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5
中醫名言通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 編者權*,代錶瞭我國中醫界的*高水平。
★ 本書傳承中醫文化的宗旨,緊扣中醫藥學術發展的需求,有裨於中醫藥專業人員、中西醫臨床醫師及中醫愛好者提高中醫學基礎理論水平及中醫文化修養,拓寬臨床辨證論治視野,啓迪智慧。
★ 書中的內容深入淺齣、緊貼臨床,字裏行間彰顯瞭編者對中華文化、中醫文化的尊重和熱愛。
★ 書中名言的選擇兼顧經典性與實用性。本書從曆代重要醫學著作與文史作品中篩選名言,入選的名言既具有權*性,有具有實用性。
★ 書中對每一條經典都做瞭通俗易懂、水乳交融的印證和闡釋,並與時俱進地用現代語言解讀瞭經典名句的深邃寓意,不僅努力讓“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而且結閤現代研究,賦予中醫所用之典其鮮活的當代醫理及臨床應用的價值與意義,為喜愛中醫藥的讀者們學經典、用經典提供一本質量上乘的參考用書。
本書收錄先秦至清代(酌收民國)時期醫學及文史哲等方麵著作中有關中醫藥的名言共2600餘條,加以解讀析疑,以宏醫旨。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說:“我國自古以還,哲人代齣,其嘉言遺旨,往往一語可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後人法,所以昌明治道,敦厚灕俗,剖析事理,益人神智,載籍所記,美不勝收,斯誠中華民族之優秀文化,亦世界人類之瑰寶也。”為瞭適應學術發展之需求,滿足廣大在校學生、中西醫藥臨床醫務人員以及中醫愛好者學習之需要,本辭典將書中內容按養生、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辯證、治法、方藥、論病等分類,以方便讀者查閱。目前市場上同類書極少。
段逸山, 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高校名師;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小組專傢;曾連續擔任全國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五至第八版《醫古文》主編與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中醫古籍校讀法》(供研究生用)主編;發錶學術論文約200篇,齣版學術著作、教材約60部;段教授編寫的教材及著作先後獲上海市優秀本科教材一等奬、全國優秀本科教材奬以及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著作奬等。
王慶其, 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名中醫,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傢學術經驗師承導師;曾擔任全國中醫藥院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本科生統編教材《內經選讀》主編(先後獲上海市教委優秀本科教材一等奬、全國優秀本科生教材奬等),擔任全國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統編教材《黃帝內經理論與實踐》、《內經病證學概論》主編;曾榮獲全國師德師風先進個人,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前 言
凡 例
分類目錄
一陰陽五行篇001 / 001
二醫德醫風篇006 / 043
三習醫問道篇008 / 059
四養生益壽篇013 / 095
五精神氣血篇025 / 194
六藏象學說篇033 / 254
七經絡針灸篇045 / 348
八診斷方法篇050 / 398
九病因病機篇056 / 443
十辨證要點篇073 / 575
十一治則治法篇083 / 656
十二中藥方劑篇098 / 780
0001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係辭上》)
陰陽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包涵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相互作用下發生、發展、變化著的。用陰陽學說認識世界的關鍵在於分析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相反相成的陰陽兩種物質勢力之間的關係以及變化規律。陰陽學說滲透到醫學領域,用於闡釋人體生命活動和病理變化,指導人們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所謂“道”,即法則、規律的意思。陰陽學說用以概括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總規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於本。”誠如張介賓所說:“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景嶽全書·陰陽》)
0002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南宋·成無己《注解傷寒論·辨脈法》)
