计简史、建筑空间组合的形式与功能、建筑平面图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建筑材料的应用及绿色创新设计、建筑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建筑设计趋势及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共9个大方面的内容,全面介绍了建筑设计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各个章节中精选了很多与理论紧密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可供建筑设计行业内从事建筑设计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陈根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北京大学特邀课程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客座教授,北京林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导师;时任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新浪、网易等多家媒体、期刊特邀专栏作家,曾任央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特邀策划。
出版专著30余本,涉及金融、科技、地产、医疗、设计等多个领域,是前沿科技领域较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既有厚重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曾任多家上市公司高管,在战略规划、企业转型、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建筑设计概论 001
1.1 建筑概述 002
1.1.1 建筑的概念 002
案例 3 Deluxe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阿尔诺尔岛蝴蝶鸟舍 004
1.1.2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005
案例 里斯本东方火车站 005
案例 柬埔寨大屠杀纪念馆 007
1.2 建筑设计概述 008
1.2.1 建筑设计的概念 008
1.2.2 建筑设计的特征 008
案例 日本园林枯山水庭院 009
1.2.3 建筑设计分类 010
1.2.4 建筑设计基本程序 014
第2章 世界建筑设计简史 016
2.1 西方古代建筑史 017
2.1.1 古希腊建筑 017
2.1.2 古罗马建筑 018
2.1.3 中世纪建筑 019
2.1.4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 021
2.1.5 巴洛克建筑 022
2.1.6 洛可可建筑 024
2.2 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026
2.2.1 18—19世纪建筑 026
2.2.2 现代主义建筑 036
2.2.3 后现代主义建筑 042
2.2.4 新现代主义建筑 046
2.2.5 解构主义建筑 050
2.2.6 建构主义建筑与俄罗斯未来主义 052
2.3 中国古代建筑史 052
2.3.1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 053
2.3.2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主要构件及装饰 054
2.3.3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简述 059
2.4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067
2.4.1 中国近代建筑 067
2.4.2 中国现代建筑 069
第3章 建筑空间组合的形式与功能 070
3.1 空间的定义 071
3.1.1 实体与空间 071
3.1.2 建筑空间的类型 072
3.2 空间组合 074
3.2.1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原则 074
3.2.2 建筑空间组合方式 075
3.2.3 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处理手法 081
案例 Amit Apel美国洛杉矶棱角分明的住宅建筑设计 085
案例 万科峰境 086
第4章 建筑平面图设计 087
4.1 建筑平面图设计概述 088
4.1.1 建筑平面图设计概念 088
4.1.2 建筑平面图设计的作用 089
4.2 建筑平面图构思方法 091
4.2.1 建筑平面图的形态 091
案例 意大利世博会阿联酋馆 092
4.2.2 建筑平面图形态构思方法 093
4.2.3 建筑平面组合方式 095
第5章 建筑造型设计 097
5.1 建筑造型的构思 098
5.1.1 反映建筑内部空间与个性特征的构思 098
案例 带有攀爬结构的城市休憩中心 098
5.1.2 反映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特征的构思 099
案例 纸板教堂 099
5.1.3 反映不同地域与文脉特征的构思 100
案例 深圳音乐厅 100
5.1.4 基地环境与群体布局特征的构思 100
案例 与山坡融为一体的别墅 101
5.1.5 反映一定象征与隐喻特征的构思 101
案例 朗香教堂 101
5.2 建筑造型的构图要点 102
5.2.1 统一与变化 102
5.2.2 对比 103
5.2.3 节奏与韵律 105
案例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万科馆 107
5.2.4 比例与尺度 107
5.2.5 联系和分隔 110
5.2.6 均衡与稳定 111
5.3 建筑立面设计 113
5.3.1 立面设计的空间性和整体性 113
案例 东京垂直住宅 114
5.3.2 立面虚实与凹凸关系的处理 115
案例 西班牙王后大剧院 115
5.3.3 立面线条的处理 115
案例 Hannam-Dong HANDS公司的总部办公大楼 116
5.3.4 立面色彩和质感的处理 116
