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陆军沿革史

国民革命军陆军沿革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宝明 著
图书标签:
  • 国民革命军
  • 陆军
  • 军事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军事沿革
  • 历史
  • 战争
  • 军队
  • 民国史
  • 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6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038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0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逐一考查国民革命军陆军(1925-1950年)各部队的历史沿革,涉及国军“军”级番号160余个,“师”级番号510余个,“独立旅”番号110余个。 沿革史内容包括:历史渊源、派系属性及变更、建制变化、番号变换、统辖和隶属关系、参与战役、驻防变动、主官任免、最终去向、存续时间等。 追溯各部队历史渊源,界定其派系属性,大的派系划分为15个之多,多数派系又可细化为若干小的派系。研判派系属性变更的时间。 关注各“师”与各“军”之间复杂的统辖与隶属关系。逐一考查各“师”调入、拨出、暂隶各“军”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梳理各“军”所辖部队的变更情况。 梳理各部队驻防地点的重大调整。重点关注跨省调防、作战的时间、背景,勾勒各部队的运动轨迹。 考察各部队裁减、合并、撤销、更改番号等情况。厘清每支部队使用不同番号的时间段,探究每支部队的最终去向。 分析各部队在历次重要战役中的损失、补充、重建等情况。 考证军事主官的任免时间与及离职原因。区分军事主官属于正常调离,抑或阵亡、病亡、自戕、失踪、被俘、起义、投诚等特殊情况。

作者简介

李宝明,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出版著作:《“国家化”名义下的“私属化”——蒋介石对国民革命军的控制研究》(2010年)

目录

说明
国民革命军陆军简史
卷一 1925-1950年各军(含1946-1949年各整编师)
第1军(整编第1师)
整编第2师(见第23军)
第2军(整编第9师)
整编第3师(见第10军)
第3军(整编第6师)
第4军(整编第4师)
第5军(整编第5师)
整编第6师(见第3军)
第6军
第7军(整编第7师)
第8军(整编第8师,另见第39军)
整编第9师(见第2军)
第9军(整编荣誉第1师)
整编第10师(见第14军)
第10军(整编第3师)
整编第11师(见第18军)
第11军(整编第18师)
第12军(整编第12师)
整编第13师(见第69军)
第13军
第14军(整编第10师)
第15军(整编第15师)
第16军
第17军(整编第17师)
整编第18师(见第11军)
第18军(整编第11师)
第19军
第20军(整编第20师)
第21军(整编第21师)
第22军
整编第23师(见第91军)
第23军(整编第2师)
第24军(整编第24师)
第25军(整编第25师)
第26军(整编第26师)
第27军(整编第27师)
第28军(整编第28师)
第29军
第30军(整编第30师)
整编第31师(见第45军)
第31军
第32军(整编第32师)
第33军
第34军
整编第35师(见第50、第54军)
第35军
第36军(整编第36师)
第37军
第38军(整编第38师)
整编第39师(见第95军)
第39军
第40军(整编第40师)
第41军(整编第41师)
第42军(整编第42师)
第43军
第44军(整编第44师)
……

