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该套丛书。
《书画鉴赏十六讲》分为十六讲,基本按时间顺序编排,辑录了郑昶和陈师曾两位大师的书画研究成果,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中国书画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以及一些代表性画家、书法家的风格,以及中国书画发展历程中内在的渊源关系。
郑昶(1894—1952),字午昌,浙江嵊州人。1929年编著出版了三十五万言的《中国画学全史》,蔡元培誉之为“中国有画史以来集大成之巨著”。他是当时海派画坛的活跃人物,曾发起组织“蜜蜂画社”、“中国画会”等社团。他山水、人物、花卉兼长。20世纪30年代,画誉已远播四海,作品参加过在英、德、日、比、美和苏联等国的国际展览。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令修水)人。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等,斑斓多致。著有《中国绘画味今、《中国文人画之研贫介、《染苍室印存》等。
第一讲?绘 画.......................... 001
第一节?绪 论........................ 001
第二节?雕 塑........................ 006
第三节?建 筑........................ 024
第四节?绘 画........................ 033
第五节?陶 瓷........................ 058
第二讲?汉之画学........................ 072
第一节?概 况........................ 072
第二节?画 家........................ 076
第三节?画 论........................ 078
第三讲?魏晋之画学...................... 080
第一节?概 况........................ 080
第二节?画 家........................ 084
第三节?画 论........................ 088
第四讲?南北朝之画学.................... 092
第一节?概 况........................ 092
第二节?画 家........................ 098
第三节?画 论........................ 103
第五讲?隋之画学........................ 111
第一节?概 况........................ 111
第二节?画 家........................ 113
第三节?画 论........................ 115
第六讲?唐之画学........................ 117
第一节?概 况........................ 117
第二节?画 家........................ 124
第三节?画 论........................ 132
第七讲?五代之画学...................... 153
第一节?概 况........................ 153
第二节?画 家........................ 158
第三节?画 论........................ 161
第八讲?宋之画学........................ 168
第一节?概 况........................ 168
第二节?画 家........................ 181
第三节?画 论........................ 192
第九讲?元之画学........................ 206
第一节?概 况........................ 206
第二节?画 家........................ 213
第三节?画 论........................ 220
第十讲?明之画学........................ 228
第一节?概 况........................ 228
第二节?画 家........................ 237
第三节?画 论........................ 245
第十一讲?清之画学...................... 261
第一节?概 况........................ 261
第二节?画 家........................ 276
第三节?画 论........................ 291
第十二讲?清代山水之派别............................ 322
第十三讲?清代花卉之派别............................ 329
第十四讲?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334
第十五讲?文人画的价值............................... 340
第十六讲?书 法........................................... 347
第二节?雕 塑
太古之民,穴居野处,茹毛饮血,榛榛狉狉,殆伍禽兽。他们最著的文化是结绳记事。后来因为日常生活所需,乃开始使用石制、土制,以及木制的种种实用器具。我们中国的雕刻可说是从这时候开始了。后代所发掘的石镞、石斧、石锤、石钻、石杵、石臼等,可以证实。而当时有一种叫“祏”,尤为我国石器时代所可注意的雕刻品。据一般考古学家言,这“祏”就是后代木制的供在宗庙里的神位;由此也可知古代人崇拜祖先的思想,发达很早。用石器的时候,同时也有用贝、甲、骨、角制的器具。这些也是我国太古时重要的雕刻品。可惜遗物无存,文献不足,考证无由,殊深可惜。
自后洪荒渐辟,有巢氏作木器,神农氏教稼穑,伏羲氏制网罟,收渔利,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这时风俗渐易,文化渐开,然就雕刻方面言,并无显著的进步。等到黄帝轩辕时代,知道造舟车,制兵器,镕铜铸鼎,这时方有铜器的制作品。此后金属的雕刻艺术品,渐渐的众多了。
