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曆史建築保護及修復概論/曆史建築修復技術係列教材》全麵、係統地闡述瞭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的相關概念、國內外理論發展、主要的保護文件及組織機構以及曆史建築保護與再利用的理論基礎、實踐過程及典型案例。全書共六章,內容包括:緒論,曆史建築保護和修復的發展曆程,曆史建築保護的文件及組織機構,曆史建築保護與再利用,曆史建築保護和修復的全過程,曆史建築保護修復的實例分析。
內頁插圖
目錄
本書共6章,包括:緒論,曆史建築保護和修復的發展曆程,曆史建築保護的文件及組織機構,曆史建築保護與再利用,曆史建築保護和修復的全過程,曆史建築保護修復的實例分析。
前言/序言
曆史建築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曆史的縮影,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做好曆史建築‘的保護與修復,對於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國內外越來越重視曆史建築的保護與修復,相關理論越來越成熟,相關項目越來越多樣。但是,係統介紹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的理論與實踐的專業書籍並不多,應用於專業教育的相關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本書全麵、係統地闡述瞭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的相關概念、國內外理論的發展,主要的保護文件及組織機構以及曆史建築保護與再利用的理論基礎、實踐過程及典型案例。
在曆史建築保護領域,古與今,國內與國外,用到的專業名詞很多,古物、古跡、遺址、文物、古建築、文物建築、曆史建築、遺産、文化遺産、建築遺産、曆史文化街區、曆史文化名城等等;在進行保護和修復時,具體的技術措施又有保存、加固、維護、維修、修復、復製、重建、遷移、再利用等等。本書第1章緒論對這些概念進行瞭解釋和區分,並概括瞭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的原則。
對曆史建築的有意識的保護源自西方,人們維修那些古老的建築,主要是為瞭保護其使用價值或保護其特定的宗教象徵意義,這種觀念一直維持到14世紀以後。到文藝復興晚期,人們開始關注老建築的藝術價值,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歐洲的建築創作陸續齣現瞭復古思潮,但是真正齣現接近今天意義上的保護是19世紀以後。在文物工作的修復中,歐洲的文物建築保護逐步形成瞭法國派、英國派、意大利派等不同的保護觀念,它們之間既互相否定又互相藉鑒、融閤,最後逐漸形成瞭以意大利為代錶的、以強調文物建築曆史價值為特徵的文物建築保護觀念。我國古代保護建築的行為,主要是民間的一種自發行為,這種保護是齣於延續建築的使用壽命,並且,古人並不視實質存在的建築物為證明曆史的必需,反而是逐代相傳的文字與口碑更能證明他們需要的那些曆史。由於西方保護觀念和理論的傳人,我國在民國時期纔有瞭自覺的文物建築保護行為。起步較晚,再加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所限以及文化傳統方麵的差異,對文化遺産的保護觀念及力度都遠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傢。近年來通過各方麵的努力,我國在曆史建築保護方麵還是取得瞭一定的發展,與國際上的學術交流與閤作也日益頻繁。本書第2章重點介紹瞭國內外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的發展曆程和差異比較。
在曆史建築保護過程中,西方國傢成立瞭國際博物館管理局、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物工作者理事會等曆史建築保護的組織和機構,並先後誕生瞭《雅典憲章》、《威尼斯憲章》、《世界遺産保護公約》、《佛羅倫薩憲章》、《奈良文件》等一係列約束和促進國際保護運動的綱領性文件。我國於198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形成瞭我國文物保護的基本法,之後又頒布瞭《曆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範》(2005年)、《城市紫綫管理辦法》(2004年)、《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2008年)等相關法律法規。本書第3章就總結概括瞭國內外主要的保護文件及組織機構。
隨著保護的成熟與發展,博物館式的保護方法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座僅鎖定在某一曆史時期的建築是終結瞭“曆史”的建築。實際上絕大多數曆史建築既不可能也不應該維持原封不動的狀態,有“延”有“續”纔是健康的曆史建築保護和再生觀,曆史建築的保護與再利用便成為曆史建築保護中不可或缺的課題。本書第4章便介紹瞭曆史建築保護與再利用的理論依據、模式及方法。
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巨大的係統工程,著手一個曆史建築項目時,需要經曆哪些階段,每個階段的具體任務是什麼?本書第5章結閤實例詳細介紹瞭曆史建築保護和修復全過程的四個階段的工作任務。
第6章則是在前麵理論介紹的基礎上重點分析瞭幾例國內外典型案例。
本書是曆史建築修復技術係列教材之一,除滿足專業核心課程教學需求之外,也可作為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及曆史建築學習愛好者閱讀參考。本書的編寫得到瞭本人所在單位天津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以及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市曆史風貌建築整理有限公司、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特彆感謝李巍女士、王釗院長、路紅局長及最敬重的導師舒平教授幫忙審稿。
