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8期)

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第28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期刊
  • 时事
  • 文化
  • 社会
  • 生活
  • 杂志
  • 三联生活周刊
  • 2017年
  • 观点
  • 深度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7100536000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1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涂布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造成这场决战的关键要素,早已埋藏在近代中国从思想到行动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漫长进程中,埋藏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府谋求全国政治、经济统一以及国共两党动员社会舆论的不懈努力中,埋藏在日本军界对“下克上”和“独走”模式之以小博大收益的沉醉中,甚至也埋藏在1933~1937年华北军政要员寻求暂时稳定局势而未果的失败尝试中。卢沟桥的枪响,既是导火索,更是历史演进的zui终结果。

内页插图

目录

封面故事
纪念“七七事变”八十周年
走向“最后关头”
34 1937,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46 金冲及: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54 “七七事变”前华北中日驻军
60 “中国通”崛起:侵华元凶的战前岁月
70 宋哲元:“华北柱石”的是与非
76 张自忠:“汉奸”污名下的名将
82 黄郛:华北危局中的外交官
92 殷汝耕:投机者的覆灭

社会
102 热点:四川茂县泥石流:整体消失的寨子
110 热点:杭州保姆纵火案:消失的三小时
120 调查:基因算命靠谱吗?

经济
100 市场分析:央企重组深水区
132 商业:雷诺的机会还有多大?

文化
134 文化:诗人余秀华:喧哗后的清醒
138 收藏:摄影师何藩与香港市井记忆
144 戏剧:陆帕与史铁生的时间对流
154 思想:梭罗200周年诞辰
156 书评:在夏天,读懂普鲁斯特

专栏
16 邢海洋:谷歌的天价罚单
148 苗千:万物理论到底是什么意思
150 袁越:健身的后续效应
152 张斌:以西班牙U21为例
153 宋晓军:国产万吨大驱刚完成“入学考试”
158 朱伟: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1)

环球要刊速览
读者来信
天下
理财与消费
好消息·坏消息
声音
生活圆桌
好东西
个人问题

精彩书摘

《1937,牺牲已到zui后关头》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参与对日抗战的主要行动,可以追溯至“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连续发表两次宣言,谴责日本强占东三省的暴行,并决定采取军事、政治两手回应。在军事上,由中共满洲省委派遣干部、学生到日军占领区后方组织游击队,利用东北全境抗日义勇军普遍兴起的时机,对关东军及其附庸势力实施直接打击。在政治上,广泛发动工农群众和知识分子,以罢工和游行示威等方式,间接打击敌人的经济和舆论力量。
