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CMH-17协调委员会 编,乔菁,杨文澍,武高辉 译
图书标签:
  • 复合材料
  • 金属基复合材料
  • 材料科学
  • 材料工程
  • 金属材料
  • 复合材料手册
  • 工程材料
  • 航空材料
  • 冶金
  • 粉末冶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3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644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精装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是《复合材料手册》(简称CMH-17)的第4卷,主要介绍了金属基复合材料体系、组分及其制备工艺,给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方法、数据处理、数据报告、统计分析,特别是设计方法等相关指南。书中还包含了以统计为基础的金属基复合材料性能数据,它们满足CMH-17特定母体取样要求和数据文件要求,并涵盖了普遍感兴趣的材料体系。
  《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可供材料领域及其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1 指南
1.1 概述
1.1.1 引言
1.1.2 目的
1.1.3 适用范围
1.1.3.1 第1章指南
1.1.3.2 第2章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指南
1.1.3.3 第3章材料性能数据
1.1.4 文档的使用和限制
1.1.4.1 信息来源
1.1.4.2 数据使用和应用指南
1.1.4.3 强度性能和许用值术语
1.1.4.4 参考文献的使用
1.1.4.5 商标和专利产品名称的使用
1.1.4.6 毒性、健康危害与安全
1.1.4.7 消耗臭氧层化学制品
1.1.5 审批程序
1.1.6 符号、缩写和单位制
1.1.6.1 符号与缩写
1.1.6.1.1 组分性能
1.1.6.1.2 单层与层合板
1.1.6.1.3 下标
1.1.6.1.4 上标
1.1.6.1.5 首字母缩写词
1.1.6.2 材料体系编码
1.1.6.3 单位制
1.1.7 定义
参考文献
1.2 金属基复合材料(MMC)简介
1.2.1 引言
1.2.2 MMC体系
1.2.2.1 体系定义
1.2.2.2 与其他材料/复合材料的区别
1.2.3 基体材料
1.2.3.1 基体材料的作用
1.2.3.2 基体材料的形式
1.2.3.3 基体材料的类型
1.2.3.3.1 铝
1.2.3.3.2 铜
1.2.3.3.3 铁
1.2.3.3.4 镁
1.2.3.3.5 镍
1.2.3.3.6 钛
1.2.4 增强体材料
1.2.4.1 增强体种类
1.2.4.2 增强体的作用
1.2.4.3 增强体成分
1.2.5 增强体涂层
1.2.5.1 涂层的作用
1.2.5.2 涂层的类型
1.2.6 制造过程
1.2.6.1 概述和总说明
1.2.6.2 组合和固结
1.2.6.2.1 粉末共混合固结
1.2.6.2.2 固结扩散连接
1.2.6.2.3 气相沉积
1.2.6.2.4 挤压铸造和压力浸渗
1.2.6.2.5 喷射沉积
……

2 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指南
3 材料性能数据
附录A 典型压出试验数据
附录B 基体材料原始数据表
附录C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原始数据表
《金属基复合材料:科学、工程与应用》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Metal Matrix Composites, MMCs)领域的权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科学原理、工程制造方法、力学性能、失效机制以及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本书力求全面、深入地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学生以及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详实可靠的参考。 第一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从基础层面出发,为读者构建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全面认识。 第一章: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述 定义与分类:清晰界定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概念,并根据增强体类型(纤维、颗粒、层状)、基体材料(铝、镁、钛、铜、高温合金等)以及制造工艺进行详细分类。 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回顾金属基复合材料从概念提出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历程,介绍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 优势与挑战:深入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相较于传统金属材料的优越性,如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优异的耐磨性、良好的导热性等,并客观探讨其在成本、加工难度、界面设计等方面的挑战。 第二章:增强体的类型与特性 增强体概述:介绍作为增强体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对复合材料整体性能的影响。 陶瓷纤维:重点介绍碳化硅(SiC)纤维、氧化铝(Al₂O₃)纤维、氮化硼(BN)纤维等,分析其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以及在金属基体中的作用。 陶瓷颗粒:阐述碳化硅(SiC)、氧化铝(Al₂O₃)、氧化锆(ZrO₂)、氮化硼(BN)等颗粒在提高材料强度、刚度、耐磨性、高温性能等方面的机制。 层状增强体:讨论石墨、氮化硼等层状材料作为增强体时,如何影响材料的各项异性力学性能。 其他增强体:介绍金属纤维、碳纳米管(CNTs)、石墨烯等新型增强体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潜力。 第三章:金属基体材料及其选择 铝基复合材料:分析铝及其合金作为基体材料的特点,如密度低、易加工、成本适中等,并重点介绍其在航空航航天、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镁基复合材料:探讨镁及其合金作为基体材料的优势,如极低的密度、良好的阻尼性能,以及其在航空航天、便携式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钛基复合材料:分析钛及其合金基体材料的特点,如高强度、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等,以及其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应用。 高温合金基复合材料:介绍镍基、钴基高温合金作为基体材料的特性,以及其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极端工况下的应用。 其他基体材料:简要介绍铜基、铁基等复合材料的特点。 基体-增强体匹配原则:从热膨胀系数、化学反应活性、晶格匹配等角度,阐述选择合适的基体材料与增强体的匹配原则。 第二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从微观结构控制到宏观性能实现。 第四章:熔体浸渗法 基本原理:阐述通过熔体金属浸润增强体的方式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 工艺流程:详细介绍浸渗温度、时间、压力、气氛等工艺参数的控制要点。 优势与局限性:分析熔体浸渗法的优点,如成本较低、易于实现大尺寸制件,以及其在界面反应控制、均匀性方面的挑战。 典型应用:列举熔体浸渗法在制备铝基、镁基复合材料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第五章:粉末冶金法 基本原理:介绍通过粉末混合、压制、烧结等步骤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 工艺流程:细致讲解粉末制备、混合、成形(压制、等静压)、烧结(固相烧结、液相烧结)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 增强体分散与界面控制:重点探讨粉末冶金法如何实现增强体的均匀分散以及控制基体-增强体界面。 优势与局限性:分析粉末冶金法在精确控制成分、制备复杂形状零件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可能存在的缩孔、密度不足等问题。 第六章:固相连接法 基本原理:介绍通过固相扩散、摩擦搅拌等方式实现材料连接的原理。 扩散焊:阐述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原子扩散实现增强体与基体的结合。 