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皇长子贺泰早年因罪被流放,时隔多年重新回京,面对京城暗潮汹涌的局势,势单力孤的他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东山再起。
贺泰三子贺融,幼年时落马致残,间接导致嫡出兄弟夭折,加上母亲因罪被勒令自缢,素来不为父亲贺泰所喜,贺融一心一意想为母亲洗脱罪名,恢复名誉,故全力辅佐父亲登上皇位。从贺泰恢复爵位开始,各派势力围绕皇位展开一系列明争暗斗。
主动请缨,出使西域,烽烟将起,立志天下,也许从贺融自皇帝手中接过含光剑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必然不同凡响的一生。
作者简介
梦溪石
作者常年位居晋江文学城销售金榜,考据详实,文风诙谐,三观端正,赢得众多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
《成化十四年》
《天下》
《天之骄女》
《千秋》等。
其中
《人生赢家进化论》获得2014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好作品入围奖;
《成化十四年》影视已立项拍摄。
精彩书摘
“回来之后,是不是觉得长安样样都好,从此不想离开了?”
一盏桂花银露由宫女款款捧来,放在贺融面前。
皇帝不仅仅留贺融叙话,还留他用饭,祖孙二人在紫宸殿侧殿摆膳,皇帝难得有了打趣的心情。
贺融:“说老实话,臣自回来之后,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
皇帝挑眉。
贺融:“如履薄冰。”
皇帝没有生气,反是笑道:“上朝议政有这么可怕?”
贺融:“臣先前从未出阁参与政务,承蒙陛下信赖,千里迢迢赶赴西域,又做了那些事,现在想来,凭借的无非是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现在事情完成,气就泄了,再看朝中诸位元老重臣,臣毫无经验,哪个也比不上,所以只好闭口不言,多听多学。”
皇帝:“反正你成日都板着张脸,朕也看不出什么害怕惶恐。”
贺融:“臣这是天生的,笑多了嘴角容易抽筋。”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表情竟也一本正经,连皇帝身边的马宏也忍不住偷偷笑了一下。
宫女又陆续上菜,皇帝示意吃完再说,贺融也就不再言语,埋头吃饭。
很多臣子有幸跟皇帝吃饭,大都战战兢兢,没敢多吃,还要时刻关注皇帝吃完了没有,好随时随地跟着放下碗筷,避免失仪。
贺融却没受到影响,他还夹了一个鸡腿和一个鸡翅,把上面的肉吃得干干净净,光溜溜的骨架放在桌子上。
马宏看得眼睛快凸出来了,他从没见过哪个跟皇帝吃饭的人敢这么自在的,包括齐王在内。
皇帝上了年纪,胃口本来就不大,倒是被他引起食欲,比往日又多吃了一些。
马宏有些意外之喜,心说以后得时不时请陛下让安国公入宫陪膳才是。
皇帝问贺融:“你们在突厥时吃的什么?”
贺融:“羊肉,煮熟了撒盐,直接一手用刀切成块,手抓着吃,还有胡饼,主要还是吃肉。”
皇帝笑起来:“那还是不错的,朕还听说,真定公主想为你做媒,让你娶伽罗的妹妹。”
贺融:“是,臣婉拒了。”
皇帝:“嫁夫随夫,哪怕你娶了,也可以把人带回长安来的。”
贺融:“带她回来,她就离家万里,留在突厥,臣也离家万里,既然无法两全其美,那不如索性作罢。”
皇帝一笑:“看不出你内里竟如此多情,林氏女没能与你成婚,倒是她没福气了。”
贺融不认为自己“多情”,对皇帝的评价也不置可否。
皇帝:“这桩婚事,说起来也有朕的责任,这样吧,你若对哪家的小娘子有意,朕可为你们赐婚,就算对方身份不够,也可赐个侧室的名分,让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贺融抿抿唇:“多谢陛下好意,但臣暂时未有意中人。”
皇帝奇道:“你为那高氏争取了三品诰封,难道不是对她有意吗?”
他还以为孙子别出心裁,想让喜欢的女人身份更高一点,好配得上自己,才到他面前来求封的。
大多数世人很难想象男人会为年轻貌美的女人付出,而非出于欲望或爱情的因素,连天子也未能免俗。
贺融:“陛下误会了,臣没有将高氏纳为侧室的意思,高氏有陶朱之能,放在内宅可惜了。”
皇帝呵呵一笑:“你想让她帮你做事,跟娶了她并不矛盾,给她一个名分,才能让她更死心塌地,你还是太年轻了!”
