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專業基礎一本通》中公教育為2018年參加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的考生奉上內容豐富、使用方便的復習資料!
考生需要、實用為先的編寫理念,幫助考生閤理、有效地進行考前復習!
《2018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專業基礎·一本通(中公版)》匯集中公教育教師招聘考試研究院的研發團隊,仔細研究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要求,梳理考試涉及的考點內容,以精練語言和圖錶呈現考查的重點內容,配以曆年真題和知識拓展等輔助欄目,幫助考生構建知識框架,讀懂真題,瞭解如何分析、解答相關試題,更好地投入到備考。
為瞭迴饋廣大考生對中公教育的支持,本書還配有中公移動自習室,其中的核心考點經過精挑細選,聚焦考試重難點內容;在綫題庫可以幫助考生進行模擬演練;考友圈方便考生間互動答疑;豐富視頻資料任考生根據需要觀看。相信這些綫上助考資料能夠開闊考生復習思路,增強復習效果。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專用教材:教育專業基礎一本通》全書共設下麵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過其中的內容可以快速瞭解有關本書主要闆塊的相關信息,方便復習活動開展。
二、備考指導:其中的考情分析、題型解讀、備考策略幫助考生明確真題考查的具體信息。
三、正文內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法律法規”“新課程理論”“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教學(教案)設計”六大部分和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數學、英語的課程標準。每一部分在精華內容的基礎上,放置拓展類的模塊,如考題再現、知識拓展、備考錦囊。每章內容介紹完畢後,牛刀小試中的檢測試題方便考生檢測本章的學習效果。
四、2018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輔導課程體係:幫助考生瞭解相關輔導課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動自習室:核心考點經過精挑細選,聚焦考試重難點內容;在綫題庫可以幫助考生進行模擬演練;考友圈方便考生間互動答疑;豐富視頻資料任考生根據需要觀看。
目錄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2)
思維導圖(2)
考點梳理(2)
第一節教育的産生與發展(2)
第二節教育學的産生與發展(10)
牛刀小試(19)
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發展(21)
思維導圖(21)
考點梳理(21)
第一節教育與生産力(21)
第二節教育與政治經濟製度(23)
第三節教育與文化(24)
第四節教育與科學技術(26)
第五節教育的相對獨立性(27)
牛刀小試(28)
第三章教育與個體發展(30)
思維導圖(30)
考點梳理(30)
第一節人的身心發展概述(30)
第二節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因素(33)
第三節教育的個體功能(36)
牛刀小試(38)
第四章教育目的(40)
思維導圖(40)
考點梳理(40)
第一節教育目的概述(40)
第二節我國的教育目的(44)
牛刀小試(48)
第五章學校教育製度(49)
思維導圖(49)
考點梳理(49)
第一節教育製度概述(49)
第二節我國的學製(52)
牛刀小試(55)
第六章教師與學生(57)
思維導圖(57)
考點梳理(57)
第一節教師(57)
第二節學生(64)
第三節師生關係(67)
牛刀小試(70)
第七章課程(72)
思維導圖(72)
考點梳理(72)
第一節課程概述(72)
第二節課程目標(77)
第三節課程設計(79)
第四節課程開發、實施與評價(81)
第五節課程資源(85)
牛刀小試(87)
第八章教學(89)
思維導圖(89)
考點梳理(90)
第一節教學概述(90)
第二節教學過程(92)
第三節教學原則(94)
第四節教學方法(98)
第五節教學組織形式(103)
第六節教學評價(106)
第七節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110)
牛刀小試(113)
第九章德育(116)
思維導圖(116)
考點梳理(116)
第一節德育概述(116)
第二節德育內容(118)
第三節德育過程(119)
第四節德育原則(122)
第五節德育的途徑與方法(125)
附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129)
牛刀小試(134)
第十章班主任工作(136)
思維導圖(136)
考點梳理(136)
第一節班主任工作概述(136)
第二節班級與班級管理(143)
第三節良好班集體的培養(147)
牛刀小試(149)
第一章心理學概述(152)
思維導圖(152)
考點梳理(152)
第一節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意義(152)
第二節心理學的産生與發展(154)
牛刀小試(155)
第二章認知發展與教育(157)
思維導圖(157)
考點梳理(157)
第一節認知(157)
第二節認知發展理論(179)
第三節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182)
第四節個彆差異與因材施教(184)
牛刀小試(186)
第三章情緒、情感、意誌的發展與教育(190)
思維導圖(190)
考點梳理(190)
第一節情緒和情感(190)
第二節意誌(195)
牛刀小試(199)
第四章個性發展與教育(201)
思維導圖(201)
考點梳理(201)
第一節需要與興趣(201)
第二節能力(204)
第三節人格(209)
牛刀小試(215)
第五章學習與學習理論(218)
思維導圖(218)
考點梳理(218)
第一節學習概述(218)
第二節行為-聯結主義學習理論(220)
第三節認知學習理論(226)
第四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230)
第五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233)
牛刀小試(234)
第六章學習心理(237)
思維導圖(237)
考點梳理(237)
第一節學習動機(237)
第二節學習策略(246)
第三節學習遷移(254)
第四節知識的學習(258)
第五節技能的形成(266)
第六節問題解決與創造性培養(271)
第七節態度與品德的形成(278)
牛刀小試(283)
第七章教學心理(287)
思維導圖(287)
考點梳理(287)
第一節教學設計(287)
第二節課堂管理(292)
牛刀小試(300)
第八章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302)
思維導圖(302)
考點梳理(302)
第一節心理健康概論(302)
第二節學生心理輔導(306)
牛刀小試(316)
思維導圖(320)
考點梳理(320)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20)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329)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334)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339)
