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电子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全法,程洁红,龚林林 等 著
图书标签:
  • 电子废物
  • 资源综合利用
  • 回收技术
  • 环保技术
  • 循环经济
  • 废旧电器
  • 材料回收
  • 环境工程
  • 可持续发展
  • 绿色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43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40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字数:6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电子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以废旧电视机、冰箱、空调机、洗衣机和电脑为主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手机、微波炉、油烟机等小型家电,交换机、发射和接收基站等大型公共电子产品以及电器电子产品拆余物构成的一类电子废物,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边角料和相关报废材料等构成的二类电子废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固体废弃物。2014年,全球电器电子产品废弃总量约为4180万吨,其中在我国产生约为603.3万吨,人均产生4.4千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较大的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较大的电子废物处理处置国。
   如何在无害化前提下实现电子废物的高效资源化,已经成为科技界、政府管理部门、电子废物产生者、处理处置企业和公众极为关注的问题,在操作层面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电子废物的回收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即如何报废、由谁收集、交给谁拆解分类;二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问题,即采用哪些技术、工艺和装备才能够实现在无害化前提下的资源化;三是行业准入、许可、审核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即各级环保部门如何许可和审核电子废物再生利用项目、相关企业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产业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和培训。
   全书分三篇共8章,上篇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基础,主要介绍了电子废物的资源性和污染性、常见家电的结构和拆解、电子废物分析方法;中篇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介绍了电子废物中材料分离技术、典型电子废物处理工艺、电子废物中贵金属的循环利用;下篇是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控技术,主要介绍了电子废物的环境管理、电子废物处理处置中的“三废“减控技术。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电子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三篇共8章,第一篇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基础,主要介绍了电子废物的资源性和污染性、常见家电的结构和拆解、电子废物分析方法;第二篇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介绍了电子废物中材料分离技术、典型电子废物处理工艺、电子废物中贵金属的循环利用;第三篇是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控技术,主要介绍了电子废物的环境管理、电子废物处理位置中的“三废”减控技术。
  本书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技术应用性,可供从事电子废物处理处置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周全法: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副校长,主要从事电子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和稀贵金属深加工研究、教学和产业化工作,先后担任系主任、常州市稀有金属提炼厂厂长、化学化工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江苏省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贵金属深加工技术及其应用重点建设实验室主任、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资源循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理事、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和贵金属再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和贵金属深加工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两项(“废线路板全组分高值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 2008BAC46B04、废电线电缆与废五金拆解利用成套设备开发及示范2011BAC10B03),其他项目3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主持设计了国内4条大型生产线,其中以项目成果投资建设了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3亿元以上。获得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基础
1电子废物的资源性和污染性
1.1我国电子废物来源和流向002
1.2我国电子废物的处理处置003
1.2.1处理处置途径003
1.2.2法律法规体系004
1.2.3电子废物EPR制度005
1.2.4试点及定点拆解008
1.3电子废物的资源性009
1.4电子废物的污染性012
2常见家电的结构和拆解
2.1常见家电的基本结构015
2.1.1电视机015
2.1.2冰箱017
2.1.3洗衣机023
2.1.4空调器029
2.1.5电脑031
2.2废旧家电的拆解分类原则034
2.2.1拆解目标034
2.2.2拆解原则035
2.2.3拆解经济性035
2.3废电脑及其附属设备的拆解036
2.3.1主机的拆解036
2.3.2显示器拆解040
2.3.3打印机拆解041
2.3.4其他外设的拆解046
2.3.5拆解材料的分类047
2.4洗衣机拆解047
2.4.1拆解工具048
2.4.2拆解流程048
2.4.3拆解材料的分类049
2.5电冰箱拆解050
2.5.1拆解工具050
2.5.2拆解流程052
2.5.3拆解材料的分类053
2.6电视机拆解054
2.6.1拆解工具054
2.6.2拆解流程054
2.6.3拆解材料的分类055
2.7微波炉拆解056
2.7.1拆解工具056
2.7.2拆解流程056
2.7.3拆解材料的分类058
3电子废物分析方法
3.1常见金属的分析059
3.1.1样品的预处理059
3.1.2金的分析062
3.1.3银的分析066
3.1.4铂的分析068
3.1.5钯的分析070
3.1.6铜的分析071
3.1.7锡的分析076
3.1.8铅的分析081
3.1.9铬的分析084
3.1.10镉的分析087
3.1.11汞的分析(硫氰酸钾容量法)088
3.1.12钛的分析090
3.1.13镍的分析091
3.2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分析方法093
3.2.1黏度法测定聚合物黏均分子量093
3.2.2端基分析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094
3.2.3树脂黏度的测定095
3.2.4聚合物溶解度参数的测定096
3.2.5根据溶解性能鉴别聚合物099
3.3电子废物分析的质量控制100
3.3.1电子废物分析实验室100
3.3.2电子废物分析的质量控制环节102
参考文献105