人體要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有賴於體內陰陽兩個方麵保持相對的平衡協調關係。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陰精就無以産生陽氣,而沒有陽氣的功能活動,就無以不斷地化生陰精。一陰一陽相互配閤,相互協調,維持相對平衡,人體生命活動就正常而有規律,疾病因此也就不會發生。如果體內陰陽失調,原來相對平衡的關係被打破,齣現陰陽偏盛偏衰的狀況,生命活動的規律便紊亂,機體就會發生疾病。例如陽邪緻病,可使體內陽偏盛而陰偏衰,齣現熱證;陰邪緻病,則使體內陰偏盛而陽偏衰,齣現寒證。陰陽還賅括人體上下、左右、前後的位置,髒腑、經絡的屬性,又有氣血、津液、精髓、水火的差異以及病邪的性質、氣候環境的變化等很多內容,而所有各種情況如有偏勝,均可導緻疾病。所以治病之道,要在調整陰陽。參見上條。
0003人與天地同一橐籥,故天地之氣有升降,人之氣亦隨之。(明·孫一奎《醫旨緒餘·防暑論》)橐(tuó)籥(yuè),喻指本源。在中醫學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領域,氣是一切物質的基礎,天地人均本源於氣。人與天地萬物同一本源,人在節律和結構上應當與天地具有同一模式,即使形式不同,天地的各種變化也必然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人處於氣交之中,無時無刻不受天地之氣的影響。《素問·六微旨大論》雲“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因此,天地之氣有升降,人體之氣亦是如此。如肺屬金,在位為西,肝屬木,位主東方,二者東西相對,金木相剋,在五行屬於所勝所不勝關係。肝氣升於左,肺氣降於右,二者一升一降,相互協調,共同維持全身氣機的升降平衡。不僅如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提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升清降濁亦與天地之升降相通應。中醫學遵循人身應同天地的理念,用以認識生命特徵、人體健康和疾病。在理論上參與構建瞭藏象經絡學說和五運六氣,在臨床上蘊育變化齣診法和治法,並創立瞭道術閤一的養生保健體係。
0004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論》:“~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
人生存於天地之間,自然界天地陰陽、日月星辰的運動變化,時時影響著人的生命運動。以日月為例,一日之中太陽的升降起落及在天空中的位置,對人體陽氣生、長、收、藏的變化具有影響,而陽氣的消長又使疾病過程齣現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周期性變化;一月之中,月亮的朔、弦、望、晦引起海水、江河的潮汐變化,也影響著人體中氣血的流動變化。比如月望時海水西盛,人體的氣血亦充盛;月晦時海水東盛,人體的氣血就虛弱。正因為人與天地日月的關係如此密切,所以自然界中時令的變遷,日月星辰的運動,可以作為臨床診治疾病的重要的參考因素。參見1176條。
0005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依靠天地陰陽之氣的交閤而衍生,依賴天地的大氣和水榖精氣而維持生命運動,順應四季寒熱溫涼、生長收藏的規律而正常地生存。因此,人類生命活動與自然界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人體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以及情誌好惡、起居飲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自然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攝生防病,必須順應自然界的規律。參見下條。
0006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閤氣,命之曰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係。一方麵,人類必須依賴於自然界的天之氣、地之物,纔能生存;另一方麵,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物候的變化,又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所以說,天氣與地氣相交融,纔具備瞭人類生命活動的條件和環境。如果人類能夠掌握自然規律,順應天地陰陽四時的變化,采取積極措施,攝生保健,就能長久地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參見上條。
0007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從其形態和功能特性來分析,都可以劃分為陰陽兩部分。如人體上部屬陽,下部屬陰;體錶屬陽,體內屬陰。而體錶又可再分陰陽,如體錶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以髒腑來分,六腑屬陽,五髒屬陰。而五髒之中又可再分陰陽,如心與肺屬陽髒,肝、脾、腎屬陰髒。再具體到每一髒腑,又有陰陽之分,如心有心陰、心陽,肝有肝陰、肝陽,腎有腎陰、腎陽。總之,人體上下、內外各部位的組織結構,雖然形態各異,功能復雜,但都可以根據其特性,用陰陽來概括說明。陰陽學說把人體看作是由各種既對立矛盾,又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功能活動所組成的統一體,是認識人體生理病理,指導診斷治療的重要理論。
0008人在陽時則舒,在陰時則慘。(東漢·張衡《二京賦》)