案例 巴黎彩虹幼儿园 117
5.3.5 立面重点处理 117
案例 Cocoon House 118
5.3.6 立面局部细节的处理 118
第6章 建筑材料的应用及绿色创新设计 119
6.1 绿色建筑设计的内涵 120
6.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120
6.1.2 绿色建筑的基本要素 121
6.2 木材 127
6.2.1 简介 127
6.2.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28
6.3 金属 131
6.3.1 简介 131
6.3.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32
6.4 玻璃 134
6.4.1 简介 134
6.4.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35
6.5 矿物 139
6.5.1 简介 139
6.5.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39
案例 瓦尔斯温泉浴场 142
6.6 混凝土 142
6.6.1 简介 142
6.6.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43
6.7 塑料 146
6.7.1 简介 146
6.7.2 发展及应用创新 147
案例 隈研吾的奥利维茶室 152
第7章 建筑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 153
7.1 人体工程学概述 154
7.1.1 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154
7.1.2 人体工程学的内容 154
7.2 人体尺度 155
7.2.1 尺寸的分类 155
7.2.2 人体尺寸的差异 161
7.2.3 常用的人体、家具和建筑有关的尺寸 162
7.2.4 比例及比例系统 169
7.2.5 尺度 175
案例 日本东北部灾后小建筑 176
7.3 环境生理学 177
7.3.1 环境要素参数 177
7.3.2 视觉、听觉与环境 177
7.3.3 环境生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83
7.4 人的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设计 184
7.4.1 心理空间 184
7.4.2 心理、行为与空间环境设计 186
第8章 建筑设计趋势 188
8.1 人性化与高情感 189
案例 WoZoCo老年公寓 189
8.2 信息化与智能化 190
案例 碧桂园Park Royal智能家居安防系统 194
8.3 建筑形态艺术化 195
案例 马尔代夫水下餐厅 196
8.4 大型化与综合化 196
8.5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96
8.5.1 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197
8.5.2 绿色设计 197
案例 土耳其安塔利亚水族馆 199
8.6 民族性与地域性 199
案例 佛山新城荷岳步行桥 200
第9章 设计师与建筑设计 201
9.1 理查德·迈耶的白色建筑情结 202
9.2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与巴黎爱乐大厅 203
9.3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新馆 204
9.4 安藤忠雄与京都府立陶板名画庭 205
9.5 2016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阿拉维纳 206
9.6 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 209
参考文献 213
前言/序言
消费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是中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在稳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规模最大、和民生关系最直接。要瞄准群众多样化需求,改革创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和消费转型呼唤“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催生消费动力,消费动力助力企业成长,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涵养中国的现代制造文明,提炼中国制造的文化精髓,将促进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
而设计是什么呢?我们常常把“设计”两个字挂在嘴边,比方说那套房子装修得不错、这个网站的设计很有趣、那张椅子的设计真好、那栋建筑好另类……设计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词了。感觉上人们即使不懂设计,还是喜欢拿这两个字出来说一下。2015年10月,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在韩国召开第29届年度代表大会,沿用近60年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正式改名为“国际设计组织WDO”(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会上发布了设计的最新定义。新的定义如下: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设计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它为人类生存的合理、舒适、环保等因素而设计,为人类的更高需求而设计,为人类设计出全新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人类本能的体现,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驱动,是人类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保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设计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则不可缺少“工匠精神”。