第二篇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4电子废物中材料分离技术
4.1电子废物机械法分离技术108
4.1.1破碎技术108
4.1.2分选技术117
4.1.3机械法回收应用实例128
4.2电子废物火法冶金分离技术130
4.2.1焚烧法131
4.2.2热解法146
4.3电子废物湿法冶金分离技术150
4.3.1湿法冶金的主要步骤150
4.3.2浸取法151
4.3.3电解沉积法155
4.3.4有机溶剂萃取法155
4.3.5离子交换法156
4.3.6微生物浸出法156
4.4电子废物生物分离技术156
4.4.1微生物浸取回收电子废物贵金属157
4.4.2电子废物生物浸取贵金属所用微生物157
4.4.3微生物浸出电子废物的影响因素158
4.5电子废物材料分离集成技术160
5典型电子废物资源化工艺
5.1废电路板资源化工艺163
5.1.1国内物理法工艺163
5.1.2国外物理法工艺168
5.1.3化学处理工艺172
5.1.4废电路板资源化技术应用实例176
5.2废塑料资源化工艺178
5.2.1废家电塑料的成分179
5.2.2废旧家电塑料的处理技术181
5.2.3集成处理技术187
5.3其他高分子材料资源化工艺202
5.3.1废不饱和聚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SMC)的回收利用202
5.3.2废聚氨酯(PU)的回收利用202
5.3.3废橡胶的回收利用工艺202
5.3.4复合材料回收利用204
5.4废压缩机资源化工艺205
5.5废氟里昂资源化工艺206
5.5.1氟里昂对臭氧层破坏的机理206
5.5.2CFCs的发展现状206
5.5.3CFCs的回收处置207
5.6废电源线资源化工艺210
5.6.1废电源线的整体处理技术210
5.6.2废电源线中铜的循环利用211
5.6.3废电源线中聚氯乙烯的处理技术217
5.7废显像管资源化工艺217
5.7.1处理方法218
5.7.2国内处理工艺220
5.7.3国外处理工艺220
5.8废冰箱箱体资源化工艺220
5.9废金属外壳资源化工艺221
5.10含铅玻璃资源化工艺221
5.10.1电脑显示器中的含铅玻璃221
5.10.2电视机中的含铅玻璃223
5.10.3含铅玻璃的资源化224
6电子废物中贵金属的循环利用
6.1贵金属在电子电器中的存在形态227
6.1.1贵金属合金电阻材料227
6.1.2贵金属触点材料230
6.1.3贵金属浆料233
6.1.4贵金属掺杂玻璃240
6.1.5敏感陶瓷241
6.1.6陶瓷器件和组件244
6.1.7贵金属纳米材料246
6.2电子废物中贵金属的再生利用248
6.2.1白银的回收248
6.2.2黄金的回收257
6.2.3铂族金属的回收270
6.2.4铂族金属的精炼280
6.2.5单个铂族金属的精炼292
6.2.6铂族金属及其合金的熔铸300
6.3典型金银电子化学品的生产301
6.3.1含银电子化学品301
6.3.2含金电子化学品310
参考文献312