五、《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344)
六、《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347)
牛刀小試(352)
第一章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基本理念(356)
思維導圖(356)
考點梳理(356)
牛刀小試(358)
第二章新課程帶來的變革(360)
思維導圖(360)
考點梳理(360)
第一節教育觀念的變革(360)
第二節學習方式的變革(363)
第三節課程組織的變革(364)
牛刀小試(370)
思維導圖(372)
考點梳理(372)
第一節教師職業道德基本知識(372)
第二節教師職業道德範疇(374)
第三節教師職業道德基本原則(376)
第四節教師職業道德規範(377)
牛刀小試(380)
第一章教學設計技能(382)
思維導圖(382)
考點梳理(382)
第一節教學設計概述(382)
第二節教案設計(396)
牛刀小試(399)
第二章教學(教案)設計精選(400)
思維導圖(400)
考點梳理(400)
第一節語文教學(教案)經典案例(400)
第二節數學教學(教案)經典案例(402)
第三節英語教學(教案)經典案例(408)
附錄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節選)(413)
附錄二《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節選)(425)
附錄三《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節選)(447)
2018吉林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輔導課程體係(465)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466)
精彩書摘
第一節教育的産生與發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詞源
“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education一詞由拉丁語educare而來,前綴“e”有“齣”的意思,意為“引齣、導齣”。
(二)教育的定義
在現代,我們根據教育外延的大小,將教育的定義分為不同層次。
1.廣義的教育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包括傢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廣義的教育是自人類社會有史以來就齣現的教育活動,它可能是無組織的、自發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組織的、自覺的、係統的。
2.狹義的教育
狹義的教育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的方嚮變化發展的活動。學校教育産生的基本條件是生産力的發展和文字的産生。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麵起到教育影響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
(二)受教育者(學習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實踐的對象,也是學習的主體。
(三)教育影響(教育媒介)
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響是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聯係的總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這三個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係。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活動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質的規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有目的地培養人是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彆,是教育的本質特點,即教育的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有以下三方麵的特點:
第一,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在其他動物界是沒有教育的。有些動物在養護幼小上雖與人類的撫育子女有些類似,但它們是一種本能活動。
第二,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的過程。人類以外的其他動物既不會製造工具、自覺地改造自然,沒有什麼改造自然的經驗,也沒有語言藉以傳授經驗,因而不可能産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動。隻有人類纔能根據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自覺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將改造世界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從而産生教育活動。
第三,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關係。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隻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曆史性
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曆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點。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運行規律和發展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教育具有質的規定性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教育是有意識地嚮受教育者傳遞社會經驗以培養人的社會實踐。
(2)教育具有曆史繼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曆史繼承性;教育要注意繼承與發揚本民族的傳統。
(3)教育與社會生産力和政治經濟製度發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與生産力的發展和政治經濟製度的變革並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産力的發展水平;教育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製度。
四、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義
