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4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那些远处的房子,是向往的房子,更是神往的房子。
书中写到的这些地方,并不是旅行攻略中常介绍的具有代表性的热门景点,这些文字也不是对一般旅游爱好者有多大参考价值的旅行指南。
因为,那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旅行。
在旅行中,即使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也未曾迷失方向,因为这是在真实的空间里重述书本中的故事,为了使每一次遇见都值得被记住。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是一本旅行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在2013—2015年间几次建筑之旅后写作的手记。
这些围绕“房子”而书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个在真实空间中行走的建筑故事,有的是关于房子的设计,有的是关于设计房子的人以及曾经居住在房子里的那些故去之人的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在旅途中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记录和感悟。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文字进一步研习、思考建筑和空间与人性及生活之间的关系,并留存对这些看过的房子的长久记忆。
万征,教授,写作者。199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从事建筑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及研究。文字专注于建筑、艺术与设计,探索以更个人化和更自由的方式书写空间的故事。著有《建房》等建筑随笔。
自序 看房子,以及在去看房子的路上
壹 房子上面的房子
贰 让?努维尔之“红”
叁 从51街出发
肆 四月东京物语
伍 清晨的龙安寺
陆 水滴∕房子
柒 月色下的花见小路
捌 那年春天,宁静的海
玖 东京没有时差
拾 早安﹗赫尔辛基
拾壹 电影里的书店,阿尔托的书店
拾贰 夏天的房子,科耶塔罗
拾叁 里希蒂耶街10号住宅
拾肆 台北寻访笔记
拾伍 重访纽约
拾陆 波士顿乡下的白房子
拾柒 夏日星期天早晨的漫步
拾捌 建筑与眼泪
拾玖 别删掉那些照片
贰拾 成为酒店作家
跋 看的功课
清晨的龙安寺
曾经在日本电影里看到过如下的景象:大热天的,一排人坐在寺庙的廊檐下,对着一大片石头认真地发呆。他们有的凝神,有的皱眉,有的托腮,有的闭目打坐,躁动的心仿佛因此而变得清澈沉静起来。禅学上称此行为是“冥想”,语义虽格外玄妙,但行为却十分的简单。这是我神往已久的一幅画面,或者说是我认为很具日本文化性格的一种象征。我虽不懂佛教中的什么派、什么宗,然而对那些石头和白沙组成的石庭却情有独钟。京都的禅寺林立,但是最想去看的当然是仰慕已久的那座大名鼎鼎的枯山水小庭园——龙安寺。
4 月,春烂漫……
为了在游客聚集的高峰时间之前赶到龙安寺,我起了个大早。京都本就是一座极安静的城市。4 月清晨的京都,当一切还在沉睡中的时候,它显得尤为安静。河岸边、小桥旁、街道侧、町屋人家房前屋后的樱花静悄悄地挂满树枝,一丛丛,一片片,如烟似雾般悬浮缥缈。
8 时30 分,我来到位于京都市西北角的龙安寺。
进了大门,穿过一段长长的碎石小路,鞋与小石子摩擦发出有节奏的“嚓嚓”声。樱树满园,路两边的樱花树低垂着枝头,飘零的樱瓣就落在碎石上,落在人们的头发上和脸颊上。转了一个弯,前面坡上有一座老旧的木造房子,在浅色樱花的掩映下显得格外深沉厚重。踏上几级石阶,我来到一座石板铺地的小院,进入小院,迎面是一个敞厅,这是方丈庭园东侧的玄关,光线很幽暗,正中央放置了一排书法屏风。室内是木柱、木顶、木地板,门口两侧分别还有一排木鞋柜。我将鞋脱下放在鞋柜里,穿着袜子在木地板上行走。向左转,再踏上两步台阶,就看到阴暗的木廊下已经坐了好些人,他们都看着正前方庭园里那几处石头凝神静思。
面对庭园的宽大廊檐有3 米多宽,房子被架高起来,靠庭园的边侧设有三级台阶,台阶的高度刚好适宜坐下来。被磨光的木台阶发出黝黑的光泽,我找到一个偏东侧的位置坐下。清晨的凉风还夹带着寒意,晨曦中,静谧的庭园被美丽的灰色笼罩着,那是被黑川纪章称为“利休灰”的一种朴素色彩,一切都还有几分朦胧,但它分明就在眼前。
