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4
遼史補注(全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遼史補注》是我國著名遼史學者重要的代錶作,也是海內外遼史研究領域極受關注的著作之一。本書整理者陳述,與馮傢昇、傅樂煥並稱“遼史三大傢”,也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遼史》的主要點校者之一。陳述先生對遼金史用力至勤至深,《遼史補注》是其積六十年之功完成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學界對此期待已久。本書對《遼史》正誤補缺,補充瞭大量傳世及齣土資料,篇幅比《遼史》增加瞭一倍多。現在讀《三國誌》離不開裴鬆之的注,《遼史補注》可以說就是《遼史》的裴注,是閱讀和研究《遼史》必備的工具書。
《遼史》一書因成書倉促,書中記事不完全、混亂之處頗多。《遼史補注》是陳述先生利用碑誌材料以及大量宋人使遼、使金的資料對《遼史》進行補注,成稿曆時數十年。其主要有四個方麵的內容:正誤、補缺、補歧義、存類事。本書除瞭鈎輯資料、考訂史實,還為《遼史》補“選舉”、“藝文”等誌,同時增補140餘位遼人傳記,並把古今解釋契丹語的有關資料匯集在一起,成“國語解補”,大大豐富瞭一嚮簡陋的《遼史》內容。本書徵引書目八百種以上,網羅宏富,編排有法,為“集遼代史料之大成”之作。陳寅恪先生在早年為是書所撰序言中盛贊道:“《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並重於學術之林。”
陳述先生的遺稿整理工作,一直受到學界關注。《遼史補注》是陳述先生極重要的遺著,始作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到1992年先生去世之前纔基本得以完成,可謂傾盡畢生精力。在此期間不斷修改補充,其功力之深,在當代史學傢中實屬罕見。現在這部著作終於齣版,希望可以弘揚學術,嘉惠學林。
陳述先生(1911—1992),字玉書,河北樂亭人。我國著名遼金史學傢、北方民族史專傢,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會長,國務院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顧問等。早年師從陳垣、陳寅恪等先生,並深得傅斯年、羅常培等先生器重,進入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陳述先生從青年時代起,即潛心矢誌,博覽旁收,專攻遼金史,著有《契丹史論證稿》(重版後改稱《契丹政治史稿》)、《契丹社會經濟史稿》、《金史拾補五種》、《全遼文》(係《遼文匯》增補後的改稱)、《遼代史話》等;曾參與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工作,是《遼史》的主要點校者之一。
齣版說明
陳寅恪序
顧頡剛序
自序
序例
捲一本紀第一 太祖上
捲二本紀第二 太祖下
捲三本紀第三 太宗上
捲四本紀第四 太宗下
捲五本紀第五 世宗
捲六本紀第六 穆宗上
捲七本紀第七 穆宗下
捲八本紀第八 景宗上
捲九本紀第九 景宗下
捲十本紀第十 聖宗一
捲十一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聖宗三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 聖宗四
捲十四本紀第十四 聖宗五
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聖宗六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 聖宗七
捲十七本紀第十七 聖宗八
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興宗一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捲二十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道宗一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 道宗二
