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8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分類考試輔導教材:考點速解技巧集萃職業能力傾嚮測驗(B類)》具有四個特色:
1.“考點薈萃”:幫助考生梳理知識體係,深化理解,鞏固記憶。
2.“速解錦囊”:幫助考生掌握不同題型的解題技巧,提高解題速度。
3.“舉一反三”:幫助考生反復記憶核心知識點,夯實基礎知識。
4.“化整為零”:本書小巧精緻、便於攜帶,考生可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
購書享有移動自習室:核心考點輕鬆學+在綫題庫任意練+考友圏答疑解惑+視頻直播免費看。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8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分類考試輔導教材:考點速解技巧集萃職業能力傾嚮測驗(B類)》包含言語運用、數量分析、判斷推理、綜閤分析、常識判斷五章內容,每一章含有“考點薈萃”“速解錦囊”“舉一反三”內容,幫助考生如何把握重要考點,找到速解錦囊,進而在實戰練習中快速解決問題。
目錄
第一章言語運用(1)
第一節詞語填空(2)
考點薈萃(2)
速解錦囊(8)
舉一反三(11)
第二節句子填空(14)
考點薈萃(14)
速解錦囊(14)
舉一反三(16)
第三節語序排列(18)
考點薈萃(18)
速解錦囊(18)
舉一反三(20)
第二章數量分析(23)
第一節數學運算(24)
考點薈萃(24)
速解錦囊(33)
舉一反三(35)
第二節資料分析(41)
考點薈萃(41)
速解錦囊(45)
舉一反三(51)
第三章判斷推理(57)
第一節圖形推理(58)
考點薈萃(58)
舉一反三(62)
第二節定義判斷(65)
考點薈萃(65)
速解錦囊(67)
舉一反三(68)
第三節類比推理(73)
考點薈萃(73)
速解錦囊(75)
舉一反三(76)
第四節邏輯判斷(78)
考點薈萃(78)
速解錦囊(84)
舉一反三(86)
第四章綜閤分析(93)
考點薈萃(94)
速解錦囊(96)
舉一反三(98)
第五章常識判斷(105)
第一節人文與曆史(106)
考點薈萃(106)
舉一反三(113)
第二節科技與生活(114)
考點薈萃(114)
舉一反三(118)
第三節國情與地理(118)
考點薈萃(118)
舉一反三(121)
第四節法律(122)
考點薈萃(122)
舉一反三(126)
第五節政治(127)
考點薈萃(127)
舉一反三(130)
第六節經濟(131)
考點薈萃(131)
舉一反三(134)
精彩書摘
第一節詞語填空
考點一詞義辨析
1.詞語的理性義
詞語的理性義是詞語含義的核心部分。近義詞,是指理性義相近的詞語。
①看詞義所指的範圍
範圍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所指對象的不同。
“度過”vs“渡過”
度過:指過去的意思,多用於錶示與時間有關的對象,如“光陰”“童年”等。
渡過:渡,水字旁。指經過與水有關的江、河、湖、海等,也指經過睏難、危機等。
②看詞義的側重點
有些詞語雖然錶示的概念、含義大緻相同,但在錶現對象上卻有著不同的側重。做題時,考生需仔細體會選項中相近詞語的不同側重點,找齣與題乾內容相契閤的一項。
“簡潔”vs“簡捷”
簡潔:“潔”,乾淨利索。簡潔側重指說話、行文簡明扼要,不囉唆,沒有多餘的內容。
簡捷:“捷”,快捷。簡捷側重指簡便、快捷,直截瞭當。
③看詞義的輕重程度
有的近義詞雖然錶示的概念、含義大緻相同,但在錶現的程度上有著輕重、強弱的不同。
“批判”vs“批評”
批判:指對錯誤的或敵對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係統地分析,加以否定,詞義較重。
批評:指對書籍、文章加以批點評注,或專指對缺點和錯誤提齣意見,詞義較輕。
2.詞語的色彩義
詞語的含義除瞭理性義以外,還有附著在理性義上的色彩義。理性義使語言錶達得準確,色彩義則使語言的錶達更生動、更形象。
①詞語的感情色彩
根據感情色彩,詞語可分為褒義詞、貶義詞和中性詞。考生在做題時,需要根據現有句子所提供的語境,判斷作者的感情態度和褒貶意味,從而選齣與作者感情色彩相符閤的詞語。
②詞語的語體色彩
根據語體色彩,詞語可分為口頭語和書麵語兩大類。口頭語的主要特點是:自然、通俗,常用於日常交談,或比較口語化的文學作品。書麵語的特點是:文雅、莊重,多用於比較正式的場閤、理論性強的文章等。
③詞語的形象色彩
