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

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Humberto Cervantes,Rick Kazman 著,邵元英 译
图书标签:
  • 软件架构
  • 架构设计
  • 软件工程
  • 设计模式
  • 可扩展性
  • 可维护性
  • 系统设计
  • 代码质量
  • 最佳实践
  • 领域驱动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38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242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架构师书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架构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方法:属性驱动设计(ADD)。书中通过介绍ADD的概念和应用实例,展示了如何执行架构设计,如何重新设计概念,可帮助读者从“入门到精通”掌握软件架构设计。第1章介绍了软件架构设计和ADD方法的发展史,第2章讨论软件架构设计的细节,第3章详细介绍ADD方法,第4~6章是几个案例研究,第7章展示了其他一些设计方法,第8章深入讨论了设计过程中的分析,第9章讲解了实时过程如何适应组织级别的应用,第10章总结了全书的内容。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
1.1 写作动机 1
1.2 软件架构 2
1.2.1 软件架构的重要性 2
1.2.2 生命周期活动 3
1.3 架构师的角色 5
1.4 ADD发展史 6
1.5 小结 7
1.6 扩展阅读 8
第2章 架构设计 9
2.1 通用设计 9
2.2 软件架构中的设计 10
2.2.1 架构设计 11
2.2.2 元素交互设计 11
2.2.3 元素内部设计 12
2.3 为什么架构设计如此重要 13
2.4 架构驱动因子 13
2.4.1 设计目的 14
2.4.2 质量属性 15
2.4.3 主要功能 19
2.4.4 架构关注点 20
2.4.5 约束条件 21
2.5 设计概念:用于创建结构的构建块 22
2.5.1 参考架构 22
2.5.2 架构的设计模式 24
2.5.3 部署模式 25
2.5.4 策略 26
2.5.5 外部开发组件 27
2.6 架构设计决策 30
2.7 小结 31
2.8 扩展阅读 32
第3章 架构设计过程 34
3.1 原理性方法的必要性 34
3.2 属性驱动设计 3.0 34
3.2.1 步骤1:评审输入 35
3.2.2 步骤2:通过选择驱动因子建立迭代目标 36
3.2.3 步骤3:选择一个或多个系统元素来细化 37
3.2.4 步骤4:选择一个或多个设计概念以满足选中的驱动因子 37
3.2.5 步骤5:实例化架构元素、分配职责和定义接口 37
3.2.6 步骤6:草拟视图和记录设计决策 38
3.2.7 步骤7:分析当前设计、评审迭代目标、实现设计目的 38
3.2.8 按需迭代 39
3.3 根据系统类型遵循设计路线图 39
3.3.1 成熟领域的绿地系统设计 39
3.3.2 新兴领域的绿地系统设计 41
3.3.3 现存系统的设计(棕地) 42
3.4 识别和选择设计概念 42
3.4.1 识别设计概念 42
3.4.2 选择设计概念 43
3.5 结构生成 46
3.5.1 元素实例化 47
3.5.2 划分职责和识别属性 47
3.5.3 建立元素间的关系 48
3.6 定义接口 48
3.6.1 外部接口 48
3.6.2 内部接口 48
3.7 在设计中创建概要文档 51
3.7.1 记录视图的草图 51
3.7.2 记录设计决策 53
3.8 追踪设计进度 55
3.8.1 使用架构待办事项清单 55
3.8.2 使用设计看板 55
3.9 小结 57
3.10 扩展阅读 57
第4章 案例研究:FCAPS系统 59
4.1 商用案例 59
4.2 系统需求 60
4.2.1 用例模型 60
4.2.2 质量属性场景 62
4.2.3 约束条件 62
4.2.4 架构关注点 62
4.3 设计过程 63
4.3.1 ADD 步骤1:评审输入 63
4.3.2 迭代1: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 63
4.3.3 迭代2:识别支持基本功能的架构 70
4.3.4 迭代3:解决质量属性场景的驱动因子(质量属性-3) 77
4.4 小结 80
4.5 扩展阅读 81
第5章 案例研究:大数据系统 82
5.1 商用案例 82
5.2 系统需求 83
5.2.1 用例模型 83
5.2.2 质量属性场景 83
5.2.3 约束条件 84
5.2.4 架构关注点 84
5.3 设计过程 84
5.3.1 ADD方法的步骤1:评审输入 85
5.3.2 迭代1:参考架构和系统整体结构 85
5.3.3 迭代2:技术选择 91
5.3.4 迭代3:数据流元素的细化 99
5.3.5 迭代4:服务层的细化 104
5.4 小结 107
5.5 扩展阅读 107
第6章 案例研究:银行系统 109
6.1 商用案例 109
6.1.1 用例模型 110
6.1.2 质量属性场景 111
6.1.3 约束条件 111
6.1.4 架构关注点 111
6.2 现有的架构文档 112
6.2.1 模块视图 112
6.2.2 分配视图 113
6.3 设计过程 114
6.3.1 ADD方法的步骤1:评审输入 114
6.3.2 迭代1:支持新的驱动因子 114
6.4 小结 118
6.5 扩展阅读 119
第7章 其他设计方法 120
7.1 一种软件架构设计的通用模型 120
7.2 以架构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121
7.3 RUP中的架构活动 123
7.4 软件架构设计的过程 124
7.5 一种实现架构与设计的方法 126
7.6 视点与视角方法 127
7.7 小结 129
7.8 扩展阅读 129
第8章 设计过程中的分析 131
8.1 分析和设计 131
8.2 为何分析 133
8.3 分析方法 134
8.4 基于策略的分析 135
8.5 值得反思的问题 137
8.6 基于场景的设计评审 138
8.7 架构描述语言 141
8.8 小结 142
8.9 扩展阅读 142
第9章 组织中的架构设计过程 144
9.1 架构设计与开发生命周期 144
9.1.1 售前阶段的架构设计 145
9.1.2 开发运维阶段的架构设计 146
9.2 组织方面的问题 150
9.2.1 个人设计还是团队设计 150
9.2.2 在组织中应用一套设计概念目录 151
9.3 小结 152
9.4 扩展阅读 152
第10章 结束语 154
10.1 方法的必要性 154
10.2 下一步 155
10.3 扩展阅读 156
附录A 设计概念目录 157
附录B 基于策略的问卷调查 184
术语表 196

