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惠等 著
图书标签:
  • 危险废物
  • 污染防治
  • 环境工程
  • 环境科学
  • 废物处理
  • 环境技术
  • 生态环境
  • 污染控制
  • 环境监测
  • 固体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649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7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以长期从事危险废物管理实践和科研教学的成果积累为基础,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完成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以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为主线,阐述了危险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管理:从危险废物的产生、分类到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处理处置,以及最终的安全填埋。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危险废物概述 1
第一节 危险废物的定义及特性 1
一、危险废物定义 1
二、历史溯源 2
三、危险废物特性 3
第二节 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分类 8
一、危险废物产生 8
二、危险废物分类 11
第三节 危险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13
一、危险废物的危害特性 13
二、部分危险废物特性及危害 14
第四节 危险废物职业安全与健康 16
一、安全措施 16
二、危险废物的安全标志 21
三、标签上的危险用语 22
四、标签上的安全用语 23
思考题 24
第二章 国际危险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25
第一节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 25
一、《巴塞尔公约》提出背景 25
二、《巴塞尔公约》主要内容 26
第二节 关于废物和化学品的国际公约 40
一、《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40
二、《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 41
三、《关于汞的水俣公约》 42
四、《伦敦倾废公约》 43
思考题 44
第三章 国家或地区危险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45
第一节 美国的危险废物管理 45
一、美国危险废物管理法规 45
二、美国危险废物管理体制 47
三、美国危险废物产生者管理 50
第二节 欧洲的危险废物管理 51
一、欧盟危险废物管理概述 51
二、典型欧盟国家危险废物管理实践 53
第三节 日本的危险废物管理 56
一、日本危险废物的分类 56
二、日本危险废物管理法规 57
三、日本危险废物管理体制 58
第四节 中国的危险废物管理 59
一、中国危险废物管理法规 59
二、中国危险废物管理体制 62
思考题 65
第四章 危险废物采样及鉴别 66
第一节 危险废物的采样和分析 66
一、危险废物的采样 66
二、危险废物的分析 70
第二节 危险废物鉴别 71
一、国外危险废物鉴别 71
二、中国危险废物鉴别 73
思考题 79
第五章 危险废物污染预防 80
第一节 概述 80
第二节 运营能力的提升 80
一、减量化程序 81
二、员工参与 82
三、材料流通 82
四、预防物料损失 82
五、废物隔离 83
六、成本统计核算 83
七、生产调度计划 83
第三节 生产技术的改造 83
一、生产工艺改进 83
二、设备/装置改进 84
三、操作条件改进 85
四、生产过程自动化 85
第四节 原料输入的控制 85
一、总量控制 85
二、物料纯化 86
三、物料替代 86
四、物料稀释 86
第五节 产品的改进 86
思考题 87
第六章 危险废物设施建设与运营 88
第一节 危险废物设施的种类与功能 88
一、回收利用设施 88
二、处理设施 90
三、处置设施 91
四、协同处置设施 92
五、综合处理设施 92
六、其他处置设施 93
第二节 危险废物设施的规划选址 95
一、设施的规划 95
二、设施的选址方法 96
三、设施的选址要求 96
第三节 危险废物设施的环境风险评价 97
一、环境影响评价 97
二、环境风险评价 98
三、设施的环境风险评价 98
第四节 危险废物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104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 104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 105
第五节 设施的运营管理与监测 106
一、设施运营管理 106
二、设施的监测 108
思考题 108
第七章 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109
第一节 危险废物交换 109
一、概述 109
二、废物交换定义及类型 110
三、废物交换流程及创新回收模式 110
四、废物交换系统 112
第二节 有价物质回收 114
一、危险废物有价物质回收原则 114
二、危险废物有价物质回收方法 114
第三节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 124
一、概述 124
二、含铬废渣的综合利用 124
三、废催化剂的综合利用 125
四、废酸液的综合利用 127
五、废碱液的综合利用 128
六、废电路板的综合利用 128
第四节 水泥窑协同处置 130
一、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简述 131
二、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 131
三、危险废物在水泥生产中的利用途径 133
四、国外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现状 134
五、国内水泥窑协同处置应用现状 135
六、水泥窑协同处置标准体系 137
思考题 138
第八章 危险废物处理技术 139
第一节 物理处理技术 139
一、压实 139
二、破碎/分选 139
三、固化 141
四、沉降 141
五、增稠 142
六、萃取 143
七、蒸馏 143
第二节 化学处理技术 144
一、沉淀及絮凝 144
二、化学氧化 145
三、化学还原 151
四、中和 151
五、油水分离 152
六、溶剂/燃料回收 153
第三节 生物处理技术 153
一、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153
二、典型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处理 155
思考题 156
第九章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技术 157
第一节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 157
一、概述 157
