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4
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本书由综合报告和七个分报告组成,课题组主要成员包括:黄益平、张宇燕、朱民、朱隽、张斌、管涛、徐忠(按报告顺序)。所有课题组成员均以个人身份参与研究。
1. 黄益平,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与国际金融。
2. 张宇燕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制度经济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3. 朱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4. 朱隽,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曾供职于国际清算银行,任经济学家。
5. 张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 “浦山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主要研究中国和全球宏观经济,重点关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人民币汇率等问题。
6. 管涛,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四十人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长期从事货币可兑换、国际收支、汇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问题的研究。
7. 徐忠,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孙冶方金融创新论文奖”获得者,长期从事政策制定、金融改革和金融研究工作。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金融对外开放是个综合议题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金融的对外开放政策应该是怎样的?作为改革和对外金融开放的重要话题,保持国际收支合理平衡的着力点是什么?
《2017?径山报告》给了我很大启发。分报告《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一个重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是,国际收支平衡已经由经常项目主导转变为跨境资本流动主导。我认为这个观点有数据支撑。比如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各自的差额及其占外汇储备资产的比例就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我们要意识到,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下,在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市场面前,无论是与哪个国家谈双边经贸合作,还是在国际场合谈多边全球经济失衡,谈全球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和对策,光讲贸易是不够的,必须要讲金融。
比如在谈及中美逆差时,我们常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不对我国出口高科技技术,如果美国放开管制,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决。这些说法没错,但也说明我们把话语的着力点还只是放在贸易问题上。实际上,美国和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贸易逆差问题。其实这里面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有金融问题,这和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有关。
报告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如果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与其整个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影响力不成比例的话,就会导致问题。现在美元、欧元、英镑,包括日元,它们在国际外汇交易和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很大。在债券市场,这四种货币合计占比约80%,而实际上这四个经济体的GDP总和仅占全球GDP总量的50%出头。
这些经济体想保持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得到铸币税的好处,但它们也要意识到这需要承受全球流动性的压力,它们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可避免要受到挑战。这几年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正是因为这些国家觉得自己的货币政策在应对国内经济周期问题(比如通胀或通缩、就业率问题等等)时有效性下降,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全球化带来了冲击。这个认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是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话语体系中取得上风。比如可以宣传说如果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这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优化全球国际储备货币结构、解决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是有帮助的。至于人民币真的成为储备货币、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之后,可能给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和影响,由于现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比例还很小,我们还不至于马上遇到刚才所说的那些国家遇到的问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话由多讲一讲。这是在逆全球化思潮下,金融对外改革开放这个综合议题中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钟伟
《2017?径山报告》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清晰地表达了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业遭受了一些挑战,包括:强烈的刺激政策带来的“三期叠加”副作用,中国影子银行的膨胀及其收缩,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和重回正轨,金融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创新浪潮,企业杠杆率高企和银行业不良率的反弹,利率市场化的平稳推进和汇率改革的艰难前行等。坚持对外开放还是强化金融管制?《2017?径山报告》给出清晰和坚定的声音。
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体系才更稳健。回顾历史,中国加入WTO之际,许多人对中国能否维持金融稳定表示担忧。事实证明,中国承受住了东亚危机的考验,并在随后的1998-2005年期间,在坚持开放的背景下,对本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金融体系从“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险境,走向了“焕发活力、注重创新、重塑监管”的康庄之路。这一转折在《2017?径山报告》朱隽司长执笔的部分,有了清晰解读。由此看,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以及中国从新常态到供给侧的转折,都需要我们意识到,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金融稳定之间并无本质冲突。不是关起门来更有利于金融稳定和发展,而是永远不要关上开放的大门。