精彩书摘

  《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
  那么架构师如何实现适度的敏捷?他们如何在前期工作和导致返工的技术债务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对于小而简单的项目,使用没有前期工作的架构是有道理的。简单的修改和重构是容易且相对便宜的。在对需求有一些了解的项目中,可以从执行几个ADD方法迭代开始。这些设计迭代可以专注于选择主要架构模式(如果合适包括参考架构)和框架。这是图9.3e中描述的0迭代方法。这将有助于使项目结构化、定义工作任务和团队组织,并解决最关键的质量属性。如果当需求变化时,特别是如果这些需求是驱动质量属性的需求,那么就采用敏捷开发实验的实践,其中火花用于满足新的需求。火花是一个时间任务,用于回答技术问题或收集信息,它不会形成一个最终产品。火花在单独的分支中开发,如果成功,则合并到代码的主分支。这样,新的需求可以被乐于接受和管理,而不会对整个发展进程造成太大的破坏。
  ……

前言/序言

提起软件架构,人们常常会想到模型—模型表示构成软件架构的基本结构。偶尔,人们才会思考这些结构产生的过程,到底经过什么样的思考过程才有了这些结构,也就是说,设计的过程是什么。设计是一种完成起来很复杂的活动,关于设计的主题也比较复杂,不容易写清楚,因为这需要针对系统的方方面面来考虑并做出决策。这些方面往往很难表达,尤其当它们来自于以往实战性的软件开发项目时,从这样的项目中得来的经验和知识是很难言传的。尽管如此,因为设计行为本身是建立软件架构的基础,所以它亟待被解释。虽然经验很难通过一本书来传授,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分享一种方法,来帮助读者以系统化的方式完成设计过程。
本书的主旨是介绍设计过程和一种特殊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属性驱动设计(Attribute-Driven Design,ADD)。我们相信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能帮助读者以有原则、有纪律和可重复的方式完成设计。在本书中,列举了属性驱动设计及现实生活中的几个有关属性驱动设计的真实案例。我们将通过这些案例演示如何进行架构设计。即便你目前没有足够的设计经验,我们会举例说明如何借助该方法来复用设计概念,即那些历经考验的经典方案。
尽管属性驱动设计十多年前已经提出,关于它的文字资料却很少,也很少有资料可以提供属性驱动设计的实例并对其具体实现过程加以解释。因为公开信息的缺乏,人们很难使用该方法或将该方法传授给他人。此外,一些已经发表的关于属性驱动开发的文档也都比较概括,很少涉及架构师日常使用的概念、实践和技术。
我们已经跟职业架构师一起工作了多年,曾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设计,以及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学习。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例如,我们了解到职业架构师在设计过程的早期会考虑哪些技术因素,这一点在之前的属性驱动设计版本中是没有的。就因为这个原因,该方法被很多实践者认为跟实际脱节。本书提供了一个修正过的属性驱动设计新版本。在该版本中,我们试图不遗余力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桥梁,缩小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虽然我们已经教授了多年软件架构和设计软件,但是一路走来我们认识到,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软件架构和软件设计太难了。这种认识促使我们去创建设计路线图,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引导人们完成相关设计过程。我们同时设计了一种针对软件设计教学的游戏,可以作为本书的配套部分。
本书面向的读者首先是那些对软件架构设计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必须展开这项设计任务现阶段却不得不使用某些临时性方案的行业内人士,本书定会对他们别有益处。而对于有经验的软件架构设计者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套逐步建立起来的设计方法,相信这些读者也能通过本书找到新的思路。例如,如何用看板(Kanban)追踪设计进度,如何利用基于策略的问卷调查分析一个设计理念,如何通过设计方法完成早期的评估预测。再者,对于已经在软件工程学院熟知其他架构方法的读者,则可以得到属性驱动设计与其他设计方法的关联信息。例如,与质量属性工作坊(Quality Attribute Workshop,QAW),与架构权衡分析方法(Architecture Tradeoff Analysis,ATAM),以及与成本效益分析方法(Cost Benefit Analysis Method,CBAM)之间的联系。最后,本书也适合计算机科学或者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和老师阅读。我们深信本书中列举的案例研究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更轻松地完成一系列的设计过程。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经在课程中运用了相似的案例,并且效果显著。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举例不是教学时可供选择的方式,而是唯一的方式。”
