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與交換機製/經濟學名著譯叢 [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

貨幣與交換機製/經濟學名著譯叢 [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威廉·斯坦利·傑文利 著,佟憲國 譯
圖書標籤:
  • 貨幣學
  • 經濟學
  • 經濟史
  • 金融學
  • 古典經濟學
  • 經濟思想史
  • 經濟學名著
  • 譯著
  • 貨幣與銀行
  • 交換機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544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226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經濟學名著譯叢
外文名稱:Money and the Mechanism of Exchang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瞭過去以及作者所處時代的世界貨幣體係、被用來製作成貨幣的材料、鑄幣製作和發行所須遵循的法規、管控鑄幣流通的自然法則、鑄幣可以因紙質文書的使用而被取代的若乾種方式,以及當時已在英國得到拓展和完善的支票和票據交換體係如何極大程度地節省瞭貨幣的使用的主要方法。本書對貨幣及交換機製的發生和發展作瞭深入淺齣的闡述,非常精彩,可讀性極強。


作者簡介

威廉·斯坦利·傑文斯(1835-1882),英國著名經濟學傢和邏輯學傢。傑文斯開創瞭將數學方法應用於經濟學研究的先河,他對19世紀後期經濟學中邊際革命所做齣的貢獻,確立瞭其同時代主要政治經濟學傢的地位。


目錄

緒言孫鞦剋
凡例孫鞦剋
蘭茂年譜(1397~1470)孫鞦剋
楊一清年譜(1454~1530)孫鞦剋
楊士雲年譜(1477~1554)董雪蓮
張含年譜(1480~1566)薑曉霞
王廷錶年譜(1490~1554)薑曉霞謝蔚
木公年譜(1494~1553)孫鞦剋
李元陽年譜(1497~1580)薑曉霞
唐堯官年譜(1541~1610)孫鞦剋
王元翰年譜(1565~1633)孫鞦剋
王锡袞行實錄存(?~1647)孫鞦剋
蒼雪年譜(1588~1656)孫鞦剋
文祖堯年譜(1589~1661)孫鞦剋
擔當年譜(1593~1673)李艷峰
趙炳龍年譜(1608~1697)董雪蓮
高應雷年譜(1619~1673?)孫鞦剋
陳佐纔年譜(1623~1692)孫鞦剋
何蔚文年譜(1625~1699)薑曉霞
陸天麟行實錄存(生卒年不詳)硃供羅
附錄一 明代雲南文學大事記硃供羅
附錄二 明代雲南文學傢地理分布圖及統計錶董雪蓮
附錄三 本書引用文獻編目李艷峰
跋孫鞦剋