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人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相應在身體、情誌方麵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一般來說,風和日麗的晴朗天氣和春夏季節,即所謂陽時,會使人感到輕鬆愉快,精神振作,充滿生機;反之,淒風苦雨的陰冷天氣和鞦鼕季節,即所謂陰時,易使人情緒低沉,精神委頓,身體疲乏不適。所以,人應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隨著時令氣候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飲食、衣著、起居和情緒,積極地去適應和駕馭自然界的變化。
0009人身之脈,陽法天而健,陰法地而翕。(清·吳儀洛《傷寒分經·比類金匱胃寒證》)
健,指強盛。翕(xī),指和閤。人體的血脈貫通全身,內連髒腑,外達肌錶,運行氣血,周流不休,所以脈象能夠反映全身髒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閤信息。陰陽可分天地。陽主動,有健運嚮上的作用;陰主靜,有寜靜抑製的功效。脈的陰陽之分,可以體現脈位的淺深、脈搏頻率的快慢、脈力的強弱等要素,從而顯示人體功能的狀況。
0010人者,天地之鎮也。(《靈樞·玉版》)
自然界中,陰陽四時及其他事物的種種變化,會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産生影響。但是,人在承受這種影響時並不完全被動,也能具有主動性。比如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瞭解、掌握自然界陰陽的消長變化,依據四季的冷暖變遷,適時調理自己的飲食起居,以保養體內的陽氣和陰精,主動避免或預防惡劣氣候的侵襲。此外,人還能以氣功、導引、服藥等方式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所以說,人一旦掌握瞭自然界陰陽四時變化的規律,就能化被動為主動,適應自然,駕馭自然,“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因此人在自然界中超然於群物之上,具有最為重要的地位。人為“天地之鎮”一語更為深刻的含義是,說明人具有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如人工降雨以治旱,疏通河渠以抗澇,通草木之性以興農,明理化之道以扶工,知禮義以息乾戈,重衛生以防疾疫等。總之,人可以參贊天地而育造化。故《素問·寶命全形論》有“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之說。
0011人知夫生之為生,而不知生中有剋;知剋之為剋,而不知剋中有用。(明·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行統論》)
五行相生,是指一類事物對另一類事物具有促進、資生等作用。五行相剋,是一類事物對另一類事物具有抑製、約束等作用。然而,事物之間的相生和相剋不是截然無關,而是密切聯係的。體現為生中有剋,剋中有用。隻有這樣,自然界纔能維持其生態平衡,人體也纔能維持其生理穩態。以木為例,木雖剋土,而通過木生火、火生土的資生作用,使木剋土中具有“生”的因素,是謂“剋中有用”。木雖生火,而通過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的製約作用,使木生火中具有“剋”的因素,是謂“生中有剋”。中醫學所闡述的生剋原理,說明人體各種髒器功能,有其生長的一麵,而生長必須有所剋製,纔能保證人體正常功能的協調平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也同樣有生長,也必須有製約,製約是為瞭更好地生長,如果沒有製約,必然會因過亢而緻害。故《素問·六微旨大論》有“亢則害,承乃製”之言。
0012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
自然間萬物皆依賴陽氣,陽氣充盛則萬物生長,陽氣衰亡則萬物蕭條,乃至死亡。張氏針對陰寒之氣有礙生化而強調陽氣為造化之主。認為陽主生,陰主殺。人為萬物之靈,自然界萬有不齊的物質及其運動變化規律,基本上具備於人體,它有似天地的一個縮影,故稱為小乾坤。人身小天地同樣有賴陽氣為性命之本,即人體生命的發生、延續,各種生理功能的正常進行,如肌肉運動、髒腑功能、氣血津液運行,以及體溫、呼吸、心脈、思維等所有生理活動和功能錶現,都歸屬於陽氣的主導作用。正如景嶽自述:“凡通體之溫者,陽氣也;一生之活者,陽氣也。”突齣陽氣對於生命體的重要性,故稱“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
0013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東漢·張機《金匱要略·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
自然界的正常氣候能生長萬物,不正常的氣候會傷害萬物。就像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處於自然之中的人當然也不能例外。生長、發育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自然條件,而自然環境的反常變化,又會影響人體的生長發育。如寒熱反常與過濕過燥等都會乾擾人的生理活動。人與自然息息相應,是統一的整體。機體活動與自然相適應,則健康無病;反之,則産生疾病。認識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重視適應自然的必要性,對於養生防病、辨證論治具有重要意義。
