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民經濟學(第三版)》第一闆塊即第一篇,旨在強化國民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以係統論為基礎,綜閤運用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生態學、管理學、控製論、信息論等多學科的知識,力求對復雜的國民經濟活動進行條分縷析,厘清脈絡,把握其特質、功能、結構、運行機製及其外部環境,這是研究國民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和基本齣發點;第二闆塊即第二篇,研究國民經濟的運動過程,研究國民經濟若乾總量的變動及其相互關係,剖析在運動過程中供給與需求、總量與結構、投資與消費、速度與質量、效率與公平、穩定與震蕩等諸多矛盾此消彼長的來龍去脈及化解途徑,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穩定地運行;第三闆塊即第三篇,對國民經濟的管理進行研究,這也是這《國民經濟學(第三版)》的一個重要特點。這裏所說的“國民經濟管理”既包括宏觀調控,又包括微觀規製,這在以往的教科書中是沒有的。國民經濟管理作為一個係統,其子係統是按管理邏輯順序組成的,即目標一決策一實施一監測一調控一規製一綜閤評價。需要特彆指齣的是,之所以要對國民經濟進行管理,是為瞭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同時也是為瞭有力促進我國經濟體製模式和發展模式的快速轉型,因而必須正確認識政府管理職能的有限性,力求實現“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的閤理結閤。
作者簡介
遼寜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男,漢族,1954年12月齣生,遼寜瀋陽人,經濟學博士。現為遼寜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閤作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一節 國民經濟學的建立與發展
第二節 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國民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國民經濟係統
第一章 國民經濟係統概論
第一節 國民經濟係統的構成
第二節 國民經濟係統的性質
第三節 國民經濟係統的功能與運行機製
第二章 國民經濟係統結構
第一節 産業結構
第二節 區域結構
第三節 城鄉結構
第三章 國民經濟係統環境
第一節 經濟、社會、人口、資源與環境總體協調的必要性
第二節 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係統的協調關係
第三節 國民經濟係統與國際經濟環境
第二篇 國民經濟運行
第四章 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分析
第一節 社會總産齣與總供給
第二節 社會總需求及其形成
第三節 社會總供求的平衡與波動
第五章 國民經濟運行的需求動力與需求管理
第一節 投資需求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二節 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三節 淨齣口需求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四節 國民經濟需求管理
第六章 國民經濟運行的供給推力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一節 勞動力供給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二節 資本積纍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三節 土地等自然資源供給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四節 技術進步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五節 製度供給與國民經濟運行
第六節 國民經濟供給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七章 國民經濟運行的周期波動
第一節 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周期波動
第二節 周期波動的形成原因及傳導機製
第三節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三篇 迴民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
第八章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
第一節 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的內涵、特徵與功能
……
第四篇 迴民經濟管理
前言/序言
本書為國民經濟學學科全國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二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國傢精品教材。自2008年齣版第一版、2010年修訂齣版第二版以來曆經10年,得到國內同行專傢的較高評價,被許多高校作為國民經濟學專業指定教材,有的學校還將其作為國民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入學考試和學習的指定用書。作為全國第一套《國民經濟學係列叢書》中的一部,2011年被國傢新聞齣版總署列為“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物齣版規劃項目。同時,還先後被評為“十二五”省級規劃教材、遼寜省教學成果一等奬。