从黄帝以后历四代,文化已渐次发达。到了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承其遗业,更发挥光大。社会情形,已由茫昧时代而进于宗法时代。工艺制作品也有了很大进步,雕刻当然也有很好成绩。此时有玉制的五瑞、五器。所谓五瑞者,即是五等的圭璧;五器者,即是用于祭祀的器具。在昔石器时代的镞、斧、锤、臼等,已笨重不适用。在帝舜时代,便有琢饰之雕琢,文物渐进于粲然之境。
到了三代夏商周,文化又大发达。夏禹时用文饰铸之于鼎,图成山川奇怪,魑魅魍魉。古器上的文,尤其是云雷文,都是创于夏代的。此外有罍,是一种陶制的乐器,上面雕刻着文样。其他雕刻品有鸡彝和黄彝,是装饰于瓦木上的东西。鸡彝的形状似鸡,黄彝的形状似龟之目,并饰以黄金而成。
商代工艺大盛,雕刻益繁。六工各有专职:即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祭祀所用的器具,有了新的创制:如斝、箸尊等。食器上均有刻镂。至于铜器都有文饰,其最著者有鼎彝、卣、觚、爵、盘等。一切文饰,古朴清逸;且铭文便于识别,字数极少。近日考古家所谓一字铭,差不多完全限于商器。商器的铭文,最普通者为庚、辛、癸、子、孙、举、木、田、中、非等字。这些字或为当时帝王的名字,或为年代的纪录。亦有镂以图样者,如立戈、横戈、禾、斧、矢、车、兕、龙、虎等形;亦有持戈、戟、旗、刀、干等之人形。这些都是商器的特征。
夏商二代的文物,到了周朝,便蔚成郁郁乎的文化。《周礼》一书,原为纪述当时实施行政的事实,但于艺术,亦极注意。在工艺方面,以雕刻为最显著。商代的六工,一变而为八材。这八材即是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其中以玉工尤为重要,并设玉府之职,专司刻镂服玉、佩玉、含玉、玉敦。六瑞、六器的制度,亦是到了周代始完备。六瑞是用以分别爵位的崇卑的:一曰镇,是雕琢着四镇的山;二曰桓圭,是雕琢着宫室的形象;三曰信圭,四曰躬圭,都是雕琢着人形的;五曰谷圭,是雕琢着米粒;六曰蒲璧,是雕琢着蒲席文的。六器亦多有雕碾的文饰。
铜器雕镂的制作,在周代更有惊人的成绩。那时有金工分职的制度:以筑氏为削;冶氏为杀矢、戈、戟;凫氏为钟;栗氏为量;锻氏为镈器;桃氏为剑。祭祀宾客的礼器,叫作六彝、六尊。六彝是鸡彝、鸟彝、斝彝、黄彝、虎彝、蜼彝。六尊是牺尊、象尊、壶尊、箸尊、大尊、山尊。这些器具的形式,皆为动物。
周代之石刻,存于今日之可称完整的古物者,以“石鼓”为最可贵;共十个,现存北平孔庙大成门左右的两庑下;是一三○七年时,元朝太史郭守敬移置于此的。石鼓高约三尺,大腹若鼓,乃是就生成的一大块圆石,略加镌凿而成的。在唐朝,韩愈辈已替石鼓做过考证。后代学者,亦深加研究过,认为是宣王时的作品。那时宣王巡狩岐阳,由史籀作颂纪功,所以石鼓又名“猎碣”。此种石刻文字,叫作“籀文”,与古文不同。所刻诗文共十首,每鼓各载其一,虽文句长短不一,而皆为协韵,其体裁和《诗经》上的作品类似的。大旨是歌颂王在岐山佃鱼的事情:说在水清道平之后,王选了车徒,备了器械,与诸侯相会于此,因佃猎而讲武了。这种石鼓是一种纪念碑。
东周灭亡之后,秦并吞六国。及始皇即位,虽只有短短的十五年而国即亡了,但其间于艺术上的成就实足惊人。不说阿房宫等的宏壮伟丽的建筑,只就雕塑而言,最显著的有金人和钟等的铸造。这种东西,在艺术史上是永远留着无上光荣的。状是鹿首龙身,先以木刻而成,后来改用铜铸;其文字和周代不同。始皇的螭虎纽玉玺,亦是此时重要雕刻品之一。当时有刻玉善画的工人名烈裔的,特地由骞霄国来奏妙技的。
秦朝石刻颇多,著名的有长池的“石鲸”,蜀郡太守所刻的镇压山川的“石牛”,会稽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石刻等。
汉代艺术的遗物,应该以享堂碑阙上的石刻画为主。享堂是坟墓上以石建造的祠堂,以供展墓享奠之用的,所以又名墓庐。在汉代壁画最盛的时候,大抵皆刻图画于石壁上,这种作品,最著名的有孝堂山祠与武梁祠两处。这两处的石刻,在汉代美术史上是极占重要位置的。
孝堂山祠在山东肥城县,是前汉末年孝子郭巨墓上的享堂。石刻共有十壁,均系阴刻的,与后汉之阳刻者不同。所刻人物、景象、鸟兽,都很灵活生动。其取材均为历史的事情:其图为车骑的行列、大王车、贯胸国人、战争、胡王献俘、狩猎、驼、象、成王周公等的故事,以及演戏、奏乐、庖厨等。亦有取材于当时的传说:如神仙怪兽的事情。这种石刻,虽不甚精巧,但生气央央,颇近自然。在前汉有这样的艺术收获,是很可注意的。
现在把这石刻的第八壁和第十壁的图样说一说。第八壁上所刻的是龙凤日月的形象,有一座二层楼;楼的顶上有猴,左面有鹓雏,右面有鹰,各有一种动作的姿态;楼中坐西王母,有几个侍者围着她的左右;日月星斗中可以辨出的,是日的右方为北斗星,左方面是织女星。全然是采取当时道家的神仙传说。汉代虽崇尚儒术,而异端的思想乘机以起,这正是文化灿烂的象征。那么这件艺术品的价值,也可默许它的取义深长的了。
第十壁上所刻的是大王车,可以看出古代行军时的情状。大王车驾四马,贯有缰绳,车上有盖;舆内坐四人吹排箫,前立一人执缰,上二端立二人击鼓;击者一手把持着鼓,使之不堕。大约是古代行军鸣鼓前进的情形。大王车的后面,跟随着几辆车子,各驾二骑;车前负戈而骑马的导者和负戈而步行的导者,每排三人;骑兵的马上置有鞍蹬,马尾有总结。那时候武器的使用也可推见。此外道路之上,还点缀着许多鸟兽。
武梁祠在山东嘉祥县南二十八里的紫云山下,是顺帝桓帝时任城名族武氏一家数墓的享堂。这武氏的祠庙,系建造于建和元年的。庙前有东西两石阙,墓前置石狮子,至今犹完整无缺。一个石阙上刻着:
建和元年,太岁在丁亥,三月庚戌朔,四日癸丑,孝子武始公,弟绥宗景兴开明,使石工孟孚,李丁卯造此阙。值钱十五万。孙宗作师子。值四万。
阙后有石室四处,即是武梁祠、武荣祠、武斑祠、武开明祠。其中最显著者,是武梁祠和武荣祠。除四石刻之外,尚多不明的残石。
祠上的石刻,大都是阳刻的。武梁祠的石壁,是刻着三皇、五帝、禹、桀、孝子、刺客、烈女等故事,及神人、奇禽、异兽、车骑、人物、楼阁等。
武荣祠的石刻,是刻文王、武王、周公、秦王、齐王、桓公、孔子及诸弟子、孝子、刺客、烈女、神人、龙凤、奇禽、怪兽、玉兔、蟾蜍、云气、鱼鸟、蓂荚、战争、燕饮乐舞、庖厨、侍女、车骑、从导,以及武荣的阅历等项。
武斑祠和武开明祠的石刻,均刻些伏羲、女娲、周公、景公、始皇、信陵君等人物故事。此外还有海神、龙鱼出战、云龙车、天马、雷公、北斗星君、啖人鬼、狩猎农耕、车马、从导、舟车、交战、乐舞、庖厨,以及种种祥瑞之物。
这四石室的位置,据一般学者的考证,分前后左右四处,以前石室为武荣祠,左石室为武斑祠,右石室为武梁祠,后石室为武开明祠。