我们期望本书能够让读者明白,设计其实是有套路可依的,按照这样的方法或者套路,你能够在今后的软件架构设计中设计出更优秀的软件产品。
本书各章内容如下:
第1章简明地介绍了软件架构和属性驱动设计方法。
第2章讨论软件架构设计的细节,设计过程的主要输入—架构驱动因子,以及设计的概念,这些概念会帮助你明白如何利用已经过验证的方案来理清这些驱动因子有哪些。
第3章详细介绍属性驱动设计方法。重点讨论属性驱动设计方法的各个步骤,以及能够用来完成这些步骤的多项技术。
第4章解释了“绿地”(greenfield)系统的开发实例。在该案例研究中,我们尽力解释如何将第3章描述的大多数概念运用到设计过程中,因此,你可以自然地认为该案例研究比较“学术”(虽然该案例源于真实存在的系统)。
第5章阐述第二个案例研究,该案例是与职业软件架构师合作完成的,因而更加专业、更加详细。它将以翔实的细节展示属性驱动设计如何应用于涉及多种技术的大数据系统的设计中。该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新”领域中开发系统,而不是在第4章提到的传统领域。
第6章是一个较短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将属性驱动设计应用于常见的遗留(或棕地,brownfield)系统的扩展设计中。该实例说明架构设计并非是在系统开发第一版时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开发过程的不同阶段实施的。
第7章展示了其他一些设计方法。在属性驱动设计的修正版本中,我们采纳了其他设计过程研究者的想法,在此简要总结了他们的方法,在向他们的工作致敬的同时,也比较了属性驱动设计与其方法的不同。
第8章深入讨论了分析这个主题(尽管这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分析本来就是设计的一部分,所以本章讲述了一些技巧,它们既可以用于设计过程当中,又可以用于部分设计完成后。我们专门介绍了基于策略问卷调查方法的使用,该方法能帮助我们简单有效地理解设计过程中的种种决定。
第9章展示了设计过程如何适应组织级别的应用。例如,在项目周期的最早期进行一些架构设计有助于评估目标。同时,还展示了属性驱动设计如何与其他软件开发方法协同工作。
第10章总结了全书内容。
本书附有两个附录。附录A给出了各种设计概念的目录,这些设计概念可用于特定的应用领域。该目录集合了我们从各处收集的设计概念,反映了现实中那些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架构师是如何工作的。目录包含了第4章案例研究中使用的设计概念的样本。附录B针对7个最常见的质量属性提供了一套基于策略的问卷调查(详见第8章),同时针对DevOps额外提供了一份问卷调查。
致谢希望能够在此表达我们对审阅人员Marty Barrett、Roger Champagne、Siva Muthu、Robert Nord、Vishal Prabhu、Andriy Shapochka、David Sisk、Perla Velasco-Elizondo和Olaf Zimmermann的感谢,感谢他们慷慨地提出他们的观点和意见。我们也要感谢Serge Haziyev和Olha Hrytsay,他们帮助我们完成了本书第5章。此外,如果漏掉Serge、Olha和Andriy在内的许多Softserve的架构师就是我们失职了,他们对整本著作提供了很多帮助。
Humberto希望感谢Quarksoft公司的主管和架构师小组。关于修改属性驱动设计的很多想法和本书中的一个案例研究都来源于该方法在这家公司的实践。感谢我有幸合作过和交换过意见的其他公司的架构师及开发者,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也希望感谢软件工程学院,他们多年来一直邀请我和其他学者参加他们的精英教育研讨会(ACE Educators Workshop)。我还要感谢我的母校,墨西哥首都伊斯塔帕拉帕自治大学,它一直在支持我。感谢我的同事Perla Velasco-Elizondo和Luis Castro,他们已经在架构之旅中陪伴我多年。感谢Alonso Leal,是他在多年前给了我成为一个职业架构师的机会。感谢Richard S. Hall,他教了我许多写作本书时很有价值的技巧。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合作者Rick,他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同事,很高兴能和他一起工作并交换意见。
Rick希望感谢软件工程学院的James Ivers和他的研究小组。我还要特别感谢Rod Nord悉心的审校和宝贵的建议。我也要感谢我的长期合作者和导师Len Bass,在许多年前他引领我开启了软件架构之旅。没有Len,我不知道自己今天会在哪里。此外,我要感谢Linda Northrop,她多年来一直大力支持我的研究,并提供给我许多宝贵的机会。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合作者Humberto,他总是朝气蓬勃,和他共事是一件真正的乐事。


