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詹姆斯·弗农,[James,Vernon]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英国史
  • 现代史
  • 社会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国家认同
  • 转型
  • 欧洲史
  • 社会变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43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2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校师生、历史爱好者、大众读者

  1、本书可能是近年来视角独特的英国现代史。作者一反主流史学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并非促成现代社会诞生的主要因素,“陌生人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管理与经济交易模式才是背后动因。本书见解独到,能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观察19—20世纪英国社会的变革历程。

  2、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篇幅短小,但论据充分,完整覆盖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用数据、图表、地图、19世纪的报刊插画等,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现代英国的人口增长、流动性加速、城市化进程等,也使阅读更具趣味性。

  3、本书是对“宏大历史叙述”的一次回归。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在这个各种领域被不断细分、专业化的年代,本书是他为历史学科重寻信心和想象的一次尝试。


内容简介

  现代世界一向以快捷、便利、自由著称,而就在19世纪之前,人们却处处受制于时空的阻隔和传统的规训。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

  《远方的陌生人》以英国的现代化转型为例,对19世纪前后的大量社会细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选举制度、金融体系、人口普查、社交传媒等多个方面,详细描绘了一幅英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图景。詹姆斯?弗农不仅揭示了,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不断冲突、适应与融合的结果,也为今人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的来源做了生动的解说。


作者简介

  詹姆斯?弗农(James Verno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伯克利英国研究系列”丛书联合主编,研究领域包括:现代英国史、大英帝国史、帝国史与全球化的比较研究,另著有:《政治与人民:1815—1867年的英国政治文化研究》《再读宪法:19世纪英国政治史的新解读》《饥饿:一部现代史》《大英帝国古怪的自由现代性》《英国剑桥史:1750年至今》等。

精彩书评

  这本书没有为英国19世纪的伟业高唱颂歌,而是旨在为世界史语境中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分析模式,也为英国的现代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阐释。

  ——菲利帕?莱文(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詹姆斯?弗农不仅发起了一场关于英国现代化的再辩论,更重新唤起了历史学的信心与想象。

  ——杰夫?艾利(密西根大学历史学教授)


目录

插图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什么是现代性?

第二章陌生人社会

第三章统治陌生人

第四章与陌生人结盟

第五章陌生人经济

结论

注释

索引


精彩书摘

  《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人口普查自古时起便是治国管理的一部分,往往是为了提高税收或征兵数量。然而在18世纪,人们开始发展出一种新的量化精神,政府也愈加希望了解其治下人口,此时人口普查就更为频繁和精确了。在英国,三种因素在17世纪晚期促进了这种量化精神:致力于客观地测量和产出结果的科学实验新文化,作为一种需要量化风险的业务的保险,以及对“政治计算”的运用,即用数字直观地显示政府的效率及其对国家财政和健康做出的贡献。但近代国家对收集特定对象的数据和信息的所有野心和尝试,始终是地方化、非系统性组织的。尽管1753年曾出现过一些复苏的假象,但法国革命带来的战争和马尔萨斯关于“在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规模下无可避免会发生饥荒”的警示促使英国在1801年实行了一次人口普查,而美国和法国在十年前都已完成普查。
  这次人口普查的革新之处在于其规律性(之后每十年都将实行一次),同时性(将在一天内完成:3月10日),信息量(地址、人数、性别、每个家庭成员的职业,还有教区内登记者受洗、结婚和死亡的日期),收集方式(由地区监督员带领和监督地方教区普查员完成,前者要将最终统计结果汇报给中央官员),分析和比较模式(即不仅要统计人口总数,还要统计所在地、职业——分为商业、农业、制造业三大类——和家庭规模,以及在这些范畴内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化)。这是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处理关于其人口的如此详尽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仍有局限,都来自汇总表格上的家庭数据。如此,伦敦的官员现在足不出户就能知道几百英里以外的某个小村庄里居住着多少男人和女人。然而这还不是无形的政府机器的运作。直到1841年,英国国教的教区官员才收集齐数据,因为国家希望他们能对他们监管范围内的家庭有个人化的认识。
  1836年注册总署(General Registrar Office,GRO)(苏格兰总署设立于1855年,爱尔兰总署设立于1863年)设立后,一切都改变了。翌年起,不仅英国国教徒,所有国民的出生、死亡和结婚都要上报国家,尽管在1875年以前,这还不是强制性法规。终于,非英国国教徒的生命也得到了重视,并被合法登记在册——在此之前,他们很少在国教教区被登记。英格兰和威尔士被分为626个注册区,济贫法委员会被派往各区担任注册员,负责完成每季度的注册鉴簿并将之上交给区域注册主任检查,随后送往注册总署再次核实。仅首年就有近百万条目被收录进12卷鉴簿,存放在防火的铁盒中。十年内,各个主要城市都设立了统计学会(statisticalsocieties),其他政府部门也开始收集和分析不断增加的犯罪、商业、贫穷、教育和选民人口的数据,即便如此,注册总署仍然是一个庞大且具有革新意义的单位。
  注册总署负责施行1841年的人口普查时,人口被个体化了,即现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姓名和信息都必须由普查员上报。3.5万地方普查员被委派向每个家庭发放标准化表格,监督他们完成表格,并在集齐信息后将其录入特殊的鉴簿。一旦这些鉴簿上交给总注册处,官员们就会将信息提炼、概括,以将其通过不同的分类重新组织(如根据性别或职业),或分析随时问推移而发生的改变(如流动性或年龄)。这种分析工作的典型要数威廉·法尔(WilliamFarr)在1851年的发现:矿工这类职业死亡率极高。在此之前,只有地方因素或当地矿区环境能解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矿工的死亡。通过用统计学方法归纳这些矿工的生命情况,法尔发现了国家的模式和趋势,这对政府管理很有助益。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有助于生成一个截然不同的国家政府,这个政府能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和行动。
  ……