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 道宗三
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捲二十五本紀第二十五 道宗五
捲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 道宗六
捲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
捲二十八本紀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
捲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
捲三十本紀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捲三十一誌第一 營衛誌上
捲三十二誌第二 營衛誌中
捲三十三誌第三 營衛誌下
捲三十四誌第四 兵衛誌上
捲三十五誌第五 兵衛誌中
捲三十六誌第六 兵衛誌下
捲三十七誌第七 地理誌一
捲三十八誌第八 地理誌二
捲三十九誌第九 地理誌三
捲四十誌第十 地理誌四
捲四十一誌第十一 地理誌五
捲四十二誌第十二 曆象誌上
捲四十三誌第十三 曆象誌中
捲四十四誌第十四 曆象誌下
捲四十五誌第十五 百官誌一
捲四十六誌第十六 百官誌二
捲四十七誌第十七上 百官誌三
捲四十八誌第十七下 百官誌四
捲四十九誌第十八 禮誌一
捲五十誌第十九 禮誌二
捲五十一誌第二十 禮誌三 禮誌四
捲五十二誌第二十一 禮誌五
捲五十三誌第二十二 禮誌六
捲五十四誌第二十三 樂誌
捲五十五誌第二十四 儀衛誌一
捲五十六誌第二十五 儀衛誌二
捲五十七誌第二十六 儀衛誌三
捲五十八誌第二十七 儀衛誌四
捲五十九誌第二十八 食貨誌上
捲六十誌第二十九 食貨誌下
捲六十一誌第三十 刑法誌上
捲六十二誌第三十一 刑法誌下 補選舉誌 補藝文誌
捲六十三錶第一 世錶
捲六十四錶第二 皇子錶
捲六十五錶第三 公主錶
捲六十六錶第四 皇族錶
捲六十七錶第五 外戚錶
捲六十八錶第六 遊幸錶
捲六十九錶第七 部族錶
捲七十錶第八 屬國錶
捲七十一列傳第一 後妃
捲七十二列傳第二 宗室上 補宗室下
捲七十三列傳第三 耶律葛魯 蕭敵魯 子阿古隻 耶律斜涅赤 侄老古 頗德 耶律欲穩 耶律海裏 補蕭室魯
捲七十四列傳第四 耶律敵剌 蕭痕篤 康默記 孫延壽 韓延徽 子德樞 德樞孫紹勛 紹芳 紹芳孫資讓 補紹雍 韓知古 子匡嗣 孫德源 德凝 補韓瑜 補匡胤 補賈去疑 補陳萬 補劉存規 補劉承嗣
捲七十五列傳第五 耶律覿烈 弟羽之 耶律鐸臻 弟古 突呂不 王鬱 耶律圖魯窘 補盧文進
捲七十六列傳第六 耶律解裏 耶律拔裏得 耶律朔古 耶律魯不古 趙延壽 補子匡贊 高模翰 補耿崇美 趙思溫 補孫匡禹 耶律漚裏思 張礪 補張建立 補張諫 補劉晞 子珂 補王敦裕 補崔廷勛
捲七十七列傳第七 耶律屋質 耶律吼 子何魯不 耶律安摶 耶律窪 耶律頹昱 耶律撻烈
捲七十八列傳第八 耶律夷臘葛 蕭海瓈 蕭護思 蕭思溫 蕭繼先 補劉繼文 補盧俊
捲七十九列傳第九 室昉 耶律賢適 女裏 郭襲 耶律阿沒裏 補王裕 補李內貞 補姚漢英
捲八十列傳第十 張儉 邢抱樸 馬得臣 蕭樸 耶律八哥 補常遵化 補宋匡世 補蕭僅 補韓知白
捲八十一列傳第十一 耶律室魯 子歐裏斯 王繼忠 蕭孝忠 陳昭袞 蕭閤卓
捲八十二列傳第十二 耶律隆運 弟德威 德威孫滌魯 侄製心 耶律勃古哲 武白 耶律虎古 子磨魯古 補康昭裔 補馮從順 補李知順
捲八十三列傳第十三 耶律休哥 孫馬哥 耶律斜軫 耶律奚低 耶律學古 弟烏不呂 補梁文規 子廷嗣
捲八十四列傳第十四 耶律沙 耶律抹隻 蕭乾 侄討古 耶律善補 耶律海裏
捲八十五列傳第十五 蕭撻凜 補慥古 蕭觀音奴 耶律題子 耶律諧理 耶律奴瓜 蕭柳 高勛 奚和朔奴 蕭塔烈葛 耶律撒閤 補耿延毅 補韓橁 補耶律延寜 補王說 補馬保忠 補王鄰
捲八十六列傳第十六 耶律閤住 劉景 劉六符 耶律褭履 牛溫舒 杜防 蕭和尚 弟特末 耶律閤裏隻 耶律頗的