教材建設推動瞭學科建設。作為全國最早設置的專業之一(1952年)、在全國最早將“國民經濟計劃”改為“國民經濟管理”(1986年)的專業和全國第三個本學科博士點(1990年),遼寜大學國民經濟學學科2002年、2007年連續兩屆被評為國傢重點學科,與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共列全國前三。多年來,連續創造瞭本學科16個“全國第一”:編寫齣版瞭全國第一本《國民經濟計劃方法》(1982年),全國第一本《國民經濟管理學》(1982年),全國第一部《社會主義宏觀效益概論》(1984年),全國第一部經濟計劃乾部培訓教材《社會主義經濟調節概論》(1986年),全國高校第一部《社會主義宏觀經濟學》(1989年),全國第一套《國民經濟學係列叢書》(2005年)並成為被國傢新聞齣版總署列入“十二五”國傢重點齣版物的全國本學科第一套係列叢書(2011年),全國第一部連續兩批(“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全國第一部本學科國傢精品教材《國民經濟學》(2009年),全國第一部本學科辭典《國民經濟學辭典》(2014年);獲得本學科第一個國傢級教學成果奬“麵嚮21世紀國民經濟管理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係改革研究”(2001年),全國第一個本學科全國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009年),全國第一個本學科“本科教學工程”地方高校本科專業綜閤改革試點(2011年);成為全國人文社科第一批“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設崗單位,獲批全國本學科第一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4年),全國新一輪“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第一位本學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1年),建成全國第一個由兩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領銜、連續兩屆同時具有本學科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人纔培養層次齊全的國傢重點學科。
本書第二版齣版以來,形勢發生瞭很大變化,特彆是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和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十三五”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經濟發展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等重大問題,對國民經濟學教材建設和學科建設提齣瞭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經過充分吸收國內有關專傢的建議和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廣泛徵求國內用書單位和校內教師、學生的意見,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決定修訂齣版第三版,以適應新時期新變化的需要。
與前兩版相比,第三版的調整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麵:
第一,在研究對象上,對“國民經濟係統”運動及其規律性做瞭進一步的闡述。關於國民經濟學學科性質的討論焦點在於研究對象的分析,本書前兩版對此進行瞭分析,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在此基礎上,本書第三版第一章明確提齣,從世界來看我國的國民經濟學是最具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科,雖然這一學科從名字上看有些國外色彩,但實際上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其學科淵源與其從國外去尋找莫不如從自身挖掘,其學科邊界、研究對象與其同其他學科去比較、界定,莫不如靠自己的努力和創新。如果國民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能夠充分體現“中國特色”,用規範的經濟學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國民經濟學學科理所當然地會成為“世界一流學科”。
第二,在體係結構上,在前兩版“三篇結構”的基礎上調整為“四篇結構”,將“國民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單獨作為一篇設置,將原來的第九章擴大為“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國民經濟規劃”兩章,並新增“十三五”規劃的有關戰略和規劃指標,以更加凸顯“國民經濟學”的特點,也更符閤當今時代已進入戰略管理時代的要求。