军事斗争开始之初,由于满洲省委采取了过于激进的路线,在城市罢工、游行中过早暴露了力量,同时呆板地要求一面从事游击战、一面进行土地革命,在力量明显占优的日伪当局的破坏下发展极为艰难。有鉴于此,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向满洲党组织发出了著名的《一·二六指示信》,提出超越阶级视角,“尽可能地造就全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力量,共同地与共同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自那以后,东北的红军和游击队开始改组扩编为规模更大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总数近万人。
《金冲及: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三联生活周刊:以“七七事变”作为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何时成为史学界的共识?
金冲及:“八年抗战”根本不是史学界的人讲出来的。抗战胜利那一年,我是高中学生,举国上下,包括所有报纸和老百姓,一讲起来都是“抗战八年,中国终于胜利了”,没有别的说法。这和史学界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70多年来,这个观念在我头脑里可能是根深蒂固。至于“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我是最近两三年才听到的。我不反对说中国对日本侵略者的局部性军事斗争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了,但我想“八年抗战”的提法无法因此取消。因为这八年的全民族抗战,无论革命的任务、联合的群众、打击的目标与它以前和以后都有不同。毛泽东在《如何研究党的历史》中说得很清楚。从个人来说,个人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同它以前和以后相比也有极大的不同。这样说,可能比较慎重。
《杭州保姆纵火案:消失的三小时》
出租车司机都知道,“蓝色钱江”是杭城数一数二的高档小区,在杭州东侧的新开发区钱江新城,豪华过它的大概只有金色海岸了。从市区的秋石高架桥转入新业路笔直朝钱塘江开去,这片CBD的楼群迎面扑来,“蓝色钱江”十来幢灰蓝色玻璃幕墙大楼规整齐刷地竖在江边,包围它的是新的市政府大楼、国际会议中心、消防指挥中心……
如今,蓝色钱江的正大门两侧公安和保安共同把守,辨认着每一个进入小区的陌生面孔,络绎不绝的吊唁者逡巡在门口的喷水池边,朱小贞和她三个孩子的遗照被做成塑胶板,倚在喷水池、廊柱和台阶上,照片里的背景、表情和打扮醒目地透露着生前优渥的生活。物业大厅的沙发上,坐满业主以及吊唁的市民,仍难以从这场火灾中自拔出来,各方维稳人员追随着每个捧花而入的陌生人,把他们带到游泳池前的烛光和花海边。
《四川茂县泥石流:整体消失的寨子》
而在事后的回溯中,当天为数不多看到滑坡现场的是王秀荣的表弟、同样住在较场村的吴强(音),当时他正好起床上厕所,一开始从窗子里看到富贵山上有树影剧烈摇动,他怀疑自己是酒喝多了或者眼花了。但这个怀疑只持续了不到几分钟,因为他立马就看到,富贵山zui北边边缘处的山顶突然就“轰隆隆”直接往下坠,推进河谷,撞到前面的山上后又倒回去,像卷被子一样把整个新村完全地卷进了巨大体量的泥沙和巨石形成的土方里面。
事后经过专家测算,这次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的体量达到1800万立方米,滑坡zui大落差约1600米,平面滑动距离2.5至3公里。而在现场则可以直观地看到,裹挟着巨石的土方从山顶到河谷,铺成了一个长长的锐角三角形,三角形在河谷一边的边长长达2公里左右,覆盖了几乎整个新磨村中的新村寨子,让整个寨子所处的区域看不到任何一丝人类的痕迹。
……

