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注释与解读

《园冶》注释与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计成 著
图书标签:
  • 园林史
  • 园冶
  • 明代园林
  • 园林艺术
  • 文化研究
  • 注释
  • 解读
  • 园林文化
  • 古代建筑
  • 景观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0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31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园林规划师、建筑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1.多名古建筑专家、媒体人联袂倾力推荐。
2.内容完整。原著+注释+译文+原典图说+现代彩色图片,不仅完整地校注了《园冶》,还结合原著中的要点,给出现代建筑定义与图片,通过对比,让读者深刻理解原著内容,多方面提升建筑素养。
3.可读性、鉴赏性强,采用四色印刷,对原典中提及的古建筑,采用现代彩色图片予以诠释,直观明了,漂亮美观。

内容简介

《园冶》根据我国古代园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物,崇尚自然成为民族欣赏心理的重要特点,提出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观点,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园林能达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这是造园家希望达到的高艺术境界,体现了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本书遵循了《园冶》原著的章节目录,但是每节后设立了“原典图说”版块,采用精美的园林实景图与优美的文字,让读者真切感受和理解计成的造园观点。每一章后增加了“本章鉴赏”版块,从鉴赏的角度对每一章做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让读者产生美感的共鸣,同时在原文中适当位置插入与内容相关的美图,通过美图感受园林之美的具体应用。总之,本书既是建筑园林专著,又是美文作品,还是一部园林美景画册,将专业性、赏析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
本书适合园林规划师、建筑设计师、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传统建筑的营造法式中充满着无限的智慧与哲学魅力。本套中国古建筑典籍解读用通俗形象化的方式将中国建筑之美再度呈现,这对于在青年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普及建筑科普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建筑学会监事会监事顾勇新教授

相比多样化的现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完整沿袭有序,我们传统建筑决不仅是靠工匠的经验便可修建而成的。经典营造法式,将古人们的智慧充分归纳并条理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而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读者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沿袭的脉络,获得启发服务当代。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秘书长 王新华

古人的建造在如今看来本就是一份传奇,从构思到后现实化,靠着匠人们的口传心授,更依靠一种体系化的智慧体系。从图样到模型再到大规模的群体建筑,匠人们用着独特的“密码”体系进行着建造,形成一项专门的技术。而这套丛书或许正可以帮助大家细细品味这份独特的传统建筑传奇。
——资深媒体人,新浪网执行总编辑孟波

目录

冶序002

题词005

自序008

卷一011
兴造论——造园的整体构思/012
园说——造园的总原则/018
相地——园林地基的选择/022
(一)山林地/025
(二)城市地/027
(三)村庄地/029
(四)郊野地/031
(五)傍宅地/033
(六)江湖地/035
立基——园林的布局/039
(一)厅堂基/041
(二)楼阁基/043
(三)门楼基/045
(四)书房基/046
(五)亭榭基/048
(六)廊房基/051
(七)假山基/053
屋宇——园林中的建筑物/057
(一)门楼/061
(二)堂/063
(三)斋/065
(四)室/067
(五)房/068
(六)馆/069
(七)楼/070
(八)台/072
(九)阁/074
(十)亭/075
(十一)榭/076
(十二)轩/078
(十三)卷/079
(十四)广/080
(十五)廊/081
列架式——房梁的结构样式/082
(一)五架梁/082
(二)七架梁/083
(三)九架梁/084
(四)草架/085
(五)重椽/086
(六)磨角/087
(七)地图/088
(八)列架式/089
(九)地图式/092
装折——建筑物的装修/095
(一)屏门/098
(二)仰尘/099
(三)户槅/100
(四)风窗/102
(五)装折图式(风窗)/103
(六)槅棂式(风窗)/104