二、焚烧机理 158
三、焚烧反应 159
第二节 危险废物焚烧处置理论 159
一、燃烧 159
二、气体 162
第三节 危险废物焚烧预处理及配伍 162
一、危险废物焚烧预处理 163
二、危险废物焚烧配伍 163
第四节 危险废物焚烧设备 164
一、概述 164
二、回转窑焚烧炉 165
三、炉排焚烧炉 168
四、流化床焚烧炉 170
五、液体注射焚烧炉 171
六、其他焚烧设备 174
第五节 危险废物焚烧工艺 174
一、焚烧工艺简介 174
二、焚烧控制要求 175
第六节 焚烧烟气处理和热回收 175
一、热量利用 175
二、尾气处理 177
三、排放监测 180
思考题 180
第十章 危险废物填埋处置技术 182
第一节 危险废物填埋场规划与选址 182
一、填埋场规划 182
二、填埋场选址 182
第二节 危险废物填埋场 186
一、填埋场类型 186
二、填埋场构造 187
三、填埋场组成 187
四、填埋场容量 187
第三节 危险废物填埋预处理技术 187
一、基本概念 188
二、物理化学过程 188
三、固化/稳定化技术 189
第四节 填埋场防渗层和渗滤液收集系统 194
一、填埋场防渗层系统 194
二、填埋场渗滤液控制系统 198
第五节 填埋场覆盖系统 200
一、覆盖系统的设计 200
二、覆盖系统的性能 201
第六节 填埋场气体的产生与控制 201
一、填埋场气体组成 201
二、填埋场气体产生 201
三、填埋场气体控制系统 203
四、填埋场气体处理系统 206
第七节 封场及环境监测 207
一、封场和封场后所要考虑的问题 207
二、封场和封场后规范 208
三、环境监测 208
思考题 209
第十一章 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210
第一节 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210
一、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210
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程序 211
第二节 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管理 220
一、风险应急措施 220
二、焚烧炉事故风险及应急防范措施 221
三、二英污染风险分析及预防/应急措施 222
四、有毒有害物质泄漏风险及应急防范措施 223
五、填埋场渗滤液污染风险及应急防范措施 223
六、溃坝风险防范措施 223
第三节 石化企业风险评价 224
一、石油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总体要求 224
二、石油化工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224
思考题 226
第十二章 污染场地修复 227
第一节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 227
一、场地调查原则 227
二、场地调查内容 228
三、场地调查计划 230
四、样品采集与测试 231
第二节 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价 233
一、危害识别 233
二、暴露评估 235
三、毒性评估 237
四、风险表征 238
五、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 242
第三节 污染场地的修复 246
一、污染场地修复原则 246
二、污染场地修复步骤 247
第四节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 251
一、化学处理方法 251
二、物理分离技术 252
三、固化/稳定化技术 254
四、高温处理技术 255
五、微生物修复技术 257
思考题 258
参考文献 260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可持续管理实践》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绝不涉及您提到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相关信息。 --- 图书简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可持续管理实践》 导论:复杂性、关键性与评估范式的变革 在人类世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利用的剧烈转变,都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地关系的本质。《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可持续管理实践》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命题而撰写的一部深度专业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物种保护或单一环境要素监测的局限,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化、多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EH)评估框架,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可实施的可持续管理策略。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系统,更是具备高度韧性(Resilience)、适应性(Adaptability)和功能完整性(Functional Integrity)的动态平衡体。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逻辑递进的部分:理论基石与概念辨析、多指标集成评估方法、案例应用与区域实践、以及未来挑战与管理前沿。 ---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概念辨析 (Foundations and Conceptual Clarity)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生态系统健康”这一复杂概念的演变历程,并确立了本书评估工作的哲学和科学基础。 1.1 生态系统健康的哲学溯源与多维定义 我们首先追溯了生态健康观在生态学、环境科学乃至社会经济学领域的交叉点。本书摈弃了“静态完美”的理想化定义,采纳了以过程、活力与自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动态健康模型。我们详细讨论了从巴尔的(Baltar)的“活力-结构-功能”模型到霍尔姆(Holm)的“生态完整性”模型的演进,并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跨尺度分析的“生物物理-社会经济耦合健康指数”(BPSE-HI)的初步构想。 1.2 韧性理论在健康评估中的核心地位 韧性(Resilience)被视为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维持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本章详细阐述了生态系统的阈值(Thresholds)、转换点(Tipping Points)及其与健康状态的关系。我们引入了基于网络理论的复杂系统模型,用以量化系统在面对冲击(如极端天气事件或入侵物种爆发)时,其内部连接强度和信息流失的程度。