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好者(2017年12月号,总第316期 附光盘)

音乐爱好者(2017年12月号,总第316期 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凌云,储政宇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
  • 古典音乐
  • 流行音乐
  • 音乐欣赏
  • 音乐文化
  • 唱片评论
  • 音乐杂志
  • 附赠光盘
  • 音乐爱好者
  • 2017年12月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71005774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8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乐爱好者(2017年12月号,总第316期)》旨在推广严肃音乐的古典音乐杂志。
  《音乐爱好者(2017年12月号,总第316期)》内容上的一丝不苟让每期买到的读者都不会后悔。再加上杂志里还会有中国音乐的内容以及中国舞台演出的资讯和专业乐迷的及时反馈,使这本较为含蓄的古典音乐杂志独具魅力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忠实读者。特为想要提高音频后期处理能力的人而设,为你了解掌握当今*专业的缩混技术提供帮助。

内页插图

目录

Figure 人物
汪昌博:我希望成为一名学者型的艺术家|胡越菲
宽厚、大度、睿智|乐佳
写在李德伦大师百岁诞辰之际

Interview 采访
“窥探”大师上课之奥秘|胡越菲
首届国际钢琴教学法学术周侧记
苏州城市文化的“新名片”|爱米粒
苏州交响乐团成立一周年
华韵金曲“万年青”|王东明
在美国采访北加州万年青合唱团

Concert review 听乐记
鞠秀芳民歌传唱之秋韵|叶高峰
有那么一刻,我为它的停滞而昏厥|郑亚洪
第二十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三场音乐会漫笔
歌剧舞台的“现代美”|裴修文
评现代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Music talk 音乐漫话
今天的弦乐演奏家为何如此害怕演奏滑音?|詹湛
我心中的《哥德堡变奏曲》|葛灏
《哥德堡变奏曲》弹后感
贝多芬——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杨一凡
乐海博览Music sea
舒银|一方水土一方情
琵琶南北地方性音乐风格对比
钱仁平、张雄|商务印书馆与国立音专
李玮捷|“语言”的力量
歌唱的艺术指导
杨杰民|李斯特与“贝多芬精神”的契合
时洁瀚|钢琴弹奏能力与多声思维刍议

