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简称农研院)*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包括农研院设立的首席专家课题和重点研究课题共9项。这些课题由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主持承担,研究内容涉及现代农业、粮食和农产品、农村土地、农村金融、城乡融合等方面,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
目录
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趋势研究
国际农产品市场走势与我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研究
全球农业技术创新趋势、特点及我国对策研究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
发展新型农业服务主体研究
中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理论与实践探析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偏低的难题在哪里
中国水管理与水权制度研究
深化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精彩书摘
全球农业技术创新趋势、特点及
我国对策研究本报告是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6年重点研究课题“全球农业技术创新趋势、特点及我国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在收入本书时有所删减,报告观点仅代表课题组的看法。课题负责人: 陈诗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报告执笔人: 陈诗波、陈亚平、王革。一、 农业领域技术国际发展趋势
面对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威胁,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关键在于科技进步。21世纪的农业技术竞争比任何时期都更为激烈,而目前的农业前沿技术大都掌握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手中。因此,正确把握全球农业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我国将来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发展农业技术意义重大。
(一) 总体发展趋势
一是粮食安全成为全球农业技术关注的热点。粮食危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引发社会动荡,如何通过技术升级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关注的焦点之一。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全球共识。许多国家通过对现代农业模式弊端的反思,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与实践,已逐步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立体种养与高效利用、健康养殖与循环再生、节能降耗与防控污染、精准农业与清洁生产、保护耕作与生物能源、有机农业与综合开发等方面创立了许多运作模式,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节约与增长”模式、美国的“高效率可持续”模式、日本的“环境保全型”模式、德国的“综合农业”模式和英国的“永久农业”模式。三是农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农业快速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农情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科技开始深度融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促使世界农业向智能化、精准化、定制化的3��0时代迈进。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研究,实现了“物—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与精细农业的实践与推广,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国际上农业集约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方面的技术已相当成熟,正带动着农产品加工业向“加工技术密集化”和“食品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膜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磁力杀菌、无菌包装等技术使农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设施农业技术、遥感、航空航天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促进了农业领域的飞速发展,引领着世界农业技术新趋势。
(二) 各领域发展趋势
下面从植物育种、动物育种、数字农业、农业领域先进装备制造、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农业生境控制与修复、节水农业、食品产业共8个细分领域对国际农业领域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农业转型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全球农业技术创新趋势、特点及我国对策研究1�� 植物育种领域
一是以农业生物基因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代表的基础研究更加深入。美国启动了微生物基因组计划,日本每年拨出2亿美元用于水稻基因定位研究,欧洲各国政府也都支持粮食和蔬菜的基因定位研究,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生物育种技术成为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分子技术育种进入新阶段。作物育种开始由培育新品种向创造新性状或新性状组合、由选择育种向设计育种、由传统育种技术向传统技术与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结合等方向发展,作物育种已经步入分子技术育种的新时代。三是智能不育杂交制种技术研究体系逐步建立并更趋完善。国外一直在探索利用隐性核不育资源,相对于质—核互作不育而言,隐性核不育的不育性稳定且任何自交系/品种均可作为其恢复系。针对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难以繁殖的问题,近年来美国杜邦先锋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杂交种子生产技术——SPT,综合利用了转基因技术、荧光蛋白筛选技术和花粉失活技术策略,有效地解决了玉米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问题。
2�� 动物育种领域
一是分子标记技术进入SNP时代。研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基因应用于育种实践,这已成为当前发达国家动物育种工作的主流方向。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来临,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SNP应运而生,实现了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分子辅助育种、种子资源鉴定等技术的突破。二是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应用更广泛。CRISPR/Cas9具有简单易行、突变效率高、成本低、多靶点同时突变等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作物的精准遗传改良,加快了育种进程,在动物育种中基因组编辑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三是与互联网先进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随着计算机技术、各种高通量、自动化标记分析仪器的使用,一些发达国家实现了利用PDA、智能手记等便携式的移动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在联合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更加快捷准确地进行现场测定数据的记录,更方便及时地进行数据传递和信息查询。
前言/序言
2002年,党的十六大宣告,在已经实现总体小康的目标后,我国将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此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农村。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过去的15年时间中,从党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到将“三农”工作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再到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农村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不少压力和挑战,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才能开创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一、 农业发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农业有了显著发展。自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持续增产、丰收,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分析农村经济形势的两个主要指标——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来看,过去的十几年可以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新问题也接踵而来,自2014年起,我国的粮食出现了国内产量、进口数量、库存总量“三量齐增”的反常局面。
回顾近年来的农业发展,一方面,要看到粮食供求形势持续出现丰年有余局面,是国家政策扶持、农业科技人员贡献和广大农民群众努力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现存的农业发展方式存在着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农业的综合效益不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两大问题已经构成对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明显制约。
农业效益不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必然不高。近年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这既表明农户的兼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也反映出在农业人口城镇化滞后背景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的现实,由此导致相当数量的农民把农业作为副业、把收入增长更多寄托于从事非农就业的无奈心态。2016年我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 363元,但从其收入结构看,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不足40%,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仅为20%左右。可见,为什么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一系列问题正在拷问着农业效益低下的矛盾。不可否认,以国家财政补贴为支撑的粮食收购最低价和临时收储价,确实对粮食的连年增产丰收、对种粮农民的增收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靠补贴不断抬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做法到了一定程度后,就必然会出现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价、国内粮食市场难以承受的局面,同时,受WTO有关规则的制约,这一做法本身也难以持续。
我国许多农产品成本偏高,与国际市场的同类农产品相比,价格缺乏竞争力。例如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的价格一度比国际市场平均价高出35%~50%,导致部分农产品产得出来却卖不出去,不得不按国家制定的价格收购后进入仓库,同时也给了国际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前些年受影响最大的是玉米。我国玉米用于食用的比重不足5%,其余均用于饲料或者工业原料,因而玉米的消费可以有不少替代品,如大麦、高粱、玉米酒糟、木薯等。这些替代品的进口价格明显低于国内生产的玉米,又未纳入关税配额制度的管控,结果大量进口,明显抢占了国内玉米的市场份额,导致国内玉米库存剧增。而大豆的国内需求在快速增长,但国内生产的大豆单产水平低、效益差,农民不愿种植,于是只能大量增加进口。这就产生了粮食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 出现了阶段性的有些品种供过于求、有些品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如果不能从国内农业的供给侧解决好存在的上述结构性矛盾,而以增加进口国际市场的低价农产品来实现国内粮食的供求平衡,最终就会威胁到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威胁到我国几亿农民的生计安全。
因为我国的农民市民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很长时间内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要依赖于农业生存,因此,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就不仅是确保数量安全的问题,更包含着本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和农民的生计安全问题。
农业转型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