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介绍了中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经济学中的七大陷阱问题。第一章介绍了“中等收入陷阱”,从国际案例到中国发展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二章介绍了“梅佐乔诺陷阱”,并分析了中国区域发展趋势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第三章介绍了“去工业化陷阱”,通过分析美国去工业化历程及影响再联系到中国工业发展情况及去工业化相关挑战的政策建议;第四章阐释了“比较优势陷阱”,分析了中国提升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作者的建议;第五章根据对政府提高公信力和执政能力的“塔西佗陷阱”进行了分析;第六章通过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分析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最后一章通过对“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分析提出应该避免“中国责任论圈套的羁縻。”
作者简介
王灵桂,男,山东诸城人,法学博士,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曾任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新疆问题、伊斯兰问题、中东问题、国家安全战略问题。出版了《中国伊斯兰教史》《一脉相传阿拉伯人》《一脉相传犹太人》以及阿拉伯文版的《伊斯兰教在中国》等专著,在《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要译著有埃及作家伊哈桑·阿卜杜·古督斯的代表作《黑色的眼镜》和《处女与白发》。
张中元,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著有《“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我国“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软实力》等。
目录
第一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可持续经济增长(1)
一 “中等收入陷阱”:命题与争论(1)
1.“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1)
2.收入组别的划分(2)
3.“中等收入陷阱”真伪之争:观点综述(7)
二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12)
1.拉美及亚洲部分国家的失败案例及教训(12)
2.东亚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经验(22)
三 中国的发展与“中等收入陷阱” (29)
1.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29)
2.中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32)
四 政策建议(40)
1.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力度(40)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重视人力资本积累(41)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43)
4.消除区域市场进入壁垒,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45)
5.稳步推进人口城镇化(47)
第二章 破解“梅佐乔诺陷阱”:促进区域均衡发展(49)
一 中国区域发展与“梅佐乔诺陷阱” (49)
1.“梅佐乔诺陷阱” (49)
2.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及政策演化(50)
3.“梅佐乔诺”现象对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借鉴意义(60)
二 中国区域发展的趋势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64)
1.中国区域发展现状(64)
2.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分析:观点综述与理论
思考(82)
三 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98)
第三章 避免“去工业化陷阱”: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调整(103)
一 去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03)
1.去工业化的内涵(103)
2.去工业化的表现形式(104)
3.去工业化的影响(106)
二 美国的去工业化历程及其影响(108)
1.美国去工业化概况(108)
2.美国去工业化的影响(115)
三 中国工业发展概况及其面临的挑战(120)
1.中国工业发展概况(120)
2.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实证检验及理论思考(127)
四 中国应对去工业化挑战的相关政策建议(138)
第四章 走出“比较优势陷阱”:提升产业在国际分工
体系中的地位(144)
一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44)
1.比较优势(144)
2.比较优势陷阱(147)
3.竞争优势(149)
二 中国贸易面临的新问题(150)
1.对外贸易增长放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
新常态(150)
2.外贸发展的要素禀赋优势正在减弱(155)
3.中国贸易方面与不同类型国家的竞争加剧,导致对外
贸易中的贸易摩擦增多(159)
三 如何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观点
综述及理论思考(166)
1.中国会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吗? (166)
2.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169)
四 政策建议(174)
1.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174)
2.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走“高端”嵌入
道路(176)
3.打造以我国为主的国际价值链,加速传统优势
产业转型升级(178)
4.积极参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为对外贸易营造
良好的环境(179)
第五章 超越“塔西佗陷阱”: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政
能力(181)
一 “塔西佗陷阱”:亟须解决执政公信力的难题(181)
1.“塔西佗陷阱”:是谁在透支政府公信力? (181)
2.“塔西佗陷阱”带来的危害(182)
二 政府遭遇“塔西佗陷阱”的原因:观点综述(184)
1.政府管理理念、运行机制等自身缺陷是导致政府
公信力缺失的重要根源(184)
2.“话语权”缺失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成因(186)
3.利益多元化是弱化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189)