《时代瞭望》2017年第28期:关注时代脉搏,洞察社会热点 本期《时代瞭望》聚焦一系列当下最引人注目的社会议题,通过深度报道、独到观察与多元视角,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鲜活、深刻的时代画卷。 封面故事:隐秘的数字足迹——个人信息安全新挑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轨迹越来越多地被数字记录。从社交媒体上的点滴分享,到在线消费的行为模式,再到出行轨迹的定位信息,海量个人数据在无形中被收集、分析和使用。本期封面故事深入探究了当前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采访了多位信息安全专家、法律学者以及受害者,揭示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常见途径、潜在风险以及对个人生活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从“大数据杀熟”到精准营销背后的隐私边界,从身份盗窃的隐患到网络诈骗的新手法,本期内容将带领读者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建议。我们将深入剖析相关法律法规的现状与不足,探讨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博弈,思考如何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构筑一道坚实的个人信息“防火墙”。 深度报道: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破解城乡融合的现实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如何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村地区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关键课题。本期深度报道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广袤的乡村,关注那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挑战。我们将深入走访多个典型的乡村案例,采访基层干部、返乡创业青年、留守老人和儿童,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报道将聚焦于“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人才流失的困境、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传承的挑战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差距。我们将尝试理解为何一些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会遇到阻碍,如何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口、发展产业的沃土。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本期报道将探讨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专题策划:智能时代的“人”之辨——技术革新下的伦理与社会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本期专题策划将把目光聚焦于“智能时代”中的“人”本身,探讨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深刻伦理与社会议题。我们将邀请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技术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的自主性、意识的本质、人机交互的未来、算法偏见的影响、数字鸿沟的加剧等问题展开讨论。报道将审视自动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探讨未来工作的形态,以及我们应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转型和社会分化。此外,我们还将关注情感陪伴机器人、虚拟现实社交等新兴技术对人类情感、社交方式和身份认同的潜在改变。本期专题策划力求引发读者对技术发展本质的思考,以及我们如何在拥抱科技进步的同时,坚守人文关怀,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时代观察:城市更新的“留与拆”——历史文脉的保护与发展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面临着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两难抉择。如何在推进城市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有效保护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记忆,是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期时代观察将聚焦这一议题,选取多个不同城市的案例,深入剖析城市更新过程中“留与拆”的复杂博弈。我们将采访历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社区居民以及相关政策制定者,了解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与考量。报道将探讨历史街区的价值所在,拆除旧建筑可能带来的文化断裂,以及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和活化利用。我们还将关注城市更新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居民安置、文化传承的困境等。本期观察旨在为城市管理者、规划者和普通市民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社会脉搏: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理性”回归——探寻消费的新可能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当下,消费主义的浪潮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然而,在看似无限的消费欲望背后,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唤理性消费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本期社会脉搏将关注这一趋势,探寻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理性”回归。我们将走访倡导极简主义、共享经济、二手交易、绿色消费的个体与社群,了解他们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的改变。报道将探讨当前消费文化中的过度与浪费现象,分析其对个人财务、心理健康以及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将关注新兴的消费模式,如订阅服务、按需消费、本地化消费等,以及它们如何为人们提供新的消费选择。本期内容旨在引导读者审视自身的消费习惯,思考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追求更有品质、更负责任的消费,重新定义“幸福”与“拥有”的内涵。 人物速写:时代洪流中的“微光”——记录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旋律,而这旋律往往由无数平凡人的点滴汇聚而成。本期人物速写将把目光投向那些活跃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记录他们不平凡的故事。我们将关注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的劳动者,无论是坚守岗位的基层工作者,还是勇于创新的创业者;我们将采访那些在逆境中展现坚韧生命力的个体,无论是面对疾病的患者,还是身处困境的弱势群体;我们还将描绘那些在时代变迁中积极适应、勇于变革的普通市民。通过生动的人物访谈和细致的场景描写,本期内容力求展现普通人在时代的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所经历的挑战与成长,以及他们身上所闪耀的生命智慧与人性光辉。这些“微光”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时代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 《时代瞭望》2017年第28期,期待与您一同探索,共同思考,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而言,《三联生活周刊》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搜索引擎”,但它提供的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有温度的故事和有深度的解读。我记得曾经有一期,它聚焦于“城市中的消失的老手艺”,通过采访那些坚守传统工艺的匠人,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艰辛和不易。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传统文化,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周刊的记者们总是拥有深入一线、挖掘真相的能力。他们不会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会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我记得有一期,它调查了某个行业的潜规则,通过翔实的证据和严密的逻辑,揭露了其中的不公和黑暗,让人触目惊心。这种敢于揭露真相的精神,是媒体应有的担当。

