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實驗指導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鼕梅 編
圖書標籤:
  • 微生物學
  • 實驗
  • 生物科學
  • 大學教材
  • 教學參考
  • 實驗室
  • 生物技術
  • 醫學
  • 微生物
  • 實驗指導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31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509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1
字數:25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微生物學實驗指導》內容包括:基礎性實驗、綜閤性實驗和應用性實驗三部分,共46個實驗,注重訓練學生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的實驗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緻用,融會貫通,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綜閤素質。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前言
微生物學實驗室規則
第一部分 基礎性實驗
第一章 顯微鏡技術 1
實驗1 普通光學顯微鏡 1
實驗2 熒光顯微鏡 9
實驗3 暗視野顯微鏡 11
實驗4 相差顯微鏡 13
實驗5 電子顯微鏡 16
第二章 微生物的染色技術與形態結構觀察 22
實驗6 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 22
實驗7 細菌的芽孢、莢膜及鞭毛染色 25
實驗8 放綫菌的形態和結構 29
實驗9 酵母菌的形態觀察 31
實驗10 黴菌的形態觀察 34
實驗11 微生物大小的測定 38
第三章 微生物的純培養技術 42
實驗12 培養基的配製 42
實驗13 消毒與滅菌 48
實驗14 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接種技術 55
實驗15 微生物的培養特徵 61
實驗16 厭氧微生物的培養 63
實驗17 菌種保藏技術 66
實驗18 噬菌體的分離純化與效價測定 72
第四章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 78
實驗19 顯微計數法 78
實驗20 平闆菌落計數法 81
實驗21 MPN法測定活性汙泥中的硝化細菌數 85
實驗22 比濁法測定大腸杆菌的生長麯綫 89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應 92
實驗23 大分子物質的水解實驗92
實驗24 糖發酵試驗 97
實驗25 IMViC與硫化氫試驗 100
第二部分 綜閤性實驗
實驗26 空氣 /實驗颱/門把手微生物的檢測 104
實驗27 人體錶麵微生物的檢測 106
實驗28 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108
實驗29 生長譜法測定微生物的營養需求 111
實驗30 化能異養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114
實驗31 産氨基酸抗反饋調節突變株的選育 121
實驗32 抗噬菌體菌株的選育 124
實驗33 酵母菌營養缺陷型的篩選 127
實驗34 Ames實驗檢測誘變劑和緻癌劑 131
實驗35 固定化活細胞的製備及發酵實驗137
第三部分 應用性實驗
實驗36 水中細菌總數的測定 141
實驗37 水中總大腸菌群的測定 145
實驗38 乳酸菌的分離與酸奶的製作 150
實驗39 毛黴的分離和豆腐乳的製備 154
實驗40 紫外綫對枯草芽孢杆菌産澱粉酶的誘變效應 156
實驗41 硫酸二乙酯對枯草芽孢杆菌産生蛋白酶的誘變效應 159
實驗42 抗生素抗菌譜及抗生菌的抗藥性測定 163
實驗43 酚降解菌的分離與純化及高效菌株的選育 165
實驗44 土壤中産脂肪酶菌株的分離純化及高産菌株的選育 168
實驗45 活性汙泥脫氫酶活性的測定 172
實驗46 自控發酵罐的原理和使用 175
主要參考文獻 181
附錄182
附錄1 實驗室意外事故的處理 182
附錄2 常用器皿的清洗與處理 183
附錄3 常用培養基的配製 184
附錄4 實驗室常用染液的配製 188
附錄5 常用試劑、消毒劑和緩衝液的配製 191
附錄6 教學常用菌種名稱 200

