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代科学是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科学观念和西洋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须臾或分的联系。科学又是近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作为物化了的观念,又以物质力量向外传播扩散,逼使所有人,不论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情喜恶,必须面对这一扩张。同治光绪年间,中国人所遭遇的,就是这种物化了的外来文化,愿与不愿,识与不识,必须与之周旋;而他们赖以或者对抗拒绝、或者消化吸收这种外来文化的,则是行了数千年的传统和圣贤的教导。中国士人对科学技术的反应因此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触、相互搏击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环节。 《海客述奇》讲述的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方面。透过出国考察的士人的眼睛,观察19世纪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还原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时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们的日记,而且常直录原文,文字并不艰深,读者可以透过自己的咀嚼,尝到原味。
作者简介
吴以义,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及科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西洋和中国科学史研究。著有《库恩》(1996年)、《牛顿》(2000年)。另有论文数篇,多数已收于论文集《溪河溯源》(2008年)。
目录
自序
引言
离开父母之邦去侍奉鬼佬的人们
毓阿罗奇格尔家定司万兽园
罗亚尔阿伯色尔法多里天文台
罗亚尔苏赛意地皇家学会
铿密斯脱利化学
波斯阿非司-得利喀纳福邮电局
播犁地士母席庵大英博物馆
结语
致谢
精彩书摘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根据我们上面几乎是逐字照录的郭、刘和张三人的记录看,他们对于所看见的东西似乎是完全莫名其妙。斯波蒂斯伍德所演示的对于他们说来是如此一种天方夜谭,虚心向学的郭大使也好,颇通洋文的张德彝也好,甚至于都不能把他们所看见的完整地记录下来。我们知道在1855年英国医生合信(BenjaminHobson)所著的《博物新编》里提到过光谱,徐寿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华蘅芳通信也讨论过光谱,还用水晶图章磨制过三棱镜,但是这些知识显然只是在以墨海书馆为中心的三五个人的小圈子里流传。这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欧洲最新的科学成果对于道光二十七年会试二甲三十九名赐进士及第的郭嵩焘和他的同事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这一困难是文化交流、冲突、沟通、扩散的一个典型案例,让我们再把它细分为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郭嵩焘一行之所以困惑莫名,一是在他们旧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可资比较的对应物,所以完全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新经验连一个暂时搁置的地方都没有;一是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准备还没有形成系统,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规范与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全然不合,所以也没有能力作归纳或分类,更不用说理解其意义了。说实在的,他们比当年刘姥姥进大观园还要狼狈。姥姥初见自鸣钟,“当啷”一响,确实让她吓了一跳,但她还能马上和筛面的箩作对比;郭大使尽管渊博,却仍然想不出四书五经里有什么可以和光谱作比附;至于光谱的意义,中国客人当晚可能和刘姥姥对于荣府上下为什么都要用钟表一样,全然不可理解了。第三方面的问题是他们的英文程度尚不足以甚至是最粗略地了解主人为他们提供的相关解释,阻碍了哪怕是最低水准的消化和吸收。对于光谱分析技术而言,中国同治朝知识界的精英实在是不得其门而入。
英文的问题最明显。不用说郭嵩焘,我们现在读了十年英文再出洋的人,哪个不还是觉得英文处处阻碍?张德彝是他们当中英文最好的,他的记录也最可读。尽管他把展示光谱的屏说成是一幅“大白布”,他总算是粗略地记下了当天的实验。如果只有郭嵩焘的记录的话,我们恐怕没有什么十分的把握能重建当天的情景。
他们的全然不可理解表现在对此一活动的记录的异常简略。郭嵩焘是细心向学之人,通常参观游览乃至和人谈天应酬,苟有可记,一定是详加采录。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对五色绚烂的光谱分析术,记录才仅百余字,和他日记中随处可见的对于工厂、博物馆的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字的巨细无遗的记录全不相类,只勉强及于当天他和数位“倾谈逾时而未询其名”的士绅的会晤。嵩焘非独懒于此,盖无从措手也,盖所谓马二爷游湖,“不知他搞的什么玩意儿”。唯一的评论倒还是刘锡鸿用的《易经》,含混地一下子把光谱分析术给罩住了:“英人皆谓之实学,盖形而下之事也。”
中国传统文化对学问的分类,首见于《易经·系辞》:“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熹说理是形而上,戴震说成形就是形而下。刘锡鸿既然见到了这么多成形的东西,把洋人的这套玩意儿划分在形而下,应当是很妥当了,而不屑之意也尽在不言之中了。可是这样的知识分类系统无法把利用仪器探测自然规律的光谱分析术纳入其中——这个集形而上和形而下为一体的玩意儿是中国文化所从来没见过的,所以他们无所措手足。这第一次看见,有些突如其来,不知如何对付,那也罢了。
……
前言/序言
鸦片战争以来,西学成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曾国藩称千年未有的变局。以后的洋务自强、御辱图存、变法、革命、五四至于今日数十万人游学海外,无一不与西学密切关联。百多年来西学在中国传播扩散,影响深入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
这本小书讲述的是一个伟大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方面。时间选在同治光绪年间,即1865-1880年,届时国人接触西学之初;地点选在英国,是为当时西洋发达的首善之地;主人翁是七八位中国的读书人;而主题却是这些人对科学观念及其技术应用的反应。
近代科学是西欧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和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科学观念和西洋文化有着深刻的不可须臾或分的联系。科学又是近代技术发展的基础,而技术作为物化了的观念,又以物质力量向外传播扩散,逼使所有人,不论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性情喜恶,必须面对这一扩张。这和当年佛教传人中国的情形不太一样。同光年间中国人所遭遇的,就是这种物化了的外来文化,愿与不愿,识与不识,必须与之周旋;而他们赖以或者对抗拒绝或者消化吸收这种外来文化的,则是行了数千年的传统和圣贤的教导。中国士人对科学技术的反应因此成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最初接触、相互搏击的一个特别令人注目的关节。
这本小书就是想透过这些人的眼睛,看看维多利亚英国得以傲视同侪称霸全球的科学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观念,看看这些科学观念从一个文化进入另一个认知结构完全不同的文化时最初的情形。材料全部取自他们的日记,而且常直录原文,文字并不艰深,读者可以透过自己的咀嚼,尝到原味。本书作者不敢妄称研究,但似乎由此可以躲过“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名,可以对严师畏友交代了。
本书写作出于林富士兄的推动,内子也时时有所帮助,特此致谢。本书出版,正逢家母八八华诞,谨以为寿。先前曾以关于库恩的规范理论研究和牛顿的学术传记祝嘏,均以过于枯燥而未博慈颜一乐,而这次力矫前衍,并颂吾母更登期颐。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
☆☆☆☆☆
这套书收藏很喜欢 非常喜欢
评分
☆☆☆☆☆
特别好,内容好,质量好,下回还会买,封面好,印刷好,字体设计好
评分
☆☆☆☆☆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分
☆☆☆☆☆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
评分
☆☆☆☆☆
特别好,内容好,质量好,下回还会买,封面好,印刷好,字体设计好
评分
☆☆☆☆☆
很好的小书,装帧很精致,随身携带也方便。内容较为轻松
评分
☆☆☆☆☆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
☆☆☆☆☆
包装结实,内容精彩,读之收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