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权*制作
特别献礼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邱园建立250周年
珍藏全球84位植物绘画大师的136幅杰作,一本书领略当代植物绘画艺术的*高成就
一座珍贵的纸上博物馆,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呈现植物进化之美
一座可以挂起来的家庭美术馆,随书附赠4幅10寸可装裱植物插画,博物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珍藏*选
亿万年的时间长河, 是进化的力量塑造出了地球缤纷多彩的生命。多少物种经历了从诞生到繁盛而后灭绝的命运,如今地球上生存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凝聚着植物的生存智慧和进化奇迹。
为了致敬《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世界两大著名权*机构联合出版了这份珍贵礼物——《植物进化的艺术》。结合数百幅惊艳的大师级绘画和国际*新的植物分类知识(APG分类法),向大众展示了植物进化的神奇历程。
随书附赠3幅可装裱植物插画,是广大博物爱好者和艺术爱好者的珍藏*选。
约翰 克雷斯(Dr W. John Kress),美国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厅策展人及研究学者。曾在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就读,主要研究系统生物学与热带植物演化。发表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上百篇,出版图书多部。他是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并担任热带生物学及学术会议委员 会的执行主席。此外,他还是乔治华盛顿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兼职生物学教授。
雪莉 舍伍德(Dr Shirley Sherwood),英国植物艺术收藏家及策展人。从20世纪90年代起游历全球,收藏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艺术家的植物绘画作品。她是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图画委员会副主席及评审、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咨询委员会前任董事、美国植物艺术家协会荣誉董事以及林奈学会与史密森尼学会顾问成员。2004年获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授予的维奇纪念奖章。出版有多部植物艺术绘画图书。2008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雪莉 舍伍德植物艺术画廊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雪莉·舍伍德珍藏集中的当代植物绘画以及邱园的历史作品,如今已成为全球植物艺术的中心。
译者
陈伟,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爱好花草与文字,现从事出版传媒工作,另译有园艺文学作品《园丁的一年》。
精湛的绘画美得让人屏息以对……这本书不仅美丽,而且生动再现了植物进化的历程。 ——《美国科学家》
84位艺术家、136幅绘画作品,杰出植物学家约翰 克雷斯与艺术专家雪莉 舍伍德合作,呈现了一场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视觉盛宴。 ——芝加哥植物园
概述
艺术邂逅科学
自然选择与物种起源
植物进化的关系与自然分类法
如何了解植物进化的关系:来自化石的证据
如何了解植物进化的关系:来自DNA序列的证据
植物和动物的协同进化
植物主要类群的最新分类法
绘画
按分类学排序的植物绘画
真菌和无种子植物
真菌
藻类
藓类
广义真蕨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基部群
小类群
单子叶植物
真双子叶植物基部群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
小类群
蔷薇类
其他小类群
菊类
索引
艺术邂逅科学
当植物学家第一次遇到某种植物时,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这种植物叫什么?”然后第二个问题经常是“它和哪类植物相关?”当然,植物学家并非唯一对植物名称感兴趣的人。数千年来,世界各地的文明都对名称有着相同的倾向,并且对植物和动物进行了各种分类。即便如此,直到18世纪瑞典现代植物学之父卡尔·林奈的时代,人类才开始创立了一套基于科学方法论的植物命名系统和分类法。虽然大部分由林奈创立的命名习惯直至今日也仍未改变,但是我们对植物自然分类的认识随着遗传学、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研究的深入而在不断发展,尤其是DNA的发现以及我们最新掌握的DNA序列读取技术。
然而,当艺术家第一次遇见某种植物时,他们的反应也许和植物学家大相径庭。艺术家也许压根不会问关于名称的问题,而是像对待自然界中拥有独特形态的个体一样凝视每一朵花,它的颜色、质地、形态、尺寸和比例。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可能是“如何在我的画布上捕捉这朵花的精髓?”或是“如何创作一幅可以媲美甚至超越自然本身、拥有真实之美的作品?”艺术家用绘画表现自然世界的传统由来已久,从真实呈现到符号象征的艺术发展均可往后回溯和往前展望数百年。不过,照片的发明和最近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家描绘自然带来了巨大冲击。
当研究一朵花时,艺术家关注形式,植物学家关注功能;艺术家注重色彩,植物学家注重传粉媒介;艺术家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关系,植物学家观察决定进化关系的特征。植物科学画家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将这两个领域结合起来:用艺术家的热情通过色彩和构图去捕捉自然的精髓,同时以植物学家的专注为植物命名和分类。从18世纪开始,早期从事植物绘画的先驱(如埃雷特、雷杜德和鲍尔兄弟)以极致的准确性和精湛的技艺为所有后世的艺术作品确立了一个高标准。今天,这一追求精确和美丽的艺术准则正通过许多当代植物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延续。
这本《植物进化的艺术》进一步发展了植物学结合艺术的传统,通过追溯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进化关系,以及展示当代植物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来讲解最新的植物分类概念。在最近20年里,人类掌握的动植物物质排列结构(或者叫脱氧核糖核苷酸,即DNA)的测序能力,已经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全新的重要手段,用以确定物种间的进化关系以及更高层级的分类。
现在,人类终于第一次能有一些信心追溯过去30亿年以来的植物起源和演化,而不用完全依赖残缺不全的化石记录。基于最新的DNA分子序列信息,植物学家对陆生植物的起源和进化演变有了全新的认识,包括苔藓、蕨类、裸子植物(松柏以及相近的植物类群)和被子植物(也称显花植物)。