卷二115
栏杆——护栏的制作和样式/116
栏杆图示/118

卷三131
门窗——门窗的款式和装修/132
门窗图示/135
墙垣——围墙的建造样式/141
(一)白粉墙/144
(二)磨砖墙/144
(三)漏砖墙/145
(四)乱石墙/148
铺地——地面的铺设方法/150
(一)乱石路/151
(二)鹅子地/151
(三)冰裂地/152
(四)诸砖地/152
掇山——假山的施工方法和要点/159
(一)园山/162
(二)厅山/163
(三)楼山/164
(四)阁山/165
(五)书房山/166
(六)池山/167
(七)内室山/168
(八)峭壁山/169
(九)山石池/170
(十)金鱼缸/171
(十一)峰/172
(十二)峦/173
(十三)岩/174
(十四)洞/175
(十五)涧/176
(十六)曲水/177
(十七)瀑布/178
选石——假山用石的选择/181
(一)太湖石/183
(二)昆山石/184
(三)宜兴石/185
(四)龙潭石/186
(五)青龙山石/187
(六)灵璧石/189
(七)岘山石/191
(八)宣石/192
(九)湖口石/193
(十)英石/194
(十一)散兵石/195
(十二)黄石/197
(十三)旧石/198
(十四)锦川石/200
(十五)花石纲/201
(十六)六合石子/203
借景——园林取景的艺术/207

