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可能是近年来视角独特的英国现代史。作者一反主流史学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并非促成现代社会诞生的主要因素,“陌生人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管理与经济交易模式才是背后动因。本书见解独到,能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观察19—20世纪英国社会的变革历程。
2、本书语言通俗易懂,篇幅短小,但论据充分,完整覆盖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引用数据、图表、地图、19世纪的报刊插画等,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现代英国的人口增长、流动性加速、城市化进程等,也使阅读更具趣味性。
3、本书是对“宏大历史叙述”的一次回归。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在这个各种领域被不断细分、专业化的年代,本书是他为历史学科重寻信心和想象的一次尝试。
现代世界一向以快捷、便利、自由著称,而就在19世纪之前,人们却处处受制于时空的阻隔和传统的规训。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
《远方的陌生人》以英国的现代化转型为例,对19世纪前后的大量社会细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选举制度、金融体系、人口普查、社交传媒等多个方面,详细描绘了一幅英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社会图景。詹姆斯?弗农不仅揭示了,现代化转型本质上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不断冲突、适应与融合的结果,也为今人习以为常的现代生活的来源做了生动的解说。
詹姆斯?弗农(James Vernon),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伯克利英国研究系列”丛书联合主编,研究领域包括:现代英国史、大英帝国史、帝国史与全球化的比较研究,另著有:《政治与人民:1815—1867年的英国政治文化研究》《再读宪法:19世纪英国政治史的新解读》《饥饿:一部现代史》《大英帝国古怪的自由现代性》《英国剑桥史:1750年至今》等。
这本书没有为英国19世纪的伟业高唱颂歌,而是旨在为世界史语境中的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分析模式,也为英国的现代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阐释。
——菲利帕?莱文(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詹姆斯?弗农不仅发起了一场关于英国现代化的再辩论,更重新唤起了历史学的信心与想象。
——杰夫?艾利(密西根大学历史学教授)
插图目录
前言
第一章什么是现代性?
第二章陌生人社会
第三章统治陌生人
第四章与陌生人结盟
第五章陌生人经济
结论
注释
索引
前言(节选)
本书讨论了过去三个世纪——甚至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历史转型。它试图解释我们是如何成为现代人的,并考察了会被称为“现代性”(modernity)的现代生活的特征。本书揭示了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这段时间内,出现在英国的全新的、现代的社会境况。英国人口的急剧扩增,及其在更广范围内日益增加的流动性,创造了一个充斥着陌生人的社会。这就引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管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权威、联盟、交易,这些植根于个人和本地关系的旧有关系模式渐渐变得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难以为继。另外,许多抽象的、官僚化的体制不断涌现,以支持远方的陌生人之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关系,从而逐渐替代了那些旧式机关。然而,这并未导致人们对现代世界期待的幻灭,因为这些代表了官僚主义抽象化的新体制,因个人和本地关系的衰落而兴起,却也促进了后者的复苏。因而,现代境况不仅仅是一种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全新生活体验,还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权威、联盟、交易这些旧模式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重塑。
我们有理由认为,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经历这种转型,并进入现代化的国家。然而,相比英国是否是第一个现代社会,或是否创造了现代世界(如数不胜数的书籍和大学课程所指出的),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此种意义上的现代性是否也适用于其他社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和其他社会科学家一样,历史学家们渐渐认识到,每个社会都能以其独有的方式成为现代社会;现代性经验的数量和种类是无限的。我的观点是:这种解释会使“现代性”这个术语失去意义或分析上的用途。因此,本书的真正目的,以及本书可能会吸引那些对英国毫无兴趣的读者之原因,是证明如下论点:如果想要“现代性”这个范畴仍有分析上的意义,就必须找到所有社会都会经历的那种特有的情境或过程,即便其形式可能多种多样。
这个论点非常小众,因此我必须从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开始解释。过去一个世代以来,历史学家们费尽心思,一再强调如今发生的事件已越来越少,他们试图通过这种做法让过去的历史看上去更有趣一些。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将全球的事件,将更多的人、动物甚至是物体纳入历史,我们已使其变得更民主了,但我们对历史变迁愈加复杂化的解释,容易赋予历史一种平静的必然性。在对待欧洲史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从19世纪晚期开始,为了解释欧洲的过去,历史学分支下的现代学科兴起,对现代世界的构成(在美国或被称为西方文明的崛起)做了一次清晰的叙述。叙述包含了一系列有着奠基和转型作用的事件,如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崛起。史家渐渐对这个叙述产生怀疑,并开始注意到那些被排斥在外的欧洲民族,以及历史上其他文明对此的完全不同的解释。在这个过程中,史家修正了这段叙述。他们相信,所有曾经被认为具有奠基意义的事件,其实都有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他们开始认为,在社会进程中,这些事件并不那么具有转型意义,它们只是几个世纪以来漫长却不均衡的转变过程和逐渐扩张的地理版图所造成的后果。过去对不断发生的革命性激烈转型的历史叙述,如今要让位给一个充满了连续性和不确定性的相对平淡的历史。
作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在后一种“平淡的”历史阶段,英国通常都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成为历史编纂的重要阵地。这个势头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显露:塞拉(W.C.Sellar)和伊特曼(R.J.Yeatman)在《1066及一切》(1066andAllThat)中戏仿了学校中教授的胜利主义“鼓吹式”(drumsandtrumpet)英国史;克莱彭(J.H.Clapham)在其巨著《现代英国经济史》(AnEconomicHistoryofModernBritain)中探索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节奏和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现代化理论开始力捧英国的快速工业化与其政治及社会稳定的完美结合,又掀起了一股编史的风潮。20世纪70年代以前,很少有史家接受这种观点,他们都倾向于强调,在根深蒂固的旧制度(ancienregime)和长期(longduree)的经济转型面前,英国产生了许多社会及政治冲突。社会变化的“大爆炸”模型逐渐让位给长久的、不齐整的哀诉。对于一些人而言,英国不仅没有创造现代世界,而且从来都不曾成为现代国家。
