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精神分析引论》是弗洛伊德的集大成之作,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总纲,也是体现精神分析思想精髓的经典著作。《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以《精神分析引论》为纲,从“俯瞰人生”的角度,引导读者全面了解精神分析理论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感悟弗洛伊德令人惊叹的思维灵感,体会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全书共11讲,知识体系根植于《精神分析引论》,却不限于对弗洛伊德学术思想的重复论述和简单解读。《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尝试从宽视野、全方位、跨学科的文化视角,以《精神分析引论》的理论脉络为主于,以“人生”话题贯穿全书,广泛引征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借此拓宽《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的理论视野和应用空间,夯实文化底蕴,营造接地气、引人脉,知识与兴趣同在、学习与领悟共存的阅读氛围。
《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既是全国地方高等院校UOOC联盟颇受欢迎的课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精读”的配套教材,亦是一本旨在领读者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来丰富人生知识、启发人生思考、领悟人生意义、重视人生关怀、追求人生幸福、陶冶心灵的读物。
作者简介
王晓钧,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研究与教学工作30余年。出版和发表了若干心理学研究成果,主持了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6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获得了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学者人生:走近弗洛伊德
第一节 弗洛伊德其人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学术影响
第三节 《精神分析引论》的内容
第二讲 思考人生: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第一节 意识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
第二节 力比多:人格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节 人格结构理论的启示
第三讲 发展人生: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
第一节 人格发展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
第二节 人格发展理论的内涵
第三节 人格发展理论的启示
第四讲 领悟人生:精神分析的本能理论
第一节 本能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生的本能
第三节 死的本能
第四节 生命抉择:本能理论的启示
第五讲 剖析人生:精神分析的释梦理论
第一节 做梦现象
第二节 梦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释梦的两大命题
第四节 释梦理论的内涵
第五节 正本清源:释梦理论的启示
第六讲 困惑人生:精神分析的焦虑理论
第一节 麦田里的稗草:焦虑情绪
第二节 焦虑理论的内涵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焦虑分类观
第四节 利耶?弊耶?焦虑理论的启示
第七讲 和谐人生:压力、焦虑与心身健康
第一节 压力与焦虑
第二节 压力、焦虑与心因性疾病
第三节 压力、焦虑研究的启示
第八讲 平衡人生:精神分析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第一节 自我防御机制
第二节 自恋型自我防御机制
第三节 不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
第四节 神经症型自我防御机制
第五节 成熟型自我防御机制
第六节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自我防御机制理论的启示
第九讲 直面人生:精神分析的日常生活心理学
第一节 日常生活心理学
第二节 日常生活心理学的分类
第三节 过失的心理机制
第四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日常生活心理学的启示
第十讲 悲悯人生: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第一节 精神分析疗法
第二 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精神分析解释
第三节 精神分析疗法对精神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精神分析疗法的启示
第十一讲 继往开来:精神分析理论的学养传承及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西方哲学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启示
第三节 精神分析运动和新精神分析学派
第四节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分析
第五节 启示与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关于本书的书名,我思考了很久,既然讲精神分析理论,那么,如何给本书定位?用何种核心思想编织贯穿全书的红线?颇费心思!
其实,就阐释或解读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现象。
现象之一,是多将精神分析理论简单地定位于“心理学”流派,尽管介绍精神分析理论的文字浩如烟海,但多数文字仅限于对弗洛伊德“心理学”观点的简单重复,以及对精神分析心理学思想的表层引申,新意乏陈。而若将精神分析理论视为哲学观点,视其为人文知识之经典,则可澄清此类现象。
但凡人文知识之经典,无一不以关注人类精神现象为己任,无一不以阐释人类生命意义为宗旨。宗教如此,哲学如此,精神分析理论亦如此。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拓宽理论视野,把精神分析理论置于和宗教、哲学以及其他人文知识同等的文化大平台上来解读呢?用人类文化的大视野来阐释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摆脱学科思维的桎梏,赋予其更广阔的文化含义;可以在文化比较上纵横捭阖,体会不同经典文化观念的共性魅力,有助于加深读者领悟精神分析理论中蕴含的深刻人文思想。这种把精神分析理论置于人类文化大平台的写作思路,于拓展精神分析理论的内容空间大有裨益。
现象之二,是众多读者对精神分析理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研读兴趣。但凡有心学习精神分析理论的人,多少都会被其众多生僻的、甚至怪诞的名词和概念弄得头昏脑涨,或被艰涩的理论弄得一头雾水,于是,读之兴趣索然,悟之云山雾罩。难道精神分析理论的学术之美,真的就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吗?