评分

我把《三联生活周刊》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催化剂”。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激发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记得有一次,它探讨了“消费主义”的盛行,通过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动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习惯,以及我们在这个时代是如何被物质所裹挟的。周刊的文章总是有着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它们不会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而是会引导读者一步步地去探究,去分析,去得出自己的判断。我记得有一期,它讨论了“信息茧房”的现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详细的案例,让我意识到自己也可能身处其中,并开始有意识地去打破固有的信息获取模式。这种启发性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最近又和朋友聊起《三联生活周刊》,大家一致认为,它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杂志。我个人非常喜欢它的一点在于,它总能挖掘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并赋予它们生命和故事。我记得有一期,它深入探讨了“慢生活”的理念,通过采访不同行业的人,展现了他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平衡。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过于匆忙,错过了太多美好的风景。周刊的报道从来不是浮光掠影,而是深入骨髓的挖掘。它们会追溯事件的源头,分析其发生的背景,探讨其长远的影响,力求给读者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周刊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而且,周刊的评论性文章也非常精彩,它们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挑战传统的观念,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常常会在读完一篇评论后,与朋友展开激烈的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相互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

评分

对我来说,《三联生活周刊》就像是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它总能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带我走进那些我平时难以触及的领域。我记得有一次,它深入报道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传承”,通过那些鲜活的民族故事和精美的图片,让我领略到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化瑰宝,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周刊的编辑团队总是拥有极强的发现能力,他们能够捕捉到那些正在发生却不为人知的变化,并将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记得有一次,它关注了“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通过采访科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探讨了这场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我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三联生活周刊》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食粮”。它提供的不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角度。我曾经被一期关于“时间管理”的选题深深吸引,但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技巧,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这种深度和广度,是其他很多媒体难以企及的。周刊的选题总是紧贴社会热点,但又不止于热点,它们总能从热点中提炼出更深层次的社会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记得有一期,它关注了“数字鸿沟”的问题,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公,也让我对如何弥合数字鸿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周刊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甚至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三联生活周刊》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器”。它总能以一种细腻而深刻的方式,触及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记得有一期,它关注了“中年危机”,通过采访不同行业的中年人,展现了他们在事业、家庭、人生目标等多方面的困惑和挣扎。这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身边许多人的影子。周刊的文字总是充满人情味,它不仅仅是在报道事件,更是在讲述人的故事,展现人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我记得有一期,它记录了某个社区的变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时代的洪流下,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让人在感动之余,也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报道,是周刊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最近又翻出来一期《三联生活周刊》,虽然已经不记得是哪一期的具体内容了,但那股熟悉的味道,那种翻阅之间迸发出的思绪,却是清晰可见的。我总觉得,周刊杂志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当下性”和“深度性”的结合。它不是那种可以长期珍藏、偶尔回味的书籍,更多时候,它像是一场与时代的对话,记录下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又将它们沉淀成值得思考的印记。我记得我曾经因为某期杂志的某个选题而连续思考了好几天,甚至为此翻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那是一种被激发起来的求知欲,也是一种对世界的好奇心。周刊的编辑们总是有着敏锐的触角,能够捕捉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社会脉络和文化动向。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探讨其可能的影响,甚至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这种思考的深度,往往能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心中有什么东西被点亮了,或者被唤醒了。而且,周刊的文字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新闻报道的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读起来既能获得信息,也能感受到一种人性的温暖。

评分

说实话,我对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知识密度”和“视野拓展”的体验。每次拿起它,总有一种“今天我又学到了什么”的满足感。它就像一个信息宝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话题,从社会民生到文化艺术,从科技前沿到历史回溯,总有一个话题能够勾起我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期,它关注了某个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那些孩子们的困境和他们的梦想,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这种对比,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恩,也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思考。周刊的报道总是充满人文关怀,它们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但也不会沉溺于绝望。相反,它们会努力去寻找那些微小的希望,去关注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去展现人性的光辉。这种积极的力量,往往能在读者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而且,周刊的版式设计也很有考究,图文并茂,阅读体验极佳。即使是比较沉重的话题,也能通过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排版,变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三联生活周刊》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拓展认知边界”。我经常在翻阅它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自己从未关注过,甚至从未听说过的话题。比如,我曾经被一期关于“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的选题深深吸引,它打破了我对古代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令人惊叹的智慧和创造力。周刊的编辑们总是拥有极强的选题能力,他们能够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不寻常,并将其呈现给读者。而且,周刊的报道往往具有国际视野,它们不仅关注国内的社会问题,也会将目光投向世界,让我们了解全球范围内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我记得有一期,它深入探讨了某个国际冲突的根源,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让我对这个复杂的国际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开阔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

评分

我将《三联生活周刊》视为一种“人文情怀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份新闻杂志,更是一份充满温度和关怀的读物。我曾经被一期关于“留守儿童”的选题深深打动,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心碎的现实,但同时也展现了那些孩子们的坚韧和希望,以及社会各界为改变现状所做的努力。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体现了周刊的人文关怀。周刊的文字总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它能够触动我们的良知,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对社会上的不公和困境感同身受。我记得有一期,它关注了“城市中的边缘人群”,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社会的多面性,也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公平的社会有了更深的思考。这种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的关怀,是周刊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值得一读

评分

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

评分

~( ̄▽ ̄~)~

评分

好高好高高海宁好高好高

评分

很好的杂志,一直在购买。支持

评分

很喜欢的书

评分

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很不错

评分

勿忘国殇。挺好的

评分

国内最好的周刊,非常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