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本书】是谁写的?
于仲达,著名才子学者,作家,新锐批评家。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05年度“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
2.【本书】是如何写成的?
先六年北大潜心问学,遍访北大名师。后历时四年,数易其稿,作成此书。为你透视古代先哲的生命哲学,再现北大名师的思想结晶,古今互镜,史哲相彰,带你领略哲学魅力,一窥哲学堂奥。
3.【本书】解答了什么?
生而为人,究竟如何活着才能叫做人?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又如何才能超越自我, 获得由内而外的自由?
……
来听听古代先哲与现代学者的深刻解答。
4.为什么要读【本书】?
不要被“哲学”深奥难懂的外表吓退了!本书没有晦涩的哲学术语和繁多的思想家人名,不谈哲学家和哲学概念,而是用三大人人都困惑过的哲学基本问题,为你撬开哲学世界的大门。
本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正确答案,而是用非常平易的方式把你引向哲学的思考方式,感受哲学里的自我和世界,帮你重新审视自我和我们栖居的世界,以及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教你用它来捕捉心中迸发的迷惑与感悟,进而把它们锤炼为人生的智慧。
内容简介
《我在北大听哲学》通过透视孔子、老子、庄子、慧能、魏晋名士等先哲的生命哲学,在引入北大教授楼宇烈、王博、杨立华、王中江、王岳川等观点的同时,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追索,所涉及的面向,揭示的问题,指出的方向,将给你种下解决生命中根本问题的种子。
《我在北大听哲学》所阐述的先哲,他们或为理想而生,或回归大道,或沉痛逍遥,或救度众生,或隐遁乡野,了解他们在各种环境下的选择与作为,以及他们的哲学思想,不仅能为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中国哲学打开一扇窗,也可以为我们透视当下的社会以及自我的生存,提供不一样的视觉。
作者简介
于仲达
青年作家、学者、新锐批评家。中国鲁迅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安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研究员、安徽阜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05年度“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
2004年,发表《一个奴隶的手记》引起强烈共鸣和热议。代表作《问道北大》《我在北大听文学》《北大偷学记》等。
他承继鲁迅精神,以笔为旗,从常识出发,关爱生命,守望灵魂,肩扛道义,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和立场,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热忱的社会观照。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文笔优美,视野开阔,行文犀利,表现出他直面黑暗的勇气和对精神高度的追求,以及指向生命本体的悲悯情怀,而这些正是当下汉语世界所缺乏的。
目录
Chapter 1?孔子的担当
第一节 孔子这个人 003
第二节 孔门弟子 009
第三节 孔子的失败 026
第四节 “仁”是什么 036
第五节 中庸的智慧 043
第六节 孔子留下了什么 058
Chapter 2?老子的大道
第一节 关于老子 083
第二节 “君人南面之术” 085
第三节 老子的“道” 099
第四节 “贵柔” 118
第五节 逆向式转化思维 123
Chapter 3?庄子的超脱
第一节 庄子这个人 135
第二节 庄子的著作与思想 143
第三节 “游世”思想 155
第四节 《庄子》内七篇解读 164
Chapter 4?魏晋的风度
第一节 “魏晋风度” 209
第二节 “魏晋风度”之意义 220
Chapter 5?禅宗的顿悟
第一节 禅 227
第二节 禅宗故事 241
第三节 六祖慧能 262
第四节 慧能的启示 272
第五节 公案 279
精彩书摘
穷困的庄子
庄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战国中期,当时正是秦、齐、楚、韩、魏、赵、燕七雄争霸天下的时代,兼并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知识分子读书只为稻粱谋,追逐功名利禄。而庄子在当时也并不属于精英知识分子之列,在司马迁之前,除荀子之外的绝大多数精英知识分子也未曾注意到他和他的思想学说的存在。但是,庄子是一个有大学问的人。司马迁说他“其学无所不窥”,鲁迅说庄子之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仅在《庄子?内篇》中,就出现了孔子、颜渊等孔门弟子以及老子等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庄子几乎对这些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都做了或明或暗的思想上的回应。