前石室中有一石,可以特别提出说一说。此石长四尺许,所刻图形,分上下二部,不相连属,各为一事。上部刻着的是西王母接见穆王的景象;下部刻的是公侯家送葬的卤簿。上部一景,有重楼杰阁、鸟兽龙蛇等,都很奇丽的。人物除西王母、穆王而外,侍者众多,各司其事。全体结构雄伟,有条不紊。下部一景,全是当时大户人家送葬的纪事画,可以窥测古代风习的一角。
除孝堂山祠和武梁祠的石刻外,尚有一处很有名的石刻,即是两城山,城贞王安之祠堂的石刻。这里的石刻,据日本美术考古学家大村西崖氏说,是中国古代雕刻的冠军,因为它是充满了高古、琦玮、谲诡的趣味;而且它那竦峙的台阁和一切服饰容曳,都可使观者羽化为伏羲、神农时代的人物,而神游于华胥之国呢。
汉代此种石刻壁画之风,在后汉中叶为最盛。其存留的区域,大半在山东,即古齐、鲁的境界。这是因为和帝时代,有中山简王的厚葬,到了安帝、顺帝时,则因王符的提倡,其风益甚。所以今日所存留的石刻题记,多有永元、延平、永初、永建、建康等年号。如荆州刺史李刚、司隶校尉鲁峻等的墓中石刻,便是好例。此种石刻,现存济南的明伦堂、金石保子所、曲阜的孔庙、汶上县的石桥,及关帝庙、济宁的两城山,以及山东各地的寺庙等处,均有保存着的。
除上述的石刻外,尚有足记的著名石刻多处。如会稽东部都尉路君的墓阙,是永平八年所造的,刻有执杖负剑的人物。山东费县南武阳平邑皇圣家的墓阙,系元和元年所造的。两处皆刻着伏羲、女娲、四神、奏乐、演戏等图像。在四川新都县北面的兖州刺史洛阳令王涣的墓阙,是造于元兴元年的,刻有神人、车马、龙象、狮子、大屋等物。河南嵩山的太室庙阙,是元初五年的作品,刻有龙凤、牛虎、人物、车马。启毋庙阙,系延光二年所造,刻有龙马鹿兔人物等类。少室庙阙,亦同时建造的,刻有龙、虎、麟、凤、象、马、鹿、羊、鹤、兔、人物等等。此外还有四川方面,在渠县有交趾都尉沈君的墓阙;在雅安有益州太守高颐的墓阙;在剑州有梓潼县范君的墓阙。这些石刻均刻着走兽神道人物等形象。
此外汉代的石刻,如陵墓神道的石人兽,及表、石柱,在前汉后汉均极多。其石兽,大概皆为麒麟、辟邪的瑞兽、狮子、象、马、羊、虎等类。石人的制作甚古朴,然终不及石兽的精巧。
汉代的碑亦很多,其形状与用途,与前不同,仅镌刻文字,建于宫庙坟墓。碑在后汉较前汉为多。碑有二种:一种是圆头,叫作碑;一种碑头似圭,叫作碣。碑大碣小。
汉碑之存于今日者极多,惟西汉之碑,以近年云南昭通掘出的孟旋碑,为首屈一指。其次则为后汉和帝时的作品,如山阳的麟凤碑;益州的太守无名碑,此碑以朱雀为额,下刻玄武,两旁刻龙,碑阴刻五玉、三兽,及牺首。又如曲阜孔庙的孔谦碣,及博陵太守孔彪碑,直隶永年县的北海淳于长的夏承碑。
此外四川亦有,如雅州之蜀郡造桥碑,渠州之车骑将军冯绲墓上的两块碑:一块叫“单排六玉碑”,一块叫“双排六玉碑”。“双排六玉碑”是圭首的,刻有三足鸟、九尾狐,碑面上刻有六玉、二驴、牺首;其阴面,上刻朱雀,下刻玄武。“单排六玉碑”亦是圭首的,刻有朱雀,碑面上刻着六玉,下刻玄武。四川还有孝廉柳敏碑,云安的徐氏纪产碑等,也很有名。
江苏有江宁西州的无名碑,也是汉代名贵之作。浙江湖州有费凤碑。甘肃成县有渑池的五瑞磨崖,刻着龙、鹿、甘露下降、嘉禾、木等图像。
汉碑上常有几重晕,此晕由碑面的一方转达于碑阴;其用途,想来是便于绳索的缠绕吧。碑上所刻的文字,均属汉隶,可作学隶书者的模范。
汉代的塑像亦很多,因为那时国家的宗庙,有立像之风。景帝之末,文翁命成都的学官造石室,设孔子的坐像,并置七十二弟子像在旁相侍。孔子塑像,以此为嚆矢。此等人像,都以泥塑,不易传久,所以存留于今绝少。
明器的雕镂,在汉代亦很发达。饮食器、乐器等凡四十二种,一百九十七件。此外涂车九乘,俑三十六匠。此种定制为古来所无有的完备之数。明器中著名的瓦灶,瓦棺上的浮雕,以及瓦镫、瓮、甒、壶、尊上面的彩绘,及其人兽龙凤等形式及花纹的雕镌与石刻画有同样的古趣。
汉代玉器亦多。皇帝的白玉六玺为一切玉器之首。祭天的仪器,有玉几及其他玉饰器具凡七千三百件。六瑞、六器、法器等,悉从周制,多有花文的琢饰。汉玉的特征,为一种双钩碾法。玉上的线画,宛如游丝,细入秋毫,明净匀整,无些毫的滞迹。此种妙技,在小璧、环玦、带钩一类作品上,最易察到。
铜器在汉代,无甚进步,制作的技巧,也不及先秦。著名的铜器有鼎、镈、钟、尊、罍、彝、盘、卣、敦镜、镫、、符、印等。汉的铜印,有官印私印之分。私印有私名、家名、吉语、象形等。文字以铸造者为本色。然官印在军中匆促凿成者。印材有两面、四面、六面者,每面各有文字。又有套印,即是分子母二三四等印,用一盒层层套入之。汉印不独所镌文字殊足鉴赏,即其纽亦颇足把玩。虽为小品,其雕刻铸造的技巧,实有令人爱赏而不能自已者。
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作为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编辑出版了该套丛书。
本书辑录了郑昶和陈师曾两位大家的书画研究成果,按时间顺序编排,阐述了中国书画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一些代表性画家、书法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中国书画发展历程中内在的渊源。
郑昶(1894—1952),字午昌,号弱龛,浙江嵊州人,著名画家。他山水、人物、花卉兼长,尤工山水,时而松秀,时而苍郁。20世纪30年代,其画誉已远播四海。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著名美术家。他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
本书尽可能地选用最初的版本,以保留大家著作的原貌。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原版本中尚存在一些错讹之处,对其中确系误写、错排的个别文字,参照其他版本和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确有把握者,予以改正。其他一仍其旧,均未作变动。