这为评估系统的“潜在风险”而非仅是“当前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尺度效应与跨尺度评估的挑战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极度依赖于观察的尺度(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不同尺度的评估指标如何相互影响,并讨论了尺度转换函数(Scaling Functions)在集成遥感数据与地面调查数据中的应用潜力。特别关注了“尺度幻觉”问题——即在不同尺度上得出相互矛盾的健康结论的风险。 --- 第二部分:多指标集成评估方法 (Integrated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本部分是本书的技术核心,详细介绍了一套用于构建和应用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 Systems, EHIS)的实用工具和方法论。 2.1 生物多样性与功能指标的量化 评估体系超越了传统的物种丰富度(Alpha, Beta多样性),强调功能多样性(Functional Diversity)的重要性。我们详细介绍了: 生态系统功能指标(EFIs)的构建: 如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波动性、营养物质循环的速率与效率(C/N/P比率的动态稳定)。 生物指示物种的选择与权重分配: 重点关注对环境敏感度高、且能反映系统整体健康状态的指示物种群落结构。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压力因子分析 健康评估必须整合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本章阐述了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 ES)的供给能力纳入健康指数的衡量。 压力因子(Drivers)的量化: 识别并量化主要的胁迫因子,如土地破碎化指数(LFI)、水文扰动指数(HDI)以及特定污染负荷的累积效应。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深化应用: 构建多层级的PSR模型,用于追踪管理干预措施对生态系统状态(Status)的反馈效应。 2.3 数据驱动的集成与决策支持系统 为解决多源异构数据集成问题,本书重点介绍了现代数据科学工具的应用: 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 如层次分析法(AHP)和TOPSIS法,用于确定指标间的相对权重,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机器学习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偏离基线健康状态的早期信号,实现对系统崩溃的预警监测。 --- 第三部分:案例应用与区域实践 (Case Studies and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本部分通过全球不同地理和生态背景下的实际案例,展示评估框架的普适性和局限性。 3.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从单一物种保护到碳汇韧性 以北美温带森林和东南亚热带雨林为例,分析了不同干扰模式(如虫害、火灾、皆伐)对森林健康的影响路径。强调了在管理中如何平衡生物量积累与结构复杂性这两个经常相互冲突的目标。案例着重展示了如何利用激光雷达(LiDAR)数据来量化林冠结构健康度。 3.2 水体生态系统:河流连通性与沉积物健康指数 聚焦于大型河流流域(如欧洲多瑙河流域的案例),讨论了水坝和堤防工程对河流生态连续性的破坏。本书提出了一个包含水文自由度、河流形态指数与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综合水生态健康评分体系。此体系成功应用于评估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效益。 3.3 农业景观与人居环境的健康耦合 探讨了如何将农业生产系统视为一种特殊的、高度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案例分析了高强度农业区土壤健康(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活性)与周边自然栖息地健康之间的生态梯度关联,提出了“生态服务网格化管理”的概念,以期在粮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 --- 第四部分:未来挑战与可持续管理前沿 (Future Directions and Management Frontiers)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并探讨了如何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有效的政策工具。 4.1 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气候变化是当前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本章探讨了气候情景模拟如何指导管理决策。重点讨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EBA)——即通过增强系统本身的自然适应能力(如增加遗传多样性、维护功能冗余)来应对不确定性的策略,而非仅依赖于外部工程干预。 4.2 社会生态系统(SES)的整合与治理 现代生态管理无法脱离人类社会活动。本书强调了将社会经济因素(如社区参与度、政策稳定性、市场激励机制)纳入健康评估的必要性。讨论了“共同治理”(Co-governance)模式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参与式科学(Participatory Science)提高评估和管理方案的社会接受度。 4.3 评估指标的标准化、数字化与政策转化 为实现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本书呼吁建立全球统一的生态系统健康监测标准(尽管具体指标会因地制宜)。最后,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指导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转化为国家或区域层面的环境法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监测指标,确保评估工作的最终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本书面向对象: 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以及从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它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是一本面向实践、注重可操作性的工具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蓝绿色调的背景,上面是醒目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沉静的感觉。