自识212

参考文献213

前言/序言

《园冶》作者计成,“少以绘名……喜关仝、荆浩笔意”,“所为诗画,甚如其人”。作为优秀的造园师,他不仅营造了五亩园、寤园、影园等名园,而且创作了造园名著《园冶》。《园冶》初名《园牧》,曹元甫改为《园冶》,取“冶”字“开创、开拓”之意。《园冶》根据我国的古代园林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物,崇尚自然成为民族欣赏心理的重要特点,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观点,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园林能达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这是造园家希望达到的高艺术境界,体现了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如果说建造园林的高标准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达到此标准的具体造园步骤就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即指“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指“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作为造园“要者”的“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使“极目所至”互相紧密联系起来,使园林不只是风景的代名词,更是人的情感的栖息地,从而使造园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
中国传统园林可分为皇家御苑、寺庙宫馆、私家园林、天然名胜四大类,其中私家园林能代表中国园林的写意特色。《园冶》作为中国现存早的、系统的造园著作,与中国悠久的造园传统密不可分。《园冶》不仅在理论上有极高的水平,而且对造园实践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书中许多观点和造园手法指导着一代又一代造园者的实践,即使到现在,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遵循了《园冶》原著的章节目录,在编写的过程中,为了增加美观性、实用性,在每节后设立了“原典图说”版块,通过精美的园林实景图与优美的文字,让读者真切感受和理解计成的造园观点。每一章后增加了“本章鉴赏”版块,从鉴赏的角度对每一章做了系统的总结与梳理,让读者产生美感的共鸣,同时在原文中适当位置插入与内容相关的美图,通过美图感受园林之美的具体应用。总之,本书是建筑园林专著,又是美文作品,它还是一部园林美景画册,将专业性、赏析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提升了原著的阅读价值。
本书由吴吉明译注,张跃、杨承清、王玉静、高海静、葛新丽、刘海明、许春霞、刘梦然、李长江、江超、王丹丹、臧耀帅、吕君、陈凯、武鹏、李亚奇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对他们付出的劳动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写时间和水平有限,尽管编者尽心尽力,反复推敲核实,但难免有疏漏及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园冶》注释与解读 作者: [作者姓名,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如无则省略]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内容概要 《园冶》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典文献,历经数百年风雨,其深邃的智慧与精妙的技艺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本书《园冶》注释与解读,并非仅仅是机械的字词释义,而是深入挖掘这部传世之作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实践价值,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生动、且具有时代意义的《园冶》。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园林实践,对《园冶》原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注释与解读,旨在帮助读者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领略古代造园大师的匠心独运。 本书的解读,并非局限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着眼于《园冶》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信息。作者将《园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其与哲学(如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美学(如“天人合一”的境界)、文学(如诗词山水意境的融入)、伦理(如君子品德与园林气韵的契合)等方面的联系。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园冶》为何能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园林经典,以及它为何至今仍能启发我们的设计理念和生活态度。 在注释方面,本书力求精确与详尽。对于《园冶》原文中的古语、术语、典故,都进行了溯源和考证,引经据典,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考虑到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的注释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确保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顺畅阅读。对于一些可能存在争议的词句,本书也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并提出合理的解释,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本书对《园冶》的解读,尤其注重其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作者不仅仅停留于理论的阐述,更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包括历史上著名的古典园林,以及一些经过修复和重现的古代园林。通过对这些园林的分析,将《园冶》中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借景”、“叠山”、“理水”、“栽植”等造园技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妙处。此外,本书还尝试将《园冶》的理念与现代园林设计相结合,探讨如何在当代语境下传承和创新古典园林的精神,为现代园林设计师和爱好者提供宝贵的启示。 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1. 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本书不仅解读《园冶》的字面意义,更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与中国文化其他领域的深层联系。这有助于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园冶》的价值,以及为何它能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 2. 严谨而生动的注释: 对《园冶》原文的注释力求严谨准确,溯源考证,同时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复杂的概念变得清晰明了,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园冶》的智慧。 3.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将《园冶》的理论阐述与丰富的园林实例相结合,通过对历史名园的分析,生动地展示了《园冶》中各项技法的实际应用。这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理论,更能体会到其在实践中的魅力。 4. 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者试图在古代造园大师与现代读者之间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园冶》理念的现代解读,探讨其在当代园林设计和生活方式中的应用,让这部古老的著作焕发新的生机。 5. 系统性的梳理与研究: 本书对《园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研究,从原文的解读,到思想的分析,再到实践的应用,层层递进,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路径。 6. 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理解和喜爱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内容构成(章节示例,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书籍详述)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园冶》原文的逻辑和内容进行展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引言: 简要介绍《园冶》的作者、成书背景、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以及本书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园冶》的价值做一个初步的概括。 原文释读与解读(分章节): 第一部分:立基(园体) 可能包含对《园冶》中关于选址、地势、朝向、基址处理等基本原则的解读。 详细分析“园体”在整个造园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得体”方能“合意”。 例如,对于“山石”的论述,会结合古代的山水画意境,以及不同地域的山石特点进行解读。 