卷二 1928-1950年各师(含1946——1949年各整编旅、独立旅)
卷三 1928-1945年各独立旅
附录:各军事派系简介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烽火淬炼:一支军队的百年征程》 一、 溯源与萌芽(1911-1924) 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响彻云霄,宣告了帝制的终结,也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一支崭新的军事力量应运而生,它承载着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共和的使命,其前身可追溯至辛亥革命前后各地的起义武装和新军。这些初步整合的力量,虽然装备简陋、训练不齐,但却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成为中国走向共和的坚实基石。 这一时期,中国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一支能够统一全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强大武装力量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军旅,他们经历了从地方武装到统一整编的艰难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战争中成长。这一阶段,尽管还未形成统一的番号和严密的组织,但革命的火种已经点燃,为日后一支强大军队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人员基础。 二、 整编与北伐(1924-1928) 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黄埔军校应运而生。这所军校不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军事指挥人才,更重要的是,它铸就了一支具有铁的纪律、坚定革命信念的现代化军队的雏形。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成为了后来国民革命军的中坚力量,他们以“亲爱精诚”的校训为指引,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口号为激励,踏上了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征程。 1926年,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并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这支军队,在数量和装备上可能尚不能与一些老牌军阀的部队相比,但其强大的凝聚力、高昂的士气以及清晰的革命目标,使其在战场上势如破竹。从广东出发,一路向北,先后消灭了陈炯明、孙传芳、吴佩孚等割据军阀的军队,基本统一了中国。北伐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确立了这支军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核心地位。 在此期间,军队的组织结构、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和改进。参谋制度、军衔制度、兵役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学习借鉴了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和作战经验。同时,政治工作也得到重视,强调军队的政治属性和革命化方向。 三、 浴血抗战(1931-1945)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华战争的阴影笼罩神州大地。虽然国民政府在初期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但面对民族危亡,早已有人在奋起反抗。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肩负起抵御外侮的重任,与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 在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中,国民革命军经历了无数次大小战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从淞沪会战的英勇阻击,到南京保卫战的悲壮守卫;从台儿庄战役的转败为胜,到长沙会战的浴血奋战,每一个战场都留下了将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正面战场上的国民革命军,以其顽强的意志和牺牲精神,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消耗了其有生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与此同时,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使得国民革命军的战术和战略也面临着调整。在“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指导下,军队在防御作战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后勤补给的艰难、武器装备的劣势,都无法阻挡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军队的组织体系、作战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许多将领也在这场战争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 四、 转型与挑战(1945-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曙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国内政治格局的剧变。1945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国民革命军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在争取和平建国的努力失败后,国内战争爆发。 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国民革命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虽然在数量和装备上占据优势,但由于战略失误、内部腐败以及民众支持度的下降,导致其节节败退。在这一时期,军队内部的整编、训练和思想工作都在进行,但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许多官兵经历了从辉煌到失落的巨大落差。 这一阶段的国民革命军,其战略战术、指挥体系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与人民解放军的较量中,既有顽强的抵抗,也有战略上的失误。这场战争的结局,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标志着国民革命军在中国大陆的军事统治的终结。 五、 传承与演变(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国民革命军作为一支曾经在中国政治和军事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力量,其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其在中国大陆的军事存在已经终结,但其孕育的军事思想、人才以及在某些方面的军事传统,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以不同的形式得以传承和演变。 在台湾,国民党政权得以延续,其军队的建制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国民革命军的某些特征。而在大陆,虽然国民革命军的番号消失,但其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牺牲精神,以及在中国近代化军事建设方面所做的早期探索,仍然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反思。 结语 《烽火淬炼:一支军队的百年征程》并非仅仅记录了一支军队的番号更迭和战役胜负,它更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理想,到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壮烈,再到内战的残酷与历史的变迁,这支军队的足迹,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它的辉煌与失落,它的荣耀与教训,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成为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历史篇章。这部作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展现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里,一群中国军人所经历的奋斗、牺牲与蜕变,为我们理解中国的过去,洞察中国的现在,思考中国的未来,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初看这本书的书名,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式的编年史,但读进去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作者的文笔中流淌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它不是那种矫揉造作的煽情,而是一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强大气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关于后勤保障、军工产业起步的章节所吸引。一个军队的强大,绝不仅仅依赖于前线的英勇厮杀,更在于其后方稳固的支撑体系。书中对这些“幕后英雄”的描绘,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军队沿革”的理解边界。它教会我,任何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根基都在于其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这种对全局的把握和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史范畴,它是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与权力重构的侧面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简直像一部精心剪辑的纪录片,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进行特写,而在过渡时期则采用更宏观的俯瞰视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关键人物的决策过程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公允。没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地脸谱化,而是试图还原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与权衡。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和客观性大大增强。那些关于军校教育体系的构建、兵源选拔与训练制度的革新等细节,无不体现出作者在资料挖掘上的深度。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期军营里特有的硝烟味与汗水味,感受到那种从无到有、从草莽到正规的蜕变是如何用无数的汗水和牺牲堆砌而成的。它不只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探寻一种精神内核的形成过程。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在时间轴上设置了几个关键的“聚焦点”,对国民革命军发展历程中那些里程碑式的事件进行深度剖析。通过这种对比和递进,历史的脉络变得异常清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地域军阀与革命军融合过程的分析,那种跨越地域和派系的整合工作,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作者在处理这些敏感的历史交叉点时,展现了极高的史学素养和审慎的态度,既尊重了历史事实,又使得叙事逻辑完整。读完合上书本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立体、完整、充满生命力的军事建构过程,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军队现代化的艰难探索之路。

评分

这部厚重的史书,一翻开就扑面而来一股历史的尘埃感,仿佛能透过泛黄的纸页,看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条理,将国民革命军从萌芽到成长的复杂历程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对各个阶段的军事思想演变和组织架构调整的论述,深入浅出,即便对军事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军队建设的艰辛与不易。那些鲜活的战例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战果罗列,更融入了对当时政治、社会背景的深刻洞察,使得每一次军事行动的背后逻辑都显得清晰可辨。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位亲历者,用沉稳的语调娓娓道来,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在那样一个分裂而又渴望统一的时代,这支军队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求存,并最终塑造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面貌。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与集体使命感的交织,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在巨大历史惯性中寻求突破的努力与挫折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冰冷的历史数据和指令转化为鲜活的、具有时代烙印的群体记忆。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军事改革方案的论述,详实地记录了从提出到推行过程中遇到的来自内部的阻力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每一次变革的背后,都付出了巨大的政治成本和社会代价。我读到那些关于编制调整和番号更迭时,深切体会到这不仅是纸面上的改动,更是对无数士兵命运的深刻影响。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坦诚书写,使得该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让人在了解历史的进程之余,也对那个时代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多了一份理解与敬意。

评分

很出色的学术著作,见地独到深刻,分析严谨有启发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布面精装,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

hao

评分

比李博士的上一本军队国家化好!比知兵堂的资料详细!也比曹剑浪大校的少了些许意识形态的框框。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布面精装,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

很出色的学术著作,见地独到深刻,分析严谨有启发

评分

很出色的学术著作,见地独到深刻,分析严谨有启发

评分

很不错的书,京东促销,价格很合适。

评分

比李博士的上一本军队国家化好!比知兵堂的资料详细!也比曹剑浪大校的少了些许意识形态的框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