第三篇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控技术
7电子废物的环境管理
7.1电子废物管理依据314
7.1.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14
7.1.2循环经济理论316
7.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319
7.2.1主要内容319
7.2.2相关实践320
7.3电子废物管理体系制定原则322
7.3.1全过程管理原则322
7.3.2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324
7.3.3谁受益谁负责原则325
7.4我国电子废物管理体系326
7.4.1控制系统328
7.4.2制度系统337
7.4.3扶持系统344
7.4.4企业准入条件350
7.4.5收集和处置区域试点351
7.4.6处理处置技术开发356
7.5国外废旧家电管理体系357
7.5.1国外废旧家电管理概况357
7.5.2废旧家电管理体系分析比较365
7.6电子废物管理体系发展趋势369
7.6.1规范化369
7.6.2规模化369
7.6.3中国化369
8电子废物处理处置中的污染减控技术
8.1电子废物再生利用过程废气治理372
8.1.1废气污染物种类372
8.1.2废气治理方法373
8.1.3焚烧过程废气治理实例378
8.1.4铸锭过程废气治理实例379
8.2电子废物再生利用废水治理381
8.2.1酸碱废水治理381
8.2.2重金属废水的治理383
8.2.3氰化废水的治理395
8.2.4有机废水的治理399
8.3电子废物再生利用固体废弃物治理400
8.3.1固化技术400
8.3.2卫生填埋技术406
8.3.3焚烧处置406
参考文献407

索引


前言/序言

以废旧电视机、冰箱、空调机、洗衣机和电脑为主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手机、微波炉、油烟机等小型家电,交换机、发射和接收基站等大型公共电子产品以及电器电子产品拆余物构成的第一类电子废物,以家电和电子元器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边角料和相关报废材料等构成的第二类电子废物,已经成为20世纪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固体废弃物。2014年,全球电器电子产品废弃总量约为4180万吨,其中我国的产生量约为603.3万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器电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电子废物处理处置国。电子废物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高分子材料和机非金属材料,被称为“城市矿山”、“城市矿产”和“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
如何在害化前提下实现电子废物的高效资源化,已经成为科技界、政府管理部门、电子废物产生者、处理处置企业和公众极为关注的问题。在操作层面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电子废物的回收管理体系建设问题,即如何报废、由谁收集、交给谁拆解分类;二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害化处置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问题,即采用哪些技术、工艺和装备才能够实现在害化前提下的资源化;三是行业准入、许可、审核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即各级环保部门如何许可和审核电子废物再生利用项目、相关企业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产业专门人才如何培养和培训。
在电子废物的回收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国家先后从产业布局和规划、企业准入和许可、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其中以国务院《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财政部、环保部和发改委等6大部委《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将电子废物再生利用纳入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最为重大。在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害化处置的工艺技术和设备问题上,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设立上给予电子废物处理处置以大力支持,设立了一批国家级项目和课题,重点研究电子废物处理处置的工艺和技术、专用装备的设计制造,有些项目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在行业准入、许可、审核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上,环保部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有关废印刷电路板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许可和审核指南编制工作。教育部为了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本科专业。应该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电子废物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已经具备了解决电子废物的资源性和污染性的矛盾的基础条件。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产业化经验为依托,对电子废物的资源性和污染性、常见家电的结构和拆解、材料成分分析、有价材料分离和深加工、电子废物的环境管理和二次污染减控技术等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我国电子废物再生利用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科技进步有所帮助。素材主要来源于国内外相关科研成果和生产实际应用成果,注重学术性与技术性、工程性和行业性的有机结合。
本书共分三篇共8章。第一篇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基础,分为3章,分别是电子废物的资源性和污染性、常见家电的结构和拆解、电子废物分析方法;分别由朱炳龙、王琪、龚林林、黄继忠、陆静蓉和周全法等完成。第二篇是电子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分为3章,分别是电子废物中材料分离技术、典型电子废物处理工艺、电子废物中贵金属的循环利用;分别由程洁红、张锁荣、陈娴、龚林林、蔡璐、梁志强、陈科、赵世晓和周全法等完成。第三篇是电子废物环境管理和污染减控技术,分为2章,主要介绍电子废物的环境管理、电子废物处理处置中的“三废”减控技术;分别由程洁红、陈娴、龚林林、周雅雯和周全法等完成。全书最后由周全法、程洁红和龚林林统稿、定稿。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管理中心、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江苏省固体有害废物登记和管理中心、江苏理工学院、江南大学等有关部门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和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C03B0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通过环境害化管理减少电子电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持久性有毒化学品的排放全额示范项目”(20141201CN)给予本书出版以大力支持,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融入本书。在此,谨向各位关心支持本书出版和电子废物再生利用事业发展的各位同仁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著者编著时间和水平,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修改建议。