三 超越“塔西佗陷阱”的建议(191)
1.树立政府公共服务理念,重塑政府公信力和健康的
权力观(191)
2.建构政府公信力“话语权” (194)
3.通过多元协同治理重塑政府公信力(198)
第六章 打破“修昔底德陷阱”谶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
关系(200)
一 “修昔底德陷阱”的由来(200)
1.伯罗奔尼撒战争(200)
2.关于“修昔底德陷阱”的争论(203)
二 “修昔底德陷阱”与中美关系:观点综述与理论
思考(207)
1.中美关系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吗? (207)
2.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现实基础(212)
三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216)
1.“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与含义(216)
2.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挑战与前景(218)
3.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选择(223)
第七章 化解“金德尔伯格陷阱”责难:避免“中国责任论
圈套”的羁縻(229)
一 “国际公共产品”与“金德尔伯格陷阱” (229)
1.谁会陷入“金德尔伯格陷阱”? (229)
2.“国际公共产品”的理论探索(235)
二 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最新实践(240)
跨越七大“陷阱”
1.成立亚投行与新开发银行(240)
2.“一带一路”倡议(246)
三 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251)
1.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面临的挑战(251)
2.建议与对策(255)
参考文献(261)
前言/序言
蔡 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社会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阶段上,自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做出很多新的抉择。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基本判断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体现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表现,应对来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国际、国防等方面的各种挑战,学术界应该具有足够的忧患意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对于我国所处发展阶段的描述以及面对的挑战,学术界可以用多种方法论和方法进行探索,其中,有两种方式常常被采纳,从而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命题。
一种方式是按照实证性的传统对发展阶段做出判断和描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寻求其历史参照和相应的借鉴。例如,经济学家客观地描述过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学者们一般也以更为实证的研究予以呼应。正如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在歌词中问道:“需要走过多少条路,一个人终能长大成熟?” 经济社会发展总是要翻山越岭、爬沟过坎,柳暗花明又一村。根据相关的历史经验,揭示出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关口是不能回避的,哪些转折点必须跨越,对政策制订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例如,针对一个二元经济发展如何进入新阶段,并由此转向具有新古典特征的增长阶段,我根据其他经济体的经历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出现的崭新情况,特别是人口转变到达的新阶段,在多年前做出中国经济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的判断,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类型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判断一度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现在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学者和政策研究者的认同。或许正是那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争论,对于人们认识后来确认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一些理论和经验的准备。
另一种方式是遵循相对规范性的传统,对社会和决策者提出具有警示性的预言。研究者和讨论者一般是以规范研究的方式参与。王灵桂和张中元所著《跨越七大“陷阱” ——关于中国发展的观点和我们的思考》,针对的就是这种研究。本书介绍了社会上或学术界流传的诸多以“陷阱” 为名的概念,包括“中等收入陷阱”、“梅佐乔诺陷阱”、“去工业化陷阱”、“比较优势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 和“金德尔伯格陷阱”,并做出了作者自己的思考。这些冠之以“陷阱” 的说法,虽然也包括了若干经济学家讨论的实证性命题,但多数属于规范性学术传统的内容。
或许有的学者对这类关于“陷阱” 的概括不以为然,认为是一些研究者在造概念,甚至有哗众取宠之嫌。然而,概念作为思维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构筑单位,是理论家把所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抽象,意图最终概括成理论的一个工具。因而,造概念也就是进行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过程。经济学家在形成相对成熟或成体系的理论之前,常常把现实中的观察结果提炼为一些特征化事实(stylizedfacts),就是依据的这个道理。至于哗众取宠之跨越七大“陷阱” 说,如果提出的问题的确有意义,抛砖引玉而启发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应该是有益无害的。
当然,我绝不是说中国必然或者有很大的概率,会陷入上述一个、两个、若干个或所有“陷阱”。而且,作者书中所列举并放在一起思考的这些“陷阱” 概念,跨越了经济、社会、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每种概括在认知的成熟度上也差异颇大。但是,它们在一个问题上具有共同点,从而使本研究具有价值。那就是这种种“陷阱” 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面临问题所具有的或大或小的针对性,从而具有启示性。也就是说,如果从未雨绸缪或者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立场出发,本书值得一读,特别是值得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