摩擦搅拌焊(FSW):介绍FSW技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连接中的应用,及其对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其他固相连接技术:简要提及爆炸焊、超塑性成形连接等。 优势与局限性:分析固相连接法在避免熔化缺陷、保持材料性能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连接强度、工艺参数控制上的挑战。 第七章:先进制造技术 增材制造(3D打印):介绍选择性激光熔化(SLM)、电子束熔化(EBM)等3D打印技术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重点关注其在复杂结构设计与快速原型制造方面的潜力。 化学气相沉积(CVD)/物理气相沉积(PVD):探讨这些技术在制备高性能表面涂层或整体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 机械合金化:介绍通过机械力的作用促进元素间固溶和形成纳米晶或非晶合金,进而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第三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与表征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关键性能,以及对其进行科学表征的方法。 第八章:力学性能 拉伸性能:分析应力-应变曲线,讨论杨氏模量、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等参数如何受增强体类型、含量、分布以及界面结合的影响。 疲劳性能:深入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疲劳寿命、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以及增强体和界面的作用。 断裂韧性: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以及增强体和基体材料对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 蠕变性能: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高温下的蠕变行为,以及增强体如何有效抑制位错运动和扩散。 硬度和耐磨性: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提高硬度和耐磨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摩擦磨损环境中的行为。 高、低温性能:考察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变化。 第九章:物理与化学性能 导热性:分析增强体和基体材料对复合材料导热系数的影响,以及在电子器件散热等领域的应用。 导电性: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及其在导电组件中的应用。 热膨胀系数: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特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控制其热膨胀行为。 耐腐蚀性:评价金属基复合材料在不同腐蚀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 阻尼性能: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吸振特性,及其在降低机械振动方面的潜力。 第十章:界面科学与表征 界面结构与化学:详细研究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形貌、化学组成、原子排列等微观结构。 界面反应:分析在制造过程中以及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界面反应,如形成脆性化合物、元素扩散等,以及这些反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界面结合机制:探讨化学键合、物理吸附、机械互锁等多种界面结合机制。 表征技术:介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等用于界面表征的技术。 第四部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展现其巨大的技术潜力和商业价值。 第十一章:航空航天领域 结构部件: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飞机机身、机翼、发动机叶片、起落架等关键结构部件中的应用,重点突出其轻质高强特性。 高温部件:阐述钛基、高温合金基复合材料在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中的应用,以应对极端的工作环境。 空间应用:讨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卫星、火箭等航天器结构件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汽车工业 发动机部件:介绍铝基复合材料在活塞、连杆、气缸盖等发动机部件中的应用,以提高燃油效率和降低排放。 车身结构件: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车身框架、底盘等部件中的应用,以减轻车身重量,提升操控性能。 制动系统: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刹车盘、刹车卡钳等部件中的应用,以提高制动性能和耐磨性。 第十三章:能源与环境领域 风力发电机叶片: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风力发电机叶片中的潜在应用,以提高叶片的强度和耐久性。 核能应用: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核反应堆结构件、燃料包壳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以提高耐辐射性能。 热管理材料:介绍具有优异导热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在电子设备散热、热交换器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四章:体育器材与消费品 高性能自行车: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自行车车架、轮组等部件中的应用,以实现轻量化和高强度。 高尔夫球杆: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提高球杆性能方面的作用。 其他消费品:列举金属基复合材料在各种高性能运动装备、电子产品外壳等方面的应用。 第十五章:生物医学领域 骨科植入物:介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高强度和耐磨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在人工关节、骨板等植入物中的应用。 医疗器械:探讨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手术器械、诊断设备等方面的应用。 结论与展望 本书在系统梳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科学基础、制造工艺、性能特点和应用前景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以及对高性能材料需求的持续增长,金属基复合材料必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平台,助力其在该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的初学者,我在学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的学习体验。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复杂的概念进行拆解,并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比如,在讲解材料的增强机制时,作者将增强体比作“骨架”,将基体比作“填充物”,通过这样的比喻,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它们是如何协同作用来提升材料整体性能的。 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细致入微的显微照片,清晰的工艺流程图,以及简洁明了的性能对比图,都帮助我更形象地理解理论知识。我曾经在学习碳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时,对纤维的取向和分布感到困惑,但书中提供的三维示意图,让我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此外,本书的章节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循序渐进,让我能够逐步深入。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充满继续学习的动力。 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思考题和练习题,这对于我巩固所学知识非常有帮助。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我能够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发现自己理解上的不足。 我非常感激这本书能够用如此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材料科学知识呈现出来,它让我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和困难,而是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评分