这大概与他的独善其身、不甘于与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同流合污有关,即使他并不是“终身不仕”,也仅仅只是当过蒙地漆园的小吏,职位相当卑微,任职时间也不长,后隐居于穷乡僻壤,以织履糊口谋生,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
《庄子》中常引述一些工匠的故事,如《养生主》“庖丁解牛”、《人间世》“匠石之齐”、《达生》“梓庆削木为”等等,这说明庄子是比较熟悉当时下层工匠劳动情况的,其生活大概十分窘迫。《庄子》外、杂篇当中的一些描述应该有一定的现实根据,比如,《列御寇》说他“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为人所讥;《外物》说他“家贫”,曾“往贷粟于监河侯”;《山木》记载他穿着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和用麻绳拴着的破鞋子,可见处境十分艰难。
淡泊名利的庄子
然而,尽管清贫如斯,庄子却淡泊功名利禄,以修身保真为贵。他曾衣着破烂不堪地去面见魏王,而且脸上没有丝毫的惶恐惭愧之色。楚王曾派人请他进宫做官,正在钓鱼的他却仍然从容垂钓,甚至连头都不回一下,风趣地表示宁愿像泥塘中爬行的龟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的精神自由,安于贫困,他与惠施为友,相互切磋学问,著书立说。
《秋水》篇说他拒绝楚王之聘,愿做活龟曳尾于泥中,不愿做死去的神龟被“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是这样写的:“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喜欢放纵于礼法之外,以安时处顺的态度来应对现实。
“狂人”庄子
庄子无疑是诸子中最为奇特的一个。东汉著名学者班固的伯父班嗣评论说:“若夫严子(即庄子,避汉明帝刘庄之讳)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鲑圣人之罔(网),不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这一评价既中肯,又到位。但在一个以追求中庸和适度的国家中,庄子就显得狂了,他不仅是隐士,也是狂生。他认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因此来往的朋友极少,即使有门徒可能也数量不多。正如朱熹所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但也有例外,便是惠施,他可谓是庄子平生唯一的契友。《徐无鬼》中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不禁感伤,以“匠石运斤”的故事表达自惠施死后,自己“无以为质”“无与言之”的寂寞心情。惠施是有名的学者,聪明善辩,争取世间名望,做官不落人后。庄子常与他辩论,可惜二人层次相差太远,难以抵达“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境界。
庄子的狂,正如北大哲学系教授王博先生所说:“选择做一个像楚狂一样的人物,并给出自己的理由。这理由就是他对于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解……狂人似乎对这个世界采取了不认真或者无所谓的态度,他们不关心这个世界,不关心是非,不关心治乱,他们甚至不关心自己。但其实他们是最认真的人。因为认真,才狂。他们不想浑浑噩噩地生活,那种生活更像是梦游。我们可以想想最早的狂人箕子,虽然他只是佯狂,但也足以表现狂人生活的某一面。箕子是认真的,他不愿意和纣王同流合污,所以才佯狂。他也不愿意像比干一样失去生命,那样有些无谓。于是,佯狂具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方面是抗议世界的污浊,另一方面是保全自己的生命。”“夫子不也曾经有过退隐之志吗,所以有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说法。那也许只是失意之后一时的感伤,但对庄子来说,却成为一贯的生存方式。当然,庄子不会浮于海,他不会退隐到人群之外,他要隐居于人群之中。这就是所谓的‘陆沉’: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陆沉’其实可以让我们想起《人间世》中提到过的‘坐驰’。两者描写的都是心和形分离的状态。坐驰是形坐而心驰,陆沉则是形陆而心沉”。
隐士庄子
庄子也是个隐逸者,这里的隐是“心隐”而非避世之“隐”,庄子确已看破红尘,是个不为情所困的人,对人类的前途和未来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深切的忧患,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肚;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是十分准确而有见地的说法。
但庄子不是躲在书斋里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洞察世事的智者。当视线触及现实世界,庄子的笔锋就犀利冷峻起来,痛斥怒骂毫不留情,尖酸刻薄。他觉得这个人世间太过灰暗、太过压抑、太过残酷,就想飞,努力在乱世中苟全性命,于是就描绘出让人啧啧称羡的《逍遥游》的图景。妻子死去,他鼓盆而歌;惠施不在,他哀叹唏嘘。他视权位如腐臭的老鼠,而自己甘愿做一只在泥水中摇尾而行的乌龟。他可以把儒家的孔子拉将过来,让他替自己说话,借以奚落仁义礼乐的危害。他是战国时代孤独的天才,乱世里的逍遥子,放浪形骸,心头却攒聚着深深的悲哀,知音难觅。
洒脱的庄子