这一方丈庭园的确不大,长约22 米,宽约10 米。北面是寺院住持的居所,东、西、南三面围有低矮的瓦顶土墙,虽因年代的久远已变得颓落斑驳,却更显出一种苍凉的情调。墙外是茂密的绿松,春日粉红的樱花从墙外探头进来,给这素净的空间增添了些许的色彩和入世的气氛。
这片开阔的平地上零星错落地安置着十五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或直立,或倒置,或俯卧,形态各异,趣味亦不同。周围铺设了白沙和苔藓,石块为山,被耙出波纹的白沙为水,此外别无一物。
梦窗疏石,一个赋有诗意的名字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他是镰仓末期至室町初期的临济宗禅僧,被尊为“国师”,是禅庭的创始人,设计过著名的西芳寺和天龙寺。大概以前建造庭园的禅寺僧人不仅醉心禅语的顿悟,还研习并深谙自然之美,用犁耙在白沙上耙出波纹也是僧人们每日必修的功课,靠着一种艺术的直觉在沙石上画出美丽的图画,本就是一种与自然互通感应的天赋。禅庭既是自然山水的浓缩,又成为修行的道场。
然而,这龙安寺的设计者并非梦窗,相传是室町时代后期的画家相阿弥,他被视为枯山水庭园的创始者。这座建于1450 年的庭园,深受北宗山水墨画的影响,余白的构图秉持山水画中留白的意趣,一种简素而枯淡的美,恰好表达了日本文化中“物哀”与“幽玄”的美感,就像拖着长长颤音的日本歌曲,也像那面无表情的日本能剧,更像那漫天飘落的樱花,那是怎样的一种哀伤却宁静的美啊!原来,非凡的作品都绝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表达,它必须是直抵心灵的以心传心,是融进情感的精神符号,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那些杰出的作品同样也出自画家、文人之手的原因,王维、白居易、文震亨……园林的创作者想必更应该是美的创造者。
石头是苍劲的,白沙是温润的,重与轻,粗与细,多与少,有与无,外在与内心。
我感到一种异常的平静。
一种缘于“空”的平静。
“空”,是日本艺术的一种技法,被世阿弥(日本室町时代的猿乐演员和剧作家)称为“无之空”。它表现为两段曲目之间的停顿,舞姿与舞姿之间乐曲的间隔,以及语言和动作的停顿,还有那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空白,这些都是艺术上最用心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心世界的东西。
石庭与人之间也存在一个“空”,所以禅庭不能进入,它只能被观赏,被幻想:日本丰饶的大海、岩石、岛屿、波涛起伏之海岸……都在这一方空庭里成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京都清晨湿润的空气中,那白沙仿佛也含着水分,在晨的光影中,在一派寂静中幻化出各种色泽。据说,白沙皆产自京都白川附近,其质坚实而洁白。白沙在夜晚可以反射月光,以为月夜赏月之用。古代贵族们的风雅啊!我不禁感叹。
石庭的美还在于造园者为观赏者设计了一个观赏的最佳视点——在檐廊上坐观庭园,一个东西方向的横向延展。我有意移动了几处位置,变化着视点,每一处皆是佳景,每一角度皆成画面,石头看似随意的组合,实则是精巧的安排。让人无不惊叹着“少即是多”的妙论,这没有技巧的技巧,这艺术上的独具匠心!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仔细地观察过石头,因为它“少”,因为它的“空”,它获得了一种无限的丰裕之感。
慕着这些石的名而来,坐在檐廊上的有好多西方的白种人,他们似乎都想从这些石头中看出些名堂来,久久不愿离去。这时,春日的阳光慢慢升起来,穿过矮矮的长墙斜斜地照进庭园里,庭园在白沙的反衬下显得愈发明亮起来。而檐廊下却依然昏暗,想留张影,请同行的朋友帮我拍一张,照出来脸却是黑的。
这个叫“缘侧”的空间是日本建筑的精髓,被叫作“灰空间”,它既不是“外面”,也不是“里面”,而是屋子伸向庭园的夹板,若将屋子四面糊着纸的障子拿开,整个屋子就是一个大凉亭,坐在家中也可看四季美景,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空间观。由于出檐很深,檐下空间当然是黯淡沉郁,这就是被大文豪谷崎润一郎礼赞的“阴翳之美”!是的,这微暗,使这“缘侧”更有一种模糊的魅力,更添一份闲寂的安详。这京都的禅寺,这凝滞中极深沉的缓慢,定是属于寂人的。
看了石庭,坐了“缘侧”,还发了呆……
那日的清晨,我不会忘记,在京都的龙安寺,那十五块石头,我看了很久,也拍了好多石头的照片,但我的确没能在那昏暗的檐廊下照出一张像样的留影来。
2014 年6 月11 日
在去看房子的路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