作为一名小批量、多品种的定制化金属基复合材料制造商,我深切体会到掌握精确的制备工艺和可靠的性能表征方法的重要性。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们团队的“圣经”。 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不同制备工艺的详细对比和分析。无论是传统的粉末冶金、熔渗法,还是新兴的增材制造技术,书中都提供了深入的阐述,包括工艺流程、关键设备、参数控制以及优缺点。这帮助我们团队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制备工艺,并优化生产流程。 例如,在为一家航空航天客户定制高强度铝基碳纤维复合材料时,我们参考了书中关于热压罐成型工艺的详细介绍,包括预浸料的铺层、固化温度和压力曲线的控制,以及固化后材料的性能检测。这帮助我们成功地生产出了满足客户严格要求的材料。 书中关于材料性能表征的部分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还需要对其热学、电学、耐磨损等性能进行准确的评估。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测试方法和标准,以及如何解读测试结果。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微观结构分析与宏观性能关联的讨论印象深刻。通过了解材料的微观形貌、相组成和界面结合情况,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材料的宏观性能,并对产品质量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材料失效分析的思路。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参考书中关于各种失效模式的分析,来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并提出改进措施。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实用、信息量巨大的图书,为我们这样的定制化材料制造商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支持。

评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曾接触过多种先进材料,但金属基复合材料始终是我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这本书以其全面的内容和深刻的洞察力,再次刷新了我对这一领域的认知。 书中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其在极端载荷下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断裂韧性和疲劳寿命的章节。书中不仅罗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导致这些性能的微观机制。 例如,书中关于纤维桥联效应和基体塑性变形在提高复合材料断裂韧性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对材料的韧性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书中对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路径的详细研究,也为我理解材料的疲劳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书中对氧化、蠕变以及界面稳定性等问题的讨论,对于我在高温应用领域选择合适的材料至关重要。 此外,书中对不同增强体和基体组合的性能进行横向对比的分析,极具价值。这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权衡不同材料体系的优缺点,并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专业,但又不失逻辑性和条理性。作者通过精炼的文字和恰当的图示,将复杂的科学原理阐释得清晰透彻,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发展和应用的思想录,它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

对于我这种需要快速掌握某一领域关键信息的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我经常需要查阅关于特定金属基复合材料体系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其制备工艺和性能特点。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让我能够迅速定位到我需要的内容。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增强体与基体组合的详细分析。例如,书中关于铝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章节,详细阐述了碳纤维的种类(T300, T700等)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以及碳纤维与铝基体之间的界面处理技术。这对于我选择合适的材料体系进行实验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书中对于粉末冶金法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在实验室尝试过几种粉末冶金方法,但总是在烧结环节遇到困难。书中详细解释了烧结温度、时间、气氛等关键参数对材料致密化和界面形成的影响,并提供了一些优化烧结工艺的建议。 此外,我对书中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数值模拟和建模部分特别感兴趣。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材料的性能和行为,能够大大降低实验成本和开发周期。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分析材料的力学行为、热学行为以及失效模式。 这本书的内容更新也很及时,涵盖了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进展。例如,书中关于增材制造(3D打印)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介绍,让我对这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信息量巨大、结构清晰、内容实用的参考书,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的百科全书!作为一名初入这个领域的科研人员,我之前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认识非常零散,像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但是,当我翻开这本《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从最基础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到各种增强体的特性(比如碳纤维、陶瓷颗粒、纳米材料等)与基体金属(铝、镁、钛、铜等)的相互作用机理,本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无论是固相法(如粉末冶金、扩散连接),液相法(如熔渗法、挤压法),还是气相法(如CVD),书中都配有大量的插图和流程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种工艺的步骤、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我之前在实验室尝试过几种制备方法,总觉得效果不尽如人意,阅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工艺参数的选择和控制出现了问题。书中对关键工艺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优化建议,这对我后续的实验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 此外,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这本书也给出了非常全面的介绍。