软件架构设计:一套构建可靠、可扩展、易于维护系统的蓝图 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软件的复杂性日益增长,如何设计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支撑业务快速发展的软件系统,成为了每一个技术团队面临的关键问题。《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并非一本陈列枯燥理论的学术著作,而是深入企业实际,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论和实践指南。它旨在赋能开发者、架构师以及技术领导者,让他们能够构建出真正具有韧性、适应性和长久生命力的软件系统。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实用”二字。它并非空谈概念,而是紧密结合了软件工程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行业内的成功案例,将抽象的架构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和可衡量的指标。读者将在这里找到一系列解决现实世界软件设计难题的实用工具和策略。无论您是初出茅庐,希望打下坚实的架构基础,还是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期望在复杂的项目中找到更优雅的解决方案,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宝贵的启发和指导。 为何软件架构如此重要? 想象一下建造一座摩天大楼。在开始砌砖之前,您需要一个详尽的蓝图,规划好地基的深度、承重结构的强度、电力和管道的布局,甚至消防和疏散系统的设计。软件系统同样如此。软件架构就是软件的“蓝图”,它定义了系统的组织结构,包括其组件、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支配这些组件和关系的原则。一个好的架构能够: 降低复杂性: 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从而降低理解和维护的难度。 提高可维护性: 使修改和更新系统变得更加容易,减少引入新错误的风险。 增强可扩展性: 允许系统在需求增长时平滑地扩展,而无需进行大规模的重构。 提升可靠性: 通过合理的容错和恢复机制,确保系统能够应对各种故障。 促进团队协作: 清晰的架构能够帮助不同团队成员理解各自的职责和系统全局,减少沟通障碍。 支持业务目标: 确保软件能够高效地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 《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将引导您深入理解这些核心价值,并提供具体的方法来达成它们。 本书内容概览: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循序渐进,从宏观到微观,涵盖软件架构设计的全生命周期。 第一部分:软件架构的基石——理解与原则 在深入具体设计方法之前,本书首先会帮助您建立对软件架构的深刻理解。我们将探讨: 什么是软件架构? 澄清概念,区分架构与设计、模式、框架等概念。 架构的目标与质量属性: 详细解读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修改性等关键质量属性,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和权衡。您将学习如何识别项目中最关键的质量属性,并将其作为架构设计的驱动力。 架构风格与模式: 介绍各种经典的架构风格,如分层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服务架构等。您将了解它们的优势、劣势以及适用的场景,并学习如何选择最适合您需求的风格。同时,也会深入剖析一些常用的架构模式,如MVC、MVP、MVVM、CQRS等,并讲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方式。 架构设计的原则: 提炼出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核心原则,例如模块化、关注点分离、高内聚低耦合、开放封闭原则等。这些原则是指导您做出良好架构决策的基石。 第二部分:架构设计的实用方法——从需求到蓝图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将为您提供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用于在实际项目中进行架构设计: 需求分析与架构驱动: 学习如何从业务需求、用户故事和技术约束中提取架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架构驱动因素。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非功能性需求(即质量属性)对架构设计的影响,并将其融入到设计过程中。 架构决策与权衡: 架构设计本质上是一系列权衡的艺术。本书将指导您如何识别关键的架构决策点,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并做出明智的权衡。您将学习到如何记录和沟通这些决策,以便团队成员理解和遵循。 架构设计过程模型: 介绍一些实用的架构设计过程模型,帮助您结构化地开展架构工作。无论是迭代式设计、敏捷架构还是领域驱动设计(DDD)中的架构实践,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可行的操作指南。 可视化与文档化: 强调清晰的架构文档和可视化图表的重要性。您将学习如何使用各种UML图(如组件图、部署图、用例图)、C4模型等工具来清晰地描绘系统的结构、组件交互和部署情况,以便于沟通和理解。 第三部分:架构实践与落地——从理论到代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如何将架构设计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并确保架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演进。 组件设计与接口定义: 深入探讨如何将系统分解为合适的组件,并定义清晰、稳定的组件接口。我们将讨论组件的职责划分、依赖管理以及如何利用接口隔离实现解耦。 数据架构设计: 数据是软件系统的核心。本书将涵盖数据模型的选择、数据库设计原则、数据一致性策略以及如何处理大数据场景下的数据架构挑战。 服务设计与通信: 针对分布式系统,将详细介绍服务的设计原则、服务间的通信模式(同步、异步、RESTful API、消息队列等)以及如何处理分布式事务、容错和幂等性。 安全架构设计: 安全不再是事后诸葛亮。您将学习如何在设计初期就融入安全考虑,如身份验证、授权、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构建安全的软件系统。 测试与架构验证: 架构的有效性需要通过测试来验证。本书将介绍如何进行架构评审、组件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等,以确保架构设计能够满足预期的质量属性。 架构演进与重构: 软件系统并非一成不变,架构也需要不断演进。您将学习如何识别架构的“腐朽”迹象,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重构策略来改进和优化现有架构,使其保持活力。 