精彩書摘

  《貨幣與交換機製/經濟學名著譯叢》:
  易貨貿易之中的第三個,但可能是個很小的不便之處,産生於許多種類的商品所具有的不可分割性之中。一榖倉玉米、一小袋子金砂、一扇肉是可以分成若乾小份的,並且可以或多或少地拿來交換它們的所有者所需的東西。但是,正如我們在若乾有關政治經濟學的專著中一再看到的例子,一個裁縫可能擁有一件外套可供他拿齣來去交換東西,然而一件外套的價值卻遠遠超過瞭裁縫想從烤麵包師那裏得到的麵包的價值,或者超齣瞭他想從屠夫那裏得到的肉的價值。裁縫若將外套剪開,就不能不毀掉這件手工作品的價值。很顯然,裁縫需要有某種交換媒介,他可先把外套暫時轉換成這種媒介,如此便可以用外套的部分價值去換麵包,用外套的另一部分價值去換肉、燃料以及日常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保留或許一部分的外套價值以作未來之用。毋庸再作進一步的描述,因為顯而易見我們需要有一種能夠根據我們不斷變化的要求去對價值進行分割和分配的手段。
  就在當下,即使是在那些最發達的商業國傢裏,易貨貿易也仍在某些場閤下繼續進行著,然而隻有當人們還沒有經曆過易貨貿易的不便之處時,這種現象纔會存在。傢中僕人的工資一部分是以提供吃住的形式支付的。農場勞工的報酬可以部分地用提供蘋果酒或者大麥,再或者是用一塊土地的使用權來支付。在麵粉作坊工作的工人所得到的報酬,一部分是其碾齣的玉米,這種情況一直都是很常見的。在英國的某些地方,以物易物或者易貨貿易的製度還很難說是已經灰飛煙滅瞭,在這樣的製度下麵,工匠們領取的是實物工資。地塊相毗鄰的地主們偶爾會進行一些地塊交換,但所有這一切比較而言都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案例。在幾乎所有的交換行為中,貨幣現在都在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進行著乾預,哪怕是在那些並沒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之中,貨幣也仍在起著尺度的作用,依據這種尺度對付齣瞭多少和收入瞭多少作齣估算。商務活動由易貨貿易而始,而且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它又迴歸於易貨貿易,但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易貨貿易的最終形式與它的初始形式迥異。截至目前,在英國,當今的很大一部分商業支付顯然是在沒有藉助於金屬貨幣的情況下實現的。但是這些支付行為時時刻刻都在準備著接受貨幣的調節,因為貨幣在起著公分母的作用,並且從這一方嚮買入的東西,被從另一方嚮售齣的東西所抵銷。
  ……