机械性能方面,除了常见的拉伸强度、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等,还涵盖了疲劳性能、蠕变性能、冲击性能等,并且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微观结构分析来解释宏观性能的变化。例如,书中对界面区微观结构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其对材料整体性能的影响,让我对界面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 除了机械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耐磨损性能等方面的内容也相当详尽。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热膨胀系数匹配的讨论,这对于高温应用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至关重要。书中不仅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增强体和基体来调控热膨胀系数,还提供了实际案例分析。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详细阐述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到电子封装、医疗器械,书中列举了大量实际应用的案例,并且对每种应用中的材料选择、性能要求以及设计考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一直对轻质高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前景充满兴趣,书中关于镁基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设计来减轻车身重量、提高燃油效率的内容,让我茅塞顿开。 我也被书中关于先进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所吸引。例如,关于纳米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以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书中对纳米颗粒在金属基体中的分散性、团聚现象的控制,以及界面反应的调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为我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图文并茂,专业术语的解释也相当到位。即使是相对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并辅以精美的插图和表格,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讨论,例如,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断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来提高其韧性。 这本书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涵盖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和应用中的所有重要方面。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了解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我强烈推荐所有对金属基复合材料感兴趣的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这本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的部分。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材料的使用安全和经济效益。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估方法,包括宏观性能测试、微观结构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并对不同方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 总而言之,《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和参考书。它为我打开了金属基复合材料世界的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系统、深入的认识。我将把它作为我未来研究和工作的重要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研究充满热情的博士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知识,并引领我深入研究的著作。这本《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正是我所期待的。 这本书的内容极具前沿性,涵盖了近年来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涌现出的许多重要研究方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纳米材料增强、多尺度建模以及机器学习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等章节印象深刻。 例如,书中关于氧化物纳米颗粒在铝基复合材料中应用的讨论,让我了解了如何通过控制纳米颗粒的尺寸、形貌和分布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书中对这些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的详细介绍,为我未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书中关于多尺度建模的章节,让我认识到如何从原子尺度、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预测和优化。这对于我进行理论研究和计算模拟非常有启发。 我对书中关于机器学习在材料设计和性能预测中的应用也感到非常兴奋。这表明了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材料科学的研究范式,也为我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方向。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非常详尽,涵盖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对于我进行文献调研和选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启发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指引了我未来的研究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作为一名在该领域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但有时会对材料的深层机理感到困惑。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知识盲区。书中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界面行为以及其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让我从根本上理解了材料为何会表现出某些特性。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界面设计与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质量。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界面反应机理,比如化学反应、物理吸附等,并分析了这些反应如何影响界面结合强度、断裂行为以及材料的长期稳定性。这对于我改进现有产品性能,开发新型高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导。 此外,书中关于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的分析也极具价值。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材料的抗疲劳能力和抵抗裂纹扩展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书中不仅介绍了传统的疲劳测试方法,还深入探讨了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微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组织结构和界面设计来提高材料的疲劳寿命和断裂韧性。 