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一方面对传统史料做出了别具一格的选用和甄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在书中,他拨开了围绕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诸多迷雾,让读者得以窥视这位世界征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了一位集军事天才、独裁者和伟大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学多年,十分熟悉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年翻译古希腊诗歌的经验让他具备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因此,前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世界的风貌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英]彼得·格林(1924-)是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古典学荣休教授,曾任爱荷华大学古典学兼职教授。著作有《从亚历山大到亚克兴》(Alexander to Actium)、《希腊化时代简史》(The Hellenistic Age: A Short History)、《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Hellenistic Age)等,译著有《卡图卢斯诗歌集》(The Poems of Catullus)、《伊利亚特》(The Iliad)、《奥德赛》(The Odyssey)等。
译者简介
詹瑜松,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世界史博士生,主要研究古希腊政治史、希腊波斯关系史,兼及希腊罗马世界里的东方秘教。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一部充满活力、高度可读的传记……在这些热情洋溢的叙述中,这段历史栩栩如生……格林剥去了各种浪漫传奇故事的外衣,把这位奥威尔式的暴君的本质暴露出来。在他的叙述中,亚历山大无止境地追求绝对权力,最终导致他脱离了现实。
——《出版者周刊》
极为出色的人物研究……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叙事中,充满了阴谋、战斗、签订又被撕毁了的协议……本书行文流畅,叙事紧凑,文字清晰,格林对原材料的使用驾轻就熟。书中浸透了格林对那段绚丽、癫狂、辉煌的时代的历史感,在那个时代,一个躁动不安的金色半神把希腊主义永远地刻进了历史和传奇之中。本书极为出色地传达了亚历山大令人惊叹的一生。……极为了不起的传记——同时还是对古代世界的权力政治的优秀研究。
——《科克斯评论》
当你阅读彼得·格林的让人着迷的亚历山大传记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神话一般的故事的每一条谜线都被揭开……对古代世界的充满虚荣的帝国式夸耀的叙述,格林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修正主义立场。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每个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都会不停地把亚历山大的故事按照一系列的英雄模式来塑造,也一直在重新塑造。不过,根据彼得·格林这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传记,这些神话完全可能比亚历山大本人更让人仰慕。
——埃里希·西格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目录
目录
前言
2012年版序言
1991年重印序言
序言与致谢
地图和战役平面图目录
略语表
年表
谱系图
第一章马其顿的腓力
第二章弥达斯花园
第三章壮志未酬身先死
第四章王国的要害
第五章统帅
第六章通往伊索斯之路
第七章永生的宣示
第八章亚洲之主
第九章探寻大洋
第十章巴比伦之路有多远?
附录在格拉尼科斯河的宣传
注释及引文
资料来源
译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前言