0014人稟陰陽五行之氣,以生於天地間,無處不與天地閤。(清·石芾南《醫原·人身一小天地論》)人是天地陰陽形氣相感的産物,與自然界和諧一緻,均受陰陽五行運動規律製約,人體生命活動必須與外界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隨著自然界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以保證正常的生命活動。反之,就會産生不適,甚至生病。所以人類要順應自然規律,與自然協調相處,怡養心身,以適應自然,達到天人閤一的境界。
0015大抵人不能常動,亦不能常靜。常動則膠於陽,而有以失於陰;常靜則膠於陰,而有以失於陽。陰陽偏勝,則傷之者至矣。(元·李冶《敬齋古今黈》捲五)
陰陽的動態平衡是人體得以正常生存的條件。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動或靜,對於體內的陰陽消長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陰主靜,陰靜是指生命活動物質由顯著變動轉化為相對靜止,或由強活動變為弱活動。陽主動,陽動是指生命活動物質由相對靜止轉化為顯著變動,或由弱活動變為強活動。陰靜陽動在相對的基礎上保持統一和平衡,從而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人若常動不靜,則陽氣太盛而傷陰;若隻靜不動,則陰精不能化生陽氣,則陰盛而陽衰。如此皆為陰陽失調,必然破壞正常的生命節律,而導緻疾病。隻有動靜得宜,勞逸結閤,纔能保持體內陰陽的動態平衡,健康也就有瞭一定的保證。
0016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
“負陰而抱陽”,意指世間萬物都包含有“陰”和“陽”,不能理解作背為“陰”,腹為“陽”。“衝”,意為虛,與盈相對。《老子》第四章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第四十五章又說“大盈若衝”。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包含著陰和陽兩個方麵。如“二”由“一”分化齣來,而“二”則可以變化為“三”,這就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正是由陰、陽再加上這清虛之氣。萬物都離不開陰、陽與氣,這是“三生萬物”的基本含義。老子哲理特彆重視“衝氣”,因為陰和陽是兩個對立麵,有瞭衝氣纔得以調和,萬物纔能正常生長。所以在道傢養生思想中常強調“衝虛”這一概念。與《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意義相通。
0017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素問·生氣通天論》)
大凡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固密於外,陰氣纔能守持於內。凡是陰陽事物或現象調和的關鍵,在於陽氣內斂,不過旺,纔能固守保護這種協調平衡。因此,調和陰陽,是最好的養生方法。如果陽氣過於亢盛,不能固密,則會耗傷陰液,導緻陽盛陰衰而使人生病。對於人體來說,陽氣充足,陰氣不虛,陰陽相互運動不息,纔能維護健康,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0018凡陰虛之極陽必厥,陽虛之極陰必躁。(清·熊壽試《傷寒論集注·太陽經中》)
陰虛之極,不能斂陽,産生陽氣厥逆的證候;陽虛之極,不能製陰,齣現躁動不安的證候。此為陰陽的對立製約,即相互關聯的陰陽雙方彼此間存在著相互鬥爭、抑製、排斥、約束的關係。陰陽的對立製約是宇宙間普遍存在的規律,是促進事物運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正是由於陰陽的這種相互對立製約,纔維持瞭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如四季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即是自然界陰陽相互製約、相互消長的結果。故《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鼕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而人體中的陰氣和陽氣之間的動態平衡,亦是陰陽雙方相互對立、相互製約的結果。反之,其對立製約關係失調,動態平衡被破壞,則標誌著疾病的發生。
0019天之大寶,隻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真陽。(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大寶論》)張介賓針對硃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提齣“陽常不足,陰本無餘”的著名論點,強調陽氣的重要。認為人體陰氣的生成和衰敗都以陽氣的功能作用為主導,即所謂“陰以陽為主”。凡人之體溫、活力及功能活動等,都是陽氣的作用。及至呼吸停止,則身冷如冰、形存而氣去。這種陽脫在前而陰脫在後的情況,正是陽常不足的錶現。他又以春夏陽熱而生化萬物,鞦鼕陰寒而缺乏生意為例,說明“熱無傷而寒可畏”;論證陽氣的重要性,明確指齣“生化之權,皆由陽氣”。在生命過程中,“難得而易失者唯此陽氣,既失而難復者亦唯此陽氣”(《景嶽全書·陽不足再辨》)。他認為陽氣之於人猶如太陽之於天地,可貴之極:“天地之和者,唯此日也,萬物之生者,亦唯此日也。設無此日,則天地雖大,一寒質耳,豈非六閤盡冰壺,乾坤皆地獄乎?人是小乾坤,得陽則生,失陽則死。”
......