开放的战略机遇期是否仍在?《2017?径山报告》开篇就注重了这个问题,但似乎没有深刻切入。中国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但其形式和内容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已从苏东剧变后的顺应式、参与式开放,转为在全球化有所退潮,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在西方有所抬头的尖峰时刻,提出包括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和主张的主动式、建设性对外开放新阶段。这是《2017?径山报告》首章开宗明义之处。中国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仍存,机遇有多大的时空?这既取决于西方,更取决于中国的坚持和主张。开放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中国创造的。
如何设计中国金融开放的路线图?这构成了《2017?径山报告》的主体内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报告执笔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年龄在约50岁、拥有20年以上金融政策研究、制定和执行经验的官员,以及少量学者。他们就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和市场、利率和汇率、监管和创新提出的分报告,都既在严格的学术逻辑框架内,又源自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思考和前瞻。同样地,参与《2017?径山报告》讨论的群体也很出色,这使得该报告并不是单纯的政策吹风或呼吁,而是包含大量如何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深化对内改革的政策诉求,也未回避对过去五年来金融领域一些现象的反思。这使得《2017?径山报告》能够衔接理论和操作,上得庙堂,接得地气。如果说要挑剔一些,也许报告可以增加由外资金融机构执笔的一些内容。中国金融体系给予了外资金融怎样的作为空间?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开放有什么感受和期待?这也许不应忽略。
如何平衡开放和创新,尤其是涌动的金融技术创新?事实上,新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通过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和数据大集中,强有力地重塑了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给金融创新注入活力。随着金融技术在移动支付、财富管理和小额信贷领域的迅猛发展,技术似乎注定要重塑金融。可惜《2017?径山报告》对此的讨论不多。但黄益平等多年来潜心于该领域,对中美金融技术有持续调研和比较。强化这部分内容,在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之外,注重行为监管;在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管两大传统监管核心之外,注重技术监管的重要意义,似乎也并不令人意外。但将金融技术融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仍殊为不易。
《2017?径山报告》为什么重要?这个报告是中国在构建自身的金融稳定发展机制时,如何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严肃思考。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在有深厚历史人文留存和现代创新实践的径山,该报告的问世,留给了金融从业人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更深入持久思考的一份记录。
逆全球化思潮下的金融对外开放是个综合议题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杨凯生
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们金融的对外开放政策应该是怎样的?作为改革和对外金融开放的重要话题,保持国际收支合理平衡的着力点是什么?
《2017?径山报告》给了我很大启发。分报告《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一个重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是,国际收支平衡已经由经常项目主导转变为跨境资本流动主导。我认为这个观点有数据支撑。比如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各自的差额及其占外汇储备资产的比例就可以佐证这一观点。
我们要意识到,在逆全球化的思潮下,在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市场面前,无论是与哪个国家谈双边经贸合作,还是在国际场合谈多边全球经济失衡,谈全球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和对策,光讲贸易是不够的,必须要讲金融。
比如在谈及中美逆差时,我们常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不对我国出口高科技技术,如果美国放开管制,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可以得到合理解决。这些说法没错,但也说明我们把话语的着力点还只是放在贸易问题上。实际上,美国和全球一百多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贸易逆差问题。其实这里面不仅是贸易问题,还有金融问题,这和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主导地位有关。
报告给我们的一个启发是,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如果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与其整个经济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影响力不成比例的话,就会导致问题。现在美元、欧元、英镑,包括日元,它们在国际外汇交易和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很大。在债券市场,这四种货币合计占比约80%,而实际上这四个经济体的GDP总和仅占全球GDP总量的50%出头。
这些经济体想保持自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得到铸币税的好处,但它们也要意识到这需要承受全球流动性的压力,它们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可避免要受到挑战。这几年逆全球化思潮兴起,正是因为这些国家觉得自己的货币政策在应对国内经济周期问题(比如通胀或通缩、就业率问题等等)时有效性下降,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全球化带来了冲击。这个认识在理论上是片面的,是站在他们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话语体系中取得上风。比如可以宣传说如果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进一步加强,这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优化全球国际储备货币结构、解决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问题是有帮助的。至于人民币真的成为储备货币、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之后,可能给我国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和影响,由于现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比例还很小,我们还不至于马上遇到刚才所说的那些国家遇到的问题。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话由多讲一讲。这是在逆全球化思潮下,金融对外改革开放这个综合议题中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钟伟
