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字鬼才”马伯庸成名代表作 
 2.出版十年初心修订,重新填写历史“可能性” 
 3.史书不会记录这些事件,也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4.暗流与洪流, 危机与逃亡,疑窦与谋杀 
 三国时代秘密情报战线上的生死角逐 
暗流与洪流, 危机与逃亡,疑窦与谋杀 
 三国时代秘密情报战线上的生死角逐 
 
 诸葛亮北伐期间,一名强悍而狡猾的间谍潜入蜀汉腹心。 
 蜀汉靖安司闻讯而动,铺下天罗地网。 
 一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争, 
 在不被历史记录的黑暗中拉开序幕……
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得主,有“文字鬼才”之誉。 
 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文字风格充满奇趣”。 
 代表作:《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草原动物园》
序章_1 
 第一部 
 汉中十二天 
 
 
 
 
 第一章?潜伏与忠诚_006 
 第二章?忠诚与牺牲_014 
 第三章?牺牲与阴谋_024 
 第四章?阴谋与行动_036 
 第五章?行动与调研_047 
 第六章?调研与信仰_060 
 第七章?信仰与冲突_071 
 第八章?冲突与意外_085 
 第九章?意外与爱情_096 
 第十章?爱情与圈套_109 
 第十一章?圈套与对弈_120 
 第十二章?对弈与对决_132 
 第十三章?对决与结局_144 
 间 奏 
 
 一个益州人在武昌 
 第一章?结局与开始_160 
 第二章?开始与远行_173 
 第三章?远行与暗流_185 
 第四章?暗流与洪流_197 
 间奏?尾声_208 
 第二部 
 秦岭的忠诚 
 第一章?洪流与危机_214 
 第二章?危机与逃亡_227 
 第三章?逃亡与回归_238 
 第四章?回归与清理_251 
 第五章?清理与盘问_263 
 第六章?盘问与疑团_273 
 第七章?疑团与疑窦_287 
 第八章?疑窦与谋杀_293 
 第九章?谋杀与家庭_302 
 第十章?家庭与友情_310 
 第十一章?友情与仇恨_320 
 第十二章?仇恨与戒严_328 
 第十三章?戒严与追击_338 
 第十四章?追击与坦白_350 
 第十五章?坦白与真相_364 
 第二部?尾声_372 
 后记_373 
 新后记_377
四月二十四日,荀诩到任武昌的第七日。 
荀诩在太阳刚升至天顶的时候从敦睦馆走出来,朝着城里繁华的朱雀区步行而去。他今天穿了一身不起眼的浅黄色短袍,并按照吴人的习惯将胸襟解开一半,两边朝衬里各折过去一寸;这是因为江东天气已经转暖,将胸襟解开保持风气畅通,人不容易出汗。他用一条束在腰间的布带将袍子的下摆扎起来,这样行走起来更加灵活。 
从一出门,荀诩就注意到敦睦馆对面的槐树下有两个农夫装束的人从地上站了起来,远远地在他后面跟着。他知道这两个人是东吴派来监视自己的,所以心中毫不惊讶,面色如常地继续沿着大街缓步而行;针对敦睦馆人员的监视早就是一个双方心照不宣的秘密。张观甚至告诉他万一在武昌城里迷了路,还可以找这些形影不离的跟踪者问路。 
张观还告诉荀诩一件趣事:曾经有一次馆内的一名书吏外出办事,办事地点与其中一名跟踪者的家相邻。那名不幸的跟踪者在监视途中正好见到自己的老婆与别的男人偷情,一时没控制住情绪冲进去捉奸,两个人撕打起来,反而被那名书吏劝解并报了官。这件事让吴国情报机构一直面上无光。 
从宣阳门附近的敦睦馆向南走到武昌内河的朱雀门一共有五里路,这段街道被称为御苑路。这条路两侧多为东吴官署与驻军营地;当御苑路到达朱雀门以后,依着内河的走势左右伸出两个分支,形成长贞与衢塘两个商业区与居民区。那里是武昌繁华的地区。 
荀诩顺着御苑路不紧不慢地走着,越靠近朱雀门街上就越繁华,行人商贩以及过往的车马也越来越多。那两名跟踪者仍旧不远不近地跟在后面,每次荀诩回头,他们就立刻转过脸装作朝两侧的店铺看去的样子。 
“很拙劣。”荀诩暗自评价,同时觉得有些不耐烦,决定把这两个讨厌的家伙甩掉。于是他加快了脚步,这让跟踪者有些惊慌,不由得也紧跟了上去,这一下让他们的跟踪彻底暴露。荀诩回过头去,笑眯眯地冲他们挥了挥手,飞快地在前面路口向右转去。 
两名追踪者大吃一惊,连忙也紧跟上去。他们看到荀诩的背影在一家织锦铺前晾着的锦衣之间闪了一下就消失了,急忙粗暴地推开身边的行人,迈开大步穷追不舍。恰好这时候一名吴国官员的队伍从街道的另外一头驰道开了过来,整个队伍长约六十步,两名高举五色木棍的仪式兵走在前头,两侧手持皮鞭的骑兵喝令行人让开,官员的大轿子则在队伍中间。 
