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西藏通史(元代卷)》共850余万字,分为早期、吐蕃、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当代共8卷13册,是目前国内、也是国际藏学界全面系统展现西藏历史研究的重要著作。
巨著《西藏通史(元代卷)》,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正式启动于2002年,经过近百位藏学家和各领域专家学者的研究撰写,历时14年,于2016年底正式完成了全部的研究和编写任务,是首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元朝建立前蒙古对西藏的经营
第一节 蒙古汗国的建立与蒙藏早期交往
一、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部落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
三、蒙藏交往的开端
四、西夏成为北方草原和藏区交往的桥梁
五、成吉思汗灭亡西夏时和藏区的交往
第二节 窝阔台时期蒙古对西藏的经营
一、多达率兵进藏
二、杰拉康之战
三、京俄扎巴迥乃与蒙古军的关系
第三节 萨迦班智达赴凉州
一、阔端派人召请萨迦班智达
二、萨迦班智达接受召请的思想基础
三、萨迦班智达赴凉州
四、阔端对西藏的政策
五、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及萨迦权势的建立
第四节 萨迦班智达在阔端王廷
一、对阔端传教及成果
二、幻化寺的兴建
三、萨迦班智达与阔端在凉州去世
四、八思巴继任萨迦派教主
五、恰那多吉与阔端孙女的婚姻
第五节 蒙哥汗即位对西藏的影响
一、阔端失去对西藏的控制权
二、蒙哥汗下令在西藏括户
三、蒙哥汗将西藏分封给诸王
四、蒙哥汗分封的影响
第六节 蒙哥汗攻宋与西藏
一、忽必烈奉命南征
二、忽必烈与八思巴在六盘山会见
三、忽必烈与八思巴的早期关系
四、忽必烈和噶玛拔希的会见
五、蒙哥汗对噶玛拔希的封赏
第七节 忽必烈与八思巴的交往
一、八思巴到五台山朝礼
二、八思巴在忽必烈营帐
三、八思巴参加释道辩论
第二章 元朝初期对西藏的政策
第一节 重用八思巴和扶植萨迦派
一、八思巴受封国师
二、协助建立西藏和其他藏区的驿站
三、八思巴受命返藏
四、八思巴领总制院事
第二节 西藏地方萨迦政权的建立
一、拉德和米德的划分
二、划分万户和千户
……
下编
精彩书摘
《西藏通史(元代卷)》: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中国历史经过宋、辽、金、西夏等数个政权相互对峙的几个世纪纷争,进入了一个大转折的时期。在契丹族的辽朝和女真族的金朝在北方兴起之后,一个新的力量从北方走上中国历史舞台,这就是蒙古族在北方草原上兴起并建立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在统一北方草原之后,迅速向西、向南扩张,从而走上了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道路。西藏地区在中国历史这一大的转变中,先是和蒙古汗国发生联系,并由此融人到建立元朝的历史洪流中。
几千年来,蒙古草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在公元5世纪以前就居住着不止一个民族,如古代史籍记载的獯鬻(荤粥)、鬼方、猃狁、北狄都是很古老的北方民族。历史上有许多民族和游牧部落进出蒙古草原,这些民族和部落从语言系属来讲,主要分属阿尔泰语系中的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人种则较为复杂。从战国时代(公元前4-3世纪)开始,匈奴和东胡的名称就出现了。秦、汉两朝,匈奴是这一地区的主要民族,也是最强大的民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中被称作“五胡”的匈奴、鲜卑、氐、羌、羯活跃于中原地区,建立过大小不等的许多政权。“五胡”中的鲜卑族实力最大,鲜卑是东胡的支系之一,匈奴亡后,成为北方最强盛的一个民族。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北方先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以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及后之北齐、北周。后来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北周政权后隋,然后消灭南方的陈朝,统一了全国。隋唐时期,在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突厥和回纥,突厥后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回纥后来从蒙古高原西迁到今新疆等地。根据《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的记载,突厥和回纥都与吐蕃王朝建立过密切的关系。①经五代到宋朝,在北方草原的广大地区,先后又有契丹、女真兴起。契丹建立辽朝,‘与北宋长期对峙,女真族兴起,其后灭院,又攻入宋京汴梁,灭亡北宋,与南迁到江南的南宋长期鼎立。虽然在几个世纪中不断有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南下并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逐渐转向农耕,但是在北方草原上又有新的以畜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出现,这些民族最后在公元13世纪初叶,由成吉思汗统一起来,形成强大的蒙古民族。