音乐之旅Music travel
潘隽玮|藏歌,一个不解的缘
司徒林夏|罐子里的“威士忌”
在都柏林寻找爱尔兰音乐

音乐书屋Music book
张可驹|外刊介绍

附片档案CD of the month
张正|于心间流淌的浪漫
柏特克竖琴专辑《雨后巴黎的竖琴》

乐坛资讯 News
音乐信息
音乐爱好者(2017年12月号,总第316期 附光盘) 内容导览 本期《音乐爱好者》杂志,以“岁末回响,新乐启程”为主题,精选了一系列深度专题、独家专访和前沿乐评,旨在为广大音乐爱好者们提供一场精神盛宴,并在辞旧迎新之际,共同探索音乐的无限可能。 封面故事: “年度音乐盘点:那些触动心弦的声音” 本期封面专题聚焦2017年度在华语乐坛和国际乐坛掀起波澜的重要音乐事件和表现突出的音乐人。我们回顾了年度最受欢迎的专辑、单曲,深入分析了音乐风格的演变趋势,并特别关注了那些在音乐创作、表演和推广方面展现出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从独立音乐的崛起,到传统音乐的现代演绎,从新锐力量的崭露头角,到实力派唱将的稳健前行,我们将为您一一梳理,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年度音乐画卷。 深度专题: “古典乐的时代新声:从巴洛克到当代,连接古今的旋律” 古典音乐并非遥不可及的殿堂艺术,它同样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本专题将带您走进古典音乐的迷人世界,探讨从巴洛克时期的严谨与华丽,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情感奔放,再到20世纪及当代音乐的多元探索。我们将介绍几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如何跨越时代,触动现代听众的心灵。同时,我们也将探讨现代科技如何为古典音乐的传播和欣赏带来新的可能,例如高质量的录音技术、虚拟现实音乐体验等。 “独立音乐的脉搏:边缘角落里的创新与坚持” 在主流音乐之外,独立音乐始终是孕育创新和个性的沃土。本专题将深入探访几支在独立音乐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乐队和音乐人,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音乐风格以及在市场压力下的坚守与突破。我们将关注独立音乐的发行渠道、演出生态以及它如何通过独特的叙事和情感表达,与特定社群产生深厚的共鸣。无论您是资深乐迷还是初次接触,都能在本专题中发现令人惊喜的音乐宝藏。 “音乐制作的幕后:从灵感到录音室的奇妙旅程” 一首动听的歌曲背后,凝结着无数音乐人的智慧与汗水。本专题将带您一窥音乐制作的全过程,从灵感的萌芽、旋律的构思、歌词的打磨,到编曲的精雕细琢、录音的细节把控,再到混音与母带处理的最终润色。我们将采访几位资深的音乐制作人和录音工程师,分享他们宝贵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揭示音乐作品如何从无声走向有声,最终成为打动人心的艺术品。 人物专访: “对话新生代歌手XX:音乐是我的语言,梦想是我的翅膀”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备受瞩目的新生代歌手XX,进行一次深入的面对面访谈。XX将分享她踏入音乐行业的初衷、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她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未来规划。从她的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和日益成熟的艺术风格。本次专访将为您展现一位年轻音乐人的成长轨迹和对音乐梦想的执着追求。 “资深音乐评论家XXX:解读乐坛风向标,洞察时代音乐情绪” XXX,一位在音乐评论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在本期杂志中将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解读当前的乐坛格局和音乐发展趋势。他将从宏观层面分析音乐产业的变化,并针对具体音乐现象进行独到的点评。通过XXX的视角,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乐评与推荐: “本月值得关注的新专辑推荐” 精选本月发行的几张高质量新专辑,涵盖不同音乐风格,并附上专业的乐评,帮助您快速筛选心仪的音乐。 “经典回响:那些永不褪色的旋律” 本栏目将回顾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作品,深入剖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让经典之声再次触动您的灵魂。 “音乐电影与纪录片推荐” 精选近期口碑良好的音乐相关电影和纪录片,通过影像的力量,带您领略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人的故事。 附光盘内容预告: 本期杂志附赠的CD,精选了数首在本年度备受好评的原创音乐作品,或是一段精彩的音乐现场录音,为您提供直接的听觉享受。详情请见杂志内页的详细说明。 投稿与互动: 我们鼓励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到《音乐爱好者》的讨论中来,无论是对本期内容的看法,还是您想分享的音乐故事,都欢迎您通过杂志提供的联系方式与我们互动。 总结 2017年12月号的《音乐爱好者》,将为您呈现一个丰富多元的音乐世界。我们希望通过本期杂志,与您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音乐辉煌,展望未来的音乐图景,共同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音乐爱好者》的光盘内容,可以说是让我惊喜连连。封面标注是“经典电影配乐精选”,我本以为会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大片配乐,但实际听下来,却发掘了不少令人意想不到的佳作。收录的曲目非常多样,既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温情脉脉的室内乐,甚至还有一些带有电子元素的现代配乐。我尤其喜欢那首来自一部老电影的插曲,旋律舒缓而悠扬,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黑白胶片时代的浪漫故事。作曲家的名字我并不熟悉,但他的音乐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另一首曲子,来自一部科幻大片,虽然电影本身我并没有看过,但这首配乐却极具想象力,用音效和节奏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神秘的宇宙空间,听得我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星际穿越之中。光盘还附带了对部分配乐创作背景的简单介绍,这让我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了解到,很多时候,一段精彩的配乐,能够赋予一部电影灵魂,甚至比画面本身更能触动观众的情感。这不仅仅是背景音乐,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能够独立存在,并引发听众的无限遐想。这次的光盘,绝对是一次高品质的听觉享受,也让我对电影配乐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次《音乐爱好者》的“音乐评论”栏目,针对当下备受争议的“音乐版权问题”,进行了一次极为深入和全面的剖析。文章从多个角度切入,既有法律专家的严谨解读,也有音乐产业从业者的实际困境,更有普通听众的切身体验。我一直觉得,在数字时代,音乐版权的保护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难题,而这篇文章则将这个问题摆在了台面之上,进行了赤裸裸的展示。作者没有回避任何敏感话题,从盗版猖獗的现状,到流媒体平台的分成模式,再到独立音乐人面临的生存压力,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文章对“免费午餐”心态的批判,认为过度追求免费,最终会扼杀整个音乐生态。文章还探讨了科技发展对版权保护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例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认识到,保护音乐版权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乎音乐产业未来发展、关乎无数音乐人辛勤付出的社会问题。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这个问题,并从自身做起,尊重原创,支持正版。