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動和係統對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所産生的各種影響和作用。教育功能在係統內部錶現為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和作用,在整個社會係統中錶現為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類型(內容見錶1-1-1)
錶1-1-1教育功能的類型
五、教育的起源學說(內容見錶1-1-2)
錶1-1-2教育的起源學說
六、教育的曆史發展
(一)原始社會的教育
原始社會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徵:
1.教育是在生産勞動中進行的
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從生産勞動和“原始禮儀”中分離齣來,教育活動是在生産過程和生活過程中進行的,沒有專門的教育場所和專門的教育人員,由年長一代對年輕一代隨時隨地進行。
2.教育沒有階級性
原始社會的生産資料是公有的,因此決定瞭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教育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均等的。此時期的教育目的隻有一個,就是為生産勞動服務。一緻的教育目的,也決定瞭平等的教育權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生産勞動中積纍的經驗很少,所傳遞的是以生産勞動技能和社會生活習俗為主要內容的直接經驗,教育內容很簡單。教育方法也很單一,隻限於動作示範、觀察模仿、口耳相傳和耳濡目染等。
(二)古代社會的教育
古代社會的教育一般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教育。
1.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徵(內容見錶1-1-3)
錶1-1-3我國古代社會教育的特徵
古代東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徵:
(1)古代産生瞭學校,教育成為社會專門職能。教育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一方麵是培養古代統治階級所需要的人纔,如官吏、牧師、騎士、君子等,另一方麵是對廣大勞動人民進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
(2)古代學校教育與生産勞動相脫離,具有非生産性。
(3)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具有階級性;封建社會的學校還具有等級性。教育的階級性不僅體現在教育權和受教育權上,而且還體現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師選擇與任用等方麵。
(4)古代學校教育適應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錶現齣道統性、專製性、刻闆性和象徵性。
①道統性。教育的內容就是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教育服從於統治之道。
②專製性。教育過程是管製與被管製、灌輸與被動接受的過程,道統的威嚴通過教師、牧師的威嚴,通過招生、考試以及教學紀律的威嚴予以保證。
③刻闆性。教育方法、學習方法刻闆,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模仿。
④象徵性。教育的象徵性功能占主導地位。能夠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標誌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為瞭獲得實用的知識,而是受教育本身。經典、教義的教育處於社會較高的地位,習得實用知識的教育處於社會較低的地位。
(5)古代學校教育初步發展,尚未形成復雜的結構體係。
學校産生的條件
學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産物,其産生條件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社會生産力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産生提供瞭必要的物質基礎.
(2)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的産生提供瞭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
(3)文字的創造以及社會生産生活知識的大量積纍為學校的産生提供瞭進行教育的工具和內容,以及進行文字教學和傳授知識的社會需要.
(4)國傢的産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培養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官吏和知識分子。
2.古代社會教育的發展
(1)古代中國的教育(內容見錶1-1-4)
錶1-1-4古代中國的教育
(2)古代西方的教育(內容見錶1-1-5)。
錶1-1-5古代西方的教育
(續錶)
(三)近代社會的教育
16世紀末至19世紀末,世界進入近代社會。19世紀以後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
(1)教育國傢化——國傢加強瞭對教育的重視和乾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化——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義務教育最早起源於16世紀的德國)。
(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從宗教教育中分離齣來。
(4)教育的法製化——重視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教學的藝術與科學: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前沿》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關鍵理論以及前沿實踐,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的知識框架,幫助他們理解教育的本質,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並能靈活應對日益復雜的教育挑戰。本書的編寫,並非旨在涵蓋某一特定考試的全部內容,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套具有普適性的教育學理論體係,以期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第一部分:教育學的理論基石 本部分將帶領讀者迴顧並深入理解教育學的基本理論,追溯其曆史發展脈絡,理解不同時代、不同學派對教育的深刻見解。 教育的本質與功能: 我們將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維度剖析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個體社會化、人格塑造、能力培養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將探討教育在促進個人全麵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實現文化延續等方麵的核心功能,分析不同社會背景下教育所承擔的獨特使命。 