远航的灯塔:全球经济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图书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格局正在重塑。面对风云变幻的外部环境,企业、国家乃至个人,都迫切需要一套清晰的导航系统,以识别潜在的风险,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本书并非对既有理论的重复阐述,而是立足于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摩擦、供应链重组、能源转型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核心议题,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读者穿越迷雾,明确航向。 第一部分:全球化叙事的重构与去中心化的张力 我们正处于“后全球化”时代的开端,这并非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而是其形态和驱动力的根本转变。本书首先剖析了驱动过去三十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大支柱——高效的成本驱动型供应链、自由贸易协定的扩张、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红利——是如何在近年来遭遇逆流。 书中详尽分析了“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策略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全球价值链(GVCs)的冲击。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效率最大化,而是将韧性和可控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结构性的调整,正在重塑制造业的地理分布,并对新兴市场和成熟经济体都提出了不同的挑战。例如,对于那些高度依赖单一跨国公司订单的国家而言,供应链的碎片化意味着订单的流失和本地产业升级的迫切性;而对于寻求本土化的发达经济体,如何平衡国家安全考量与市场竞争效率,成为一道棘手的难题。 第二部分:技术奇点的临近与“科技主权”的博弈 信息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AI)、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本书深入探讨了“技术民族主义”如何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新前沿。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性,已从一个产业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要素。 我们详细考察了半导体领域的竞争态势,分析了从设计、制造到材料供应的每一个环节中,各国所采取的保护性政策和战略投资。这不仅仅是关于芯片的竞争,更是关于未来数据处理能力和军事技术优势的争夺。此外,本书对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数据流动和跨境监管——进行了深入剖析。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跨国流动受到的限制日益增多,这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适应多重数据主权规则的运营模式。我们认为,谁能最快构建起适应“数据本地化”和“算法透明度”要求的创新生态,谁就能在下一波技术革命中占据先机。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从成本负担到核心竞争力 气候变化和资源稀缺已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直接影响企业投资决策和国家长期规划的现实变量。本书将“绿色转型”视为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再分配运动,而非简单的环保合规。 书中聚焦于全球能源系统的深度脱碳路径。详细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绿氢)的规模化部署所面临的电网基础设施、储能技术瓶颈,以及关键矿产供应链的国际竞争。此外,本书探讨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工具,如何将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影响全球贸易的相对成本优势。对于传统高碳产业而言,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管理思维和商业模式的彻底革新。那些能够率先将可持续性深度嵌入运营核心的企业,将获得显著的长期竞争优势和资本市场的青睐。 第四部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与金融风险的溢出效应 在后疫情时代,各国央行面临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最严峻的通胀挑战,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似乎效力减弱,而财政刺激的规模空前庞大。本书审视了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后果,及其在全球范围内对资产价格和贫富差距的影响。 我们特别关注了主权债务风险的累积。在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美元走强和融资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和系统性风险值得高度警惕。书中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用以评估不同经济体在面对高利率、高通胀和低增长“滞胀”环境时的脆弱性指标。此外,金融科技(FinTech)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监管框架之间的错位,也催生了新的监管挑战和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点,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匿名性和跨境性方面。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方向 《远航的灯塔》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套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面对一个复杂、非线性世界的必备工具箱。本书强调,面对系统性的不确定性,僵化的规划是危险的,灵活的适应性、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对长期趋势的深刻洞察力,才是穿越风暴的关键所在。它鼓励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跳出单一维度的短期利益考量,从全球视角审视自身的定位和战略选择,从而在新的全球经济图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航道。 (本书适合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规划师、宏观经济研究人员、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所有希望理解和驾驭当前复杂商业环境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