其实,人类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从来没有失去过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关注和对生存现实价值的思考。要不,为什么世界上的宗教信徒如此众多?为什么人人都充当着自己的哲学家?人生一世,生命自身是物质,生命意义则是精神,精神与物质的高度融合乃人生之大课题、大道理,无人不思。那么,何种人生道理才被芸芸众生喜闻乐见?难道听不懂的理论才叫高深?参不透的道理才叫真谛?实际上,理论阐释的最基本要领,不在于将它说得天花乱坠、高深莫测、吊诡难辨、形如浮云,而在于将它讲得浅显朴实、平直明白、逻辑有序、妇孺皆懂。听得懂的道理才可能喜闻乐见,用得上的理论才可能用心研习。让道理听得懂,让理论用得上,尽管不容易,但却是对理论工作者学术素养的要求。与其将精神分析学说仅仅看作心理学的流派之一,不如将它视为一种用哲学观点俯瞰人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
于是,我将“人生”话题作为贯穿本书的一条红线,这样做,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有好处。在理论上,精神分析理论原本就是一种审视和分析人生的学说,用人生视角解读之,不仅与此理论的宗旨高度契合,也能充分体现弗洛伊德悲天悯人的学术情怀;在应用上,可以启发读者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来领悟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有创新价值的尝试呢?
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 一、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石 在人生旅程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情感、思想和行为所裹挟,有时甚至感到迷失方向,不明就里。是什么在暗中操纵着我们的喜怒哀乐,驱动着我们做出种种选择?又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或坚韧不拔,或一蹶不振?《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正是为了解答这些深邃的灵魂之问而诞生的。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简明的生存手册,而是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心灵的隐秘领域,揭示潜藏在意识表面之下的庞大而复杂的心理结构,从而帮助我们获得一种更深刻、更具洞察力的人生俯瞰视角。 这本书的基石,无疑是弗洛伊德划时代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对人类心灵进行深入理解和治疗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弗洛伊德颠覆了以往将意识视为心灵全部的传统认知,大胆地提出,我们绝大多数的行为、思想和情感,都源自于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和控制的无意识领域。这里储存着我们被压抑的欲望、未被满足的需求、童年时期的创伤记忆,以及本能的冲动。它们如同暗流涌动,却以各种曲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着我们的性格,并最终体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人际关系乃至人生轨迹之中。 讲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首先是心理动力学,即个体心理活动是由各种内在的心理能量(如本能冲动、情感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驱动的。这些能量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地流动、转化、升华,或因压抑而转入无意识,形成潜在的冲突。其次是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人格中最原始、最冲动的组成部分,代表着生物性的欲望和本能。自我则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理性部分,负责在现实世界中协调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并寻求满足本我需求的可行途径。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规范和父母的教诲,遵循道德原则,是良心和理想的来源。这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与冲突,构成了我们复杂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此外,讲稿还聚焦于防御机制。当自我感到无法承受来自本我、超我或外部现实的压力时,它会无意识地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到焦虑和痛苦的侵袭。这些机制包括压抑(将不愉快的想法和记忆推入无意识)、否认(拒绝承认令人痛苦的现实)、投射(将自己的不愉快情感或动机归咎于他人)、合理化(为不合理行为找借口)等等。理解这些防御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至关重要。 二、 梦境的解读:通往无意识的“皇家大道”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梦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曾将梦誉为“通往无意识的皇家大道”。《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必然会花费大量篇幅来探讨梦的意义和解读方法。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并非杂乱无章的臆想,而是无意识欲望和冲突以一种伪装的、象征性的形式得以表达的途径。梦有两个层面: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是我们醒来后能回忆起的梦境内容,通常显得零散、离奇,甚至荒诞。而隐性梦境(Latent Dream)则是梦境背后隐藏的、真实的无意识意义,是梦境的真正意图。显性梦境经过了“梦的工作”(Dream-Work)的加工,将隐性梦的内容转化为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以避免意识的警觉和压抑。 讲稿将详细介绍梦的工作的机制,包括:凝缩(Condensation),即一个梦境元素可能代表着多种隐性思想;移置(Displacement),即将重要的情感或意义转移到不那么重要的人物或事件上;象征化(Symbolization),即将抽象的概念或欲望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以及二次润饰(Secondary Revision),即梦醒后,意识会对梦境进行一定程度的逻辑梳理,使其更具连贯性。 通过对显性梦境的细致分析,并结合象征的联想,精神分析师能够一步步剥离梦的伪装,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无意识欲望、未解决的冲突以及童年创伤。因此,本书中的讲稿部分,将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理解自己梦境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学会倾听无意识的低语,从中洞察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困惑。 