前言/序言

  前言(节选)

  本书讨论了过去三个世纪——甚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历史转型。它试图解释我们是如何成为现代人的,并考察了会被称为“现代性”(modernity)的现代生活的特征。本书揭示了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这段时间内,出现在英国的全新的、现代的社会境况。英国人口的急剧扩增,及其在更广范围内日益增加的流动性,创造了一个充斥着陌生人的社会。这就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管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权威、联盟、交易,这些植根于个人和本地关系的旧有关系模式渐渐变得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难以为继。另外,许多抽象的、官僚化的体制不断涌现,以支持远方的陌生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从而逐渐替代了那些旧式机关。然而,这并未导致人们对现代世界期待的幻灭,因为这些代表了官僚主义抽象化的新体制,因个人和本地关系的衰落而兴起,却也促进了后者的复苏。因而,现代境况不仅仅是一种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全新生活体验,还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权威、联盟、交易这些旧模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重塑。

  我们有理由认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经历这种转型,并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然而,相比英国是否是第一个现代社会,或是否创造了现代世界(如数不胜数的书籍和大学课程所指出的),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此种意义上的现代性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和其他社会科学家一样,历史学家们渐渐认识到,每个社会都能以其独有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现代性经验的数量和种类是无限的。我的观点是:这种解释会使“现代性”这个术语失去意义或分析上的用途。因此,本书的真正目的,以及本书可能会吸引那些对英国毫无兴趣的读者之原因,是证明如下论点:如果想要“现代性”这个范畴仍有分析上的意义,就必须找到所有社会都会经历的那种特有的情境或过程,即便其形式可能多种多样。