……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深沉的、跨越时空的同理心与人类关怀。尽管作者聚焦于国家形态的演变,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身处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它没有将历史人物工具化、符号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在特定的历史约束下所做的选择和承受的压力。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冰冷的政治史研究,瞬间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与复杂性。在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面对历史悲剧时的那种无力感与敬畏,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学术的严谨性之外,增添了一层悲悯的底色。它教会我们,历史不是教科书上那些整齐划一的定律,而是无数次充满挣扎、妥协与不完美的“人”的集体行动,这让我们的理解更加谦卑和全面,也让阅读体验变得更为深刻和动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实在令人惊叹,作者的笔触如同雕刻家手中的刻刀,将历史的纹理一丝不苟地展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感受着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的震撼与复杂。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宏大历史进程的精准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的细腻描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叙述时,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感,既不落入简单的赞美或批判的窠臼,又能让人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局限与伟大。那种将看似枯燥的政治演变,转化为引人入胜故事的能力,实在高超。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需要停下来,让那些信息和画面在脑海中沉淀片刻,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非一般历史读物可以比拟。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灵魂的深度对话,让人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为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为巧妙,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确保了阅读体验的流畅与连贯,即便是对该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绪,并从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满足感。
评分这本书的观点之锐利与深刻,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被传统叙事所遮掩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敢于挑战既定神话的勇气,它迫使读者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行文间,那种源自深厚研究基础的自信与洞察力跃然纸上,大量的细节和侧面证据被巧妙地组织起来,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体系。这种论证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的转折和推导都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看待当代社会问题的视角也因此变得更加审慎和批判。它教导我的不是“该相信什么”,而是“如何去质疑和探究”,这对于任何一个渴望独立思考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作者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复杂、更具启发性的问题,这种开放性,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历史写作中的一股清流,它摆脱了那种僵硬的、充满术语的学究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富有画面感的叙述方式。阅读它,就像是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色彩饱满的油画,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调配过的颜料,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当时的情境氛围。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那些关于日常生活、服饰习惯乃至宫廷礼仪的侧面描写,不仅丰富了历史的质感,更使得那些遥远的人物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可见的历史”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代入感,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纯粹的文学之美。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完全可以与优雅的文字表达完美结合,为如何进行面向大众的优质历史普及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我甚至会因为某个绝妙的比喻或精炼的句子而反复阅读几遍,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从结构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宏观布局简直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鸟瞰历史全局的独特视角,能够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因果链条,并且将其有条不紊地梳理出来。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几乎没有生硬的跳跃感,这使得即便是跨越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尺度,读者也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脉络感。它不仅仅是在叙述一系列孤立的事件,而是在编织一张巨大的历史网络,清晰地展示了制度、文化、经济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最终导向一个特定的历史结果。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历史的“为什么”,而非仅仅是“发生了什么”。对于想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历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框架和工具,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张可以用来导航复杂历史河流的星图。
评分便宜买到,十分不容易呦!。发货快,送货快!
评分不错的书,快递师傅辛苦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新书,买来慢慢抽时间阅读。
评分不错,包装很好
评分东西质量没得说,而且京东送货又快又好,次日达简直不能更赞!购物就上京东!
评分反主流史学的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并非促成现代社会诞生的主要因素,“陌生人社会”以及随之而来的政府管理与经济交易模式才是背后动因。本书见
评分视角独特
评分还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