评分

本期《音乐爱好者》的“时光回响”栏目,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老乐迷量身定做的。这次聚焦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流行音乐浪潮,那是一个充满了叛逆、创新和无限可能的年代。文章详尽地回顾了那个时期涌现出的那些极具影响力的乐队和歌手,从英国的新浪潮到美国的摇滚复兴,再到亚洲地区音乐风格的多元化探索,几乎是全景式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音乐图景。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第一次听到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时,那种被音乐和视觉冲击所震撼的感觉。这篇文章用大量篇幅分析了《Thriller》的成功之处,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魅力,更是其MV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将音乐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还看到了对一些被低估的独立音乐人的深入挖掘,他们虽然没有像巨星那样光芒万丈,但他们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手法,却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文章还引用了当时一些音乐杂志的评论和采访,这些一手资料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特别喜欢作者对音乐背后社会文化背景的探讨,音乐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那个年代的音乐,承载了太多年轻人的梦想、抗议和对自由的渴望。读完这篇文章,我忍不住翻出了尘封已久的卡带,重温了那些熟悉的旋律,那种久违的感动,至今难以言表。

评分

我一直认为,《音乐爱好者》杂志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本期杂志的“音乐教育”栏目,恰恰展现了这一点。这次的主题聚焦在了“如何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这对于我这样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及时的指南。文章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在不同年龄段,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接触音乐。我了解到,强迫孩子学习乐器,或者过于强调技巧和成绩,反而容易扼杀他们的兴趣。文章提倡的是一种“玩乐式”的音乐启蒙,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好。文中还列举了许多在家中就可以进行的音乐活动,比如一起唱歌、玩简单的打击乐器、甚至是对着生活中的声音进行模仿和创作。作者还采访了几位优秀的音乐教育者,他们分享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位教育者提到的,“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终身的音乐爱好者,而不是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这句话,让我对音乐教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篇关于音乐教育的文章,充满了智慧和爱心,也让我对如何引导我的孩子走上音乐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

我一直对“音乐与心理学”这个话题很感兴趣,而本期《音乐爱好者》的专题报道,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文章深入探讨了音乐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认知,甚至是生理状态的。我了解到,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旋律,能够激活大脑中不同的区域,从而引发不同的心理反应。例如,舒缓的古典乐有助于放松身心,降低压力,而节奏感强的摇滚乐则能激发活力,提升情绪。文章还采访了几位心理学专家和音乐治疗师,他们分享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和研究成果。一位音乐治疗师分享了她如何通过音乐帮助患有抑郁症的病人走出阴影,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音乐的治愈力量。文章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指导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音乐来提升生活品质。比如,在学习或工作时,选择一些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在睡前,听一些轻柔的音乐,则有助于放松和入睡。我尤其欣赏文章对音乐影响的科学性解读,它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更有其背后的科学依据。这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音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评分

本期《音乐爱好者》的“乐坛聚焦”栏目,将目光锁定在了“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这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话题性的主题。文章并没有简单地介绍AI能够生成音乐,而是深入探讨了AI创作的音乐与人类创作的音乐在情感、创意和艺术价值上的区别与联系。我了解到,目前一些AI已经能够模仿大师的风格,甚至创作出结构完整的曲子,但这其中也引发了关于“灵魂”和“情感”的深刻讨论。文章采访了几位对AI音乐持不同态度的音乐人,有的将其视为强大的辅助工具,有的则对其潜在的取代性表示担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创作”这一概念的探讨,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创作?是旋律的编排,还是情感的表达?AI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传达人类的情感?这些问题都引人深思。文章还提供了一些AI生成的音乐片段的链接,虽然我并没有去试听,但光是阅读关于其生成过程的描述,就已经让我对AI音乐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和一点点的忧虑。这无疑是一篇引导思考、启发讨论的优秀文章。

