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經濟學(第二版)/經濟科學譯叢

稅收經濟學(第二版)/經濟科學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伯納德·薩拉尼耶 著
圖書標籤:
  • 稅收學
  • 公共經濟學
  • 經濟政策
  • 財政學
  • 經濟學
  • 稅收
  • 經濟科學
  • 譯著
  • 第二版
  • 經濟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38661
版次:2
商品編碼:122460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經濟科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對稅收經濟理論的介紹既直觀又嚴謹。它把理論與現存的稅收體製和重要的實證研究聯係起來,對稅收對經濟決策和均衡産齣的影響進行瞭詳盡的研究,並為決策者如何設計稅收提供瞭有用的參考。
   本書開篇在迴顧稅收發展史的基礎上,對目前西方主要國傢的稅收體製改革做瞭簡要介紹,雖然著墨不多,但它清晰地描述瞭發達國傢之間以及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之間的稅製差異。由於任何國傢的稅收體製都遵循一定社會經濟活動的路徑演化而來,所以本書首先對稅收體製做瞭實證研究,然後在此基礎上又對目前頗具爭議的*優稅製問題進行瞭詳盡的規範分析,並通過模型分析部分地迴答瞭政府如何選擇*優稅收政策的問題。本書*後還對諸如*低收入補助、消費稅以及環境稅等現實中的稅收決策問題提齣瞭自己獨到的見解。
   本書第二版有許多改動之處,作者重寫瞭第4章“直接稅”以及第5章“混閤稅收”。作者在政策爭論與理論文獻兩個方麵的描述有所變化,比如,作者用“新動態公共金融”這部分內容替代瞭第一版第6章的“資本稅”, 而對環境稅在理論和政策上有新的理解。

作者簡介

伯納德·薩拉尼耶(Bernard Salanié),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任教於巴黎綜閤理工大學、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法國圖盧茲經濟學院等世界**高校。其著作有:《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學》(麻省理工學院齣版社,2000年版)和《契約經濟學》(麻省理工學院齣版社,1997年版)。

目錄

導論 1
曆史迴顧 2
當前的稅收體製 5
本書內容概覽 7
注釋 9
參考文獻 10
第一部分 稅收效應
第1章 福利損失與扭麯 13
1.1 稅收效應 15
1.2 福利損失 27
1.3 結論 31
注釋 32
參考文獻 32
第2章 稅收歸宿 34
2.1 局部均衡 36
2.2 一般均衡 41
注釋 51
參考文獻 51
第二部分 最優稅收
第3章 間接稅 57
3.1 拉姆齊模型 57
3.2 生産效率 65
注釋 68
參考文獻 68
第4章 直接稅 70
4.1 模型的建立 71
4.2 米爾利斯模型 74
4.3 概括 89
4.4 模擬 96
注釋 101
參考文獻 102
第5章 混閤稅收 104
5.1 負所得稅 105
5.2 間接稅收有用嗎? 106
5.3 一些批評 109
注釋 111
參考文獻 112
第6章 時間與風險 113
6.1 無風險國傢的儲蓄稅 115
6.2 一個隨機的經濟體 116
6.3 逆歐拉條件 118
6.4 抑製儲蓄 121
6.5 最優稅收 122
注釋 128
參考文獻 128
第7章 矯正稅 130
7.1 局部均衡中的庇古稅 131
7.2 最優綠色稅收 132
7.3 存在雙重紅利嗎? 137
注釋 138
參考文獻 138
第8章 對最優稅收的一些批評 139
8.1 有代錶性的社會偏好 139
8.2 實際工作中的稅收理論 145
注釋 149
參考文獻 149
第三部分 當前的若乾爭論
第9章 低收入援助 153
9.1 貧睏的衡量 154
9.2 主要救濟方式 155
9.3 從理論得到的啓示 159
9.4 實證評估 166
9.5 最近的改革 168
注釋 169
參考文獻 170
第10章 全球變暖與稅收 172
10.1 最優碳價 173
10.2 國際問題 180
10.3 碳稅動態 181
注釋 183
參考文獻 183
第四部分 附錄
附錄A 微觀經濟學的一些基礎知識 187
A.1 消費者理論 187
A.2 生産者理論 190
參考文獻 193
附錄B 最優控製 194
注釋 196
參考文獻 196
專用詞 197
翻譯說明 209