捲八十七列傳第十七 蕭孝穆 子撒八 弟孝先 孝友 蕭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捲八十八列傳第十八 蕭敵烈 弟拔剌 耶律盆奴 蕭排押 弟恒德 恒德子匹敵 補耶律元寜 耶律資忠 耶律瑤質 耶律弘古 高正 耶律的琭 大康乂 補董匡信 子庠
捲八十九列傳第十九 耶律庶成 弟庶箴 庶箴子蒲魯 楊晳 耶律韓留 楊佶 耶律和尚 補張思忠
捲九十列傳第二十 蕭阿剌 補彆裏剌 耶律義先 弟信先 蕭陶隗 蕭塔剌葛 耶律敵祿
捲九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耶律韓八 耶律唐古 蕭朮哲 侄藥師奴 耶律玦 耶律僕裏篤
捲九十二列傳第二十二 蕭奪剌 蕭普達 耶律侯哂 耶律古昱 耶律獨攧 蕭韓傢 蕭烏野
捲九十三列傳第二十三 蕭惠 子慈氏奴 蕭迂魯 弟鐸盧斡 蕭圖玉 耶律鐸軫 補蕭袍魯 補陳覺 補白萬德
捲九十四列傳第二十四 耶律化哥 耶律斡臘 耶律速撒 蕭阿魯帶 耶律那也 耶律何魯掃古 耶律世良 補王澤 子綱 孫安裔 補韓資道
捲九十五列傳第二十五 耶律弘古 耶律馬六 蕭滴冽 耶律適祿 耶律陳傢奴 耶律特麼 耶律仙童 蕭素颯 耶律大悲奴 補耶律萬辛
捲九十六列傳第二十六 耶律仁先 子撻不也 耶律良 蕭韓傢奴 蕭德 蕭惟信 蕭樂音奴 耶律敵烈 姚景行 耶律阿思 補劉雲 補賈師訓 補鄧中舉
捲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耶律斡特剌 孩裏 竇景庸 耶律引吉 楊績 趙徽 王觀 耶律喜孫 補王師儒
捲九十八列傳第二十八 蕭兀納 耶律儼 劉伸 耶律鬍呂 補耶律固 補梁援 補尚暐 補高為裘
捲九十九列傳第二十九 蕭岩壽 耶律撒剌 蕭速撒 耶律撻不也 蕭撻不也 蕭忽古 耶律石柳 補王士方 蕭常哥 蕭陽阿 補寜鑒 補張世卿
捲一百列傳第三十 耶律棠古 蕭得裏底 蕭酬斡 補耶律習涅 補耶律弘義 耶律章奴 耶律朮者 補趙孝嚴 補史洵直 補張衍
捲一百一列傳第三十一 蕭陶蘇斡 耶律阿息保 蕭乙薛 蕭鬍篤 補耶律劭 補馬直溫
捲一百二列傳第三十二 蕭奉先 李處溫 張琳 耶律餘覩 補張瑴
捲一百三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捲一百四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捲一百五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捲一百六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補忠義
捲一百七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捲一百八列傳第三十八 方技 補方外
捲一百九列傳第三十九 伶官 宦官
捲一百十列傳第四十 奸臣上
捲百十一列傳第四十一 奸臣下
捲百十二列傳第四十二 逆臣上
捲百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捲百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捲百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捲百十六 國語解 國語解補
附録
修三史詔
進遼史錶
三史凡例
修史官員
三史質疑
遼史補注後記
《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並重於學術之林。
——陳寅恪
陳述同誌所撰《遼史補注》,正是對《遼史》的全麵訂補,可稱一代史料的總集。
——顧頡剛
前言
【陳寅恪序】
裴世期之注《三國誌》,深受當時內典閤本子注之熏習,此蓋吾國學術史之一大事,而後代評史者局於所見,不知今古學術係統之有彆流,著述體裁之有變例,乃以喜聚異同,坐長煩蕪為言,其實非也。趙宋史傢著述,如《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最能得昔人閤本子注之遺意,豈庸妄子之書,矜詡筆削,自比“夏五”“郭公”斷爛朝報者所可企及乎?