在一篇发表在爱荷华古典协会的新闻通讯中的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自传性访谈里,彼得·格林曾把自己形容为“本质上我是一位作家”。他接着引用哈姆雷特对“您在研究什么,殿下?”这一问题的回答,哈姆雷特回答说:“言语,言语,言语。”就是言语!对格林来说,不仅是英语,还有拉丁语、古代和现代希腊语、德语、意大利语以及法语。他在著名的卡特豪斯公学接受古典学的训练,但是二战期间他在英国的远东军队中服役数年,这打断了他的正常教育。战争结束时,他成为了剑桥三一学院古典学系的研究生,在那里他于1954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那时候,他为古典学专业的僵化而感到幻灭,于是格林决定回到他最爱的文学世界(据说他六岁时就把丁尼生的《国王的叙事诗》全部读完了),然后就变成了一位文学批评家、影评人、电视解说员以及古代和现代文学翻译家。由于早年对希腊的热爱,他携全家离开英国到累斯博斯岛定居,在那里他专心翻译法语和意大利,同时也翻译希腊语和拉丁语。最终,他加入了雅典年岁学院,教授希腊和拉丁文学以及古代史,于是重新唤醒了对他先前放弃了的东西的热爱。1971年,他移居美国,在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得到了一个终身教职,此后他一直在该机构服务直到退休。在得克萨斯,他指导过许多研究生的学习,并且是一位成功的本科生任课教师。1997年,他以杰出的荣休教授的身份从大学中退休,这时他迁到爱荷华大学去和他的妻子卡琳(Carin)团聚,当时他妻子是那里的古典学系的一员。自此以后,他成了爱荷华大学古典学系的兼职教授,同时还担任爱荷华大学的古典学期刊《古典学集刊》(SyllectaClassica)的编辑。
有两个彼得·格林。一个是古典学者,在希腊史领域笔耕不辍,创作过针对希腊和拉丁文学的文学批评,并因其将几位希腊和拉丁作家的作品翻译成英语而受到高度赞扬,其中包括尤维纳利斯、奥维德、罗得岛的阿波罗尼奥斯和卡图鲁斯。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多产的操英语的古典学者之一。另一个彼得·格林是评论家和记者。大西洋两岸的读者对他的艺术批评、特别是文学批评不会陌生。他是《纽约书评》(NewYorkReviewofBooks)、《新共和周刊》(NewRepublic)和《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LiterarySupplement)定期评论员。他以其强大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卓然于众,例如他惊人地给二十五本(!)关于古埃及的书籍写过批评性书评,在1979年图坦卡蒙国王的展览在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开幕时发表在《纽约书评》上。1981年,在辛辣地评论国家美术馆的“探寻亚历山大”展览时,他也创作了规模稍小的关于马其顿的书籍的一系列书评。在这些评论中,他不仅奉献出针对相关对象的令人深思的叙述,而且对那些站在背后、促成古代财宝到外国展览的政治力量也有着鞭辟入里的分析。
近来没有其他的古典学家——或许加里·威尔斯(GarryWills)和已故的伯纳德·诺克斯(BernardKnox)除外——能把文学与学术技艺如此完美地结合起来。但是,格林的天分更为广泛:在他的人生中,除了是古典学者和艺术批评家外,他还是一位小说作家和诗人(“言语,言语,言语”)。他这部卓越的亚历山大传记展现了他的两大兴趣是如何相得益彰的:格林对描绘人类境况的文学艺术的深切热爱,丰富了对亚历山大之形象的刻画,而这种刻画又是源于对古代史料的精细研读。这不仅仅是亚历山大的历史,还是一部全方位的传记(正如标题所示),意在阐释这位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著名的人物之一的性格和动机。格林完全理解普鲁塔克的《亚历山大传》的开场白:
我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传记。那些最著名的成就未必都能很好地阐释美德或者邪恶;比起尸堆如山的战役、最为庞大的军阵和围城战,微不足道的行动、言辞和玩笑反而常常更能表现人物的性情。因而就像画家在刻画人物时,着重面容与眼神而较少关注身体的其余部分一样,我将更专注于灵魂的种种表征,据此描绘每个人的生平,而把鸿业与战功留给他人去写。
近年来出版了一大批的亚历山大传记,其中多数是为了满足大学本科生市场的课程需求。这些著作主要是重述国王的政治和军事功绩——用普鲁塔克的话来说,是历史但不是传记。有些批评者反驳说格林经常越出古代史料所允许的范围,对此他在本版的序言中有详细的回应。在其初版近四十年之后,彼得·格林的《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依旧是对这位著名国王的最博学、最优美全面的现代评述。
尤金·N·博尔扎
古代史荣休教授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大流士的荣光:波斯帝国的兴衰》 作者:[虚构作者名:阿卡迪乌斯·普罗科皮乌斯]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欧罗巴历史文库] ISBN:[虚构ISBN:978-1-23456-789-0]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即波斯帝国,从其兴起到衰亡的宏伟历程。我们聚焦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这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如何建立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内部分裂与外部挑战,并最终走向其历史终结。