编著者
2017年6月于常州
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程师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关于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的专业参考资料。在当代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本书紧密围绕国家现行的最新设计规范和国际前沿理论,系统阐述了从结构选型、荷载效应分析到复杂构件设计及抗震性能评估的全过程。 全书共分十五章,内容涵盖了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材料性能、关键结构体系的应用及其动力学响应。结构设计理念从传统的“基于强度”向“基于性能”的现代设计范式进行了深入过渡,强调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在极端荷载(特别是地震作用)下保证结构的延性和可控的损伤模式。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基础与材料性能(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一章: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与规范体系 本章首先界定了现代结构设计的核心目标: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详细解析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荷载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主要规范的最新修订要点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重点讨论了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使用极限状态的判定标准。此外,还引入了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概念,为后续的高级抗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本章特别强调了结构设计中的可靠性指标与分项系数的取值原则,以确保工程的安全裕度。 第二章:结构材料性能与本构关系 本章深入探讨了目前工程中最常用的结构材料——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钢材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混凝土材料,详细分析了其应力-应变关系、抗压与抗拉强度随龄期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对于钢材,着重讲解了屈服、强化阶段的本构模型,并讨论了不同等级钢材在疲劳和高温下的行为差异。对于预应力混凝土,阐述了张拉过程中的应力松弛、锚具滑移等关键参数对结构长期性能的影响。本章特别辟出一节,介绍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微观结构特性及其在关键承重部位的应用潜力。 第三章:结构荷载效应分析 结构设计的第一步是精确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本章系统梳理了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和温度荷载的取值方法和组合规则。对于风荷载,详细介绍了基于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的局域风压计算方法,特别关注了复杂地形和高层建筑的绕流效应。对于地震作用,本章仅介绍其作为一种特殊的动力荷载的引入方式,为后续的抗震分析章节做铺垫,重点在于如何根据规范确定基本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此外,还探讨了偶然作用(如施工荷载、碰撞荷载)的评估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结构体系设计与施工(第四章至第八章) 第四章:多层与高层建筑的结构方案选择 本章聚焦于结构体系的宏观决策。对比分析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筒体结构等主流抗侧力体系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通过实例分析,指导工程师如何在满足功能要求、经济性和抗震性能之间做出最优选择。对于高层建筑,重点讨论了伸臂桁架、转换层等复杂构造的力学特性分析。 第五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介绍了梁、柱、楼板和墙体的设计方法。针对梁和柱,阐述了在轴压和弯矩共同作用下的配筋计算,包括大偏心、小偏心柱的配筋构造要求。对于剪力墙,重点讲解了边缘构件的配筋设计,以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抵抗剪力和弯矩。所有计算均严格遵循现行规范的简化和精确分析方法。 第六章:结构钢构件设计与连接 本章涵盖了结构钢材在拉、压、弯、剪作用下的设计与校核。详细介绍了I型、H型和箱型截面的强度和稳定性验算。连接设计是钢结构的关键,本章深入讲解了焊缝、螺栓连接的承载力计算,特别是高强度螺栓的摩擦型和承压型连接的设计细则。同时,对钢结构的疲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第七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预应力技术在超大跨度结构和高标准结构中应用广泛。本章阐述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体系的原理,重点讲解了预应力筋的布置、放张力控制、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通过实例展示了预应力梁、楼盖和后张法预应力墙体的设计流程。 第八章:特殊结构形式与构造 本章关注非常规结构形式的设计要点,包括悬挑结构、薄壳结构以及大跨度网架和网壳结构。详细分析了这些结构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内力重分布规律和节点设计要求。 第三部分:结构动力学与抗震分析(第九章至第十三章) 第九章:结构动力学基础 抗震分析的理论基石。本章系统介绍了单自由度、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自由振动特性(周期和振型),并引入了结构阻尼理论。重点讲解了反应谱理论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为进行反应谱分析做准备。 第十章:地震作用的评估与反应谱分析 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场地条件和结构重要性确定设计反应谱。反应谱分析是工程中最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模态叠加法,包括如何选择足够的振型参与计算,以及如何处理模态系数和最大值的组合(如SRSS法和CQC法)。 第十一章:结构非线性分析与性能化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纤维单元和集中塑性铰的非线性分析成为评估复杂结构抗震性能的有力工具。本章介绍了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的原理、加载步骤以及如何根据性能点(如:大震不倒、小震可修复)进行校核。讨论了性能化设计中延性指标和构件延性的具体要求。 第十二章:结构隔震与减震技术 针对高烈度区或重要结构,隔震与减震技术是提高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本章详细介绍了各种隔震支座(如叠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的工作原理、设计参数的选取以及隔震层与主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减震装置(如粘滞阻尼器、屈服耗能支撑)的设计与耗能机理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十三章: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该分析方法被认为是评估结构在极端地震作用下实际破坏情况的最准确方法。本章介绍了如何建立精确的非线性动力模型,如何选用合适的地震波记录,以及如何进行时间历程分析。重点讲解了分析结果的解读,特别是关键部位的塑性铰发展和残余变形评估。 第四部分:结构施工、检测与信息化(第十四章至第十五章) 第十四章:结构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 良好的设计需要可靠的施工保证。本章讨论了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安装、预应力张拉等关键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要点。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法、电磁声波法)在评估结构内部质量和连接可靠性中的应用。 第十五章:结构健康监测与工程信息化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是保障结构长期服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在监测应变、位移和振动响应中的应用。