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塞汉简编年

西北边塞汉简编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永鹏 著
图书标签:
  • 汉简
  • 边塞诗歌
  • 西北边塞
  • 历史文献
  • 唐诗
  • 军事文化
  • 边防研究
  • 文学研究
  • 古代文学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7843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839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6
字数:77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北汉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为研究两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书据简文所载月朔、历史人物与事件、人名、职官、地理沿革、政治制度等内容,考证简牍的确切年代或大致时期进行逐一编年,并综述学界研究汉简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胡永鹏,历史学博士,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文字学、历史文献、简牍帛书。在《简帛》《中国文字研究》等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目录

凡例
引用书目简称表
概述
一 西北边塞汉简
二 西北边塞汉简的时代
三 汉简编年

第一章 西北边塞汉简编年(上)
第一节 西汉时期
一 汉武帝
二 汉昭帝
三 汉宣帝
四 汉元帝
五 汉成帝
六 汉哀帝
七 汉平帝
八 孺子婴
第二节 新莽、隗嚣、更始、刘盆子时期
一 新莽
二 隗嚣
三 更始
四 刘盆子
第三节 东汉时期
一 汉光武帝
二 汉明帝
三 汉章帝
四 汉和帝
五 汉安帝
六 汉顺帝
七 汉桓帝
第四节 简文纪年属追记的情况
一 西汉时期
二 新莽、更始时期
三 东汉时期
第五节 历曰编年