前言/序言

  在本書的著述過程中,我嘗試著就以下幾個問題撰寫一篇敘述性的論文:過去和現今的世界貨幣體係、被用來製作貨幣的材料、鑄幣製作和發行所須遵循的法規、管控鑄幣流通的自然法則、鑄幣可以因紙質文書的使用而被取代的若乾種方式,以及最後一點,即目前已得到拓展和完善的支票和票據交換體係如何極大程度地節省瞭貨幣的使用的方法。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錢幣問題的書籍,因為錢幣問題在英國時常會被討論到。關於英格蘭《銀行章程法》(BANKCHARTERACT),我隻有很少的話要說。關於該章程法以及有關貨幣市場的其他奧秘,我想請我的讀者們去參考白芝浩先生那篇令人叫絕的著作《倫巴第街》,本書或許可以被看作是《倫巴第街》-書的一篇引言。
  在接觸那些深奧的問題之前,關於貨幣還是有許多事情要搞清楚的,對於那些深奧的問題我們還幾乎談不到已有瞭什麼確定的答案。人們在學習一種語言的時候,在嘗試著去閱讀或者寫作之前,一般要從掌握語法開始。在數學領域,我們會在著手解決代數學和微分學的精妙問題之前,先讓自己練習一下簡單的算術演算。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經濟學經典著作的圖書簡介,旨在全麵涵蓋重要流派和主題,同時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書籍。 --- 經濟學巨著的璀璨星河:洞察現代世界的經典迴響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河中,經濟學始終扮演著解剖社會運行機製、預測未來走嚮的關鍵角色。它不僅僅是數字和圖錶的堆砌,更是一門關於稀缺資源如何分配、個體決策如何影響宏觀格局的深刻哲學。本套精選書單,匯集瞭跨越數個世紀,塑造瞭我們今日理解世界的核心思想的重量級著作。它們構築瞭現代經濟思想的基石,是理解資本主義的演變、市場失靈的根源以及政府乾預必要性的必讀之選。 第一部分:古典主義的奠基與國富的探源 要理解現代經濟學,必須迴溯至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偉大開創。 《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這部18世紀的裏程碑式著作,如同照亮工業革命進程的燈塔。斯密以其敏銳的洞察力,係統闡述瞭分工如何極大地提高生産效率,並提齣瞭著名的“看不見的手”——市場機製在追求個體利益的過程中,如何自發地引導資源配置,最終增進社會整體福利。書中對勞動價值論的初步探討、對自由貿易的堅定辯護,以及對國傢經濟職能的審慎界定,奠定瞭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它不僅是經濟學教科書的源頭,更是對現代商業倫理和國傢經濟政策影響最為深遠的文本之一。深入研讀此書,能夠幫助我們厘清市場自發秩序的內在邏輯與局限。 緊隨斯密之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將分析的嚴謹性提升到瞭新的高度。 《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李嘉圖以其嚴密的演繹邏輯,構建瞭關於地租、工資和利潤的經典理論體係。書中對比較優勢原理(Comparative Advantage)的闡釋,至今仍是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他論證瞭即使一個國傢在所有商品生産上都不具有絕對優勢,通過專業化和貿易依然可以實現共同獲益。此外,他對報酬遞減規律在農業中的應用,以及對稅收如何影響分配結構的分析,都展現瞭極高的學術深度。閱讀此書,是理解財富如何在不同社會階層間分配,以及貿易壁壘如何損害國傢整體利益的關鍵所在。 第二部分:危機、價值與批判的視角 古典經濟學在闡述資本主義的效率時,也留下瞭關於其內在矛盾和分配不公的深刻議題。 《資本論》(Das Kapital):卡爾·馬剋思(Karl Marx)的這部巨著,是對古典經濟學體係的深刻批判和顛覆。馬剋思深入剖析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本質,提齣瞭剩餘價值理論,認為利潤的根源在於對工人的無償占有。他係統闡述瞭資本的積纍過程、商品拜物教的現象,以及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爆發的必然性。這部作品不僅僅是經濟學分析,更是一部社會結構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宏大敘事,它迫使後來的經濟學傢正視市場效率背後的分配正義問題和社會衝突。 第三部分:邊際革命與個體選擇的迴歸 19世紀後半葉,經濟學經曆瞭一場徹底的範式轉變——邊際革命,它將分析的焦點從宏觀的階級或生産要素,轉移到瞭微觀的個體效用最大化上。 《經濟學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這部作品,成功地整閤瞭古典學派的長期供給分析和邊際學派的需求分析,創立瞭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框架。他引入瞭供給與需求麯綫的交叉點來決定均衡價格的圖景,並清晰界定瞭短期與長期的概念。馬歇爾的貢獻在於,他提供瞭一套兼具實用性和理論深度的工具,用以分析市場中消費者剩餘和生産者剩餘的衡量,使經濟學分析變得更加精細和數學化。 第四部分:宏觀經濟學的誕生與調控藝術 在經曆瞭“大蕭條”的嚴峻考驗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似乎無法解釋持續的高失業和生産力的巨大閑置。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這部革命性著作,徹底改變瞭政府與經濟生活之間的關係。凱恩斯挑戰瞭“市場總能自動恢復充分就業”的信念,強調在預期悲觀時,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導緻長期的衰退。他提齣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的重要性,主張政府在經濟衰退時應采取乾預措施,以刺激總需求。理解這本書,是掌握現代宏觀經濟政策製定邏輯的必修課。 第五部分:信息不對稱與市場失靈的深化研究 進入20世紀下半葉,經濟學傢們開始審視那些在完全競爭模型中被忽略的關鍵因素:信息的不完美。 《信息經濟學導論》(Information Economics):喬治·阿剋洛夫(George Akerlof)等人的開創性工作,揭示瞭信息不對稱如何導緻市場失靈。特彆是“檸檬市場”模型,生動地說明瞭在買賣雙方信息不平等的情況下,高質量商品可能被擠齣市場,劣質商品充斥,即“逆嚮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危害。這一領域的研究,深刻影響瞭保險、金融和勞動力市場的設計,是現代微觀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套精選匯集瞭從古典自由主義到凱恩斯主義,再到信息經濟學的多重視角,它們共同構成瞭一幅理解人類經濟行為、社會財富創造與分配的復雜圖景。閱讀它們,即是與那些塑造瞭我們現代商業世界和政治辯論的最偉大思想傢進行直接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貨幣與交換機製》這部著作,無疑是經濟學領域的一塊瑰寶。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抽絲剝繭地揭示瞭貨幣從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到如今復雜金融衍生品的演變過程,以及這一過程中所伴隨的經濟理論的革新。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卻常常會被書中所描繪的古代社會交易場景所吸引,並由此聯想到我童年時期在傢鄉集市上的經曆。那時,雖然沒有現代化的支付手段,但人們通過討價還價、以物易物的方式,同樣完成瞭商品的流通,維係著社區的經濟命脈。這種樸素而真摯的交易方式,在如今這個高度商業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讓我反思,經濟的本質是否真的隻是冰冷的數字和復雜的模型?或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互助,纔是支撐經濟體係最底層的基石。這種懷舊的情緒,與書中冰冷的學術分析形成瞭有趣的對比。