精彩書摘

  《稅收經濟學(第二版)/經濟科學譯叢》:
  每次戰爭結束後,人們可能都會期待稅率能迴到正常水平。事實上,20世紀20年代稅率確實下降瞭許多。然而,社會公共支齣的大幅增加卻引起瞭政府稅收總額的節節攀升。1883年,俾斯麥的普魯士(the Prussia of Bismarck)建立瞭強製性的健康保險製度,又於1889年建立瞭養老金製度,於是,第一個福利國傢就這樣誕生瞭。隨後,其他國傢也陸續建立瞭社會保障製度:例如,英國、德國、法國以及美國分彆於1911年、1927年、1931年、1936年建立瞭失業補助製度,同時,英國和美國還分彆於1909年、1935年啓動瞭養老金製度。自1945年以後,著名的《柏衛基報告》(BeveridgeReport)使英國的社會保障製度更趨穩固。在過去的100年裏,隨著社會保障製度的建立與完善,上述國傢的社會支齣(social expenditure)規模也極度膨脹起來,轉移支付占國傢公共支齣 (public expenditure)比重的大幅提升對此做瞭很好的注釋。
  20世紀50年代,法國開始徵收增值稅(value—added tax)。現在除瞭美國外,增值稅已經成為眾多發達國傢的主要稅收政策工具。20世紀70年代,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通過若乾指令(directives),使增值稅的徵收在歐盟走上瞭規範化和製度化的道路。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稅收經濟學(第二版)/經濟科學譯叢》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聚焦於稅收經濟學領域,但並不直接描述該書的任何特定內容,而是圍繞該學科的核心概念、發展脈絡、重要議題以及理論工具展開,旨在為讀者勾勒齣理解稅收經濟學的全景圖。 --- 稅收經濟學:理論、政策與實踐的交匯 稅收,作為國傢財政收入的支柱,是現代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政府履行公共職能、提供基礎設施、保障社會公平的物質基礎,其設計和實施方式本身,也深刻地影響著資源配置、收入分配乃至宏觀經濟的穩定。稅收經濟學,正是這樣一個跨越微觀基礎與宏觀影響的綜閤性學科,它緻力於係統地研究稅收的經濟效應、最優稅製的設計原則,以及稅製改革的潛在後果。 一、 理論基石:從效率到公平的權衡 稅收經濟學的研究始於對個體行為的微觀分析。稅負的歸宿(Tax Incidence)是理解稅收效應的起點。一個關鍵的洞察在於,法律上由誰繳納稅款,與經濟學意義上的實際負擔由誰承擔,往往大相徑庭。這取決於供給和需求的相對彈性:在供給缺乏彈性(更缺乏替代選擇)的市場中,生産者承擔的稅負往往更重;反之,需求缺乏彈性(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的市場中,消費者承擔的稅負更高。這一基礎分析,直接引導齣對稅率結構設計的考量。 效率目標是稅收理論的核心關切之一。超額負擔(Deadweight Loss)的概念是衡量稅收扭麯效應的關鍵指標。任何非從價稅或非比例稅(即扭麯相對價格的稅種)都會導緻經濟福利的淨損失,因為它們改變瞭人們的激勵結構,使得原本最優的資源配置偏離。無謂損失的大小,直接與所徵稅種的稅率和市場彈性相關。理解並最小化超額負擔,是追求經濟效率的稅製設計的首要任務。 然而,效率並非稅收設計的唯一目標。公平性的考量同樣重要。稅收經濟學探討瞭兩種主要的公平原則: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要求具有相似經濟能力的納稅人承擔相似的稅負;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ty)則涉及不同收入或財富水平群體之間的閤理稅負分配。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是政策製定者麵臨的永恒難題。纍進稅製(Progressive Taxation)因其在垂直公平上的優勢而受到青睞,但過高的邊際稅率又可能嚴重損害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增加無謂損失。 二、 稅製設計的核心要素:所得稅與消費稅 稅製設計不僅關乎稅種的選擇,更關乎稅基的界定和稅率的結構。 所得稅(Income Taxation)是現代稅製的主體。對個人所得稅而言,邊際稅率(Marginal Tax Rate)和有效稅率(Effective Tax Rate)的區分至關重要。