寅恪僑寓香港,值太平洋之戰,扶疾入國,歸正首丘,途中得陳玉書先生述寄示所撰《遼史補注序例》,急取讀之,見其所論寜詳毋略之旨,甚與鄙見符閤,若使全書告成,殊可稱契丹史事之總集,近日吾國史學不可多得之作也。迴憶前在絶島,蒼黃逃死之際,取一巾箱坊本《建炎以來係年要錄》抱持誦讀,其汴京圍睏屈降諸捲,所述人事利害之迴環,國論是非之紛錯,殆極世態詭變之至奇。然其中頗復有不甚可解者,乃取當日身曆目覩之事,以相印證,則忽豁然心通意會。平生讀史凡四十年,從無似此親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飢餓之苦遂亦置諸度量之外矣。由今思之,倘非其書喜聚異同,取材詳備,曷足以臻是耶?況近者營州舊壤、遼陵玉冊,已齣人間,葬地陶瓶,猶摹革橐,不有如釋教信徒迦葉、阿難之總持結集,何以免契丹一族韆年之往事及其與中原之緊密聯係之曆史不隨劫波之火以灰燼?故《遼史補注》之作,尤為今日所不可或緩者。
寅恪頻歲衰病,於塞外之史、殊族之文,久不敢有所論述,惟尚冀未至此身蓋棺之日,獲逢是書齣版之期,而《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並重於學術之林,斯則今日發聲唱導之時不勝深願誠禱者也。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陳寅恪
書於桂林雁山彆墅
【顧頡剛序】
文化大革命後期,在毛主席、周總理的關懷下,恢復點校“廿四史”作為批判繼承曆史遺産的資料。頡剛受命聯係點校工作,一麵感到汲長綆短,一麵感到責任重大、光榮,幾年來,在各級黨組織的直接領導關懷下,現已陸續齣齊。但是,體會毛主席“古為今用”的精神和詳細占有材料的教導,還感到有需要進一步補充史料的。
在“廿四史”中,前人曾說:“遼史太簡略”,“遼史最簡略”。陳述同誌所撰《遼史補注》,正是對《遼史》的全麵訂補,可稱一代史料的總集,現在隨《遼史》刊布並行,供讀者參考。
嘗檢“廿四史”各史記載的年數,史記之外,以宋(320年)、遼(296年)為最長,唐(290年)、明(276年)次之。但就各史所用篇幅(頁數)看,《宋史》約當《遼史》的十倍,新舊《唐書》、《明史》也各當於《遼史》四五倍,可見彼此差距之大,而《遼史》是很漏略的。就各史在“廿四史”所用字數多少計,《遼史》占第十八位,其次各史,由第十九至第廿四是:《南齊書》、《新五代史》、《梁書》、《周書》、《北齊書》、《陳書》。其中年分最長的《梁書》五十五年(不足《遼史》五分之一的時間),最短的《南齊書》纔二十三年(不足《遼史》十分之一的時間)。《遼史》以前的十幾種,都沒有遼代的年代長,而篇幅則都比《遼史》多。《史記》因屬通史未計,實《遼史》就敘契丹族而言,也帶有通史的意義。遼代國號幾次改變,稱遼以前,曾號契丹;後又改契丹,再改大遼。《遼史》沒有記載。甚至《食貨誌》未記鹽課、榷場。從各方麵看,都顯齣《遼史》是迫切需要補充的。
清代以來,對“廿四史”中的某史全部作注成書者,有王先謙《漢書補注》、《後漢書集解》和吳士鑒《晉書斠注》。王《注》特彆是《漢書補注》有益讀者多在訓詁考證,不重增補史料,吳《注》曾有誌於考源考異和增補,但因《晉書》材料豐富,編纂較好,所以,它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史文來源方麵。
《遼史補注》的特點,主要是遼史事實缺漏,而本書明確著重在史料補充,作者曾多年校輯遼金史,充分利用瞭晚近齣土的金石碑刻,並與《遼史》勘證,使事具本末,有綫索可尋。再有清錢竹汀、厲樊榭以下諸傢的校訂補充,作者曾核對吸收並搜集舊史、方誌、行程録、文集等,其中大部分是元人修史時所未曾見到的。
由於時代要求不同,條件又比較優越,所以有不少後來居上的地方,尤其是考訂精審,批判吸收瞭前人成績,也解決瞭若乾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
1964年春,頡剛參觀東北歸來,翻閱《遼》《金》二史及東北其他史籍,當時曾拜讀此注,頗增新知。這次又細看凡例及部分內容,益信此書確是一部比較充實的、不可多得的資料,今幸隨點校本“廿四史”以並行,當然不僅是節省讀者翻檢校對的時間而已。
我們這次校點工作,可能有一些缺點錯誤,但質量都有所提高,由於《補注》的齣版,顯然又是一個新的突破。行見《補注》之於《遼史》,亦將如裴《注》之附陳《誌》,為讀者提供很多便利,也必將是讀《遼史》者一部離不開的重要資料。
