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道之要:社会矛盾十二讲 [Essentials of Governance:Twelve Lectures on Social Contradic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内容简介
《治道之要:社会矛盾十二讲》记述了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复杂的时代背景、复杂的中国社会本身以及复杂的其他变数,使得社会矛盾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社会矛盾具有两重功能,社会矛盾既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也带来许多发展契机。换言之,社会矛盾不但具有延阻社会发展的负面功能,还具有倒逼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而要兑现社会矛盾倒逼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就需要对社会矛盾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这是国内学术界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作者简介
吴忠民,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科社教研部副主任。1959年出生于青岛市。198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生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胡滨教授)。1985年起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为教授。1995年起,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调至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工作,曾任社会学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共中央党校一级教授,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997),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5)。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公正研究、社会发展研究、社会矛盾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哲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独立撰写)20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重要报纸发表文章100余篇。独立撰写的著作有:《社会公正论》《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社会发展论》等。其研究成果有着很高的引用率和转载率。其独立撰写的成果曾获第1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07)、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工程奖(2013)、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4)等。
目录
第一讲 并非社会中的所有矛盾都是社会矛盾
一、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概念
二、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概念
三、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及社会运动的区别
四、社会骚乱与社会动荡的差别
五、结论
第二讲 非物质利益因素对社会矛盾的重要影响
一、非物质利益因素界定
二、非物质利益因素对社会矛盾加重与否的双重效应
三、极端精神因素对激烈社会矛盾的催生效应
第三讲 社会力量对比结构对社会矛盾的重要影响
一、抗争方具体情形对社会矛盾的影响
二、统治方具体情形对社会矛盾的影响
三、中间方具体情形对社会矛盾的影响
四、社会矛盾相关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对比及其他影响因素
第四讲 社会矛盾倒逼社会发展
一、社会矛盾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功能
二、社会矛盾倒逼社会发展
三、社会矛盾倒逼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讲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矛盾特征比较
一、社会矛盾出现的概率有明显差别
二、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很不相同
三、严重的社会矛盾的表现方式明显不同
四、社会矛盾的化解能力差别很大
第六讲 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
一、民生需求甚于政治诉求
二、官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三、个案问题容易演化成整体化的矛盾
四、诉求方式相对温和
五、解决社会矛盾易陷入两难境地
六、社会矛盾的生长空间很大
第七讲 中国现阶段官民矛盾的主要特征
一、官民矛盾在各种社会矛盾中居重要位置
二、官民矛盾由上到下渐次递增
三、部分官民纠纷冲突属于迁怒型的社会矛盾
四、官民矛盾有固化的迹象
五、官民矛盾缺乏制度化的吸纳消解机制
六、官民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的社会矛盾
第八讲 中国现阶段贫富矛盾的主要特征
一、贫富矛盾的核心在于社会结构层面上的矛盾问题
二、政府没能切实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
三、中国民众更加在意贫富差距问题
四、贫富矛盾问题的负面影响广泛而深远
五、贫富矛盾的演化到了重要的临界点
第九讲 中国现阶段劳资矛盾的主要特征
一、劳资博弈陷入制度性困境
二、劳资双方的不对称博弈
三、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
四、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以相对温和方式为主
第十讲 网络时代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
一、平等与不平等现象的同时催生
二、网络对社会矛盾的助推
三、网络社会矛盾的放大效应明显
四、网络对缓解社会矛盾的积极功能
五、余论
第十一讲 中国中近期社会动荡的可能性问题
一、社会动荡的催生变量
二、社会整合状况
三、经济发展的基本面
四、民众的基本生存状况
第十二讲 积极有效地应对社会矛盾
一、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二、积极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三、努力改善民生
四、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五、积极开发中国应对社会矛盾的独特优势
精彩书摘
《治道之要:社会矛盾十二讲》:
二、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概念
如果从中观层面上给社会矛盾下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所谓社会矛盾,主要是指同一社会共同体(如某个国家)当中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换言之,是指在某个社会共同体当中,在利益或其他重要方面相互关联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之间共生互补、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又相互排斥、对立、争斗及冲突的情形,如劳资矛盾、官民矛盾、官商矛盾、工农矛盾、贫富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等等。社会矛盾有时也指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之间(如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补、共生、纠纷、排斥、对立、争斗及冲突。另外,从延展性的角度看,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也指围绕着某项重要的利益,相关的多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在某个领域的集中表现,如网络社会中的矛盾问题、征地拆迁中的社会矛盾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问题等等。
显然,同宏观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不同的是,社会(矛盾)理论所关注的社会矛盾主要侧重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郑杭生撰文指出,在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趋势加剧、利益多元化格局鲜明的大背景下,现在的社会矛盾,几乎没有不涉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的。孙立平发现,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着力强调,源于一个特殊的背景,这就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冲突的不断增加和由此所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冲击。显然,这些学者是从中观层面上来谈论社会矛盾的。
社会矛盾这一概念是有严格限定的。社会上的矛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使在十分微观的层面,像是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甚至是商店里顾客和售货员之间,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现象也比比皆是。“矛盾”一词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社会上所有的矛盾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它们之间也未必有持续的“相关联系”。而对不具有“社会影响”和持续“相关联系”的矛盾现象,显然没有必要将其作为社会理论的研究对象。我们不能将社会矛盾予以泛化,把社会上所有的矛盾现象一概视为社会矛盾。否则,对社会矛盾的把握将陷入一种无法穷尽、无所适从、无法进行的境地。
显然,社会理论所关注的社会矛盾,应当是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和持续“相关联系”的矛盾现象。只有从中观层面上,才能够对那些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并且相互间具有一定持续“相关联系”的社会矛盾给出准确合理的界定。
就此而言,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能够成为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人们所使用的“社会事实”这个术语很不准确,人们通常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社会内部发生的几乎所有的现象,只要它们泛泛地代表着一点点社会利益。但这么一来,可以说没有一件人间的事情不可称为社会事实了。迪尔凯姆指出,只有具有外在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才是“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作社会事实。以此反观对社会矛盾的界定,也应做出类似的必要限定。
……
前言/序言
虽然从根本上讲,社会力量对比结构取决于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受许多具体的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社会力量对比结构本身也会发生一些重要变化,其平衡状态有时会被打破,进而对社会矛盾的加重起着一定的助推作用。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经历类似于中国目前发展的同等发展阶段时,都遇到过类似的社会矛盾,以后大都予以解决。只要历史发展到这一步,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无论是哪个执政党和政府执政,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属于中等偏下的程度。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期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社会具有一些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独特优势。这些独特优势,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技术层面上的优势,但是如果得以充分开发,将会有助于不少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至少是缓解。
治道之要:社会矛盾十二讲 [Essentials of Governance:Twelve Lectures on Social Contradictions]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治道之要:社会矛盾十二讲 [Essentials of Governance:Twelve Lectures on Social Contradic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