邊際稅率決定瞭新增一單位收入需要繳納的稅額,直接影響勞動供給和投資決策。對企業所得稅的分析則更為復雜,需要考慮資本的流動性、投資的跨期選擇,以及稅負在股東、雇員和消費者之間的分配。 消費稅(Consumption Taxation),包括增值稅(VAT)和銷售稅,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其核心優勢在於對儲蓄和投資的激勵(因為它隻對消費徵稅),這在理論上可以提高長期資本積纍。然而,消費稅在垂直公平上可能存在問題,因為低收入群體往往將其收入的更高比例用於消費。增值稅的復雜性在於其多環節徵收機製,盡管設計得當可以實現中性,但其實施和稅基的確定仍需精妙的經濟學考量。 三、 宏觀層麵的影響與復雜性 稅收的影響遠不止於微觀個體的激勵調整。在宏觀層麵,稅收政策對總需求、通貨膨脹、國際收支乃至長期經濟增長都具有顯著作用。 稅收與勞動供給: 個人所得稅率的變化會通過替代效應(人們傾嚮於用休閑替代工作)和收入效應(更高的稅率意味著更少的稅後收入,可能激勵人們工作更多以維持既定消費水平)共同作用於勞動供給。稅收經濟學需要運用計量模型來分離這些效應,以準確預測稅製改革對就業和總産齣的影響。 稅收與儲蓄/投資: 資本所得稅(如利息、股息或資本利得稅)對跨期選擇的影響是研究的焦點。優惠的資本稅率被視為促進投資的手段,但同時也可能加劇財富不平等。稅收的資本化效應(Tax Capitalization)也需納入考慮,即稅負在資産價格中被提前消化。 國際稅收: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國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得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BEPS)成為重大的政策挑戰。稅收經濟學必須探討如何設計國際稅收協定,以平衡國傢主權稅收權與防止“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的需求,確保跨國公司的稅負公平閤理。 四、 政策實施與行為反應 稅收的理論模型必須與現實的政策執行相結閤。稅收閤規成本(Compliance Costs)和稅收徵管成本(Administrative Costs)是衡量稅製優劣的重要軟性指標。一個在紙麵上最優的稅製,如果執行成本過高、漏洞過多,其實際效果將大打摺扣。 此外,稅收經濟學強調納稅人的行為反應(Behavioral Responses)。人們不僅會對稅率變化做齣反應,還會對稅收體係的復雜性、確定性和可預見性做齣反應。稅收籌劃(Tax Avoidance)和逃稅(Tax Evasion)行為,是稅製設計中必須正視的現實。設計簡潔、透明的稅法,旨在降低這些非生産性的成本。 總結而言,稅收經濟學是一門將嚴謹的經濟分析工具應用於復雜的社會財政實踐的學科。它要求決策者在追求效率最大化、實現收入公平分配、以及管理宏觀經濟穩定這三者之間尋求動態的、情境化的平衡點。任何稅製改革,都必須建立在對這些深層經濟機製充分理解的基礎上。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個人經濟行為的書。在閱讀之前,我總以為稅收隻是政府的事情,與我個人關係不大,無非是按時申報納稅罷瞭。但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稅收政策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每一個經濟決策的。無論是選擇購買哪種商品,選擇何種投資方式,甚至選擇在哪座城市工作,都可能受到稅收政策的影響。書中對個人所得稅、消費稅等稅種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和企業決策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稅收的“隱形之手”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的。例如,作者在解釋稅收抵扣和稅收優惠如何引導消費者和企業進行特定行為時,我纔意識到,原來許多看似是個人自由選擇的決定,背後都有稅收政策的影子。這種對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分析,讓我更加重視在做齣經濟決策時,充分考慮稅收因素。這本書讓我覺得,理解稅收,就是理解如何在這個經濟社會中做齣更明智的個人選擇。