  这个论点非常小众,因此我必须从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开始解释。过去一个世代以来,历史学家们费尽心思,一再强调如今发生的事件已越来越少,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做法让过去的历史看上去更有趣一些。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将全球的事件,将更多的人、动物甚至是物体纳入历史,我们已使其变得更民主了,但我们对历史变迁愈加复杂化的解释,容易赋予历史一种平静的必然性。在对待欧洲史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从19世纪晚期开始,为了解释欧洲的过去,历史学分支下的现代学科兴起,对现代世界的构成(在美国或被称为西方文明的崛起)做了一次清晰的叙述。叙述包含了一系列有着奠基和转型作用的事件,如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崛起。史家渐渐对这个叙述产生怀疑,并开始注意到那些被排斥在外的欧洲民族,以及历史上其他文明对此的完全不同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史家修正了这段叙述。他们相信,所有曾经被认为具有奠基意义的事件,其实都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他们开始认为,在社会进程中,这些事件并不那么具有转型意义,它们只是几个世纪以来漫长却不均衡的转变过程和逐渐扩张的地理版图所造成的后果。过去对不断发生的革命性激烈转型的历史叙述,如今要让位给一个充满了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的相对平淡的历史。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后一种“平淡的”历史阶段,英国通常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成为历史编纂的重要阵地。这个势头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显露:塞拉(W.C.Sellar)和伊特曼(R.J.Yeatman)在《1066及一切》(1066andAllThat)中戏仿了学校中教授的胜利主义“鼓吹式”(drumsandtrumpet)英国史;克莱彭(J.H.Clapham)在其巨著《现代英国经济史》(AnEconomicHistoryofModernBritain)中探索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节奏和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现代化理论开始力捧英国的快速工业化与其政治及社会稳定的完美结合,又掀起了一股编史的风潮。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少有史家接受这种观点,他们都倾向于强调,在根深蒂固的旧制度(ancienregime)和长期(longduree)的经济转型面前,英国产生了许多社会及政治冲突。社会变化的“大爆炸”模型逐渐让位给长久的、不齐整的哀诉。对于一些人而言,英国不仅没有创造现代世界,而且从来都不曾成为现代国家。