令人振奋的是,书中还专门开辟了章节讨论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比如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这对于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至关重要。书中列举了许多实际案例,并对材料在这些极端条件下的失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这本书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涵盖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我跟踪学科前沿、进行技术创新非常有帮助。每次阅读这本书,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思想的启迪者。它让我意识到,在追求高性能材料的过程中,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是不可或缺的。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材料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学习资料!在此之前,我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概念,知道它们比纯金属更轻、更强。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一开始,我就被书中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讲起,比如什么是增强体,什么是基体,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以及为什么结合后性能会提升。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能够轻松地理解。 书中关于各种增强体和基体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碳纤维,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还有陶瓷颗粒、晶须、金属丝等等,它们各有各的优势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碳纤维在铝基复合材料中应用的介绍,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航空航天领域如此青睐这些材料。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展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那些微观世界里的纤维、颗粒和金属基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让我感受到了材料科学的魅力。书中的解释也非常细致,告诉我这些微观结构的形态和分布如何影响材料的整体性能。 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它还穿插了很多实际应用案例。从汽车发动机部件到高性能自行车车架,我看到了这些材料是如何被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这让我对材料科学的应用前景充满了期待。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友好,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难懂。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并配以大量的图表和例子,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 我非常感激能够接触到这样一本优秀的图书,它不仅为我打下了扎实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基础,更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深入学习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设计工程师,我一直对如何利用先进材料来提升产品性能和降低成本感到兴奋。金属基复合材料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 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材料选择与设计的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增强体和基体组合,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材料的微观结构来优化其宏观性能。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性能数据和设计指南,这对于我进行产品设计至关重要。 例如,在设计汽车悬挂系统时,我需要考虑材料的轻质化、高强度以及良好的疲劳性能。书中关于镁基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方面的应用案例,以及其力学性能的详细分析,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书中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性和连接性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工程应用同样重要。我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地对这些材料进行切削、成型以及与其他材料进行连接。书中对激光焊接、摩擦搅拌焊接等连接技术的讨论,为我解决实际生产中的连接难题提供了思路。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内容。它不仅介绍了材料本身的成本,还结合生产工艺和应用需求,对不同金属基复合材料体系的成本效益进行了评估。这对于我进行材料选型和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涵盖了从航空航天到体育器材的广泛领域。这些实际案例不仅展示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巨大潜力,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设计灵感。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理论、实践、应用为一体的优秀著作,它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价值,并为我未来的工程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热情的退休教授,尽管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但我依然关注着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当我偶然看到这本《复合材料手册4(金属基复合材料)》时,我感到非常惊喜,因为它系统地梳理了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历史发展和未来展望的部分。它回顾了金属基复合材料从萌芽到成熟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应用。这种历史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的发展规律。 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也让我感到兴奋。例如,对人工智能在材料设计和性能预测中的应用,以及对新型增强体和基体材料的开发,都让我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无限可能。 我个人对纳米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一直相信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巨大潜力。书中对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在金属基体中的分散机制以及界面强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让我对这一前沿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也进行了讨论,这对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我非常赞同作者提出的循环经济理念,并希望看到更多关于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尽管我已不再直接进行研究,但我仍然会把这本书作为我学习和思考的伴侣。它让我能够紧跟材料科学的步伐,也让我对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充满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