本系列图书基于“供给侧改革”与“工匠精神”这两对时代“热搜词”,洞悉该背景下的诸多设计领域新的价值主张,立足创新思维而出版,包括了《工业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平面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家具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商业设计看这本就够了》、《网店设计看这本就够了》、《环境艺术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建筑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室内设计看这本就够了》共8本。
本系列图书紧扣当今各设计学科的热点、难点与重点,构思缜密完整,精选了很多与理论部分紧密相关的案例,可读性高,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书由陈根编著。陈道双、陈道利、林恩许、陈小琴、陈银开、卢德建、张五妹、林道娒、李子慧、朱芋锭、周美丽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及时间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及专家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7年1月
《城市脉络:从肌理到形态的建筑学探索》 序言 在这座被时间与文明雕琢的城市中,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砖石与钢筋,它们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面孔,更是人居梦想的具象化。从古老的城墙到未来的摩天大楼,每一次建筑的诞生,都伴随着对空间、物质、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创新。然而,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城市语境下,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建筑设计的本质,洞悉其深层逻辑,并创作出既能回应时代需求,又能触动心灵的作品?《城市脉络:从肌理到形态的建筑学探索》正是为回应这一时代呼唤而生。 本书并非一本填鸭式的“秘籍”,也非一套僵化的“方法论”。相反,它是一场关于建筑学核心理念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城市肌理与建筑形态之间内在联系的严谨梳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带领读者走出纸面上的图纸,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去感受那股孕育建筑生命的原始力量,去理解形态是如何在空间、功能、文化、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力量的交织下,最终得以生长与演变。 本书的视角是宏大的,从城市整体的规划与肌理演变出发,逐步聚焦到微观的建筑设计层面。我们相信,理解一个城市的“骨骼”与“血脉”,是理解其中每一栋建筑的关键。同样,我们也相信,每一栋成功的建筑,都是对城市肌理的一种积极回应与贡献。因此,本书的叙事线索便是沿着“从宏观到微观,从肌理到形态”的逻辑展开,力求构建一个完整且富有洞察力的建筑学思维框架。 在当今的设计实践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有限的资源约束、以及日益增强的社会与环境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挑战。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现实问题,并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利用创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如何通过对当地文化与文脉的深入挖掘,创造出具有在地性与普遍性的优秀建筑。 《城市脉络:从肌理到形态的建筑学探索》是一本面向所有对建筑设计抱有热忱的人的书:有志于投身建筑行业的学生,渴望提升设计视野与理论深度的年轻设计师,希望了解建筑如何塑造城市与生活的公众,以及任何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未来充满好奇与思考的人。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您在建筑探索之旅中的一位同行者,一位启迪者,甚至一位挚友。 第一部分:城市肌理——孕育建筑的土壤 第一章:追溯根源:城市肌理的演变与法则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城市肌理的起源与演变。我们将审视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的形成逻辑,从古代聚落的自然生长,到中世纪防御性城镇的规则布局,再到近现代工业化与城市扩张带来的变革。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城市肌理的特征,如街巷格局、地块划分、公共空间组织等,我们将揭示隐藏在城市形态背后的深层法则。 古代聚落的自然生长: 探讨早期人类聚落如何受地形、水源、防御需求等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无序或半有序的肌理。 古典规划的理性秩序: 分析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grid(网格)系统、轴线对称等规划原则如何塑造城市形态。 中世纪防御性城镇: 研究城墙、壕沟、狭窄街道等元素如何影响城市肌理,以及功能与防御性如何有机结合。