三、 童年经历与早期情感:人格形成的基石 弗洛伊德对童年经历和早期情感在人格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本书的讲稿将深入剖析,人类最基础的人格结构和核心的心理动力,往往在生命的最初几年就已经奠定。 讲稿会详细阐述性心理发展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包含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潜伏期和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本能冲动得不到适当的满足,或者遭遇过度的挫折,就可能导致固着(Fixation)。这种固着会在个体成年后,以各种神经症性症状、性格特征或行为模式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如果在口唇期过度固着,个体成年后可能表现出对饮食、吸烟或说话的过度依赖;如果在肛门期固着,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洁癖、固执或吝啬。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是性心理发展中最为核心和具有争议的概念之一。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器期,男孩会无意识地爱恋母亲,并将父亲视为情敌,产生想要取代父亲的愿望,同时又害怕受到父亲的惩罚(阉割恐惧)。女孩则会经历类似的厄勒克特拉情结。这种情结的成功化解,对于个体形成健康的性别认同、健全的人格以及正常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讲稿将细致讲解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表现以及其对后续心理发展的影响。 本书的讲稿还将强调,童年时期与主要照料者(通常是父母)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结,是构建个体安全感、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的基础。父母的爱、关怀、教育方式,乃至他们自身的心理状态,都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烙印,塑造其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四、 神经症与心理防御:人生困境的根源剖析 人生并非坦途,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心理困扰,这些统称为神经症(Neurosi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为理解神经症的根源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将带领读者探究神经症的内在机制。 神经症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意识的冲突。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无法通过健康的心理过程得到有效解决时,当被压抑的欲望和创伤记忆持续地干扰着个体的正常生活时,就会形成神经症性的症状。这些症状,例如焦虑、强迫思维、身体不适等,实际上是无意识冲突的替代性满足,是一种扭曲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那些无法被意识直接面对的痛苦。 本书的讲稿还会详细介绍心理防御机制在神经症中的作用。如前所述,防御机制是为了保护自我免受痛苦而产生的无意识策略。然而,当防御机制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时,反而会加剧心理问题。例如,长期的压抑可能导致情感的麻木或爆发;过度的否认可能使个体无法正视和解决问题;过度使用合理化可能导致自我欺骗。 通过对各种神经症性症状的深入分析,讲稿将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力。例如,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可能源于对被评判的深层焦虑,而这种焦虑可能与童年时期被拒绝或批评的经历有关。强迫性的清洁行为,可能象征着对内在混乱或罪恶感的排斥。 五、 走向自我理解与心理成长:精神分析的治疗价值 《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不仅仅是对精神分析理论的陈述,更重要的是,它旨在提供一种通往自我理解和心理成长的路径。通过学习精神分析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行为的深层原因,从而摆脱非理性思维和情感的束缚。 精神分析的核心目标是使无意识意识化(Making the Unconscious Conscious)。当个体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冲突和动机时,就获得了改变的可能。这种自我觉察,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治疗力量。一旦那些隐藏在无意识中的“魔鬼”被带到阳光下,它们就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力量去操纵我们的生活。 本书的讲稿将强调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作为精神分析最核心的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被鼓励说出脑海中闪过的一切念头,不论其多么荒唐、不合逻辑或令人尴尬。这种开放的沟通方式,能够绕过意识的审查,让无意识的内容得以显露。 此外,移情(Transference)也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重要概念。患者会将早年与重要人物(如父母)的情感和关系模式,不自觉地转移到精神分析师身上。理解和分析移情,可以帮助患者重温和处理那些未解决的早期情感创伤,并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修正不良的人际模式。 最终,通过深入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俯瞰人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讲稿》希望能启发读者,以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态度审视自己的人生。我们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可以主动探索和理解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更自由、更充实的生活。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一次对人类心灵奥秘的虔诚探寻。它鼓励我们,以一种“俯瞰”的姿态,审视人生的沟壑与风景,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的力量,最终,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强大的内心,去拥抱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