关于蒙古族的族源,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东胡说、突厥说、匈奴说、北狄说、吐蕃说等。②按照中国史学界多数学者的看法,蒙古最早出自东胡,与乌桓、’鲜卑等民族有亲缘关系,而和蒙古族源有直接关系的一个古代北方民族是室韦。早在北魏时代就有关于室韦的记载,当时室韦从嫩江直到黑龙江以北都有分布,分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和大室韦等五部。其中大室韦的一部在唐代被称为“蒙兀室韦”③,这一支室韦分布于今黑龙江上游的额尔古纳河流域。到公元12世纪时,蒙兀室韦已经由东向西移动到克鲁伦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带,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中部和西北部。当然,在当时北方广大草原上并不止于蒙兀室韦一支,还有其他一些部族与蒙兀室韦共同生息繁衍,其中主要有塔塔儿部、客列亦惕部、乃蛮部、蔑儿乞惕部、斡亦剌惕部、札剌亦儿部等。在唐末和宋、辽、金时,泛称这些部族为“鞑靼”,辽、金两朝又将其称之为“阻}、”。藏文历史文献中从元朝开始对蒙古族的称法有二:一是“霍尔”,这是自吐蕃时期起古代藏族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在敦煌的吐蕃藏文写卷中即已出现,有的学者认为“霍尔”即来源于汉文的“胡”;一是“索波”,很可能是《辽史》记载的鞑靼的一部分部落的名称“阻卜”一词的藏语音译,据学者考证,“阻卜”的原意为“草原游牧民”“草原游牧部落”,“本为蒙古大草原上室韦系蒙古语族游牧民之自称,转而成为契丹人对蒙古大草原上最初尚无部落专名或其部落专名不为契丹人熟知的室韦系诸游牧部落的泛称。”①蒙古部落的自称“蒙古”,在汉文史籍中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中记载的“蒙兀室韦”中的“蒙兀”就是蒙古(Mongqol)的唐代音译。
据蒙古人传说,蒙古部先世,原居住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山野森林中,从事于狩猎生活。从有关记载考察,约在公元8世纪后蒙古人离开额尔古纳河山林走向游牧生活,其特点是逐水草而居,在一定的范围内实行轮牧,没有专门的农业人口。据说他们都根源于孛儿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这两个人(有的认为是两个部落)。在离开山林后,便驻居于斡难河(鄂嫩河)上源的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带,经过将近400年蕃衍出众多氏族和部落。这些氏族和部落,按其血亲关系,分成两大支: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勤)蒙古,尼伦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合称为合木黑蒙古,意谓全体蒙古人,成吉思汗是在这两大支系的基础上建立蒙古汗国并进而统一蒙古高原的。
蒙古各氏族原是由血亲关系结合而成的氏族集团,既无“君长”,亦不相统属。至10世纪末辽朝时,蒙古“乞牙惕尼伦”氏族中出现一个首领海都,使各氏族结合成一部落,并开始产生正式首领。12世纪中期,蒙古乞牙惕氏族首领俺巴孩继位后不久为金朝所杀,各部落通过召开部落会议,又拥立忽图剌合罕为首领,向金朝进行报复。④忽图剌合罕去世后,由他的侄子也速该把阿秃儿统治。也速该由于作战勇敢,曾多次与金朝和其他蒙古部落包括塔塔儿部落进行战争,名声很高。在也速该统治时期,蒙古部实际上已从一个弱小部落发展成为蒙古高原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了。正当蒙古部兴起之际,在蒙古高原从事游牧和狩猎的札剌亦儿、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汪古以及斡亦剌惕等各部落势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些部落,与蒙古部有的语言相近、习俗相类,有的有亲缘关系,有的则没有亲缘关系;有的已产生国家政权机构;有的则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阶段。这些草原游牧部落有时通过结盟联合起来,有时又互相攻伐,关系很不稳定。
……
前言/序言