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宏大叙事: 探讨广场、大道、皇家园林等如何成为城市叙事的载体,以及形式主义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工业革命与城市扩张: 分析铁路、工厂、住宅区划分如何重塑城市肌理,以及功能主义的兴起。 现代主义的理想城市: 审视高迪、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先驱对城市肌理的构想,以及其优点与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探讨对单一同质化肌理的反思,以及对多样性、历史文脉的重拾。 当代城市肌理的挑战与机遇: 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对当代城市肌理带来的冲击与新的可能性。 第二章:肌理的语言:空间、尺度与关系的解析 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解析城市肌理的构成要素,并理解它们如何通过空间、尺度与关系共同“说话”。我们将学习如何“阅读”城市肌理,识别其中蕴含的能量、秩序与韵律。 街巷的格局与类型: 区分不同尺度、形状、连接方式的街巷,以及它们所承载的不同社会与经济功能。 地块的划分与演变: 分析地块大小、形状、边界对建筑类型、密度和公共空间的影响。 公共空间的组织: 探讨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如何成为城市生活的心脏,以及它们的形态与连接方式。 建筑的体量与密度: 理解建筑体量与城市肌理的相互关系,以及密度控制如何影响城市活力。 视觉通廊与视线焦点: 分析城市肌理中的视觉路径,以及如何利用地标性建筑、重要节点来引导视线。 尺度感与步行体验: 强调人性化尺度在肌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营造宜人的步行环境。 混合使用的价值: 探讨不同功能(居住、商业、办公、文化)混合带来的城市活力与肌理的丰富性。 “看不见”的肌理: 关注地下空间、绿色廊道、交通系统等对城市肌理的隐藏影响。 第三章:文脉的力量:历史、文化与环境的渗透 城市肌理并非孤立存在,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浸润着文化的精神,并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本章将聚焦于文脉的力量,强调建筑设计必须根植于当地的文脉之中。 历史文脉的解读: 如何识别和理解一个城市过往的印记,包括历史建筑、遗迹、传说、社会变迁等。 文化基因的传承: 探讨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审美偏好如何体现在城市肌理和建筑形态中。 地理与气候的适应: 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如何塑造独特的城市肌理和建筑风格。 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审视社会阶层、经济发展模式、权力结构等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肌理的形成。 在地材料与建造技术的演变: 探讨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和传统建造技术如何塑造地域性的建筑特征。 “看不见的”文化: 挖掘那些未被明确记录,但深植于当地人心中的生活方式、社区情感与价值观念。 文脉的当代转化: 探讨如何在现代设计中,以创新的方式回应和传承历史文脉,而非简单的复制。 第二部分:建筑形态——回应与塑造的艺术 第四章:形态的生成:从概念到物质化的过程 本章将深入探讨建筑形态是如何被构思、被设计、被实现的。我们将关注从抽象的建筑概念,到具体物质形态的转化过程,理解形态背后逻辑的驱动力。 概念的源泉: 探讨建筑概念的来源,可以是功能需求、场地文脉、社会议题、艺术灵感,甚至是抽象的哲学思考。 形式追随功能?抑或功能追随形式? 辩证分析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探讨如何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创造出富有表现力的形式。 空间组织与体积的推敲: 审视内部空间流线、体块的组合与切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外部形态。 体量、比例与尺度: 深入分析建筑体量的大小、比例的协调以及与人体和周边环境的尺度关系。 材料与结构的语言: 探讨材料的特性、纹理、色彩以及结构体系如何直接决定并塑造建筑的最终形态。 光影的雕塑作用: 理解光线如何与建筑形态互动,创造出动态的美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非理性”形式的探索: 讨论当代建筑中那些突破传统逻辑,追求新颖、象征性或概念性形态的设计方法。 第五章:形态的表达:美学、象征与叙事 建筑形态不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故事的讲述。本章将关注建筑形态所传达的意义。 美学原则的运用: 探讨对称、均衡、韵律、对比、和谐等经典美学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象征意义的赋予: 分析建筑形态如何通过其造型、材料、色彩等元素来传达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宗教、民族认同等。 叙事性建筑: 探讨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讲述一个故事,传达一种理念,或唤起特定的情感体验。 地域性的形态语言: 识别和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态,以呼应当地的文脉和环境。 肌理与形态的呼应: 强调建筑形态应如何巧妙地回应或介入到城市肌理之中,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在地性”与“普适性”的平衡: 讨论如何在满足在地特殊性的同时,追求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美学。 技术创新与形态的边界拓展: 分析先进技术如何为建筑形态的自由度带来新的可能。 