贺融不欲多作辩解,便沉默以对。
皇帝:“罢了,你们自个儿的事,朕也不欲多管,但不管你喜欢谁,你的妻子必该是门当户对的,你可明白朕的意思?”
贺融起身:“陛下容禀,林氏当初虽未过门,但毕竟已是我的未婚妻,如今香消玉殒,黄泉之下孤苦无依,恐怕连转世投胎都难,所以臣想迎娶林氏牌位,让她正式入门。”
不仅马宏大吃一惊,连皇帝都很诧异:“你想娶冥亲?你可想好了,原配的地位非同小可,往后无论你再娶谁,她的地位都不可能越过林氏去,你将来若有喜欢的人,必会觉得委屈了她的。”
“是,臣已经过深思熟虑了。”
其实贺融这个决定,除了不想让父亲再乱点鸳鸯谱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朝中局势纷乱,各立山头,一个不小心就会娶到已经站队齐王或卫王的人,给自己后院点火,而以他现在的新贵身份,想要娶一个毫无背景势力的平民女子当正妻,肯定是不可能的。妻者齐也,娶进了门,就与侍妾之流截然不同,那是需要丈夫付出尊敬和关心的,更不可能觉得不满意就随随便便休弃。
综上因素,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林氏拿出来当挡箭牌,也可以给旁人留下一个重情重义的印象。
两全其美,贺融没觉得哪里不好。
林家人若是知道了,那也只有感激涕零的。
皇帝注视他片刻,终于松了口:“此事你自己去与你父亲商量吧,他答应就行,朕不管你了。”
贺融也松一口气,俯首拜谢。
二人又多闲聊了几句,皇帝咳嗽起来,马宏似已司空见惯,有条不紊命人端来痰盂和温水,又为皇帝轻抚后背。
贺融:“还请陛下为天下计,保重龙体。”
好不容易咳嗽声告一段落,皇帝叹了口气:“想当年朕也是上马射箭,下马撵狗,现在连三石的弓都拉不开了。”
贺融:“三石的弓,臣现在也拉不开。”
皇帝被他逗笑了,手指点点他:“你还好意思说?看看你家五郎,那才是文武双全的好男儿,多学着点!”
他也有些乏了,便让贺融先行回去。
贺融告退之后,皇帝对马宏道:“扶朕去后殿躺会儿。”
马宏面露担忧:“陛下,小人去请太医吧。”
皇帝:“啰唆!”
他刚躺下,又改了主意:“算了,这会儿刚吃饱也睡不着,朕在软榻上坐着,你去将书案最下面那份东西拿过来。”
马宏知道那份东西,那天皇帝去祭扫太子,回来途中在御辇上看了这份东西,脸色就变了,还大发雷霆,把本来随行坐在御辇上陪聊的齐王也给赶下去,马宏当时也一头雾水,却不敢细问。
回来之后皇帝就将那份东西压在所有奏疏最下面,提也不提,眼下却忽然又想起来,或者说,他从来就没有忘记过。
马宏有点不安,将那份奏疏捧至皇帝面前。
重新翻开浏览,皇帝的反应已经比上次平静了许多,他的表情甚至都没有变过,逐字逐句看完,还递给马宏:“你也看看。”
强势的文德帝从来不会让内宦参与政事,所以马宏也尽量避嫌,眼下皇帝主动让他看,他就不能不看了,赶紧一目十行看完,上面的内容足以让人心惊肉跳,瞠目结舌。
“陛……陛下……”
皇帝:“你觉得上面的事可信吗?”
没等马宏回答,他又自顾自道:“十有八九是真的,当年陈无量的案子,朕也曾怀疑过,但后来齐王结案做得漂漂亮亮,无迹可寻,朕当时忙着别的事情,虽有些疑虑,却也没顾得上细问,反正人死如灯灭,陈无量平定南蛮叛乱,终归是有功的,就当给他些许脸面。”
皇帝转头看马宏:“你可知道这件事背后隐藏了什么,让朕心寒的是,当时齐王虽掌管刑部,大理寺却不是由他说了算,后来这件案子能神不知鬼不觉压下来,必然是刑部与大理寺都合谋串通了,也就是说,在朕不知道的时候,齐王已经一手遮天,到了这等地步!”