第二章 西北边塞汉简编年(下)
第一节 西汉时期
一 汉武帝时期
二 汉昭帝时期
三 汉宣帝时期
四 汉元帝时期
五 汉成帝时期
六 汉哀帝时期
七 汉平帝时期
八孺子婴时期
第二节 新莽、更始及东汉光武帝时期
一 新莽时期
二 更始时期
三 东汉光武帝时期
参考文献
后记
《西北边塞汉简编年》是一部梳理、考证汉代西北边疆地区简牍史料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汉武帝至东汉末年,在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以西等边塞地区出土的大量简牍文献。作者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细致辨析,力图重建当时边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图景。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 边塞简牍的整理与释读 此篇是全书的基础,重点在于对现有边塞汉简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分类和释读。作者首先从各个考古发现地出发,对出土简牍的年代、载体、书写内容、字体风格等基本信息进行梳理。例如,在对敦煌、肩水金关、汉居延等地的简牍进行分类时,便会详细介绍不同区域出土简牍的特点,如肩水金关简牍以官府文書为主,而敦煌简牍则内容更为广泛,包括文书、律令、奏记、簿籍、尺牍、书仪、文学作品等等。 释读部分是本书的重头戏,作者不回避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辨析和修正。对于一些存疑字、疑难词,作者会穷尽各种文献手段,如与传世文献比对、与同时代其他简牍比对、结合出土环境和文书性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在释读某件关于军粮调配的简牍时,可能需要对照《汉书·食货志》和相关考古报告,才能准确理解“糒”、“粟”、“麦”等词的实际含义及其在边塞后勤中的作用。 本书在释读过程中,特别重视边塞地区独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由于边塞环境的特殊性,其语言会受到羌、匈奴等周边民族语言的影响,同时也发展出一些约定俗成的军事术语和官职名称。作者会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考证其源流和演变,为理解汉代边塞的军事运作和行政管理提供语言学上的支撑。 同时,上篇也涵盖了对简牍书写工具(如毛笔、墨)和材料(如竹、木)的考察,以及简牍的形制、编连方式等,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简牍的长短、宽度、是否有朱墨、是否经过火烤等,都可能与简牍的内容、功能和使用者身份有关。 下篇 边塞汉简的史学价值钩沉 此篇是本书的核心,作者在扎实的释读基础上,对边塞汉简的史学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从多个维度展现汉代边塞的真实面貌。 1. 边塞的军事建置与运行 简牍是研究汉代边塞军事最直接、最可靠的史料。本书将重点解读那些揭示边塞军事建置、兵役制度、屯田戍边、物资调拨、敌情报告、战役指挥等方面内容的简牍。 军事建置: 通过对各种官职名称(如校尉、长史、都尉、士卒、斥候、屯长等)的梳理,以及对烽燧、城郭、关隘、营垒等军事设施的描述,重建汉代西北边塞的军事地理格局。例如,某件简牍可能记录了“甲卒五百,守此塞”,就为我们勾勒出具体的军事单位和驻守地点。 兵役制度: 简牍中充斥着关于征兵、轮番戍守、募兵、罪犯戍边等信息。本书会分析不同时期兵役制度的特点,以及其在边塞人力资源供给中的作用。例如,关于“更卒”、“过客”、“徒戍”的记载,就能反映出汉代兵役的复杂性。 屯田戍边: 汉代在边塞推行屯田政策,以解决军粮自给问题。本书会着重解读与屯田相关的簿籍、契约、收成记录等,分析屯田的规模、种类、管理方式以及其对边塞经济和军事的影响。例如,关于“食田”、“种麦”、“验谷”的简牍,就能揭示屯田的具体运作。 物资调拨与后勤保障: 边塞的物资供应极其重要。本书会详细分析涉及粮草、兵器、衣物、马匹、药材等物资调拨、运输、检查、存储的简牍,揭示汉代边塞复杂的后勤体系。例如,关于“车”、“马”、“驼”、“运输”、“检校”的记载,都与后勤息息相关。 敌情侦察与军事行动: 汉代与匈奴等民族的边境冲突频仍。本书会解读关于边塞斥候的侦察报告、敌情通报、紧急动员命令、战役奏报等简牍,还原真实的军事冲突场景和战略部署。例如,关于“候”、“望”、“虏”、“突”、“战”的记载,就能展现边塞侦察和作战的细节。 2. 边塞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生活 除了军事,边塞简牍还展现了汉代边塞地区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及戍边士卒和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 行政区划与官僚体系: 通过简牍中出现的郡、县、亭、里等行政单位,以及各级官吏的职能,可以了解边塞地区的行政层级和管理结构。例如,关于“县”、“长”、“里长”、“户籍”、“赋税”的记载,就能反映出边塞的基层治理。 法律与司法: 汉代法律严密,边塞也不例外。本书会解读与犯罪、审判、刑罚、保释、诉讼等相关的简牍,了解边塞地区的司法实践和法律适用。例如,关于“罪”、“捕”、“讯”、“杖”、“徒”的记载,就体现了边塞的司法制度。 经济活动与商业交往: 边塞地区并非一片荒芜,简牍中也反映了复杂的经济活动。本书会分析与土地租佃、劳役、债务、交易、货币流通、物价涨跌等相关的简牍,展示边塞经济的活力。例如,关于“契”、“券”、“钱”、“贷”、“物”的记载,就能看到边塞的商业往来。 社会交往与文化风貌: 戍边士卒的家书、信件,以及一些文告、告示,都能反映出边塞士卒的日常生活、思乡之情、以及与家人朋友的交流。本书会解读这些“尺牍”类简牍,展现边塞社会的温情脉脉和人文气息。同时,一些在边塞发现的文学作品、占卜、医药等简牍,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边塞文化的重要线索。例如,关于“书”、“问”、“念”、“归”、“病”、“药”的记载,就体现了边塞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播。 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 边塞是汉族与周边民族互动的前沿。本书会关注那些涉及与匈奴、羌、塞种等民族交往、翻译、互市、甚至战争的简牍,揭示汉代边塞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情况。例如,关于“译”、“使”、“胡”、“和亲”的记载,就能体现民族间的互动。 3. 边塞汉简的史学方法论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还自觉地探索和实践史学方法论。作者强调要“以简证史”,即以出土简牍的直接证据来补充、印证甚至修正传世文献的记载。同时,也要“以史证简”,即运用传世文献的知识来帮助理解和释读简牍。 在论证过程中,本书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力求从不同角度印证和深化研究结论。在引用简牍时,本书会尽可能提供简牍的准确信息(如出土地、编号、年代等),并附上简牍影印件或拓片,方便读者自行查证。 本书的创新之处与意义 《西北边塞汉简编年》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对边塞汉简的系统性梳理、深入的释读和多维度的史学钩沉。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简牍内容,而是通过精心的组织和严密的论证,将零散的简牍材料串联成一幅生动、立体的汉代西北边塞画卷。 本书的意义在于: 填补史料空白: 许多边塞简牍是传世文献所不载的,其内容对于了解汉代边塞历史具有独特的价值。 修正与补充传世文献: 通过对简牍的解读,可以发现传世文献的疏漏、错误,或提供更详尽的背景信息。 重塑历史细节: 简牍以其鲜活的语言和具体的内容,为我们展现了汉代边塞基层社会的真实面貌,填补了宏大叙事之外的无数细节。 