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思潮: 本節將聚焦教育發展史上的幾個關鍵時期和重要思想傢。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到啓濛時代的盧梭、裴斯泰洛齊,再到近現代的杜威、濛颱梭利,我們將梳理他們關於兒童觀、教育目的、教學方法等方麵的核心思想,分析這些思想如何塑造瞭現代教育的麵貌,並指齣其在當代教育實踐中的繼承與發展。 教育學的基本範疇: 本節將係統梳理教育學中的核心概念,包括但不限於“教學”、“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我們將對其內涵、外延、相互關係進行深入闡釋,理解它們在構成完整教育體係中的獨特價值與作用。同時,也將探討“教育環境”、“傢校閤作”等新興的教育範疇,分析其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本節將深入分析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係統之間的辯證關係。我們將探討教育的社會屬性,分析社會需求如何影響教育目標和內容,以及教育如何反作用於社會發展。內容將涉及教育的公平性、機會均等、教育與社會流動、教育與國傢競爭力等議題。 第二部分:現代教學理論與方法 本部分將聚焦於現代教育的核心——教學。我們將探討各種主流教學理論,並深入分析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幫助教育者掌握因材施教的藝術。 學習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 本節將深入探討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聯結主義等學習理論,分析它們如何解釋學習的過程,以及這些理論如何指導教學設計。我們將重點關注“學習動機”、“知識建構”、“認知負荷”、“遷移學習”等關鍵概念,並提供實際教學場景中的應用案例,幫助教師理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知識的深度理解和有效遷移。 教學模式的演變與創新: 本節將迴顧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並著重介紹現代主流的教學模式,如“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閤作學習”、“差異化教學”等。我們將分析每種模式的理論基礎、操作流程、適用情境以及優缺點,並提供具體的教學設計範例,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探索和創新教學模式。 課程設計與開發: 本節將係統介紹課程設計的原則、要素和過程。我們將從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實施的策略、課程評估的方法等四個維度進行詳細闡述。內容將涉及課程標準解讀、學習活動設計、教學資源選擇與整閤、評價工具的開發與應用,以及如何根據學生需求和學科特點進行課程的個性化調整。 信息技術與教學融閤: 本節將探討信息技術如何賦能現代教學。我們將分析各種教育技術工具(如學習管理係統、交互式白闆、在綫協作平颱、教育APP等)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並重點關注“翻轉課堂”、“混閤式學習”、“遊戲化學習”等創新教學模式。內容將強調如何有效利用技術提升教學效率、豐富教學手段、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並關注數字素養的培養。 課堂管理與師生關係: 本節將深入探討高效課堂管理的關鍵要素。我們將分析課堂規則的建立與執行、學生行為的引導與矯正、學習氛圍的營造等策略。同時,也將重點關注師生關係的構建,強調建立積極、支持性的師生互動模式,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和參與度,從而為有效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教育評價與質量保障 本部分將關注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質量保障體係,以持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評價的理論與原則: 本節將係統介紹教育評價的類型(如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功能(如選拔、診斷、反饋、預測)以及基本原則(如目的性、客觀性、全麵性、發展性)。我們將分析不同評價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如何根據評價目的選擇恰當的評價工具和方法。 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方式: 本節將超越傳統的紙筆測驗,介紹多種學生評價方式,包括觀察法、訪談法、作品集評價、錶現性評價、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等。我們將分析這些評價方式的特點、適用範圍以及操作要領,並提供在不同學科和年段中的具體應用案例,鼓勵教師構建多元、全麵的學生評價體係。 教師專業發展與評價: 本節將探討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路徑與評價。我們將分析教師專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包括新教師入職、骨乾教師成長、專傢型教師形成等,並介紹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體係,如培訓、教研、指導等。同時,也將討論教師評價的原則、方法與工具,強調以促進教師發展為導嚮的評價。 教育質量保障體係的構建: 本節將從宏觀和微觀層麵探討教育質量保障。我們將分析國傢、區域、學校層麵的質量監測與評估機製,以及課堂教學質量的內部監控與改進。內容將涉及教學常規管理、聽課評課製度、教學反思與改進、學生滿意度調查等,旨在為教育機構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質量保障思路。 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 本節將展望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我們將分析全球教育改革的焦點,如素質教育的深化、核心素養的培養、終身學習理念的普及、教育公平的實現、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作用等。內容將鼓勵教育工作者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適應教育變革,並為未來的教育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本書的編寫,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力求語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和思考,廣大教育工作者將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掌握更有效的教學藝術,為培養新一代的優秀人纔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