马宏听得心头怦怦乱跳,腿一软,不由得跪了下来:“陛下息怒……”
皇帝冷笑:“过了这么多年,朕早就不怒了。”
马宏小心翼翼道:“恕小人唐突,小人只是不解,时隔这么多年,案子早已尘封,谁会忽然将这桩案子翻出来,藏在太子陵墓中,特地呈给陛下呢?”
皇帝淡淡道:“你觉得会是谁?”
马宏:“小人不知。”
皇帝:“你是不知,还是不敢说?”
马宏不吱声。
皇帝:“能将这份奏疏放在太子陵的人,必然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也没有动机这样做,谁会想让齐王倒霉?”
鲁王,或者卫王。马宏在心里回答。
而且他更倾向是卫王做的。因为太子祭祀一事由礼部与宗正寺共同主导,而卫王,正好是掌管礼部的。
当然,鲁王也不是就毫无嫌疑,他想做这件事,同样有充分的理由,而且还能陷害卫王。
马宏暗叹一声,觉得扑朔迷离。
“朕这三个儿子……”皇帝摇摇头,“若只为守成,随便让他们其中一个来当储君,都没所谓,但现在虽谈不上大厦将倾,也是暗藏忧患,朕还真怕本朝江山三代而亡,在他们手上告终。”
谈及皇位传承,马宏就没有说话的余地了,他一声不吭,嘴巴闭得紧紧的。
皇帝也只是喃喃自语,并没有征询他意见的打算。
许多事情,心里虽然明白,真要做出选择,却不是那么容易。
皇帝想起贺融,又是一声叹息。
可惜他是皇孙,而非皇子,若是皇子……
别说贺融了,哪怕是贺湛,兴许都比在三王里三选一来得好。
可惜他们不仅是皇孙,还不是皇长孙
《古蜀文明探源:从三星堆到金沙的神秘之旅》 著者: 王立群, 孙周雄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168.00元 装帧: 精装,全三册 ISBN: 978-7-100-23567-8 --- 内容简介: 第一册:遗失的天空——三星堆的辉煌与谜团 本书是关于古蜀文明研究的开创性巨著,由国内顶尖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历经二十年田野考察与文献梳理的成果结晶。第一册聚焦于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遗址,深度解析其出土的青铜神树、大型青铜人像、黄金面具等一系列超凡脱俗的器物,力图还原一个在长江上游独立发展、高度发达的古国面貌。 一、 走出“巴蜀”的刻板印象: 传统史籍对古蜀的记载往往简略而模糊,多集中于“蚕丛及鱼凫,开国陛下”。本书首先推翻了“蛮荒之地”的传统论断,通过对祭祀坑遗址的发掘报告进行严谨的学术重构,证明三星堆文明在技术、艺术和宗教思想上,完全达到了同期世界文明的顶尖水平。我们详细探讨了其独特的审美体系——夸张的眼睛、夸张的嘴巴,以及与自然界和宇宙观的紧密联系。 二、 青铜铸造的奇迹与失落的技术: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体量之大、造型之奇特,远超同期中原地区的水平。本书用大量篇幅对比分析了三星堆青铜冶炼中的硫、砷等元素含量,探讨了其独特的合金配方。重点分析了“青铜神树”的结构力学和复杂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并提出了关于其能源、技术组织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性假设。青铜立人像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其衣饰上的精细纹饰,揭示了当时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 三、 宇宙观与宗教信仰的解码: 祭祀坑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作者通过对祭祀品中玉石器(如玉璋、玉琮)的区域来源分析,确认了三星堆对周边文化的影响力,并探讨了其独特的祭祀体系——“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书中首次系统地整合了与祭祀坑相关的象牙、海贝等跨区域贸易的证据链,描绘了古蜀国在巴蜀地区强大的物力集散能力。 四、 语言与文字的边界: 尽管尚未发现成熟的文字系统,但书中对刻符、符号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对陶器上的简单标记进行形态学分析,提出了一些关于蜀地早期记事方式的初步猜想,为未来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第二册:金沙的回响——文明的延续与嬗变 第二册将时间轴推进到古蜀文明的第二个高峰——金沙遗址。如果说三星堆是“神性”的极致,那么金沙则是“王权”与“人本”的显著过渡。本书着重分析了金沙遗址如何继承了三星堆的文化基因,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了自我革新与转型。 