最后,简要介绍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在结构设计、出图和施工管理中的集成应用,展望了未来结构工程的发展趋势。 本书结构清晰,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配有大量图表和详尽的算例,是工程师提升结构设计与抗震分析专业能力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恰逢全球对可持续发展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我是一名对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充满期待的读者,而电子废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复杂化的废弃物,其处理和利用无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新型分离技术和材料回收方法的介绍。例如,在处理含有多种复杂材料的电子废物时,如何高效地将不同组分进行分离?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或者先进的分离膜技术在电子废物处理中的应用?此外,我也对电子废物中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技术非常感兴趣。电子产品中含有铅、汞、镉等有毒有害物质,如何才能在回收利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风险?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先进的固化、钝化或者生物降解技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呈现电子废物处理领域最前沿的科技动态,让我能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如何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贡献智慧和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传递出一种专业和权威的感觉。虽然我对电子废物的具体技术细节了解不多,但我一直对“城市矿山”的概念深感兴趣,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解读“城市矿山”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将其概念转化为实际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行动。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电子废物中蕴含的各种金属、塑料、玻璃等资源的储量和经济价值,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来确定“城市矿山”的开发潜力?此外,我也对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经济、环保的电子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很感兴趣。这涉及到前端的收集、中端的处理与再利用,以及后端的市场推广和应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构建此类体系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城市矿山”背后的巨大潜力和挑战,并为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责任和企业可持续性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企业在电子废物处理中扮演何种角色的资料。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企业在电子废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中的责任和机遇。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的实施效果,以及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是如何配合相关政策的?我也对如何建立高效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废物的可追溯性很感兴趣。很多时候,电子废物的去向不明,是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废物管理中的应用案例,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管理效率?我渴望从书中了解到,企业可以通过哪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管理策略,将电子废物从“负担”转化为“机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对电子废物整个生命周期价值链的深入剖析。作为一名对循环经济模式非常着迷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资料。我发现,这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回收、拆解、再制造、再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尤其吸引我的是关于“再制造”的部分,这是一种能够显著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有效途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电子产品的再制造工艺,比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打印机等,以及再制造过程中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和质量控制方法?此外,我也对如何建立高效的电子废物回收网络和物流体系很感兴趣。一个完善的回收体系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提,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或者探讨不同回收模式(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社区回收站等)的优势和劣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 actionable insights,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循环经济在电子废物领域的实际落地情况,并从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做出贡献。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虽然我并不是直接从事电子废物处理领域的研究人员,但作为一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这个议题的重要性。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政策法规的梳理和分析,我想了解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电子废物的回收和处理的。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欧盟的RoHS指令和中国的相关规定,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另外,我也对电子废物中的贵金属回收技术非常感兴趣,比如黄金、白银、钯等,它们在电子产品中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回收价值却非常可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金属的提取方法,例如湿法冶金、火法冶金,以及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成本效益和环境影响?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些前沿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细节,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概念。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期待,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电子废物处理领域深度技术和政策洞察的大门,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背后复杂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挑战。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书本包装的好,快递很快。

评分

书的价格合理,只是京东包装的质量太差,袋子已破损

评分

不错的货物,不错的货物

评分

有点用,参考一下。。。。。

评分

送货速度快,知识就是力量

评分

书的价格合理,只是京东包装的质量太差,袋子已破损

评分

质量好,正品,内容很详实

评分

书本的质量很好,很厚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