第三,在內容上,增加瞭“四個全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些新內容。如在“國民經濟係統環境”分析中,增加瞭“五大發展理念”與“四種生産的協調”,將“國民經濟運行的需求動力”改為“國民經濟運行的需求動力與需求管理”,將“國民經濟運行的供給推力”改為“國民經濟運行的供給推力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相應增加瞭新的內容;同時新增加瞭“國民經濟預期管理”和“國民經濟資産管理”兩章。這樣,由第二版的十二章增加為現在的十五章。
遠航者的指南:一部宏大敘事的經濟史詩 書名:《文明的脈絡:從古老商業到現代金融的演進》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艾倫·馬爾剋斯] 版次:第一版 --- 導言:看不見的推手與可見的變遷 人類文明的進程,從來都不是由孤立的事件串聯而成,而是一部由資源分配、價值交換和財富積纍所驅動的宏大史詩。本書《文明的脈絡》旨在超越單純的經濟學理論框架,深入探究驅動曆史齒輪運轉的經濟活動本體及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形態演變。我們不滿足於對供需麯綫的描摹,而是力求揭示那些塑造瞭帝國興衰、文化衝突乃至技術飛躍的深層經濟邏輯。 本書的敘事結構清晰,采取瞭時間與主題雙重交叉的分析路徑,引導讀者穿越數韆年的時間長河,觀察經濟思想如何從樸素的交換實踐中萌芽,最終演化為支撐現代社會的復雜體係。 第一編:基石的奠定——古代與中世紀的經濟地理學(約500字) 本篇聚焦於人類社會早期,經濟活動如何與自然環境及早期政治結構深度綁定。 第一章:榖物與權力的平衡——早期農業文明的經濟基礎。 探討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的灌溉農業如何催生瞭早期的剩餘産品和階級分化。重點分析瞭土地所有權在早期國傢形成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稅收和勞役如何成為最早的宏觀調控工具。我們深入剖析瞭蘇美爾的泥闆記錄,揭示瞭早期信貸和債務的雛形。 第二章:地中海的航綫與貿易的黎明。 重點分析腓尼基人、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在連接區域經濟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首次將貿易路綫視為一種“無形的資本網絡”,探討瞭標準化貨幣(如裏拉和第納爾)的齣現如何降低瞭交易成本,促進瞭大規模商業的萌芽。羅馬的糧食進口體係,不僅僅是後勤問題,更是其政治穩定的經濟命脈。 第三章:中世紀的莊園與行會:局部經濟的固化與鬆動。 考察封建製度下,莊園經濟的自給自足特性如何抑製瞭大規模流通。隨後,我們將筆觸轉嚮城市復興,詳細分析行會製度對生産質量、技術傳播和勞動力市場的雙重影響——它既是早期質量控製的典範,也是阻礙工業化萌芽的結構性壁壘。對十字軍東徵的經濟動機分析,也超越瞭宗教錶象,深入到東西方商品與資本的交換需求。 第二編:轉摺與重塑——重商主義與大航海時代的財富競賽(約500字) 本篇著眼於15世紀至18世紀,全球經濟格局從區域性轉嚮世界性的關鍵變革期。 第四章:黃金的磁力與地理大發現的經濟邏輯。 本章認為,大航海時代的驅動力並非單純的探險精神,而是對稀缺貴金屬(尤其是白銀)的迫切需求。詳細描述瞭美洲白銀流入歐洲後引發的“價格革命”,及其對傳統土地貴族階層財富的侵蝕。 第五章:重商主義的辯證法:國傢財富的積纍與限製。 深入剖析瞭16、17世紀歐洲各國(尤其是英格蘭和法國)推行的重商主義政策的內在矛盾性。分析瞭關稅壁壘、殖民地壟斷以及鼓勵齣口、限製進口的政策如何服務於國傢財富的“絕對量增加”,而非效率的提升。同時,對東印度公司的運作機製進行瞭細緻的案例研究,揭示瞭國傢特許壟斷資本的早期形態。 第六章:資本的早期聚集與近代銀行體係的誕生。 關注意大利城邦和尼德蘭地區金融工具的創新。本書詳細解析瞭復式記賬法的普及、票據兌換的發展,以及近代國傢銀行(如英格蘭銀行)的建立,如何為未來的工業革命提供瞭必需的信貸基礎設施和穩定的政府融資渠道。 第三編:範式革命——古典理論的誕生與工業化浪潮(約500字) 本篇進入現代經濟思想的形成期,探討瞭生産力的大爆發如何催生瞭全新的理論分析工具。 第七章: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勞動價值論的最初形態。 本章摒棄瞭對《國富論》的泛泛而談,聚焦於斯密如何通過對專業化分工的觀察,係統性地構建起一個基於自由交換的自然秩序模型。分析瞭其理論對於打破舊有行會與重商主義壁壘的解放作用。 第八章:古典經濟學的深化與挑戰者——從李嘉圖到馬爾薩斯。 探討瞭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如何從理論上為自由貿易提供瞭不可辯駁的邏輯基礎。同時,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進行辯證性解讀,將其視為對資源約束的早期、且具有深刻警示意義的經濟預言。 第九章:工業革命的物質基礎與社會成本。 本章通過對蒸汽機、煤炭和棉花貿易的考察,量化瞭工業化初期生産力的幾何級增長。但同時,本書也著重分析瞭城市化進程中工人階級的形成、貧富差距的擴大,以及早期工會運動的經濟訴求,強調瞭生産模式的劇變對社會結構的深刻撕裂。 --- 結語:曆史的啓示與未來的迴響 《文明的脈絡》最終旨在提供一個連貫的視角:經濟活動不是抽象的公式,而是人類在特定時空下為求生存、發展和組織權力而采取的集體行動。從泥闆上的債務記錄,到跨洋的白銀流動,再到工廠的轟鳴聲,我們所見的經濟變遷,始終是人類對資源有限性這一永恒挑戰的迴應。理解這些曆史脈絡,對於我們審視當今世界的金融結構、全球化挑戰和財富分配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藉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