评分

不得不说,本期《音乐爱好者》的“音乐家传记”栏目,这次挖掘了一位我此前并不太熟悉的作曲家——格里格。虽然我在一些古典音乐的曲目中曾听过他的名字,但对他本人及其作品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这篇文章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格里格的生平,从他早年的音乐启蒙,到他在挪威音乐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再到他创作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的灵感来源。我尤其被他创作《培尔·金特组曲》的故事所打动。文章详细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它如何将挪威民间传说和民族风情融入音乐之中,最终成为一部不朽的杰作。作者还深入分析了格里格音乐的几个显著特点,如其独特的旋律风格,充满诗意的和声,以及对挪威自然风光的描绘。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对格里格本人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他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立刻找来了一些他的代表作来欣赏,例如《晨曲》、《索尔维格之歌》等,在聆听的同时,脑海中不断浮现文章中描绘的挪威壮丽景色,仿佛身临其境。

评分

这个月的《音乐爱好者》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总算没有辜负我长久以来的期待。我尤其喜欢他们对古典乐坛新星的深度挖掘,这一次的专题介绍,将几位年轻一代的演奏家和指挥家置于聚光灯下,不仅有详实的履历和获奖情况,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的艺术理念和演奏风格。我一直觉得,了解音乐的未来,就是要关注那些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力量。文中对一位年轻小提琴家卡米拉·约翰森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她对巴赫的诠释,被形容为“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不失孩童般的好奇与探索”,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评价,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也在网上搜寻了她的一些现场演奏视频,确实如文章所言,她对待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敬畏,但同时又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那种流畅的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着实令人惊叹。文章还采访了几位乐评人,他们对这些年轻音乐家的评价也各有侧重,有的强调他们的技术突破,有的则更关注他们对音乐情感的细腻把握。这种多角度的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这些艺术家,也为我们这些普通听众提供了更深入的欣赏视角。我尤其欣赏《音乐爱好者》在介绍这些新锐音乐家时,并没有忽略他们背后的传承和导师的影响,这让整个介绍更加完整和有深度。总而言之,本期关于音乐新力量的专题,既有前瞻性,又不失厚重感,让我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也对古典乐坛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本期《音乐爱好者》的“乐器探秘”专栏,这次将目光投向了极为罕见的“古希腊里拉琴”,这绝对是一个惊喜!我一直对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乐器充满好奇,而里拉琴,这个在古希腊神话中频频出现,与阿波罗和奥菲斯紧密相连的乐器,更是充满了神秘的魅力。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里拉琴的结构、材质和发声原理,还通过考证和研究,尽可能地还原了它的历史演奏技法和音色特点。我惊叹于作者在资料搜集方面的严谨和细致,文中引用了大量古籍、壁画和考古发现,将枯燥的乐器历史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张关于里拉琴演奏姿势的古希腊陶罐拓片,配上文字解读,让我仿佛看到了古希腊人在宴会或祭祀中,手持里拉琴,悠扬弹唱的场景。文章还尝试了对现代复原的里拉琴进行声音描述,尽管没有真实的录音,但作者用文字描绘出的“清澈、空灵,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的音色,已经足够让人浮想联翩。我认为,这种对古老音乐文化的探索,是音乐杂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更能让我们意识到,音乐的根源和发展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本期关于里拉琴的介绍,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富有启发性的文化之旅。

评分

本期的《音乐爱好者》在“世界音乐巡礼”栏目中,将视角转向了充满异域风情的非洲大陆,这绝对是一个大胆而精彩的选择。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非洲音乐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北非的阿拉伯风情,到西非的鼓乐节奏,再到东非的悠扬长调,几乎涵盖了整个大陆的音乐精华。我尤其被文中对西非鼓乐的描述所吸引,那些复杂而富有层次的节奏,仿佛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能够瞬间点燃人们的热情。作者引用了多位非洲音乐家的访谈,他们讲述了音乐在非洲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沟通、仪式、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文章还提及了非洲音乐对世界流行音乐产生的深远影响,从爵士乐到摇滚乐,都能找到非洲音乐的影子。我一直认为,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是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这次的非洲音乐之旅,让我领略到了音乐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独特魅力。读完文章,我迫不及待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些非洲音乐的代表性作品,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旋律和节奏,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评分

附赠的光盘不错

评分

附赠的光盘不错

评分

活动囤的很合算

评分

好杂志,已经定了好多年了

评分

商品符合描述,品相较好,满意~~~~~~~~~~~

评分

附赠的光盘不错

评分

商品符合描述,品相较好,满意~~~~~~~~~~~

评分

附赠的光盘不错

评分

活动囤的很合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