  ……



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书籍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自中世纪晚期至近现代早期,英格兰(后来的大不列颠)如何经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最终蜕变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权力、身份认同、制度构建与社会结构重塑的复杂叙事。 第一部分:旧世界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萌芽(约1100年—1500年) 本书从诺曼征服的深远影响开篇,探讨了封建制度在英格兰的独特发展路径。与欧洲大陆的碎片化权力结构不同,英格兰国王很早就展现出对中央集权的强烈诉求。我们着重分析了《大宪章》(Magna Carta)的诞生及其在后续几个世纪中被不断引用的意义——它并非直接宣告了民主,而是确立了“法律高于王权”的原则,为后来的议会政治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正处于剧烈的拉锯之中。黑死病的爆发,极大地动摇了庄园制度的根基。劳动力短缺使得农奴的议价能力空前提高,加速了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并催生了更为灵活的乡村经济模式。同时,伴随着城市和商业阶层的兴起,如伦敦、约克等地的自治城市开始积累财富和政治影响力,这为未来商业资本主义的腾飞准备了土壤。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的身份认同开始从地方化向更广阔的“英格兰性”靠拢。百年战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语(而非法语)在宫廷和法律中的地位得到提升,王室也开始着力构建一支相对统一的军事力量。我们详细考察了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王位继承斗争,即“玫瑰战争”,这场内乱最终以都铎王朝的胜利告终,为中央集权的强化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第二部分:都铎的革新与宗教的重塑(约1500年—1603年) 亨利八世的统治是英国现代国家形成的关键转折点。本书将重点分析“国王至上法案”如何标志着英国君主制与罗马教廷的彻底决裂。这不仅仅是一场宗教改革,更是一次彻底的国家权力重组:王室没收了修道院的巨额财产,极大地充实了国库,并建立了直接效忠于国王的教会体系——英国国教(Church of England)。这使得国家权力得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中央集权制度化的重要一步。 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国家面临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如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威胁),但内部的稳定和文化上的自信达到了顶峰。我们探讨了“伊丽莎白时代的治理模式”——如何通过维持议会合作、审慎的财政政策以及对新教的巧妙平衡,成功地巩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形态。这一时期,商业探险活动(如东印度公司的建立)开始将英国的目光投向海外,为未来的全球扩张播下了种子。 第三部分:冲突与共识:议会与王权的较量(约1603年—1714年) 斯图亚特王朝的到来,带来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对“君权神授”的坚定信仰,这与英格兰根深蒂固的议会传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本书深入分析了查理一世与议会之间在财政(如“船税”)和宗教政策上的冲突如何一步步升级,最终引爆了英国内战。 内战的残酷性以及克伦威尔领导下的共和实验,对英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证明了即使是神圣的君主制也不是不可撼动的。查理一世的处决,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件,它迫使社会重新思考主权归属的问题。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并非一次暴力的推翻,而是一场精英阶层达成的政治妥协。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本书分析的重点之一。该法案明确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确立了议会的至高无上地位,保障了臣民的基本权利(如请愿权、定期议会的召开)。这标志着现代英国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从这一刻起,国家的合法性来源正式从君主的血统转移到了议会的同意之上。 第四部分:国家的制度化与社会转型(18世纪早期) 在政治框架稳定后,英国开始构建支撑现代国家的行政与经济体系。我们考察了《联合法案》(Acts of Union, 1707年)如何将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创建了“大不列颠王国”,极大地增强了其在欧洲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18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对公共领域的全新理解。政府开始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港口和开凿运河,以支持日益增长的商业需求。济贫法(Poor Laws)的演变,揭示了国家如何开始介入社会福利和劳动力管理的领域,尽管其初衷更多是维护社会秩序而非无私救济。 最后,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聚焦于知识的传播与社会心态的转变。启蒙思想在英国的实践,特别是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的理论,如何被巧妙地吸收并融入到议会制衡的实践中,最终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稳定的法律和政治环境。英国成为现代国家的历程,是一部关于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通过不断谈判、冲突与妥协,逐步构建起一个以法律为基础、权力分散制衡的复杂政治机器的历史。这是一种独特的、渐进式的“现代化”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深沉的、跨越时空的同理心与人类关怀。尽管作者聚焦于国家形态的演变,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工具化、符号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在特定的历史约束下所做的选择和承受的压力。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冰冷的政治史研究,瞬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复杂性。在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面对历史悲剧时的那种无力感与敬畏,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学术的严谨性之外,增添了一层悲悯的底色。它教会我们,历史不是教科书上那些整齐划一的定律,而是无数次充满挣扎、妥协与不完美的“人”的集体行动,这让我们的理解更加谦卑和全面,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更为深刻和动人。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将历史的纹理一丝不苟地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感受着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的震撼与复杂。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历史进程的精准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细腻描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叙述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落入简单的赞美或批判的窠臼,又能让人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局限与伟大。那种将看似枯燥的政治演变,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实在高超。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让那些信息和画面在脑海中沉淀片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一般历史读物可以比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灵魂的深度对话,让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为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为巧妙,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流畅与连贯,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绪,并从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之锐利与深刻,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被传统叙事所遮掩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敢于挑战既定神话的勇气,它迫使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行文间,那种源自深厚研究基础的自信与洞察力跃然纸上,大量的细节和侧面证据被巧妙地组织起来,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体系。这种论证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的转折和推导都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当代社会问题的视角也因此变得更加审慎和批判。它教导我的不是“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去质疑和探究”,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复杂、更具启发性的问题,这种开放性,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历史写作中的一股清流,它摆脱了那种僵硬的、充满术语的学究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富有画面感的叙述方式。阅读它,就像是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色彩饱满的油画,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调配过的颜料,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当时的情境氛围。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那些关于日常生活、服饰习惯乃至宫廷礼仪的侧面描写,不仅丰富了历史的质感,更使得那些遥远的人物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可见的历史”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代入感,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纯粹的文学之美。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与优雅的文字表达完美结合,为如何进行面向大众的优质历史普及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绝妙的比喻或精炼的句子而反复阅读几遍,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

从结构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宏观布局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鸟瞰历史全局的独特视角,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因果链条,并且将其有条不紊地梳理出来。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生硬的跳跃感,这使得即便是跨越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读者也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脉络感。它不仅仅是在叙述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历史网络,清晰地展示了制度、文化、经济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最终导向一个特定的历史结果。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历史的“为什么”,而非仅仅是“发生了什么”。对于想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框架和工具,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张可以用来导航复杂历史河流的星图。

评分

便宜买到,十分不容易呦!。发货快,送货快!

评分

不错的书,快递师傅辛苦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新书,买来慢慢抽时间阅读。

评分

不错,包装很好

评分

东西质量没得说,而且京东送货又快又好,次日达简直不能更赞!购物就上京东!

评分

反主流史学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并非促成现代社会诞生的主要因素,“陌生人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管理与经济交易模式才是背后动因。本书见

评分

视角独特

评分

还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