評分

我一直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內在邏輯充滿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這份求知欲。它並沒有停留在對某個具體稅種的描述,而是將稅收置於更廣闊的經濟框架下進行考察。通過閱讀,我開始理解稅收政策如何影響總需求和總供給,進而影響GDP增長、就業水平和通貨膨脹。書中關於稅收政策的財政乘數效應的論述,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政府通過減稅或增加支齣,確實能夠刺激經濟,但其效果的強弱和持續性,又與稅收的來源、支齣項目的性質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稅收與經濟周期之間關係的探討。當經濟衰退時,稅收收入自然會下降,而政府為瞭刺激經濟,可能需要增加支齣或減稅,這又會進一步影響財政赤字。這種動態的相互作用,讓我看到瞭經濟學理論在應對現實經濟挑戰時的重要性。書中對不同宏觀經濟模型的運用,也讓我對如何量化和預測稅收政策的影響有瞭一個初步的認識。盡管有些模型對我而言尚顯復雜,但作者總是能用清晰的語言和生動的例子來解釋其中的關鍵邏輯,使得我能夠循序漸進地理解。這本書讓我覺得,稅收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有力杠杆。

評分

這本書的嚴謹性和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對稅收經濟學領域深刻的學術探索。我一直對學術研究的嚴謹性有很高的要求,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在論證每一個觀點時,都引用瞭大量的理論模型、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使得結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書中對不同稅收政策效果的評估,不僅僅是停留在定性分析,而是運用瞭大量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對稅收彈性、稅收負擔轉移等關鍵指標進行瞭深入的分析。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某些復雜或爭議性話題時,所錶現齣的審慎和客觀。例如,在討論稅收競爭問題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之歸結為“零和博弈”,而是詳細分析瞭不同國傢在稅收政策上的博弈邏輯,以及這種博弈可能帶來的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影響。這種對學術前沿問題的深入探討,以及對研究方法的細緻講解,讓我對經濟學研究的嚴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理解稅收經濟學,需要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嚴謹的研究方法。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將稅收與更深層次的社會議題緊密相連。我一直認為,經濟學研究不應該僅僅局限於效率,更應該關注公平。而稅收,恰恰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工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消除貧睏、促進社會福利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在分析不同稅種的分配效應時,不僅僅是計算稅負的轉移,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稅收政策如何影響社會不同群體的生活質量和發展機會。例如,關於遺産稅的討論,讓我看到瞭它在限製財富過度集中、促進社會流動性方麵的潛在價值,但也同時也認識到瞭其在激勵財富傳承、鼓勵捐贈等方麵的可能挑戰。書中對“能力原則”和“受益原則”的討論,讓我對稅收公平的兩種不同理解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明白瞭在實際政策製定中,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此外,書中還涉及瞭稅收與環境、稅收與創新等前沿話題,讓我看到瞭稅收作為一種政策工具,其應用前景的廣闊。這本書讓我覺得,經濟學研究的意義,在於如何構建一個更公正、更包容的社會。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經濟學的新世界!在此之前,我總覺得經濟學離我的生活很遙遠,充斥著各種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但《稅收經濟學》的這本書,用一種非常直觀和引人入勝的方式,把稅收這個看似枯燥的話題講得活靈活現。作者在開篇就點齣瞭稅收在現代社會運行中的核心地位,這一點我深以為然。想想看,沒有稅收,公共服務從何而來?基礎設施如何建設?教育和醫療如何保障?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解稅收製度本身,更是在剖析稅收如何塑造我們的社會經濟格局。我尤其喜歡作者在闡述不同稅種(比如所得稅、消費稅、財産稅)時,不僅僅是給齣定義,還會深入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公平問題。例如,在討論纍進所得稅時,書中並沒有簡單地說它“公平”,而是詳細地解釋瞭纍進稅率如何通過增加高收入者的稅負來調節收入分配,但同時也指齣瞭其可能抑製投資和儲蓄的潛在負麵效應。這種多角度、辯證的分析,讓我對稅收政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稅收的認知是否過於片麵。這本書讓我覺得,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更好地理解和改善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