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点评,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除比较敏感处略作注释,其他均未作特别说明,望广大读者考虑到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及各位先生独特的学术观点,在阅读过程中加以区分和正确解读。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提升自己对中国书画的审美能力,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提供给我的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文化解码器”,它帮助我打开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维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中国书画不仅仅是线条和色彩的组合,更是宇宙观、哲学观、人生观的艺术体现。例如,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山水画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何古代画家如此热衷于描绘壮丽的山河,原来那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追求。又比如,在谈到人物画时,作者并非仅仅关注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而是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人物背后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精神追求,甚至是个人的命运沉浮。这种“以画证史”、“以画说人”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历史和人生。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论述,让我了解到,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这些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这种跨领域的解读,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如何更全面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将书画鉴赏从一项枯燥的技能训练,升华为一次深入的文化体验。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并没有一味地堆砌专业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引导读者去感受书画的温度,去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于其“融会贯通”,诗的意境,书的筋骨,画的形神,印的印记,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当我读到关于董其昌的章节时,我被他“以书入画”、“以画论书”的独特艺术观念所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深刻的艺术理论家。通过对董其昌的解读,我开始理解到,书画鉴赏不仅仅是静态的欣赏,更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书中还对一些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从构图、笔墨、色彩到意境,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一同游历了黄山、庐山,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诗意。这种“移情入景”的解读方式,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书画情有独钟,但总是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妙处。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画鉴赏十六讲》,才感觉那层纱被一点点揭开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回避专业性,而是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作者在讲解“勾勒”、“皴染”、“设色”等技法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描述,而是会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这些技法是如何服务于画面整体意境的营造的。例如,在分析一幅工笔人物画时,作者会详细讲解勾勒线条的力度和粗细变化,如何体现人物的骨骼和肌肉,而设色如何表现人物的肤色和衣着的质感。这种“技法+意境”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每一笔、每一色的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匠心。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古代绘画理论,如“六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中国绘画的审美标准。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书画的鉴赏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是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以为它只是一本介绍书画技法和名家名作的普及读物,但事实证明,它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文化地图”,带领我探索中国书画艺术的丰富内涵。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急于介绍具体的作品,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探讨“鉴赏”本身的意义和方法论。这让我明白,真正的书画鉴赏,并非停留在“喜欢”或“不喜欢”的直观感受,而是一个需要知识储备、逻辑推理和文化素养的系统过程。