《2017?径山报告》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清晰地表达了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业遭受了一些挑战,包括:强烈的刺激政策带来的“三期叠加”副作用,中国影子银行的膨胀及其收缩,中国股市的异常波动和重回正轨,金融技术的长足发展和创新浪潮,企业杠杆率高企和银行业不良率的反弹,利率市场化的平稳推进和汇率改革的艰难前行等。坚持对外开放还是强化金融管制?《2017?径山报告》给出清晰和坚定的声音。
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体系才更稳健。回顾历史,中国加入WTO之际,许多人对中国能否维持金融稳定表示担忧。事实证明,中国承受住了东亚危机的考验,并在随后的1998-2005年期间,在坚持开放的背景下,对本国金融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金融体系从“背水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险境,走向了“焕发活力、注重创新、重塑监管”的康庄之路。这一转折在《2017?径山报告》朱隽司长执笔的部分,有了清晰解读。由此看,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金融动荡,以及中国从新常态到供给侧的转折,都需要我们意识到,对外开放和金融改革、金融稳定之间并无本质冲突。不是关起门来更有利于金融稳定和发展,而是永远不要关上开放的大门。
开放的战略机遇期是否仍在?《2017?径山报告》开篇就注重了这个问题,但似乎没有深刻切入。中国仍然处于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但其形式和内容都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已从苏东剧变后的顺应式、参与式开放,转为在全球化有所退潮,孤立主义和保守主义在西方有所抬头的尖峰时刻,提出包括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和主张的主动式、建设性对外开放新阶段。这是《2017?径山报告》首章开宗明义之处。中国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仍存,机遇有多大的时空?这既取决于西方,更取决于中国的坚持和主张。开放的机遇很大程度上已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中国创造的。
如何设计中国金融开放的路线图?这构成了《2017?径山报告》的主体内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报告执笔人几乎清一色都是年龄在约50岁、拥有20年以上金融政策研究、制定和执行经验的官员,以及少量学者。他们就货币政策、金融机构和市场、利率和汇率、监管和创新提出的分报告,都既在严格的学术逻辑框架内,又源自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思考和前瞻。同样地,参与《2017?径山报告》讨论的群体也很出色,这使得该报告并不是单纯的政策吹风或呼吁,而是包含大量如何在对外开放前提下深化对内改革的政策诉求,也未回避对过去五年来金融领域一些现象的反思。这使得《2017?径山报告》能够衔接理论和操作,上得庙堂,接得地气。如果说要挑剔一些,也许报告可以增加由外资金融机构执笔的一些内容。中国金融体系给予了外资金融怎样的作为空间?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开放有什么感受和期待?这也许不应忽略。
如何平衡开放和创新,尤其是涌动的金融技术创新?事实上,新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通过建立核心业务系统和数据大集中,强有力地重塑了中国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给金融创新注入活力。随着金融技术在移动支付、财富管理和小额信贷领域的迅猛发展,技术似乎注定要重塑金融。可惜《2017?径山报告》对此的讨论不多。但黄益平等多年来潜心于该领域,对中美金融技术有持续调研和比较。强化这部分内容,在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之外,注重行为监管;在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管两大传统监管核心之外,注重技术监管的重要意义,似乎也并不令人意外。但将金融技术融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仍殊为不易。
《2017?径山报告》为什么重要?这个报告是中国在构建自身的金融稳定发展机制时,如何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严肃思考。习近平同志指出,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在有深厚历史人文留存和现代创新实践的径山,该报告的问世,留给了金融从业人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更深入持久思考的一份记录。
序言? 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目标模式和路径 / 余永定
前言? 积极、稳健地推进中国金融开放 / 黄益平
综合报告
积极、稳健地开放中国金融业
贯穿 40 年的金融开放 ●
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
政策理念应该与时俱进 ●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助开放 ●
分报告:
第一章
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
从和平维度看国际战略环境 ●
从发展维度看国际战略环境 ●
从治理维度看国际战略环境 ●
中国营造未来国际环境的策略选择 ●
第二章
世界视野的中国金融发展
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国际地位与未来转型方向 ●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国际比较 ●
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提升 ●
第三章
进一步扩大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
扩大金融业开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我国金融业开放取得的进展 ●
我国金融业开放进程中仍存在问题 ●
关于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下一步建议 ●
第四章
走向浮动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历程与现状 ●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面临的挑战 ●
走向浮动汇率 ●
第五章
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逐渐加大 ●
国际社会对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立场趋于软化 ●
近年来中国的对外金融开放呈现波浪式前进 ●
构建双支柱的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框架 ●
第六章
以对外开放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
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 ●
主要金融子市场对外开放进展及评估 ●
推进金融市场更高层次的开放 ●
第七章
构建中国对外投融资合作框架
我国对外投融资合作现状评估 ●
开展对外投融资合作应秉承的理念 ●
抓住当前战略契机, 构建我国对外投融资框架 ●
附录 1 问答与讨论 ●
附录 2 专家评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很好的一本书,让人理清思路
评分挺好的,一直信赖京东自营!
评分好,不错,非常好的书。
评分又快又好,支持京东!
评分对当下金融开放有前沿性的研究。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让人理清思路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今天开始看了,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对当下金融开放有前沿性的研究。
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