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艺术轻技术、重宏观轻细部”一度成为“中国式”通病,细部忽视导致的形象粗陋、场所丢失,使建筑的品质大打折扣。随着国民文化品位的提高,徒有其表的粗放作业和不规范作业将失去市场,为人摒弃。与此同时,国外建筑师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如何使自身的设计理念与细部生产技术尽快与国际接轨?面对挑战和竞争,中国建筑师何去何从?
为弘扬细部意识,自2003年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立足德国DETAIL杂志的高级平台,出版了《建筑细部》(Architecture & DETAIL)(中英文双语版,双月刊), 通过引进世界水平的细部理念与细部手法,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工程公司和生产厂商等提供丰富、及时的细部信息参考和互动的交流空间,实现技术与艺术、设计与生产的同构,从而提高相关专业人士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本期《建筑细部》杂志的主题是“体系化建造”,介绍了制定策略以应对气候条件、提高室内和室外空间质量的项目。本期汇集了从亚热带马拉维、欧洲地中海到挪威冰川地区的范例,采用精心策划的低技措施来应对区域条件,而不是昂贵的高科技解决方案。工程实录和新技术部分的文章将带您看到多种不同气候的国家和地区,从黎巴嫩、阿尔卑斯山、厄瓜多尔到美国。建筑师为气候敏感型建筑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理念,解决了经常被忽视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刊作者为位于德国慕尼黑的DETAIL杂志社。DETAIL是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建筑与工程杂志。作为德国建筑与工程细部方面大获成功的专业杂志,DETAIL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魅力绽放——多语种(德、汉、英、法等)的发行网络覆盖欧、美、亚等洲,为各地的读者提供前沿、深入、细致的行业资料。
这次偶然翻阅到这本《建筑细部》,光是封面上“体系化建造”几个字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建筑的魅力往往就藏在那些不被人注意的细节里。很多时候,我们看一座宏伟的建筑,感叹其整体的壮丽,但真正让它屹立不倒、经久耐用,并且在使用者眼中显得精致而人性化的,恰恰是那些毫厘之间的考量。这本书的副标题“2017.5期”让我以为它可能是一本期刊,但这厚度和内容感,更像是一本深入的研究报告。我尤其好奇“体系化建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理念,是关于材料的组合方式,还是施工流程的优化,抑或是设计与建造之间更紧密的互动?我设想着,它应该会从非常基础的层面讲起,比如砖石的砌筑方式、木材的连接节点,甚至是金属构件的焊接细节,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幕墙系统、屋顶结构的处理,以及室内外连接处的防水保温等等。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精妙智慧的建造工艺,以一种系统化的、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建筑细部》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遐想。“体系化建造”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并非仅仅是对建筑细部的简单罗列,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建造理念的体现。我一直认为,伟大的建筑,其背后一定有着严谨的设计和精密的建造体系。这本书,我猜测,会是一次对这种体系的深度剖析。它或许会从最基础的结构单元开始,逐步延伸到各种复杂的构造节点,并重点阐述这些节点是如何被纳入一个更大的建造体系中,并协同工作,最终构成一座完整的建筑。我期待它能够展现出不同材料、不同工艺、不同设计手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它们在整体建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给建筑专业人士看的,对于任何一个对建筑建造过程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都将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在内容呈现上的“重量感”。“体系化建造”这个概念,在我看来,远不止于简单的图集或者案例的堆砌,它更像是在解构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的建造过程,并尝试建立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我推测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会孤立地展示某个构件或某个节点,而是会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建造框架中进行审视。比如,当探讨一个窗户的细部时,它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玻璃的安装方式,而是会追溯到窗框材料的选择、与墙体的连接方式、密封条的性能,乃至于其在整体保温隔热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这种“体系化”的视角,我想会帮助我们摆脱对细节的碎片化认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建筑的整体性和功能性。书中或许会运用大量的图示和模型,来清晰地展示不同体系之间的关联,甚至可能会探讨不同体系在成本、效率、耐久性等方面的权衡,这对于正在进行项目的设计师或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评分当我翻开《建筑细部(2017.5期 体系化建造)》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建筑建造的疑问。我一直觉得,建筑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那些看不见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这本书的“体系化建造”这个关键词,让我联想到一种更加宏观和系统化的思考方式。我期待它能够颠覆我以往对建筑细部理解的零散和直观,而是能提供一个更具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框架。比如,对于外墙的防水处理,这本书会不会不仅仅是介绍某种防水卷材的应用,而是会从墙体的整体结构、材料的渗透性、不同构件的连接缝隙、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构建一套完整的防水体系?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分析不同材料在体系中的相互作用,以及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深度和广度,对于我这样渴望在建筑建造领域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理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次接触到《建筑细部》,我着实被“体系化建造”这个概念所吸引。在我的认知里,建造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工程,而细部则是构成这个工程的最小单元,却也蕴含着最核心的智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将这些分散的“点”串联成“线”再编织成“面”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它究竟会如何展现这种“体系化”?是会从材料的性能出发,探讨它们如何在不同的体系中发挥最佳作用?还是会从建造工艺的角度,阐述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精密的节点设计,来保证整体的品质?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详细图纸,不仅仅是简单的节点构造,更会涉及材料的堆叠方式、连接的逻辑,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关键点。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对于我这种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建筑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读者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