书中对“笔墨趣味”、“意境营造”、“气韵生动”等关键概念的阐释,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通俗易懂,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这些概念时,所引用的那些经典的艺术理论和哲学思想,这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书画艺术的本质。例如,当作者在论述“气韵生动”时,他会联系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气”,让我感受到书画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生命哲学。这种将艺术与哲学、文化融为一体的讲解方式,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如何提升个人修养的启蒙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者并没有采取生硬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方式,将深奥的书画知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文化故事和哲学思考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意境”的探讨,它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的分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书画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当我读到关于宋代山水画时,作者描绘的那种“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种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同时,书中对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精神的阐释,也让我对“似与不似之间”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形似的追求,更是对神韵的把握。作者通过对徐渭、八大山人等“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作品的解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那种“我手写我心”的艺术追求,也让我对中国书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而是直接把我带入了更加深入的文化语境。它并没有从最基础的“什么是毛笔”、“什么是宣纸”讲起,而是直接切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让我一下子就意识到了书画鉴赏在这个大背景下的重要性。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学习书画鉴赏,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书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线条和色彩,而是上升到了对其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认识。书中对“笔墨意趣”的解读,尤其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它不再仅仅是描述笔触的粗细、墨色的浓淡,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笔墨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精神和哲学思想。我通过阅读,开始理解到,为什么同样是画梅花,不同的画家会有不同的风格,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所寄托的情感和精神是不同的。这种对“意”的挖掘,让我对书画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十六讲”的结构安排,看似简洁,实则蕴含着系统而深入的知识体系。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画种和技法,而是以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书画的世界。每一讲都像是一扇新的窗户,打开了我对书画鉴赏的全新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时,总是能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让你在理解某个鉴赏原则的同时,就能看到与之相对应的精彩画作。例如,在谈到“用笔”的技巧时,作者不仅会分析各种笔法的特点,还会引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行书,让你直观地感受到“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的区别;在谈到“用墨”的层次感时,则会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例,让你领略水墨晕染所营造出的山峦叠嶂、烟雨迷蒙的意境。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听”懂,更能“看”懂,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书画伪作和断代问题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避免走入误区,培养严谨的鉴赏态度。