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波斯帝国核心结构、文化融合、军事力量以及其复杂政治哲学的全面视角,完全独立于亚历山大个人传记的叙事框架。 第一部:帝国的奠基与扩张(约公元前559年—前522年) 本部分将详细考察居鲁士二世(Cyrus the Great)如何将一个弱小的波斯部落转变为一个主导中东的强大力量。我们将探讨居鲁士的军事策略,尤其是在征服米底、吕底亚以及新巴比伦王国时的关键战役和外交手腕。重点将放在居鲁士对“人权”的早期实践,例如他允许被征服民族保留其宗教信仰和习俗的政策,这构成了帝国长期稳定的基石。 随后,我们转向冈比西斯二世(Cambyses II)的统治。他的主要事迹集中在对埃及的征服。我们将详细描述这次远征的后勤挑战、埃及法老的抵抗,以及波斯统治者在尼罗河谷建立新行省的过程。然而,我们也审视了冈比西斯统治末期的内部危机——“伪斯美尔底斯”事件及其引发的权力真空,这为后续的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黄金时代的治理与辉煌(约公元前522年—前486年) 大流士一世(Darius I)的继位标志着阿契美尼德帝国管理体系的彻底重塑。我们将本书的核心精力放在大流士的行政改革上。他建立的“行省”(Satrapies)制度,及其配套的税收体系、皇家驿道(Royal Road)的建设,以及统一铸币(达利克金币)的推广,是如何有效地将如此广袤的领土整合为一个高效运作的政治实体。 详细分析波斯“王中之王”的合法性来源,包括对琐罗亚斯德教义的运用以及在各行省推行对“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的复杂过程。我们将探讨波斯宫廷的运作模式,包括“千人宫廷”的结构、贵族阶层的角色,以及“国王之耳”和“国王之眼”这些秘密监察系统的作用。 此外,本部分也将细致考察波斯对爱琴海地区的渗透,以及与希腊城邦的初步冲突——爱奥尼亚起义。这次起义不仅展示了波斯海军的实力,也暴露了其在遥远边境地区应对地方反抗的局限性。 第三部:希腊战争与帝国转折(约公元前490年—前465年) 本章聚焦于波斯帝国与希腊世界的全面对抗。我们将独立于希腊视角,考察薛西斯一世(Xerxes I)为报复马拉松战役的失利而进行的庞大远征。重点不在于温泉关或萨拉米斯的具体战斗,而是波斯方面对这次远征的战略规划、工程奇迹(如赫勒斯庞特海峡浮桥的修建)以及动员的资源规模。 分析波斯在希腊本土的统治尝试,以及其最终在普拉蒂亚(Plataea)战役后的撤退。这次失败并非帝国崩溃的开始,而是标志着帝国战略重心的调整——从彻底征服转向通过外交和金钱维持对爱琴海事务的影响力,即著名的“借力打力”政策。 第四部:王权与内部分裂的阴影(约公元前465年—前338年) 随着帝国的巩固,权力斗争逐渐浮出水面。本部分将深入研究后薛西斯时代宫廷的暗流涌动,包括王室谋杀、王后政变以及大流士二世(Darius II)等君主在面对地方总督(Satrap)权力坐大时的困境。 我们将详细阐述“萨特拉普叛乱”(The Satraps' Revolt)的深层原因,探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永恒张力。波斯如何利用财富分化和瓦解希腊联盟,以及雅典的衰落如何为斯巴达及后来的底比斯在希腊事务中取得优势提供了机会。波斯通过支持特定的希腊城邦,成功地将希腊内部的冲突转化为维护帝国边境稳定的工具。 第五部:帝国晚期的复兴与衰落(约公元前338年—前330年) 本部分关注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的统治。我们将分析他在波斯贵族中重建权威的努力,以及他面对快速崛起的马其顿威胁时的外交和军事反应。重点将放在波斯如何试图利用其无尽的资源来招募雇佣兵和组织防御体系。 我们将细致考察波斯帝国末期的财政状况、军队的构成变化,以及地方总督们在最后时刻的忠诚度问题。这不是一个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个庞大、复杂且组织结构僵化的超级大国,如何在其漫长历史的最后阶段,面对一个具有高度组织性、动员效率和新式军事哲学的挑战者时所展现出的结构性弱点。本书将分析波斯帝国的终结,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溃败,而是其治理模式在时代变迁中的最终失效。 --- 本书特色 本书严格基于现存的波斯楔形文字文献、铭文(如贝希斯敦铭文)、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资料(侧重于考证其叙述的客观性),以及现代考古发现,旨在提供一个以波斯自身视角为核心的历史重构。读者将有机会理解波斯帝国的行政天才、宗教包容性以及其在古代世界留下的持久遗产,完全避开后期叙事中常见的“东方专制主义”的刻板印象,从而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宏大的帝国画卷。本书是研究古代中东政治地理、帝国治理模式及跨文化交流的必备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