有些詞語除瞭具有一般意義,還能給人以一種特彆的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動、具體的形象讓人們産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上的感受,以引起人們對現實生活中某種形象的聯想,這就是詞語的形象色彩。
有些詞語填空題,從詞語的理性義、感情色彩、語體色彩等方麵不太好判斷答案時,從詞語的形象色彩入手進行辨析有可能成為我們攻剋難關的法寶。
《現代社會學理論精讀》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現代社會學理論視角,幫助理解21世紀社會變遷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全書圍繞“何為現代性?”這一核心問題展開,從經典理論的傳承與發展,到當代社會學前沿的探索,力求勾勒齣一幅當代社會理論的全景圖。我們相信,深刻的社會理論是理解和改造世界的關鍵基石。 第一部分:經典的迴響與現代性的奠基 本部分將從社會學誕生之初的幾位巨匠的經典理論齣發,追溯現代社會學理論的源頭活水。我們將深入剖析: 塗爾乾的社會團結與社會分工: 詳細闡述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的演變過程,以及社會分工如何影響社會整閤與個體自由。重點分析其關於集體錶象、社會事實和自殺理論的貢獻,並探討這些理論在解釋當代社會失範、群體行為和身份認同問題上的當代意義。我們將跳齣教科書式的講解,嘗試從具體的社會現象齣發,比如網絡社群的形成與維係、流行文化的傳播機製,來解讀塗爾乾的集體精神如何以新的形式顯現。 馬剋思的階級鬥爭與資本主義批判: 細緻梳理其關於生産力、生産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重點聚焦其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洞察——剩餘價值的剝削、異化勞動以及資本積纍的必然性。本書不會止步於對馬剋思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將其置於全球化、後工業化和數字經濟的語境下進行審視。我們將探討“新的階級”是否已經齣現,數字鴻溝與平颱經濟如何重塑剝削關係,以及馬剋思的批判精神在當代社會運動中的生命力。 韋伯的理性化、官僚製與精神: 深入探討其“卡理斯馬”、“科層製”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等核心概念,分析理性化過程對社會結構、權力運作和個體命運的影響。我們將重點考察官僚製的效率與非人化之間的張力,並辯證看待理性化帶來的進步與失落。本書會特彆關注韋伯的“鐵籠”理論在數字時代和算法治理中的新解讀,以及“祛魅”現象在後現代社會中的復雜性。 第二部分:結構與行動的對話:宏觀與微觀的視野 經典理論奠定瞭宏觀分析的基石,但社會學理論的豐富性也體現在其對微觀互動和社會行動的關注。本部分將聚焦於: 結構功能主義的演進與挑戰: 迴顧帕森斯和默頓的理論貢獻,理解係統、結構、功能和秩序的內在邏輯。本書將審視功能主義在解釋社會穩定與變遷時的優勢與局限,並著重分析默頓對“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區分,以及其“中層理論”的構建對於實證研究的指導意義。我們將嘗試用功能主義的視角來解析流行病下的社會應對機製、社會福利製度的變遷,以及文化産業在社會中的功能。 衝突理論的多元發展: 除瞭馬剋思主義傳統,還將介紹達倫多夫的衝突理論、弗洛姆的社會心理學批判等。我們將分析衝突作為社會變遷動力的不同錶現形式,以及權力、不平等與社會衝突之間的復雜關係。本書將探討性彆、種族、民族等維度上的結構性衝突,以及這些衝突如何通過非暴力抵抗、社會運動等形式錶達和解決。 符號互動論與微觀社會學: 深入解析米德、庫利和戈夫曼的理論,理解個體如何在互動中構建自我、意義和現實。我們將重點關注“社會化”、“鏡像自我”、“擬劇論”等概念,並通過對日常交往、身份建構、網絡形象等現象的分析,揭示微觀互動在塑造宏觀社會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本書將通過對社交媒體互動模式、網絡社群的身份構建、符號消費等現象的細緻分析,來展示符號互動論的當代活力。 交換理論與理性選擇理論: 探討個體如何在互動中進行價值交換,以及如何基於理性計算做齣行動選擇。我們將分析這些理論在解釋經濟行為、社會關係、群體決策等方麵的應用,並討論其對個體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潛在批評。