前言/序言

  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微生物學實驗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基礎,在生物、環境、食品及醫學等領域的生産研究中廣泛應用。微生物學實驗課是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獨立工作能力和綜閤素質的重要環節,實驗教材是指導學生上好實驗課的重要工具。
  為適應高等院校多專業微生物實驗教學的特點,在學習兄弟院校大量實驗教材,總結我校(西北民族大學)長期實踐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我們編寫瞭這本《微生物學實驗指導》。全書分為基礎性實驗、綜閤性實驗和應用性實驗三部分,共46個實驗。本書突齣實驗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簡明扼要,每個實驗項目基本按照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結果和思考題7部分編寫。
  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是實驗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書涵蓋瞭微生物學各分支學科的實驗技術。在基礎性實驗中,突齣瞭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如無菌操作、染色、顯微觀察及微生物的分離純培養等技術;適當充實瞭新內容,如顯微鏡技術中增加瞭相差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的使用等實驗。結閤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和實際生産應用需要,在綜閤性實驗部分安排瞭化能異養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突變株的選育、Ames實驗等實驗;在應用性實驗中增加瞭食品及飲用水的衛生檢查、誘變劑對微生物産生酶的誘變效應、固定化活細胞發酵、自控發酵罐的使用等實驗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中的一些最基本操作技術,在教材後兩部分中有重復,旨在強化實驗技能的訓練,讓學生能應用所學的實驗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做到學以緻用,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其綜閤素質,為進一步從事相關工作打下基礎。
  教材後有參考文獻和附錄。附錄中除有微生物學實驗常用培養基、染液、試劑、緩衝液等的配製外,還增加瞭實驗室意外事故的處理、教學常用菌種名稱介紹等內容。
  本書由王鼕梅擔任主編,雒曉芳和楊具田擔任副主編。具體編寫分工如下:雒曉芳編寫第一部分的實驗12、實驗13、實驗19~實驗25,第二部分的實驗28、實驗29和實驗35,第三部分的實驗36、實驗37、實驗38、實驗39、實驗45和實驗46;楊具田編寫第一部分的實驗14~實驗18,第二部分的實驗26和實驗27;王鼕梅編寫教材中的其他內容,並負責全書的布局、統稿和定稿。
遠古迴響: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技術革新 本書聚焦於公元前 4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間,中國北方,特彆是黃河中下遊及其周邊地帶,社會結構、生業模式、物質文化以及技術體係所經曆的深刻轉型。這是一個技術與社會範式發生劇烈碰撞與融閤的關鍵時期,為後續中華文明的形成奠定瞭物質與製度基礎。 本書並非對某一特定學科的深入鑽研,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曆史場景,展現史前社會在環境壓力、人口增長與文化交流等多重因素驅動下的復雜演化路徑。我們將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展開論述和分析: --- 第一部分:環境背景與生業基礎的重塑 第一章:氣候波動與區域生態適應 本章首先梳理瞭全新世中期氣候的波動對北方草原與森林過渡帶生態係統的影響。通過古環境學(如孢粉學、植矽體分析)的研究成果,我們描繪齣當時植被帶的遷移和水資源分布的變化。重點探討瞭人類如何根據這些變化調整其生存策略。我們觀察到,在某些乾旱化趨勢明顯的地區,定居農業的壓力增加,促使群體尋求新的土地利用模式,例如對坡地、沙地或河流階地的精細化耕作。 第二章:農業技術革命的區域差異與同步性 農業的“再中心化”和多樣化是這一時期的核心特徵。書中詳細對比瞭粟、黍等旱作作物的馴化進程與推廣範圍。我們不再將農業視為單一事件,而是將其視為一係列適應性技術的組閤。這包括: 1. 工具革新: 石製和骨製農具的改進,如磨製石斧、石鏟和骨耜的普及,分析瞭這些工具在不同土壤類型中的效率差異。 2. 火塘與焚耕技術的應用: 探討瞭“刀耕火種”在清理林地和短期提高土壤肥力方麵的作用,以及其對生態係統的長期影響。 3. 早期灌溉的萌芽: 在黃河下遊及大型河流支流沿岸,對小型引水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考古學證據進行梳理,盡管規模尚小,但已顯露齣對水資源的係統性管理意圖。 第三章:動物利用的精細化管理 傢畜的馴化與放牧實踐進入成熟期。本書詳細分析瞭豬、狗、牛(或早期水牛、犛牛的馴化分支)、羊的考古學證據,不僅僅關注骨骼形態的變異,更深入探究瞭它們的飼養模式。例如,不同墓葬中動物隨葬品的比例和個體年齡結構,反映瞭社會對不同動物資源的價值判斷——是作為肉食來源、勞動力還是祭祀品。草原邊緣地帶,馬匹的早期利用(無論是否用於騎乘)也開始浮現齣更明確的證據鏈。 --- 第二部分:物質文化與技術體係的飛躍 第四章:製陶技術的突破:從泥條盤築到輪製的前夜 製陶技術是衡量史前社會復雜程度的重要指標。本章深入剖析瞭仰韶文化晚期嚮龍山文化過渡階段製陶工藝的質變。 1. “快輪”的早期應用: 雖然真正的快輪可能在更晚期纔普及,但我們考察瞭在某些核心聚落中,陶工為追求對稱性和效率而采用的“慢輪”或轉盤技術。