庄子亦庄亦谐,通脱而无所拘囿,大智大慧,故能逍遥。他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认为万物都是虚而不实,人生犹如过眼烟云。在他看来,天地与我,同生同死;万物与我,同为一体,所以人要有通达的生命观。
因为通达,所以庄子是洒脱的,这种洒脱表现在他对待自己以及至爱之人死亡的态度上。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至乐》篇中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也是在表述这种思想。庄子启发人们,人生、人死,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的展现。知道这个道理的人,随着大自然的流转而自由飘荡,所以不分生死,不趋生,不避死,生不喜而死不悲;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认为生是福、死是祸,所以趋生避死,为生而喜,为死而悲,结果不但不能改变死人的命运,而且还枉费活人的精神。庄子是达观的,在他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是天地的回归,与日月星辰、万物等合为一体。在这样的理解之下,人间所谓的陪葬的厚薄又算得了什么呢?既然是一体,当然也就没有“乌鸢”或者“蝼蚁”的区别。透过庄子的智慧,人们可以认清世界的真相。随顺生命的本质,逍遥于天地之间,和宇宙合而为一。
庄子视名利如粪土、坦然面对生死的超脱精神,影响了陶渊明、李白、苏轼等超凡脱俗、品格高洁的人,他的批判精神为中华民族培育出一批有胆有识、敢于抗争的人。桓谭的“非圣无法”,鲍敬言倡言“古者无君,胜于今世”,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李贽的“敢倡乱道”“童心”,都是对庄子反抗精神的秉承,无不呈现出庄子精神的色彩。
闻一多先生曾由衷地赞美庄子,他说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曾对庄子的思想说出了以下的真知灼见:“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其异想天开烘托出豪放,一语道破却不是武断,生机勃勃而又顺理成章,使人读起来既要用感情,又要用理智。”
著名庄子研究学者刘笑敢在他的论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评价道:“庄子是一个襟怀宏博、理论深微的大哲学家,又是一个独树一帜、奔放不羁的大思想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睿智超群的大文学家。”
由此可见,庄子是追求个人自由的精神导师,他是中国文人的朋友,也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医生。
痛苦的庄子
现代人很难想象庄子的模样,但是可以想到的是他脸上睿智的微笑。那微笑一定很迷人,伴着他怡然自得的神态、蓬松的乱发和褴褛随意的衣衫……可是应该没有人所忍受的痛苦比他的更深了吧,因为我们痛苦时可以在他那里找到慰藉,而他自己呢?
庄子感受到的痛苦是先知的痛苦,仿佛释迦牟尼,仿佛耶稣,可是他并没有就此把沉重的十字架搁在后人的肩上,而自己享受荣光和膜拜。他也没有抽身而去,把樱桃的滋味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人在追寻中疑惑。
他就是那棵立在荒野上的大树,为行旅劳顿之人撑起一片阴凉,休憩片刻。他说“无用之用”“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如果我们的生命旅途中没有了这一棵棵大树、一朵朵小花,那么生命才真成了一种无意义的苦役……
奇人做奇梦
庄子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悠悠四处飞舞,逍遥快活不可言说,此时此刻,蝴蝶压根儿已忘掉自己原本是庄子。突然,一阵狂风刮来,蝴蝶一惊,猛然醒来,又变成一个忙忙碌碌的庄子。庄子摸摸脑门,想刚才是怎么一回事?一会儿蝴蝶,一会儿庄子,究竟是庄子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子了?
这真是一个旷古奇梦。奇人做奇梦,于是又衍生出无穷的奇思奇想、奇言奇论……这是一个关于生命自由的大梦。诗人流沙河说:“庄子不官不僚,也不运动社会,他只躲在陋巷著书,批评显贵的儒家,攻击污浊的社会,向往神秘的自然。布衣草鞋,糁汤野菜,物质贫困,精神自由,他是寂寞一生的大文豪。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
我很喜欢《庄子》里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但是用了很长很长时间也没有想明白: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2009年,我在北大有幸上陈鼓应先生的庄子研究课,用心体会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大境界。一个渴望自由的人,用心读《庄子》,一定会有意外收获,甚至一不小心会“中毒”,读着读着便上了瘾,欲罢不能。即便放下书,满脑子还是逍遥、自由、物化、忘我之类,幻想自己也能徜徉于天地之间,听风看雨,过简单快乐自由的生活,身处痛苦的人间世,如果我们的灵魂在喧嚣的世界能得到片刻安宁,不也很幸福吗?
我在北大听哲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