书中每幅作品都是根据画家的艺术素养、技艺、准确性以及对植物学的熟悉度挑选的。不知是纯属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艺术家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细致描绘出植物的诸多形态特征和细节,使得观者能够从中识别和了解一种植物与其他物种的联系。本书将每位艺术家的植物学观察融入植物进化和现代分类系统的概念领域之中。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获得对植物王国和植物进化关系的全新认识,并且提高对展现精致自然之美的植物绘画艺术的审美水平。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那种浓郁的墨绿色搭配着古朴的金色字体,立刻就把我带入了一种对生命起源的沉思之中。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了一种强烈的期待,希望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关于自然界最奇妙变迁的线索。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略带粗糙却又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已经让人心神安定下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那种近乎诗意的叙述方式,他没有急于抛出枯燥的科学术语,而是先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图景:从单细胞的海洋漂浮到参天大树的崛起,每一步进化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宇宙芭蕾。这种开篇的铺陈,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让我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部讲述生命史诗的文学巨著。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留下一个悬念,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个物种是如何突破瓶颈,征服新的生存疆域的。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望向窗外那些寻常的绿植,脑海中却浮现出亿万年前它们祖先在泥泞中挣扎、努力向上生长的画面。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事实,转化成了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传奇。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植物”这个概念的固有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觉得植物是静止的、被动的存在,是背景色。但阅读完这本巨著后,我意识到,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具韧性、最伟大的拓荒者和工程师。作者巧妙地将植物的演化史与地球环境的变迁史紧密交织在一起,揭示了植物如何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如氧气的产生)来重塑整个星球的面貌。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生命力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它不仅仅是讲述“植物如何进化”,更是讲述“植物如何塑造了我们得以生存的世界”。这种对生命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让我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不再仅仅看到一棵树,而是看到了一部流动的、跨越四十亿年的生存史诗,充满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永不停止的创造力。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哲学视角。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分类和时间尺度对比时,清晰的视觉辅助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那些彩色的图谱,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它们本身就是信息载体。我特别欣赏那些并置的对比图:一边是现代植物的形态,另一边则是根据化石重建的祖先结构,两者之间用细致的箭头和注释标明了关键的演化节点。时间轴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它不是一条僵硬的直线,而是根据生物多样性爆发的节点进行了灵活的缩放,使得关键的“辐射演化”阶段得以充分展示。例如,在讨论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过渡的那个关键时期,一张巨大的时间树状图清晰地梳理了不同谱系的分化路径,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一眼看出哪条分支是主流,哪些是已经消亡的旁支。这种对视觉逻辑的精妙把控,使得那些晦涩的亲缘关系和地理分布的变迁,都变得一目了然,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吸收效率。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远超我最初的预期。它绝非那种走马观花的浅层介绍,而是深入到了分子机制和古生物学证据的细微之处。当我读到关于维管组织形成的章节时,作者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演化进行了极其详尽的阐述,甚至引用了最新的基因测序数据来佐证他的观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植物生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非常可贵的。其中有一部分内容,详细解析了被子植物花粉管的定向生长过程,其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读起来简直就像在阅读一篇顶尖的科研综述,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数据支撑。作者在处理那些存在争议的进化假说时,也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公正地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他们各自的证据链,然后才提出自己倾向性的看法,这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包容与审慎。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对于那些教科书中一笔带过的知识点,这里提供了近乎“显微镜下”的观察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奇妙的平衡感,它既有教科书般的精准,又不失散文般的灵动。特别是那些描述极端环境适应性的段落,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作者描绘了旱生植物如何将叶片形态异化成厚实的蜡质层和针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那种描述的画面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烈日炙烤下的沙漠气息。再比如,在讲述水生植物的进化时,他生动地描绘了气室的出现如何帮助植物克服浮力,将呼吸作用延伸到水面之上。这种“情景再现”式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生物学概念的门槛。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他将基因复制和多倍体事件比作“大自然的临时创意工坊”,将间断的化石记录比作“跨越亿年的破碎信件”,这些生动的比喻,让那些抽象的演化过程变得具体可感,充满趣味性。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完全没有陷入那种为了展示知识而堆砌术语的陷阱。
评分略有破损 小瑕疵 算了 收藏用的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先评价一下
评分即有前沿的科学
评分没有宣传的好,但也值得拥有
评分虽说小贵,但真的好美,自己买了一本送了朋友一本。
评分略有破损 小瑕疵 算了 收藏用的
评分不错不错,很好很好,就是它。
评分好书,精美,值得购买,送人自看
评分她说喜欢好,细腻很漂亮。五个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