評分

《貨幣與交換機製》這本書,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廣闊的視野,為我們勾勒齣瞭貨幣和交換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重要軌跡。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貨幣形態的介紹,從貝殼、牲畜到金屬貨幣,再到如今的電子貨幣,展現瞭人類創造力的非凡。然而,這些內容卻讓我想起瞭我最近在參與的一個社區公益項目,我們正在嘗試建立一個基於時間銀行的互助平颱。在這個平颱上,人們用自己的時間和技能來“交換”服務,而不是使用金錢。這種看似“非貨幣化”的交換機製,卻在社區居民之間建立瞭強大的信任和聯係。它讓我思考,除瞭市場經濟中的貨幣交換,是否還有其他更具人文關懷的交換方式能夠促進社會和諧?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經濟的本質不僅僅是效率和利潤,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互助。

評分

翻閱《貨幣與交換機製》這本書,我深深被其對經濟學思想史的梳理所摺服。從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到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再到弗裏德曼的貨幣主義,每一個學派的觀點都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然而,在閱讀這些理論的同時,我卻忍不住會將它們與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聯係起來。例如,在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時,我會思考不同經濟學理論對利潤驅動因素的解釋有何異同。是供需關係更重要,還是市場壟斷的地位更關鍵?是國傢宏觀調控的影響更大,還是個體消費者的行為選擇更能決定商品的價值?這種將書本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嘗試,不僅加深瞭我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也為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難題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方法。

評分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貨幣和交換機製的經濟學名著譯叢,書名叫做《貨幣與交換機製》。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雖然它深入探討瞭貨幣的曆史演變、不同形式的交換方式以及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但我更想分享一些這本書以外,但與我的閱讀體驗息息相關的感想。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聯想到我最近在研究的一個課題,關於數字貨幣的興起以及它對傳統金融體係可能帶來的顛覆。書中對金本位、紙幣的發行和流通機製的詳細闡述,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為什麼人們對不受國傢控製的數字貨幣會如此著迷。想象一下,如果未來我們能夠擺脫通貨膨脹的擔憂,交易過程變得更加直接和高效,那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本書雖然沒有直接討論比特幣或以太坊,但它為理解這些新興技術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我甚至開始嘗試自己搭建一個小型區塊鏈模擬係統,來更直觀地感受這種去中心化交易的魅力。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結閤,讓我的學習過程充滿瞭樂趣和成就感。

評分

《貨幣與交換機製》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麵貌。它細緻入微地剖析瞭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和延期支付手段的功能,以及與之相伴而生的金融機構、市場規則等。然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卻常常會陷入一種哲學的沉思:我們所追求的財富和效率,究竟是為瞭什麼?書中對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的討論,讓我聯想到我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是更多的物質財富更能帶來幸福感,還是更充裕的精神世界更加重要?這種對人生價值的思考,雖然與本書的核心內容有所偏離,但卻是我在閱讀中所産生的最深刻的感悟之一。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試圖找到一個更加平衡和可持續的發展路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