武昌的御苑路中央为青砖铺就,是皇帝与官员出行时专用的驰道。道路两旁种有槐树,还有深两三尺宽两尺的两排御沟以分隔两侧平民通道与驰道。荀诩算准时机,赶在官员队伍通过街口之前的一瞬间飞快跃过御沟,冲到了街道对面,他灵活的装束帮了大忙。跟踪者发现了他,但是已经晚了,仪仗队伍恰好开到了他们与荀诩之间。他们企图也跳过御沟顺着驰道冲过去,但立刻就被护卫的骑兵用鞭子抽了回来,疼得龇牙咧嘴。 
等官员的队伍走过驰道以后,街道对面的荀诩已经消失了。两个跟踪者面面相觑,站在原地愣了一阵,然后悻悻地转身离开。 
“这不太正常……” 
躲藏在对面酒家二楼的荀诩居高临下地望着他们离去,觉得不可思议。在双方都了解彼此存在的前提下,跟踪者的目的不再是秘密追踪目标,而是明白无误地紧贴着目标,阻止目标进行任何情报交易或者秘密活动。换句话说,这类跟踪者不会在意自己被发现与否,他们工作的重点就是紧跟目标,时刻给予其压力。 
而眼前这两名跟踪者却在短暂的失利后就撤退了,这实在不正常。按照常理,他们应该立刻向街道的两头跑去以确认目标没有跟丢,或者呼唤后援小组进入这一侧街边的店铺寻找目标踪迹。 
是他们不够专业,还是…… 
荀诩一边想着一边走下酒楼,从后门溜了出去。他看看周围没有可疑的人,轻车熟路地继续朝前走去。在过去的几天里,他已经将武昌的地图记得滚瓜烂熟,自己也实地蹚过几次,现在根本无须向导就可以行动自如。 
他穿过两条小巷,回到了苑路主街之上,并向右边的衢塘区转去,和许多平民挤在一堆。一路上各式各样的店铺很多,荀诩饶有兴致地不时驻足观望,有时候还与卖东西的小商贩交谈几句,看起来他似乎真的只是来逛街罢了。他路过一家铜镜铺,铺子老板为了招徕生意,用丝线将几面有三尺多宽的铜镜悬在铺子外面当幌子,明晃晃的,格外醒目。荀诩似乎对这些铜镜十分有兴趣,他停下脚步凑近这几面铜镜看了一阵,忽然笑了
新 后 记 
 距离《风起陇西》的写作和出版已经过去十年了。 
 我至今还记得当初动笔写这部小说的情景。那是一个夏天,当时我住在广州花都,正在过暑假。我的床边摊放着陈寿的《三国志》和福赛斯的几本小说。那时候我虽然已经尝试着写点东西,但是都很短,正经的长篇小说还从来没碰过。 
 我百无聊赖,几本书轮番着看,有点困。在迷迷糊糊中,这些书交叠到了一起,我的脑子一个激灵:如果把陈寿和福赛斯合而为一呢?在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个荒唐的念头,可从来没人这么干过。但立刻转念一想,正是因为没人干过,这件事才有意义呀。 
 于是我简单地构思了一个故事,试着写了几段,发现很酷,然后兴高采烈地写了下去。前几章一气呵成,茶饭不思。那种疯狂而愉悦的体验,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风起陇西》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不过它是真正属于我的开山之作,从那时候起,我发现在历史缝隙中,有许许多多可能性可以挖掘,这些猜想未必是真的,但值得用想象去填补——我把它称为“历史可能性”写作,即在不改变历史的前提下,以一个全新的现代视角去诠释。戴着镣铐跳舞,而且是戴着老式镣铐跳现代舞。 
 在接下来的写作生涯里,我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把“历史可能性”小说这个概念发扬下去。究其滥觞,可以说就是源自这本不太成熟的作品。 
 这次修订,我在结构上并没有做调整,主要是改动一些错误和文字风格。比如我在初版里故意使用了翻译体的文风以及大量现代词汇,故意造成一种强烈的违和感。这是当年的恶趣味,我决定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但是对一些特别中二且毫无必要的词句,都做了调整,让它看起来更正常一些。 
 除了风格之外,还有一些史实方面的错误。初版里我把汉中写成陕北那样的黄土高原,后来我实地去考察了一圈,才知道那里分明山清水秀;还有,我原来以为诸葛亮在汉中的治所是南郑,后来才知道他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沔县。 
 我在书中屡屡提及喝茶这个动作,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汉代可没有泡茶的喝法。我还在书里让角色们张口闭口称“×大人”,其实这种尊称,要到宋元才见到雏形。最可笑的是,我还让书中角色吃到了地瓜,那分明是明代才引进的作物。 
 重新修订是个有趣的过程,就像是重新面对那个年轻的自己。除了感怀之外,我还要努力压抑怒火,用现在的标准来看,当年的自己就是一个标准的熊孩子,文字信马由缰,肆意妄为,真想给他一拳吼一句:“给我好好写东西,不要胡闹啊!” 