深化对汉代边疆政策的认识: 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汉代巩固边疆、发展西北的战略意图和具体实践。 促进相关学科发展: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汉代史、边疆史、考古学、古文字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而言之,《西北边塞汉简编年》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专著。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地展现了汉代边塞的历史风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遥远时代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汉代边塞的认识有了全新的维度。作为一个对古代文献和历史细节有着强烈探究欲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最能反映历史真实的面貌,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原始、最具体的文献之中。而《西北边塞汉简编年》恰恰是一部将这一理念践行得淋漓尽致的著作。 书中对出土汉简的梳理和编年,绝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方法,将散乱的史料整合成一条条清晰的时间线。我得以窥见,在汉代边塞,那些不起眼的竹简上,记录了多少关于战事、屯垦、户籍、日常用品的细微信息。作者的解读,让我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直接与那些古代的书写者对话,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忧虑和希望。这种从细微之处见证历史的视角,远比那些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更加动人,也更加令人信服。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细节的读物,尤其是那些能让我“触摸”到历史的著作。《西北边塞汉简编年》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非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通史类读物,但对于真正想要深入了解汉代边塞生活的人来说,它无疑是一部珍贵的宝藏。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每一件出土汉简的考证过程的细致描绘。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展示了他是如何通过比对文字、研究出土环境、结合当时的社会制度等等,来确定这些简牍的年代、内容以及它们所反映的历史信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让我对作者的专业能力深感敬佩,也让我学到了很多研究历史的方法。通过这些细致的考证,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边塞将士们在严寒酷暑中书写竹简的场景,感受到了他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压力。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本梦寐以求的《西北边塞汉简编年》!我是一个对历史细节和文献考证有着近乎痴迷的爱好者,尤其对汉代边塞的风貌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好奇。市面上关于汉代边塞的书籍不在少数,但大多停留在宏观叙述,要么侧重于军事战略,要么描绘社会生活,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西北边塞汉简编年》,才真正找到了我所渴求的,那种触及历史肌理,感受时间脉搏的深切体验。 我尤其被书中对出土汉简的细致梳理和编年整理所吸引。那些历经千年风霜的竹简,承载着最真实、最鲜活的历史信息。从烽燧的报警记录,到士兵的日常口粮分配,再到官员的文书往来,每一枚简牍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面貌。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简牍,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将它们按照时间顺序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边塞的军事布局和运作机制,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无奈,他们的希望与失落。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篇幅,更在于它所蕴含的学识与匠心。我是一名对历史的“硬核”内容情有独钟的读者,尤其热衷于那些能够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温度的文献。以往阅读许多关于汉代边塞的著作,往往像是在远距离观察一幅宏伟的画卷,虽气势磅礴,却总觉得隔靴搔痒。《西北边塞汉简编年》则不同,它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牵着我的手,一步步深入那片古老的土地,让我亲手触摸那些冰冷的竹简,聆听它们无声的诉说。 尤其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对汉简进行编年梳理的同时,并未将这些史料孤立呈现。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与已有的史书、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互相补充。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我不仅看到了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更理解了这些事件和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意义。那些曾经模糊的历史片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而生动,仿佛一场场沉睡千年的往事,被重新唤醒,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评分

拿到《西北边塞汉简编年》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我一直对汉朝的边塞历史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细节的史料。市面上关于汉朝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过于宏大叙事,或者侧重于政治军事,而我更渴望了解那些真实生活在边塞的普通人。这本书恰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 我尤其被书中对汉简的编年整理和内容解读所吸引。那些沉睡在地下千年的竹简,承载着最真实的古代信息。作者通过对这些竹简的细致分析,将它们按照时间顺序串联起来,不仅展现了边塞的军事运作,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点滴。比如,那些关于粮食、衣物、武器的记录,还有士兵的书信,都让我感觉触手可及,仿佛我就是那个时代的一员,亲身经历着这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