本書將藉用博弈論等工具,分析閤作與衝突的形成機製,並探討“信任”在社會交換中的非理性價值。 第三部分:後現代轉嚮與當代社會學的難題 進入20世紀後期,社會學麵臨著新的挑戰和理論突破。本部分將聚焦於後現代主義思潮及其對社會學理論的深遠影響,以及當代社會學麵臨的核心議題: 後現代主義的解構與重構: 審視利奧塔、鮑德裏亞、福柯等學者的理論,理解其對宏大敘事、權力話語、仿真現實的批判。我們將深入探討“後現代性”的特徵,例如碎片化、不確定性、消費主義和模擬。本書不會簡單接受後現代主義的悲觀論調,而是嘗試在解構中尋找新的理論可能性。我們將以數字媒體、虛擬現實、全球文化傳播等現象為例,來理解“擬像”和“超真實”如何重塑我們的感官經驗和認知模式。 女性主義社會學: 強調性彆視角在社會分析中的不可或缺性,梳理不同流派的女性主義理論(如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分析性彆不平等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本書將關注“父權製”、“性彆刻闆印象”、“交叉性”等概念,並探討女性主義如何推動社會改革和觀念的進步。我們將結閤當代的性彆議題,如職場性彆歧視、傢庭勞動分工、性彆暴力等,來展示女性主義理論的實踐力量。 全球化與跨國社會學: 分析全球化進程對國傢、文化、經濟和個體的影響,探討跨國流動、文化融閤與衝突、全球不平等的新形態。我們將引入烏爾裏希·貝剋、阿帕杜萊等學者的觀點,理解“風險社會”和“全球地方化”的概念。本書將關注移民、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全球文化消費等現象,以期揭示當代社會結構的全球化特徵。 風險社會與生態社會學: 探討當代社會麵臨的係統性風險(如環境汙染、金融危機、技術失控),以及社會如何應對和管理這些風險。本書將分析風險社會理論的核心觀點,並引入生態社會學,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挑戰。我們將審視氣候變化、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帶來的新型風險,以及社會製度、文化觀念如何與之互動。 日常生活、身份與主體性: 關注當代個體如何在其日常生活中協商身份、構建意義、尋求主體性。我們將結閤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和社會心理學等理論,探討身份的流動性、多元性以及不確定性。本書將關注消費文化、媒介影響、社群認同等因素在個體身份塑造中的作用。 本書特色: 理論與現實的深度結閤: 每一章都力求將抽象的社會學理論與鮮活的社會現象相結閤,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幫助讀者理解理論的實際應用價值。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本書鼓勵讀者對不同的社會學理論進行批判性反思,理解其內在邏輯、優勢與局限,並能運用多元視角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 前沿理論的引入: 在梳理經典理論的同時,本書也積極引入當代社會學研究的前沿成果,展現社會學理論發展的最新動嚮。 結構清晰,邏輯嚴謹: 全書結構層層遞進,從宏觀到微觀,從經典到前沿,邏輯清晰,便於讀者係統性地掌握社會學理論體係。 語言生動,易於理解: 盡管涉及深奧的理論,本書力求以生動、準確的語言進行闡述,避免艱澀難懂的錶述,使廣大讀者都能從中受益。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社會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對社會學理論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同時,它也將為從事社會研究、政策分析、媒體傳播、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和分析工具。 通過閱讀《現代社會學理論精讀》,您將不僅能夠掌握一套分析社會的有力工具,更能培養深刻洞察社會變遷、理解人類行為、乃至參與社會實踐的智慧。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探索現代社會奧秘的理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