這導緻瞭器形的高大化、壁薄化以及紋飾的程式化。 2. 燒製溫度與氣氛控製: 對齣土陶片進行科學分析,展示瞭黑陶、灰陶在不同氣氛下燒製的精確控製能力,這標誌著製作者對火的理解已超越經驗層麵。 3. 陶器群的功能分化: 探討瞭用於烹飪(厚重陶釜)、儲存(大型罐)和宴飲(高足杯、器皿)的陶器在傢庭與公共活動中的使用差異,反映瞭社會等級的萌芽。 第五章:石器製作的終結與金屬時代的曙光 這一時期的石器技術體現瞭一種“精雕細琢”的審美取嚮。磨製技術的極緻應用,使得石器不僅是工具,更是權力的象徵。書中細緻比較瞭不同地區的磨製石斧、鑿、刀的精細程度,以及其在木材加工和防禦中的效率。 同時,我們審視瞭中國北方早期金屬冶煉的“邊緣化”或“探索性”證據。雖然係統性的青銅時代在稍晚纔確立,但局部地區對天然銅礦的開采、冷鍛銅器的使用,以及對隕鐵的早期認知,是理解後續技術飛躍的基礎。這些早期金屬的稀有性,往往決定瞭它們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 ---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與空間組織 第六章:聚落形態的演變:從分散到集中的趨勢 史前聚落從小型、分散的村落,嚮規模更大、防禦性更強的中心化聚落轉變是本時期的重要趨勢。 1. 防禦工事的齣現: 對環壕、夯土牆、壕溝等防禦設施的年代學和空間布局分析,揭示瞭聚落間衝突的加劇和組織能力的增強。 2. 內部空間布局: 考察瞭大型房址、公共建築(如大型灰坑、祭祀場)的發現,以及手工業作坊區的劃分,探討瞭公共領域的形成對社會整閤的意義。 3. 居址的文化麵貌: 區域間文化的互動與整閤,例如仰韶文化嚮龍山文化的過渡,並非簡單的替換,而是相互滲透、技術和觀念的交流。 第七章:喪葬習俗與早期社會分層 墓葬是洞察社會結構最直接的窗口。本書分析瞭墓葬的規模、隨葬品的數量、種類和組閤差異。 1. 等級分化: 財富積纍和權力集中的跡象通過特定墓葬的“超規格”體現齣來,如人殉、人牲的齣現,以及玉器、石磬等非實用性禮器的專有化。 2. 身份的標記: 對比瞭不同性彆和年齡段墓葬中的隨葬品差異,試圖重建早期社會的身份標記係統,例如,某類工具或裝飾品是否僅限於特定傢族或職業群體。 3. 禮儀與祭祀: 考察瞭早期禮器(如陶尊、琮形器)在墓葬中的位置,以及特定動物(如豬頜骨)的集中埋葬現象,推測早期巫術或宗教活動的復雜化。 --- 結論:文明起源的復雜圖景 本書的結論指齣,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的中國北方,並非一條單一的“綫性發展”的道路,而是一個多中心、多路徑的社會重構過程。技術創新(特彆是農業與製陶)為人口增長和資源剩餘提供瞭物質基礎;而環境壓力和內部競爭則加速瞭社會組織的復雜化和等級製度的形成。這一時期復雜的社會互動和技術整閤,最終導嚮瞭區域性文明的整閤與中華文明早期形態的奠定。本書旨在為研究者提供一個跨學科的整閤視角,以理解這個塑造瞭後續曆史的“轉型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當初拿到《微生物學實驗指導》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因為市麵上這類書籍通常都比較模式化。然而,這本書卻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在實驗設計的邏輯性和創新性上,有著獨到的見解。不同於一些陳舊的實驗項目,《微生物學實驗指導》中包含瞭一些更具時代感和應用價值的實驗。例如,書中對食品安全相關的微生物檢測方法有著詳盡的闡述,這讓我意識到微生物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此外,書中對於實驗數據分析和結果討論部分的處理,也顯得尤為專業。它不僅提供瞭參考的分析思路,還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提齣自己的見解。這種引導性的方式,能夠極大地培養讀者的科學素養和獨立思考能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各種顯微鏡技術的介紹,從基本的放大原理到各種高級成像技術,都進行瞭清晰的講解,為讀者提供瞭更深入的理解。這本書的整體風格嚴謹而又充滿啓發性,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實驗,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索,去發現,去思考,這對於任何一個有誌於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微生物學實驗指導》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以前總覺得微生物離生活很遙遠,是實驗室裏那些冰冷的數據和顯微鏡下的模糊影像。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非常生動活潑的語言,一步步地引導我走進這個奇妙的世界。從最基礎的微生物形態觀察,到培養基的製作和接種,再到各種染色方法和純化技術,每個實驗都寫得清晰明瞭,配上精美的圖示,簡直就像有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我身邊手把手地教。我尤其喜歡那些實驗前的原理講解,它們不隻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啓發性,讓我明白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這個實驗又能告訴我們什麼。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瞭那些微小的生命在培養皿中歡快地生長,也感受到瞭科學探索的樂趣。就連實驗後的結果分析,書裏也提供瞭非常詳細的指導,讓我這個初學者也能輕鬆解讀齣實驗的意義。這本書的編排也很閤理,循序漸進,不會讓人覺得壓力太大。雖然我剛開始接觸微生物學,但這本書讓我充滿瞭信心,想要去親手操作,去發現更多微生物世界的奧秘。它不僅僅是一本實驗書,更像是一扇門,為我打開瞭通往微生物學廣闊領域的大門。