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光滑,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我之前对“危险废物”这个概念一直停留在大概的认知层面,比如知道一些工厂产生的废料需要特殊处理,但具体到“防治理论与技术”,就显得有些模糊了。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个领域深度了解的渴望。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不同种类危险废物的界定标准,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毕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我也想知道,在理论层面,目前国际上和国内有哪些主流的防治理念和指导原则,这些理论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例如,循环经济、绿色化学等概念在危险废物防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前沿理论,并给出清晰的解释?我对这部分内容非常好奇,希望它能为我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纸质和装订都很好,阅读体验应该很不错。我对这本书的另一个期待是,它能否为我们揭示一些关于危险废物污染的长期性和隐蔽性问题。很多时候,危险废物的危害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等环境介质产生长期的累积效应,甚至可能影响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长期污染的形成机制?有没有介绍监测和评估这些长期污染的方法和技术?例如,土壤修复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对于已经受到危险废物污染的环境,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治理?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污染场地修复的理论指导和技术选择?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危险废物带来的潜在风险的警惕,并促使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源头减量和绿色发展。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中的图表和案例吸引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章节,但从目录和一些配图来看,内容应该是非常详实的。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实际操作层面的技术应用。比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讲解各种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安全规范和技术要点?对于那些难以处理的特定危险废物,比如高毒性化学品废液、放射性废物等,书中会介绍哪些先进的处理技术?我希望能够看到诸如高温焚烧、化学稳定化/固化、生物修复等技术方法的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的详细介绍。此外,我还对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技术很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工艺改进、源头控制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或者,对于已经产生的危险废物,是否有成熟的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资源?这些实际的技术细节,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汲取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文字清晰,逻辑性强。我更关注的是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方面的内容。毕竟,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到法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我希望书中能够对我国现行的危险废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一个全面的梳理和解读,比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以及各地的具体管理规定。这对于理解和实践危险废物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书中是否会探讨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体系的有效途径?例如,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危险废物的追踪和管理?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体系?我也很想知道,在国际层面,有哪些成功的危险废物管理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发达国家在危险废物责任延伸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方面有哪些成熟的做法?这本书能否为我提供一个关于危险废物管理宏观框架的深入洞察?

评分

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涵盖了危险废物从产生到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在一些特殊的工业场景下,危险废物是如何产生的,以及针对这些特定场景,有哪些定制化的防治方案?例如,电子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及化工、冶金、矿山等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特性和处理难点。书中是否会分析不同行业危险废物的主要来源、性质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对策?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具体的行业案例分析,通过这些案例,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此外,我对危险废物最终处置场地的选址、设计、运行和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也充满期待。如何确保这些处置设施的安全可靠,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实践经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