对于“水流”的描写,会探讨“活水”与“死水”的区别,以及如何营造自然生动的“活水”景观。 第二部分:形质(园景) 这部分可能聚焦于具体造园要素的解读,如“假山”、“水池”、“建筑”、“植物”等。 叠山: 详细解读“峰峦”、“石纹”、“势”、“形”、“色”等要素,并辅以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假山实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理石”之法,如何使人工叠石达到“天然”之趣。 理水: 深入剖析“水之流”、“水之镜”、“水之声”等概念,讲解不同类型的水景(如溪流、湖泊、瀑布)的营造手法,以及水在园林中的灵魂作用。 栽植(花木): 讲解植物的选择原则,如“因地制宜”、“花时”、“香气”、“形色”等。探讨植物与建筑、山石的搭配,以及如何通过植物营造四季景致。 建筑(屋宇、桥梁、门亭等): 解读建筑在园林中的功能与美学要求,如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避免“突兀”之感。分析不同建筑类型的风格特点和造园作用。 第三部分:法制(造园法则) 这部分可能包含对《园冶》中更具操作性的技法和原则的解读,如“借景”、“漏景”、“障景”、“空间组织”等。 借景: 详细阐述“借景”的原理、种类(远借、近借、仰借、俯借),以及如何巧妙运用,使园内园外景色融为一体,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漏景与障景: 分析通过门洞、窗户、植物等手法,创造“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增添园林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空间组织: 探讨园林空间的序列、节奏和变化,如何通过曲径通幽、开合有度,营造步移景异、曲折回环的空间体验。 第四部分:意境与哲学(精神内涵) 将《园冶》的技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如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禅意”。 解读园林如何体现主人的情趣、品格,以及如何通过园林营造特定的精神氛围,达到“乐在其中”的境界。 探讨“诗情画意”在园林中的体现,以及如何将文学的意境融入园林设计。 附录: 可能包含《园冶》原文对照、参考文献、相关历史图片、园林图例等,以辅助读者理解。 对古代造园工具、材料的介绍。 与《园冶》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名家评论。 本书适读人群 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园林设计、建筑学、景观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 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 热爱传统文化,追求生活雅趣的读者。 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国内外读者。 结语 《园冶》注释与解读,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不仅是对于一部经典文献的梳理与阐发,更是对中国传统智慧与审美的一次深刻致敬。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它将带领您走进古人的园林世界,感受那份宁静、雅致、与和谐,并从中汲取灵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情感,去理解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充满热情的退休教师,一直以来,都梦想着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点点滴滴。《园冶》原著对我来说,就像一本摆在书架上的珍宝,虽然知道其价值,但苦于无人指引,难以进入其核心。这本书《园冶》注释与解读,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引路人”。作者在解读原文时,非常注重“情”与“理”的结合。他不仅仅是讲解园林设计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挖掘这些方法和技巧背后所蕴含的“情趣”和“审美”。例如,在解读“泉石”部分时,作者不仅仅是分析了泉水的种类、流向、声音等物理属性,更重要的是,他探讨了泉水在古典园林中所代表的“清幽”、“宁静”、“活力”等意象,以及它如何能够触发观赏者的联想和情感。书中还会引用大量的古诗词,来佐证和丰富其观点,这让我觉得,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是相互辉映、密不可分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解读。作者通过分析《园冶》中关于空间组织、景物布置的原则,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国古典园林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和诗情画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适合我这样的大众读者,它没有过多艰涩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和、亲切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透彻。读这本书,我仿佛重新拾起了年少时的梦想,感觉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接近那片心中的“桃花源”。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业余历史爱好者,对古典园林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读《园冶》原著对我来说,就像是在探寻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宝藏,虽然知道里面藏着精华,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钥匙。《园冶》注释与解读的出现,就像是一本为我量身打造的“寻宝图”。这本书的编者,似乎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他不仅为我指明了宝藏的方向,还为我详细地介绍了沿途的风景和注意事项。在注释原文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先交代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比如张楠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园林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这种“铺垫”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处的语境,也更能体会到张楠的创作意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园林元素的详细解析,比如“漏窗”的设计。作者不仅解释了漏窗的材料和工艺,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讨了漏窗的“漏”——它如何通过“分隔”与“连接”的功能,将园林的空间进行巧妙的划分,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视觉层次,以及它所蕴含的“藏与露”、“虚与实”的哲学思想。书中还列举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漏窗,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艺术效果,这让我对“漏窗”这个看似简单的园林构件,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优点还在于,它并没有将《园冶》视为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进行解读,比如,它会将园林设计与当时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整体性。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美术学院学生,主攻景观设计方向,一直以来,《园冶》都是我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文献之一。虽然我能够阅读原文,但对于其中一些更为精炼的表述和未尽之处,常常感到困惑。这本《园冶》注释与解读,则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极大的帮助。作者在处理原文时,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例如,在解读“假山”章节时,书中不仅细致地剖析了“峰、峦、洞、壑”等要素的构成,还特别强调了“势”和“韵”在假山艺术中的重要性,并结合了当时流行的“瘦、透、漏、皱”等审美标准,进行了一一阐释。作者还引用了大量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山水意境,来佐证其观点,这对于我们理解假山的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有着直接的启发作用。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在对原文进行注释的同时,还会穿插一些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案例,将古代的造园智慧与当代的实践进行对比和融合,这为我的毕业设计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例如,在讨论“曲折”原则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在园林布局中的应用,还结合了现代心理学中关于空间感知和路径引导的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此外,书中对一些古代园林植物的考证和辨析,以及对不同材质在园林中的应用(如砖、瓦、木、石等)的详细介绍,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和技术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工具书,它将我从对《园冶》的“膜拜”层面,提升到了“理解”和“运用”的层面。