一、 从古国到王都的迁移: 详细论述了三星堆文明衰落后,其核心人群向成都平原腹地的转移过程。通过碳十四测年数据和地层学分析,精确界定了金沙遗址的兴盛年代,并结合水文地质变迁,探讨了这一迁徙背后的环境压力与政治需求。 二、 “太阳神鸟”的哲学意蕴: 金沙遗址最著名的文物——“太阳神鸟”金饰,是本书的核心议题。我们不再将它简单视为图腾,而是将其置于先秦宇宙论的框架下进行解读。该金饰的“内金圈”和“外金圈”结构,象征性地再现了古蜀人对日月交替、昼夜循环的深刻理解。书中引入了比较宗教学的视角,分析了其与中原和长江流域同类太阳崇拜符号的异同。 三、 丧葬制度的变化与阶层固化: 金沙遗址的墓葬规模和随葬品丰富程度,显示出王室权力的进一步集中。本书详尽对比了金沙王墓与三星堆祭祀坑的埋藏方式,指出随葬品从“祭祀专用”向“身份象征”的转变。特别关注了金沙出土的大量金器、玉器组合,它们如何界定和巩固了新的统治集团的合法性。 四、 手工业技术的精进: 针对金沙出土的精美金带钩、金耳饰,本书运用微观分析技术,揭示了其锤拓、錾刻技艺的精细化程度。特别是在金器加工中,对金箔厚度的控制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均匀程度,这表明当时的金属加工坊已具备极高的标准化生产能力。 --- 第三册:巴蜀文化的定型与远播——史料的互证与文明的归宿 第三册将视野从考古遗址内部拓展到更广阔的区域文化联系,并尝试将考古发现与有限的先秦史籍进行交叉印证,最终探讨古蜀文明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一、 玉石之路与蜀地的贸易网络: 深入分析了金沙遗址中玉器的多源性。例如,产自川东南和湘鄂地区的绿松石、产自川西高海拔地区的蛇纹石玉,这些证据勾勒出了一条深入西南山地和长江中游的复杂贸易网络。本书特别关注了古蜀国在获取战略资源(如盐、铁、玉)上的策略,这解释了其长久维持独立性的经济基础。 二、 史书记载的“蚕丛鱼凫”与考古发现的对接: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章节。作者谨慎地梳理了《史记》、《华阳国志》等文献中关于古蜀王族的零星记载,并将其与考古断代学进行对比。我们提出一种“精英阶层更替”而非“整体民族消亡”的理论模型,认为古蜀精英在政治上被秦的统一所吸收,但其文化内核被深埋于巴蜀民间。 三、 从“蜀”到“秦”:文化渗透与融合: 探讨了秦灭蜀后,古蜀文化在被纳入秦汉帝国版图后的演变轨迹。在技术层面,秦地的冶铁技术逐渐取代了古蜀的青铜主流;但在精神层面,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对神秘力量的敬畏,依然通过民间信仰和习俗延续。书中收录了汉代蜀地画像砖中,仍可见的类三星堆式的人像造型残影,作为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四、 总结与展望: 本册最后总结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即其在地理隔离环境下,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成熟、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宗教艺术体系,并在短暂而辉煌的顶峰后,以一种近乎“骤停”的方式消逝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本书不仅是对既有考古成果的梳理,更是一部充满批判性思维的学术对话录,旨在唤起学界对这片“天府之国”早期历史更深层次的关注。 --- 本书特色: 三卷本结构宏大: 采用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叙事结构,构建完整而立体的古蜀文明发展脉络。 图文并茂的深度解读: 汇集了超过五百幅高清文物照片、考古遗址测绘图及复原示意图,部分为首次公开的田野记录照片。 跨学科研究方法: 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冶金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论证严谨,观点创新。 权威学术背书: 作者团队长期深耕于西南考古一线,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和研究的前沿性。 适用人群: 历史学、考古学专业研究人员及学生;对中国上古文明、长江上游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和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