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顧頡剛
【自序】陳述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曆代先輩披荊斬棘,開發建設瞭我國的疆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多年積纍的曆史文化,曾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齣過光輝貢獻。
契丹人起於漢末,盛於隋唐,作為祖國古老各族之一,長期隸屬中央朝廷。唐末,農民起義推翻瞭大唐的統治。契丹阿保機和後梁硃溫同年建國,大遼繼承唐代在東北的疆域,曆二百多年(907—1125),溝通瞭農區牧區,開發瞭東北邊境,遼宋彼此影響,為祖國統一奠定瞭牢固基礎。大石西遷,又把中原文化帶到西域。遼代在各方麵的貢獻,久已融入祖國曆史文化的整體。
遼史有當代留下的一份簡單材料,即耶律儼《實錄》。金朝兩次修《遼史》,泰和六年,章宗敕翰林學士陳大任專職修纂,但因義例爭論,宣布罷修(《元文類》捲四五《修端辯遼宋金正統》),《金史·章宗紀》泰和七年十二月所記“《遼史》成”,即指此次罷修。元代中統二年、至元元年經王鶚等建議修《遼》《金》二史,宋亡,復議修三史,終“以義例未定,竟不能成”(《續通考·正史考》),長期糾纏義例,對於史實搜訪訂正很放鬆。元末至正修史時,僅據耶律儼《實錄》、陳大任《遼史》和《契丹國誌》、《資治通鑒》等潦草編綴,由至正三年四月至四年三月,倉卒作成。
《遼》、《金》、《宋》三史同修,按記載年數,《宋史》《遼史》相仿佛(宋320年、遼219年閤西遼88年,凡307年),《金史》較短(金120年),計其所用篇幅,《宋史》當《遼史》的十倍,《金史》亦當《遼史》的二倍(《宋史》六八一五頁,《金史》一四四三頁,《遼史》六六六頁,皆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這個數字錶明《遼史》的漏略不備。清錢大昕、畢沅先後指齣《遼史》闕漏(《潛研堂集》、《續通鑒》),趙翼也屢次說過“遼史太簡略”,“遼史最簡略,二百年人物列傳,僅百餘篇,其脫漏必多矣”(《廿二史劄記》)。
過去有不滿意舊史而改作者,如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和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等,例皆新史既行,舊史不廢,及至讀者感覺不便,又不得不有閤鈔。彭注《五代史記》,全采舊史,實際也是閤鈔。於是名為一史,實則三書,迭床架屋,給讀者帶來很大不便。劉知幾《史通》有《補注》一篇,曾論裴《注》喜聚異同,不加刊定;陸《注》則僅校增闕,標為異說。又論範曄《後漢書》簡而且周,疎而不漏,劉昭采其所捐作《補注》,譏為“吐果之核”。但是他沒有考慮《補注》所用的材料,並不是修史時都能看到的,即使是修史時能看到的,是否仍有助於參證,這就是補注體裁的優越性,遠非重新改作所能比。
今天,作為國史代錶的“廿四史”,均屬曆史資料,其中保存瞭寶貴的曆史遺産,值得繼承發揚;也存在著應當批判的錯誤觀點,要古為今用,批判繼承。作為曆史遺産材料,那就隻有 遼史補注(全10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遼史補注,比點校本遼史更詳盡,這次滿減買的,基本上3摺,現在京東促銷力度沒有以前大瞭,優惠券使用限製增多,好多書9.5摺,加100-50,不疊券優惠力不如平時。
評分一本好書,值得擁有。
評分終於齣版瞭,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評分書非常好!包裝也很好,物流更是迅速!棒!
評分非常不錯的一套書,值得好好閱讀和研究。京東送貨快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商品好 質量好 服務好 售也好 希望可以永遠保持下去!
評分不錯。。。。。。。。。。。。。。。。
評分遼史補注,比點校本遼史更詳盡,這次滿減買的,基本上3摺,現在京東促銷力度沒有以前大瞭,優惠券使用限製增多,好多書9.5摺,加100-50,不疊券優惠力不如平時。
遼史補注(全10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