评分

刚拿到这本《园冶》注释与解读,真是喜出望外。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情有独钟,但苦于原著《园冶》原文的古雅晦涩,很多时候只是望文生义,无法深入领会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做的。从封面设计到内页排版,都透着一股沉静典雅的气息,让人一看便心生亲近。打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详细的引言,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娓娓道来《园冶》的成书背景、作者张楠的生平及其在园林史上的地位,这种“前言”式的铺垫,为我理解接下来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这位明代造园大师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作者开始逐字逐句地对《园冶》原文进行注释,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注释并非枯燥的字词解释,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园林实例和考古发现,将原文置于一个更加宏阔的历史语境中。例如,在解读“借景”一节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借景”的字面意思,还引用了苏州拙政园、留园等名园的实际案例,并分析了这些园林是如何巧妙地将远山、流水、邻家庭院等纳入自身景观的,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方式,让我豁然开朗,仿佛亲身漫步于那些古老的园林之中。更难得的是,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包括《园冶》原文手稿的局部、著名园林的写生图、园林元素的分解图等等,这些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我常常一边阅读文字,一边对照图片,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园林景象,对张楠的造园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引导读者穿越时空,与中国古典园林对话的精致指南,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园冶》注释与解读,立刻被其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所吸引。我作为一个长期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爱好者,深知《园冶》作为一部集大成之作的重要性,但原著的文字风格和当时的造园理念,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极大地降低了这个门槛,并提供了更为深厚的学术支持。作者在注释过程中,并非简单地停留在字词的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实践操作。例如,对于“山石掇叠”的阐释,作者不仅梳理了历代关于假山堆砌的技法,还详细分析了张楠在《园冶》中提出的“得势、得神”等核心原则,并结合明清时期的园林实例,逐一剖析了这些原则是如何在实际建造中体现出来的。书中对不同石材的特性、不同叠山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营造出自然山水的神韵等细节的解读,都显得尤为详尽和专业。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解读过程中,还时常引用古人的诗词、画作,甚至民间的俗语,来佐证和丰富其观点,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解读方式,使得原本略显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具说服力。此外,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问题,如张楠所处的具体时代、其园林作品的实际存疑等,作者也进行了审慎的考证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是十分宝贵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园林大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对园林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辟论述,无不让我折服。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园冶》原文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深层次的探索热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美学有着深厚研究的学者,我一直认为《园冶》是研究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必读经典。然而,多年来,我发现市面上关于《园冶》的解读,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哲学和美学思想。这本《园冶》注释与解读,则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作者在解读原文时,并非简单地进行字词的疏通,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概念的核心,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例如,在解读“景”的构成时,作者不仅仅是将其分解为“山、水、石、木、建筑”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他探讨了“景”的“形”与“神”的关系,以及“景”与“情”的交融。他认为,《园冶》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在于它能够将客观的景物,升华为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和哲学意蕴的“意境”。书中对“虚实”关系的探讨尤为深刻,作者通过分析《园冶》中关于留白、空间组织等章节,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少即是多”、“以虚胜实”的美学原则,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气”等概念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我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典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经典文献,并将其与《园冶》中的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宏大的学术视野。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使得对《园冶》的解读,不再局限于园林艺术本身,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文学的雅趣,读起来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园冶》这样一部经典的园林专著,虽然意义重大,但其古奥的文字和专业的术语,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这次有幸拜读《园冶》注释与解读,简直是一次令人愉悦的“破译”之旅。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将那些深藏在古籍中的智慧,以一种平易近人、却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对原文的注释来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字面意思,而是会耐心解释词语在当时的语境下的用法,还会补充相关的历史典故,甚至会引用一些相关的诗文来帮助我们理解原文的意境。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解读“水景”部分时,作者不仅仅是解释了“池、沼、溪、涧”等不同水体的概念,更进一步探讨了水在园林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营造灵动感、如何成为视觉焦点、如何与周围景物形成呼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和排水系统的简要介绍,这让我意识到,古人在设计园林时,是多么注重细节和实用性。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附带的图例和表格,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原文所描述的各种园林元素(如亭、榭、桥、廊等)的构成和布局,还常常会对不同的设计风格进行对比分析,这对我这样一个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再是孤零零地面对文字,而是能通过图文结合,更直观地感受到张楠的造园理念。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智慧和生活气息的,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充满热情的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推广《园冶》这部经典的作品。这本《园冶》注释与解读,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作者在对《园冶》进行注释和解读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和前瞻性。他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学术研究模式,而是尝试用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视角来呈现《园冶》的价值。例如,在对原文的注释中,作者不仅详细解释了园林术语,还会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对原文的某些设计原则进行重新阐释,并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在对《园冶》原文的解读之外,还增加了大量的“延伸阅读”内容,比如关于不同时期园林风格的演变、著名园林建筑师的生平事迹、以及《园冶》在海外的传播情况等。这些延伸内容,极大地拓展了读者对《园冶》的认知边界,也让《园冶》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全面的体现。此外,书中还引入了许多互动性的设计,比如在关键章节后设置了“思考题”,鼓励读者主动参与到对《园冶》的思考和讨论中来。这种互动性的设计,对于提升读者对《园冶》的参与感和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传播的活力,能够有效地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会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园冶》这部伟大的作品。