本書前身係《中醫名言辭典》。 《中醫名言辭典》於1992年問世以來已越二十餘年,目前書市早已售罄,其間常有讀者詢問何時再版。由此思念起是書主編國醫大師裘沛然先生。裘老生前為圓成此書竭盡全力,組織業內同仁及門人精心纂集,並親自提筆撰寫序文。惜乎先生已於2010年駕鶴西去。近湖南科學技術齣版社根據讀者需要,約請原副主編段逸山、王慶其兩位組織重行撰寫,以續先生之遺業。
此番編著,主要做瞭三項工作:一是對原書欠當之處,作修繕補充,刪除少量重復的條文;二是新增400餘條條目,按原來編寫體例組織編撰;三是原書未作分類,現據條目主旨分為十二類。
上述工作,最為棘手的是分類。因為前人所述,每每涉及多途,難以一概而論,須據其主旨,以作定奪。如張介賓《景嶽全書·眩運》:“頭痛之病,上實證也;頭眩之病,上虛證也。”就其對“頭痛”“頭眩”辨析的角度而言,可納入“辨證要點篇”;從其發病的原因與機製來說,宜歸到“病因病機篇”。《素問·五髒生成》有“頭痛顛疾,下虛上實”語,言頭痛屬上實;《靈樞·口問》載“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文,謂頭眩屬上虛。張氏此論由此生發,而《素問》與《靈樞》是從病因病機的角度論述二證的。據此,本書將此條置於“病因病機篇”。雖然在分類上耗費瞭諸多心血,但是欠當之處,或有夥夠。
唐代文魁韓愈有言: “人聲之精者為言,文字之於言,尤其精也。”據此而論,名言佳文宜是文字中之尤精者。自古以還,醫界先哲,代不疏齣,清辭麗句,美不勝收, 迭經歲月滄桑,大浪淘沙,已成為公認的至理妙語,言簡而意賅,語近而旨遠,集中地展示瞭與病魔鬥爭的經驗結晶,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洵屬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粹,被曆代醫傢沿用和藉鑒,為養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發揮瞭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無論是臨證之際,抑或書寫脈案,操觚論著,中醫古典名句因其具有寓意深邃、生動傳神的特點,皆可發揮啓迪慧心、開拓思路的作用。
綜觀近時以來,中醫學界存在著忽視中醫經典學習研究的現象,從而導緻中醫經典教學質量下降,中醫基礎理論水平滑坡。有鑒於此,中醫名傢乃至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一再呼籲“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以提高中醫藥學人員的專業學養,更好地服務於醫療實踐與科學研究。然而中醫古籍載祀綿遠,恒河沙數,文辭古奧,語義艱深,今人有深厚古文底蘊者實不多覯,且時間精力有限,既難以通讀諸多經典名著,又不便查檢名言警句,更遑論理解其義,尋索其源。因此,分類匯集並疏通解釋中醫名言,宜屬適當其時的有益工作。“一語可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後人法。”一書在手,置於案頭,空閑時熟讀默念,臨證際自如運用,既方便,又實用。這也是再次齣版本書,並更名為“中醫名言通解”的素心所在。
今次付梓,編著者頗費心力,博士生董嫻、馬鳳岐悉心協助查核相關資料,齣版社又重新設計版麵,俾全書有耳目一新之感。盡管如此,誠如裘老所雲: “雖有良好之心願,遠未臻理想之目的,茲編所集,聊開風氣,博采精收,有俟來者。”希望是書問世,對 中醫名言通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中醫名言通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