第六章:形态与环境的互动:生态、可持续与人性化 在当今社会,建筑形态的设计绝不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更不能忽视对环境的影响。本章将重点关注建筑形态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人性化之间的关系。 被动式设计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建筑形态的设计,优化自然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性能,降低能源消耗。 回应地形与景观: 分析建筑形态如何巧妙地融入或对抗自然地形,与周围景观形成对话。 绿色材料与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讨论如何将可持续的材料选择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入建筑形态设计。 人性化尺度与空间体验: 重新审视建筑形态对使用者心理感受的影响,以及如何创造舒适、宜人、激发活力的空间。 公共性与社区营造: 探讨建筑形态如何促进社区交流,为公众提供友好的公共空间。 适应性与灵活性: 强调建筑形态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化和发展。 “零碳”与“负碳”建筑的可能性: 展望未来,探讨建筑形态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设计实践——整合与创新 第七章:设计流程的再审视:从问题到解决方案 本章将聚焦于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层面,引导读者以一种更系统、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来审视设计流程。 场地分析的深度: 强调超越简单的图纸测量,深入理解场地的历史、文脉、环境、社会因素。 需求分析的本质: 区分“表面需求”与“潜在需求”,探讨如何挖掘使用者真正的期望与未被满足的需要。 多维度约束下的创作: 如何在经济、技术、政策、文化等多重约束下,找到创新的设计切入点。 草图、模型与数字工具的协同: 探讨不同设计工具在概念发展和方案深化过程中的作用。 迭代与反馈: 强调设计过程中的反复推敲、实验与寻求外部反馈的重要性。 跨学科合作的必要性: 认识到建筑设计并非孤立的艺术,与工程师、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师等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坏设计”的反思: 从失败的案例中学习,理解设计的复杂性与挑战。 第八章:创新驱动的设计:技术、材料与概念的突破 创新是建筑发展的驱动力。本章将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材料和概念的突破,为建筑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参数化设计与生成式设计: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工具探索复杂、非线性的形态生成。 新型建筑材料的潜力: 介绍生物基材料、自修复材料、智能材料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3D打印与建造技术的革命: 展望3D打印等新兴技术如何改变建筑的建造方式和形态可能性。 数字化模拟与性能优化: 利用仿真技术,对建筑的结构、能源、声学、光照等进行精准预测与优化。 “设计研究”的价值: 鼓励设计师进行前沿的、探索性的设计研究,以推动设计理念的进步。 挑战传统与打破常规: 探讨如何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挑战既有的建筑模式。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建筑:责任、伦理与前瞻 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建筑设计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本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建筑设计的伦理维度,以及如何为未来创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设计: 探讨建筑如何服务于不同群体,促进社会的公平与融合。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筑: 审视建筑在缓解气候变化、构建韧性城市中的关键作用。 遗产保护与当代更新: 讨论如何在保护历史文脉的同时,进行有意义的当代建筑干预。 人本主义的回归: 强调在技术至上的时代,重新回归对人本身需求和体验的关注。 城市作为有机体: 倡导将城市视为一个不断演进的生命体,建筑应与其共同生长。 建筑的“终身”思考: 关注建筑的生命周期,从建造到使用,再到拆除或再利用的全过程。 作为“思想家”的设计师: 鼓励建筑师不仅仅是技术执行者,更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者。 结语 《城市脉络:从肌理到形态的建筑学探索》的旅程至此,我们相信您已对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城市肌理是建筑得以生长的土壤,而建筑形态则是对这片土壤最精妙的回应与塑造。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您培养一种“阅读”城市、“理解”文脉、“构思”形态、“实践”创新的能力。 建筑设计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与科学。每一次推敲,每一次草图,每一次对材料的触摸,都是一次与世界对话的尝试。愿本书能成为您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您发现更多隐藏的脉络,创造出更多有温度、有生命力的建筑。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的城市中,看到您留下的深刻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