微服务架构的实践: 针对当前流行的微服务架构,本书将深入探讨其设计原则、服务拆分策略、服务治理、跨服务通信、部署与运维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挑战。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 案例驱动: 本书并非理论堆砌,而是穿插了大量来自真实项目场景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抽象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 实战导向: 提供的工具、技术和方法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直接应用于您的日常工作中。 权衡的艺术: 软件架构设计往往需要在多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本书强调权衡的重要性,并提供指导您做出明智决策的框架。 面向未来: 关注软件架构的最新趋势,如云原生、DevOps、低代码/无代码等对架构的影响,帮助读者构建面向未来的系统。 语言平实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力求以清晰、易懂的语言阐述复杂的概念,让不同经验水平的读者都能从中受益。 谁应该阅读本书? 软件工程师: 想要提升代码质量、理解系统整体设计,为成为更出色的架构师打下基础。 软件架构师: 寻求系统化的方法论和更深入的实践指导,以应对复杂项目挑战。 技术领导者/项目经理: 需要理解软件架构对项目成功的重要性,并能够有效地指导团队进行架构设计。 技术院校学生: 希望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软件架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软件架构设计:实用方法及实践》将是您在软件开发旅途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将帮助您从“写代码”的层面,提升到“构建系统”的战略高度,最终交付出真正能够为业务创造价值、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软件产品。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套赋能您构建卓越软件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行动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可测试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总是觉得写单元测试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而且有时候觉得写的测试代码比业务代码还要复杂。但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架构设计本身就应该考虑可测试性。作者在讲解很多设计原则时,都强调了它们如何能够提升代码的可测试性。比如,低耦合的设计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地隔离被测模块,而无需启动整个系统;依赖注入则方便我们用Mock对象替换真实依赖,进行单元测试。书中还专门有一章讨论了“测试驱动开发(TDD)”和“行为驱动开发(BDD)”,并且结合了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架构设计层面支持这些开发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契约测试”的部分,这让我理解了不同服务之间如何通过定义清晰的契约来保证交互的正确性,并且能够在不部署实际服务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可测试性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应该从架构设计的源头就进行考虑,并且是衡量一个架构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架构师在娓娓道来,分享他多年的实战经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架构权衡”的章节。作者反复强调,没有完美的架构,只有最适合当前场景的架构。他深入剖析了各种常见权衡的场景,比如性能与可维护性、一致性与可用性、开发速度与技术债务等。他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让你理解每个选择背后都可能付出的代价。书中还提供了一系列决策框架和思考模型,比如ADR(Architecture Decision Records)的使用,这让我明白记录架构决策的重要性,不仅能帮助团队成员理解历史原因,还能在未来回顾时提供宝贵的参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技术债务”时那种诚恳的态度,他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将其视为软件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管理和偿还技术债务。这让我感觉这位作者非常接地气,他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真正理解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总的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务实的心态来面对软件架构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软件架构模式和原则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事件驱动架构”时,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消息队列是什么,而是深入分析了事件溯源、CQRS等模式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模式来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扩展性。他甚至还讨论了如何为事件驱动架构设计合适的监控和告警机制,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可落地的解决方案。另外,书中关于“领域驱动设计(DDD)”的阐述也相当精彩。作者从“理解业务领域”出发,逐步引出了“限界上下文”、“聚合”、“仓储”等核心概念,并用清晰的图示和代码示例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让我意识到,只有真正理解了业务,才能设计出与业务紧密契合的软件架构。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每个章节都像是为前一章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更进一步的实践指导,让我感觉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评分