評分

作為一名對微生物世界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微生物學實驗指導》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知識的及時雨。它以一種非常易懂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微生物學的奇妙殿堂。書中對每一個實驗都進行瞭詳細的分解,仿佛是在精心雕琢一件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我喜歡書中的插圖,它們不僅色彩鮮艷,而且描繪得非常精確,將那些微小的生命體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眼前。當我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細菌、真菌和病毒時,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活潑,充滿瞭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習,而是在進行一場有趣的探險。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實驗器材的介紹,詳細說明瞭每一種器材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讓我這個“小白”也能輕鬆上手。而且,書中還為每一個實驗設計瞭不同的思考題,引導我去思考實驗結果的深層含義,這比單純地記憶知識點要有效得多。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讓我學會瞭如何操作微生物學實驗,更重要的是,它點燃瞭我對微生物學研究的熱情,讓我渴望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領域,去發現微生物世界的更多精彩。

評分

讀完《微生物學實驗指導》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把復雜的微生物世界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更像是朋友間的交流。每個實驗的開始,都會有一個簡短的背景介紹,讓你明白這個實驗在整個微生物學體係中的位置,以及它的重要性。然後就是詳細的操作步驟,清晰得就像一步步的地圖,即使是像我這樣連顯微鏡都沒怎麼用過的人,也能照著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在介紹一些經典實驗時,還會穿插一些曆史故事或者科學傢的趣聞,讓枯燥的實驗過程增添瞭不少趣味性。比如在介紹革蘭氏染色法時,就講到瞭蘭斯·葛蘭姆醫生發明這個方法的麯摺過程,這讓我覺得科學研究充滿瞭人情味。而且,書中在講解實驗原理時,也很有條理,一點一點地剝開復雜的概念,直到你真正理解為止。很多地方都用瞭圖錶和流程圖,將抽象的知識可視化,這對我的學習幫助很大。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教我怎麼做實驗,更讓我體會到微生物學研究的魅力,讓我覺得學習微生物學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評分

作為一個對自然科學一直抱有濃厚興趣但又缺乏實踐經驗的旁觀者,我對《微生物學實驗指導》這本書的評價,更多的是基於其呈現齣的科學嚴謹性和實用性。書中對於每一個實驗步驟的描述都力求精確,無論是試劑的配比、儀器的使用,還是操作的細節,都考慮得非常周到,充分體現瞭作者在教學和科研方麵的深厚功底。我注意到書中有不少關於實驗安全提示的部分,這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能夠有效避免潛在的風險。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與當前研究熱點相關的實驗案例,這讓我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微生物學領域的最新動態,激發瞭我的好奇心。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微生物現象,比如食物的發酵、疾病的傳播等,然後嘗試在書中找到相關的解釋和實驗方法。這種將理論與生活相結閤的學習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我對微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入門讀物,對於想要係統學習微生物學實驗技能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和清晰的路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