评分

我是建筑学院的一名老师,在给学生讲授中国建筑史时,经常会用到《园冶》作为案例。然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园冶》的精髓,确实是一项挑战。这本《园冶》注释与解读,则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教学辅助材料。作者在处理原文时,表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他在注释原文时,不仅提供了准确的字词解释,更重要的是,他会详细阐述原文所描述的设计原则和建造技法,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例如,在讲解“借景”这一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远取其势,近取其形”,而是深入分析了“借景”在空间组织、视觉引导、情感营造等方面的多重作用,并以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著名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借景”的多种实现方式。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园冶》在古代园林实践中的指导意义,作者通过梳理历代园林建造的文献资料,证明了《园冶》并非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而是指导实际造园的重要依据。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古代造园技术的详细介绍,比如“叠石”的技法、“理水”的原则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有着直接的帮助。此外,书中还对《园冶》中的一些图示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分析,这对于学生理解古代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特别是学生,深入理解《园冶》的丰富内涵。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园林爱好者,我阅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书籍,但《园冶》原著我一直觉得比较难啃。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园冶》注释与解读,简直是相见恨晚。这本书的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他不仅悉心照料着《园冶》这棵古老的瑰宝,更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手法,让这棵古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式的解读方式。比如,在解释“曲折”这一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先从“步移景异”、“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概念入手,然后结合《园冶》原文中关于路径设计、空间组织等具体描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曲折”在营造园林韵味和趣味性方面的多重作用。他还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象地说明曲折布局如何制造惊喜和引人入胜。此外,书中对“意境”的解读尤为精彩。作者认为,《园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园林技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营造“意境”的书。他详细分析了张楠是如何通过对景、借景、对置等手法,将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文人的情怀融入到园林之中,创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对“情”与“景”关系的探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园林艺术,是能够触动人内心深处情感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读起来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品味一壶陈年的好茶,越品越有味道。

评分

不错

评分

《园冶》根据我国古代园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物,崇尚自然成为民族欣赏心理的重要特点,提出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观点,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园林能达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这是造园家希望达到的高艺术境界,体现了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评分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得要薄,书的包装很好,

评分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得要薄,书的包装很好,

评分

嗯还行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得要薄,书的包装很好,

评分

这本书比我想象中得要薄,书的包装很好,

评分

《园冶》根据我国古代园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为参照物,崇尚自然成为民族欣赏心理的重要特点,提出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造园观点,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园林能达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这是造园家希望达到的高艺术境界,体现了居住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