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於1954年,至今已經走過瞭60多個年頭。對於人類曆史來說,一個甲子隻是一瞬間,但是西安研究室之於中國考古學史而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卻留下瞭輝煌的學術篇章。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決定建立京外業務派齣機構:西安研究室、洛陽工作站和安陽工作站,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上述地區在中國曆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文明*早形成、發展在那裏。其中西安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構成中國曆史上的“根文化”,*早的中國正是從這裏走上曆史舞颱。進入曆史時期,西安地區作為周秦漢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建都朝代*多、時間*長的地方,周秦漢唐諸王朝以長安為都城,使之成為當時的國傢政治統治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鑄就瞭中國古代曆史上輝煌的“盛世”。古都長安留下大量重要曆史文化遺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地,被夏鼐先生譽為中國的“考古首都”。由於西安地區在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性,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先生齣任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首任主任。與此同時,領導派齣瞭號稱考古研究所“五虎上將”之中的王伯洪、王仲殊、石興邦、馬得誌等四位學術骨乾,分彆負責新組成的西安半坡、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隊,長期開展西安地區史前與西周、漢唐考古。
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相關考古工作隊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區進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白傢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黃陵遺址等,先秦時代的長武先周遺址、西周周原遺址、豐鎬遺址等,秦漢櫟陽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與秦漢上林苑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隋仁壽宮與唐九成宮遺址、漢唐帝陵等考古工作,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其中有些考古工作,對於中國考古學、曆史學有著裏程碑意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西安研究室概況
西安研究室簡介
西安研究室組織機構
第二篇 主要工作收獲
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
西周豐鎬遺址考古發現
周原遺址考古發現
秦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發現
西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發現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考古發現
西安研究室2014年鐵質文物保護修復簡報
第三篇 附屬博物館(西安分館)陳列
前言
石器時期
商周時期
秦漢-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
結語
精彩書摘
《發現長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
但傳統的看法,認為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是在豫晉陝交界的地區。根據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筆者認為豫晉陝交界地區隻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分布的中心,並不是整個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仰韶文化不同類型有不同分布中心,半坡類型分布的中心是在渭水流域,西王村類型分布的中心是在晉南,而仰韶文化晚期的另一類型:大河村類型分布的中心又在鄭洛地區。因此,不能籠統地說豫晉陝之交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仰韶文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分布中心。
第四,陝西地區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客省莊文化的發現。
廟底溝二期文化是以河南陝縣廟底溝遺址第二期遺存而命名。它的發現解決瞭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去嚮問題,確認它是仰韶文化發展到河南龍山文化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質的遺存,被認為是一個早期的龍山文化。
……
前言/序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始建於1954年,至今已經走過瞭60多個年頭。對於人類曆史來說,一個甲子隻是一瞬間,但是西安研究室之於中國考古學史而言,半個多世紀以來卻留下瞭輝煌的學術篇章。
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更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領導決定建立京外業務派齣機構:西安研究室、洛陽工作站和安陽工作站,這樣的安排主要是因為上述地區在中國曆史上占有極為重要地位,中國古代文明最早形成、發展在那裏。其中西安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構成中國曆史上的“根文化”,最早的中國正是從這裏走上曆史舞颱。進入曆史時期,西安地區作為周秦漢唐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成為中國古代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地方,周秦漢唐諸王朝以長安為都城,使之成為當時的國傢政治統治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經濟管理中心、軍事指揮中心,鑄就瞭中國古代曆史上輝煌的“盛世”。古都長安留下大量重要曆史文化遺産,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地,被夏鼐先生譽為中國的“考古首都”。由於西安地區在中國考古學的重要性,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先生齣任瞭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首任主任。與此同時,領導派齣瞭號稱考古研究所“五虎上將”之中的王伯洪、王仲殊、石興邦、馬得誌等四位學術骨乾,分彆負責新組成的西安半坡、豐鎬遺址、漢長安城遺址、唐長安城遺址考古工作隊,長期開展西安地區史前與西周、漢唐考古。
20世紀50年代以來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相關考古工作隊在西安及其附近地區進行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半坡遺址、北首嶺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白傢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黃陵遺址等,先秦時代的長武先周遺址、西周周原遺址、豐鎬遺址等,秦漢櫟陽城遺址、秦阿房宮遺址與秦漢上林苑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隋唐長安城遺址、隋仁壽宮與唐九成宮遺址、漢唐帝陵等考古工作,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其中有些考古工作,對於中國考古學、曆史學有著裏程碑意義。比如:
20世紀50年代的西安半坡史前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開創瞭中國考古學“聚落”考古之先河,首次全麵、深入地揭示瞭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基本社會形態與物質文化麵貌,藉此建立瞭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
豐鎬遺址的考古發掘,從遺跡與遺物兩方麵奠定瞭西周考古學遺存類型的學科基礎。豐鎬遺址的考古也促使周原遺址考古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上考古學研究日程,並為以後先周遺址的探索提供瞭科學支撐。
21世紀進行的秦阿房官遺址考古工作,曾經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學術界極為重視,在新的科研成果基礎之上,考古研究所的學者涉及曆史學方法、理論等重大學術問題所撰寫的相關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從1956年開始的漢長安城遺址考古,半個多世紀以來取得瞭豐碩的學術成果,是目前中國古代都城遺址考古中,發掘遺址類型最多、麵積最大的都城遺址,與此同時先後齣版瞭《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西漢禮製建築遺址》《漢長安城武庫》《漢長安城桂官(1996-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與《古都遺珍——長安城齣土的北周佛教造像》等,成為齣版田野考古發掘報告最多的都城遺址考古項目。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曾經先後在《人民日報》及海外版的第一版報道。與漢長安城遺址密切相關的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的考古工作,是迄今漢代帝陵陵園遺址最為完整、係統的考古發掘與研究,《人民日報》1988年10月6日在第一版以《西安杜陵發掘獲豐碩學術成果——西漢帝陵及禮製建築的布局真相大白》為題詳細報道瞭漢宣帝杜陵的考古收獲。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隋唐長安城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究明瞭都城布局形製,其中的城門遺址(明德門、含光門、延平門、丹風門、玄武門等)、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青龍寺遺址、西明寺遺址、西市遺址、圜丘遺址等考古發現,使隋唐考古學學科框架得以更為全麵的構建。特彆需要提齣的是,20世紀80-90年代作為隋唐長安城有機組成部分的隋仁壽官、唐九成宮遺址的考古發現,學術意義至關重要。
發現長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成立六十周年紀念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