 时光是追不回来的,但是文字可以。这次修订,权当是一次返老还童吧。对我是这样,希望对你们也是
探讨一个作品的价值,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它所塑造的人物群像。这本书里的人物绝非扁平化的符号,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灰色地带和难以言说的矛盾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复杂人性”的挖掘,即便是看似立场坚定的角色,在特定情境下也会展现出人性的脆弱与摇摆。他们的动机往往是多维的,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这使得故事的张力倍增。我甚至能理解那些与主角立场相悖的人物的考量,这才是高明之处——它迫使读者跳出自己的视角,去审视不同的生存逻辑。每一个主要人物都像是一部独立的史诗,有着自己完整的发展弧线和内在的驱动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代背景的刻画,那股扑面而来的历史烟云,真实得让人屏息。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去钻研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肌理、风土人情乃至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他描绘的不仅仅是宏大的政治博弈,更多的是渗透到柴米油盐中的生活气息。比如对当时某个行业行规的描述,那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感觉作者仿佛就是那个时代亲历者,而不是后世的旁观者。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整个故事的基调变得严肃而深沉,也使得人物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显得格外有分量。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种被一本书激发出的求知欲,本身就是阅读成功的重要标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老道,几乎没有一处是多余的拖沓。作者对情节的掌控力令人称奇,他懂得何时需要急流勇进,将悬念推向高潮,又能在关键时刻放慢笔速,着墨于人物内心微妙的挣扎与抉择。读到某些转折点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这种行云流水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高强度的沉浸体验,你很难中途放下。高潮部分的设置精妙绝伦,不是那种刻意的反转,而是逻辑链条上必然导出的结果,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感叹作者布局之深远。作者的笔触精准有力,对场景的描绘如同电影镜头般立体,仿佛我本人就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亲眼目睹一切的发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静中带着一丝历史厚重感的封面吸引住了。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触感,翻阅起来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生硬感。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和行距都把握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上的那些细微之处,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显示出设计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成为我书架上一个亮眼的陈设。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书的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那些小小的符号和字体选择背后,似乎都隐藏着出版方想要传达的某种特定格调。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既有古典文学的凝练和韵味,又不失现代白话的流畅和表现力。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具匠心,很多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特别是那些环境或气氛的渲染,往往寥寥数语就能营造出万千气象,可见其文字功底之扎实。这种将美感和信息密度完美结合的文笔,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每一次回味那些精妙的段落,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含义。这是一种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字,而不是可以囫囵吞枣一扫而过的内容。它对语言本身的敬畏,清晰地体现在每一个标点和词汇的选择之上。
评分618活动真给力,400块钱的书100拿下,物流也算快,头天晚上下单,隔了一天收到的,可接受,书很完好,完全没有破损,点个赞
评分一直搁购物车想下单的书,活动等到了没多考虑直接下单,却早已看完只好搁架子吃灰了,哈哈
评分在书店看上了这本书一直想买可惜太贵又不打
评分非常好的书啊,快递速度也快,快递小哥态度也好,朕龙心大悦,五星好评!
评分喜欢马伯庸的书 看了好多了已经
评分真的,超超超值,已经不能形容我此刻的心情了,这么高质量的书,绝对正版的书,在新华书店一分钱不给便宜的书,我居然这么便宜就给拿下了?,,哈哈哈?,感谢京东,感谢618,今天夜里继续下单!!!!!哈哈哈哈,感觉今年一年都不必再买书了,因为~~~绝对看不完!!!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书柜一角,每次活动都会买上二百左右的书。京东在我心中全面超越了当当。活动卷叠加下来不到四折,可以接受啦!平均都是三五折入手
评分纸张质量好买书还是京东好,没损坏缺失,慢慢看书
评分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