我一直对微服务架构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听起来很美好,实际落地却困难重重。这本书在微服务设计的部分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没有直接推崇微服务,而是先花了不少篇纸讨论了单体架构的演进以及何时需要考虑拆分。这让我对服务拆分的时机和原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避免了盲目追求“时髦”的技术。在讲解微服务时,他非常注重“边界”的划分,强调如何根据业务领域来确定服务的职责范围,以及如何设计服务间的通信协议。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分布式事务”的处理,作者详细介绍了Saga模式、两阶段提交等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救星,之前对分布式事务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概念层面,现在有了更具体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服务治理”、“弹性设计”等话题,这些都是微服务落地过程中绕不开的关键点。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代码片段,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微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精心的规划、细致的设计以及持续的优化。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在理解“低耦合”和“高内聚”这两个核心概念时。我一直觉得我写的代码虽然能跑,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改动一个小地方常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因为耦合度太高。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不同模块比作乐高积木,好的设计应该像标准尺寸的积木一样,可以轻松替换和组合,而糟糕的设计就像是用胶水粘起来的,一点都不能动。他详细地解释了如何通过接口、抽象类、事件驱动等方式来降低模块间的依赖,让每个模块都能相对独立地发展。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常见的反模式,比如“上帝对象”和“意大利面条代码”,这些我曾经都或多或少地犯过。通过分析这些反模式的危害和形成原因,我学会了如何规避它们。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单一职责原则”的讨论,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作者通过一个实际的电商系统例子,一步步地展示了如何将一个庞大的功能分解成多个职责清晰、相互独立的模块,并且在分解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每个模块的内聚性,也就是让相关的代码都聚集在一起,易于理解和维护。读完这部分,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去重构我的一些老项目,用学到的方法让它们变得更健康、更易于扩展。

评分

架构,是下一代系统的关键.

评分

发货速度特别快、配送人员态度极好?

评分

赞啊

评分

速度很快,书的包装很好,做活动购买的,书还没看,一直想买。

评分

好好好,不错不错,下次再来买,哈哈。

评分

质量还不错,快递速度可以

评分

程序员升级必备,做设计者,不做码农

评分

Very good

评分

内容符合预期,扣两星是因为书的质量问题,封面都不包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