作者在处理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时,语言却依然保持着平实易懂,没有丝毫的故弄玄虚,让人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画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中国文化的书。作者在讲解的过程中,始终将书画艺术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大框架下进行解读,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气韵生动”这一中国画最高评价标准的深入剖析,它不再是简单的“活灵活现”,而是涉及到艺术家内在的精神状态、对宇宙人生的感悟,以及笔墨在运行时所形成的生命力。作者通过对历代名家名作的分析,让我感受到,真正的书画艺术,是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情怀注入到笔墨之中,从而赋予作品一种独特的生命气息。这种对“生命力”的强调,让我对书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同时,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书画风格的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种对文化多样性的呈现,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当我翻开《书画鉴赏十六讲》这本书时,心中并没有太高的期待,只希望能够简单了解一些书画的基础知识,然而,随后的阅读体验却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书画知识点,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视野。作者并没有急于教授如何辨别真伪,而是首先强调了“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将书画艺术置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书画鉴赏,实际上是在学习如何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书中对不同时期书画风格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思想观念的论述,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文人画”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强调笔墨的技巧,更是凸显了文人阶层的情感、审美和人格精神。通过对苏轼、文徵明等书画大家的生平和作品的深入剖析,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笔墨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从人、时代、精神层面去理解艺术的方式,让我对书画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体悟。
评分拿到这本《书画鉴赏十六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学习丛书》,我原本是抱着学习一下基本鉴赏知识的心态来的,但阅读的过程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并没有直接教你如何“看”一幅画,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切入,首先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个大背景,这让我瞬间意识到,书画鉴赏并非孤立的艺术活动,而是与民族文化血脉紧密相连的。作者用流畅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勾勒出中国书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文人墨客的雅玩,更是承载历史记忆、哲学思想、社会风貌的载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意境”的探讨,它不像我们常说的“画面美感”那样直观,而是需要我们调动全身心去体会,去感受画家笔下那“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到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古人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着山川的壮阔,花鸟的灵动,人物的悲喜。这种文化层面的解读,让我对书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笔墨技法,而是上升到了对民族精神、哲学智慧的体悟。同时,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生动的小故事,讲述了某幅名画背后的创作缘由,或是某个著名书画家的传奇经历,这些故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书画作品的情感内核。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这种从文化根基出发的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这不单是一本鉴赏指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溯源之旅。
评分质量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好书性价比高,值得慢慢看
评分大家作品,内容深刻,好好学习。
评分老师要求买的,将就学习一下
评分大家作品,内容深刻,好好学习。
评分还没有看,看后再评价吧。
评分大家作品,内容深刻,好好学习。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写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