本書編寫時間較緊,同時編者纔疏學淺,難免存在不足之處,還懇請廣大專傢、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建築的記憶與新生:當代建築遺産保護與修復的理論與實踐 引言 人類文明的進程,如同河流般蜿蜒前行,而建築,便是凝固在時光中的琥珀,承載著特定時代的社會結構、審美情趣與技術成就。每一座曆史建築,都訴說著一段獨特的曆史敘事,是無形的文化記憶具象化的載體。在全球化與城市化浪潮席捲的今天,如何平衡現代發展的需求與曆史文脈的延續,成為我們必須嚴肅麵對的時代課題。本書《建築的記憶與新生:當代建築遺産保護與修復的理論與實踐》,旨在係統梳理並深入探討當代建築遺産保護與修復領域的前沿理論、核心理念、關鍵技術以及國際視野下的成功案例,為建築師、規劃師、文物保護專傢以及所有關注文化遺産事業的人士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參考框架。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理解遺産的價值與保護的哲學 曆史建築的保護工作絕非簡單的“修舊如舊”,而是一場涉及倫理、哲學、美學和科學的復雜對話。本部分將深度剖析保護理論的演變曆程,從早期的忠實復製到功能適應性再利用的現代路徑。 第一章 遺産的定義與價值體係的構建: 探討什麼是“曆史建築”,如何界定其時間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我們將考察從威尼斯憲章到《布拉格宣言》等一係列國際性文件的核心精神,強調文化遺産的“不可再生性”與“多重屬性”。重點分析“真實性”(Authenticity)和“完整性”(Integrity)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理解差異及其在實踐中的權衡藝術。 第二章 保護哲學的演進:乾預的倫理學: 深入剖析“最小乾預”原則的內涵與邊界。闡述從“修復”(Restoration)到“保護”(Conservation)、“維護”(Maintenance)以及“適應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的理論梯度。討論在麵對結構性損傷、材料老化以及功能需求轉變時,我們應持有的乾預立場——是追求曆史形態的絕對復原,還是側重於確保其社會生命力的延續?本章著重辨析“可逆性”原則在現代保護學中的現實挑戰與實現路徑。 第三部分:方法論與技術前沿——科學介入與精細化管理 保護與修復工作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日益增強。本部分聚焦於支撐現代遺産保護的科學監測、診斷方法以及材料科學的應用。 第三章 曆史建築的無損檢測與病害診斷: 詳細介紹現代無損檢測技術(NDT)在曆史建築結構評估中的應用,包括地麵穿透雷達(GPR)、熱紅外成像、超聲波檢測等。重點闡述如何通過細緻的病害調查(如水分遷移分析、微生物侵蝕評估、結構應力監測)建立科學的診斷模型,為後續的保護決策提供客觀依據,避免盲目性的乾預。 第四章 傳統材料的再認識與科學替代: 曆史建築的生命力往往與其原生材料緊密相關。本章將係統梳理傳統建築材料(如特定配比的砂漿、石材、木材、夯土)的物理化學特性,分析其耐久性機理。同時,探討在材料缺失或嚴重退化時,如何選擇具有相容性(Compatibility)和可逆性的替代材料。討論新型環保材料在保護工作中的引入,以及如何確保新舊材料在力學性能和視覺效果上的和諧統一。 第五章 結構加固與抗震設計: 麵對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如何提升曆史建築的抗震能力而不破壞其曆史風貌,是技術上的核心難題。本章將介紹針對磚石結構、木構架以及混閤結構建築的現代化加固技術,包括縴維增強聚閤物(FRP)的應用、基礎注漿技術、以及在不顯露外部乾預痕跡的前提下進行內部支撐體係的優化設計。 第三部分:實踐路徑——從規劃到實施的全過程控製 成功的保護項目是理論指導、科學技術與精湛工藝的完美結閤。本部分將從宏觀規劃層麵深入到微觀工藝層麵,展示保護修復的完整流程。 第六章 遺産保護規劃與法規框架: 探討曆史街區、風貌區的整體保護規劃方法,包括劃定保護範圍、確定控製要素、製定更新導則等。分析國傢及地方法規體係在指導保護實踐中的作用,強調保護規劃必須融入城市更新的整體語境中,而非孤立存在。 第七章 修復工程的精細化施工管理: 修復工藝的質量直接決定瞭遺産的未來壽命。本章細緻剖析關鍵的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例如傳統木作的榫卯技術、古建彩畫的層位恢復、石材的雕刻與接補技術。強調施工過程中的現場記錄、質量控製和對工匠技藝的尊重與培養。 第八章 適應性再利用的案例研究與可持續發展: 建築隻有被使用,纔能保持鮮活。本章通過分析國內外標誌性的曆史建築改造項目,探討如何在高標準的功能需求(如博物館、辦公空間、公共設施)與嚴格的保護要求之間找到平衡點。重點分析可持續性設計(如節能、采光、通風優化)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曆史肌理之中,實現遺産的社會經濟價值的活化。 結語 曆史建築保護與修復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動態過程。它要求我們既要有對過去的敬畏之心,深挖其曆史的厚重;更要有麵嚮未來的創新精神,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手段和最審慎的倫理標準,為後代留下可感知的文明印記。本書期望成為連接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橋梁,推動我國建築遺産保護事業邁嚮更高質量、更具深度和廣度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