《西藏通史·元代卷》的时段划分,依照中国历代王朝分期,同时又结合了西藏地方历史自身的特点。在《西藏通史·宋代卷》部分,既叙述了北宋建立的960年以前的一些内容,又没有包括元朝建立前即1239年蒙古汗国的势力进入西藏以后几十年的历史。因此,《西藏通史·元代卷》所要展示的,是以1239年蒙古汗国对西藏的经营开始,中经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建年号中统,再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将“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直至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间的西藏地方的发展历史。1239年坐镇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蒙古汗国王子阔端派遣多答率兵进入西藏。在了解西藏当时没有能够统治大片地域的世俗政权而是由一些佛教教派和家族形成掌控一方的地方政教势力的实际情况后,阔端决定邀请西藏的佛教首领人物来凉州会商,1247年应邀前来凉州的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阔端会谈,商讨西藏归人蒙古汗国事宜。经过长期分裂割据的西藏地方从此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下,为元朝经营西藏奠定了基础。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任命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晋封帝师),统领全国佛教兼管吐蕃地区事务。元朝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区划、清查户口、设立驿站、驻扎军队、征兵征税、审理案件,实施有效管理。元朝中央设有总制院(后改宣政院)管理包括西藏地区在内的三个藏族地区的宣慰使司的事务。
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西藏地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行政管辖层面纳入到王朝的统一体系之中。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继吐蕃王朝之后出现了第二次高潮。元朝的大一统带来了西藏地方政治局势的安定,驿站的建立提供了交通上的便利,方便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人员往来、经济联系和宗教文化交流,西藏地方萨迦政权的崇高地位和萨迦派的巨大影响,展现着元代西藏地方所取得的政治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元代中期以后,利用萨迦内讧加剧的时机,帕竹万户长绛曲坚赞经过长期准备和激烈争夺,在1354年(顺帝至正十四年)终于攻占萨迦,据有了乌思藏地区,建地方政权于内邬栋(今西藏乃东),开始了帕木竹巴管理西藏时期。1357年(顺帝至正十七年)元顺帝应绛曲坚赞之请求,派宣政院官员封其为大司徒,并赐印信,使之获得合法权力。绛曲坚赞在其领地内设置了十三宗,元代以来乌思藏的宗谿制度由此确定。绛曲坚赞还颁布了《十五法典》,总结萨迦派经验教训,改善管理体制。在绛曲坚赞去世之后不久,元朝西藏地方的历史也随着中央王朝的更迭宣告终结。
《西藏通史·元代卷》总共16章,前5章叙述元代吐蕃历史发展脉络,内容包括:元朝建立前蒙古对西藏的经营、元朝初期对西藏的政策、萨迦政权的动荡、达尼钦波桑波贝及其诸子掌权、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第6-8章叙述元朝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元朝管理西藏的职官制度和元代西藏的各万户府。后面各章专题叙述元代西藏的军事与法律、社会经济、社会生活与健身养生、元代西藏的藏传佛教、史学、美术以及藏传佛教及其艺术东传与多民族文化融合。
元代是西藏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元代形成的西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的格局,以及西藏和中央王朝的关系对后世影响甚钜,因此元代西藏地方的历史历来受到民族史学界的特别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元史学界和藏学界的许多学者在韩儒林、蔡美彪、亦邻真、陈得芝、东噶·洛桑赤列、邓锐龄、王尧、恰白·次旦平措等先生的带动下,对元代西藏地方的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是作为一部全面展现元代西藏地方历史面貌的通史,依然存在着薄弱点乃至空白点,留给多卷本的《西藏通史》的《西藏通史·元代卷》的困难和需要探讨的问题仍然很多。我们在这次编写《西藏通史·元代卷》的过程中,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呈现给读者一部比较全面的介绍元代西藏地方历史的著作。
西藏通史(元代卷)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