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基于中小城市日益发展为我国发展的中坚和核心,《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第2版)》重点集中在上一版部分内容的修正,对当前核心问题的解析,融人城市规划新理念、新方法、新视角,并针对性提出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内容和技术的革新,针对性增加了相关案例分析。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第2版)》可供城市策划人员、城市战略研究人员、城市规划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刘贵利,1971年生,河北省保定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区域规划院院长。中国城科会生态城市委员会委受兼青年学组主任委员。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城市发展战略、产业发展策划、城乡规划设计等相关研究。曾主持或参与坏京津城市群。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全域规划探索实践、白洋淀区域空间等重大规划项目,著有《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中小城市总体规划解析》《规划师札记》《城市规划决策学》等书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中小城市概况
1.1 我国中小城市现状与特征
1.1.1 我国中小城市概况
1.1.2 我国中小城市特征
1.2 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趋势
1.2.1 发展历程
1.2.2 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分析
1.2.3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意义
2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背景
2.1 国家政策和宏观背景
2.1.1 国家政策和部门法规体系
2.1.2 近期大政方针对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
2.2 城乡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2.2.1 城建部门要求
2.2.2 地方政府要求
2.3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特殊性
2.3.1 审批程序的特殊性
2.3.2 编制深度的特殊性
3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程序
3.1 调研阶段
3.1.1 项目沟通对话
3.1.2 现状踏勘
3.1.3 基础资料汇总
3.2 初步构思阶段
3.2.1 现状分析
3.2.2 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
3.2.3 初步方案构思
3.3 规划协调阶段
3.3.1 与委托方协调
3.3.2 与成果审批方协调
3.3.3 与合作方协调
3.3.4 与地方各专业部门协调
3.3.5 与公众的协调
3.4 修改完善阶段
3.4.1 意见整合
3.4.2 深化方案
3.4.3 案例一:宣城
3.4.4 案例二:高碑店
3.5 评审报批阶段
3.5.1 规划成果与城市建设协调
3.5.2 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及改革创新
3.5.3 组织评审报批
4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法
4.1 科学规划方法
4.1.1 编制规范
4.1.2 地区独特性
4.2 经济分析方法
4.2.1 传统经济分析
4.2.2 现实客观需求
4.3 计算机技术方法
4.3.1 遥感技术的应用
4.3.2 GIS技术
4.3.3 通用绘图技术
4.4 多维客观判断方法
4.4.1 整体利益最大化
4.4.2 主导目标化
5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要点
5.1 规划编制第一阶段
5.1.1 编制要点
5.1.2 规划重点
5.2 规划编制第二阶段
5.2.1 编制要点
5.2.2 规划重点
5.3 规划编制第三阶段
5.3.1 编制要点
5.3.2 规划重点
5.4 规划编制第四阶段
5.4.1 编制要点
5.4.2 规划重点
6 江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分析(东部)
6.1 规划编制要求
6.1.1 城建部门要求
6.1.2 地方政府要求
6.2 规划设计方法
6.2.1 设计方法
6.2.2 设计重点
6.3 规划协调难点
6.3.1 规划协调原则
6.3.2 整合多方利益
7 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分析(中部)
7.1 规划编制要求
7.1.1 城建部门要求
7.1.2 地方政府要求
7.2 规划设计方法
7.2.1 设计方法
7.2.2 设计重点
7.3 规划协调难点
7.3.1 规划协调原则
7.3.2 整合多方利益
8 巴彦淖尔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分析(西部)
8.1 规划编制要求
8.1.1 城建部门要求
8.1.2 地方政府要求
8.2 规划设计方法
8.2.1 设计方法
8.2.2 设计重点
8.3 规划协调难点
8.3.1 规划协调原则
8.3.2 规划协调
9 “多规合一”规划探?
9.1 城市发展新常态
9.1.1 发展目标发生转化
9.1.2 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9.1 3发展路径发生变化
9.2 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痼疾
9.2.1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相对完整,与国土部门的土地规划协调有限
9.2.2 城市规划审批体制中的利益化造成城市规划成果的程序形式化
9.2.3 城市规划实施后的所有问题暴露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的弊端
9.2.4 以一张蓝图将城市规划推向权威性更高的“神坛”
9.2.5 通过年度评估探讨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9.2.6 强调法制化、公众化的监管程序
9.3 “多规合一”发展背景
9.4 “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多方案比较分析
9.4.1 试点方案
9.4.2 多方案比较
9.4.3 方案整合建议
10 全域规划探索
10.1 全域规划的提出
10.1.1 “全域化”城市实践
10.1.2 全域规划理论研究
10.1.3 全域规划应用
10.2 全域规划方法的探索
10.2.1 战略引领
10.2.2 目标框定
10.2.3 区域划分
10.2.4 分类指引
10.2.5 项目化推进
10.3 全域规划案例——以顺平县为例
10.3.1 编制要求
10.3.2 战略引领
10.3.3 区域划分
10.3.4 分类指引
10.3.5 规划蓝图设计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前言/序言
作为我国最普遍的城市形式,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中坚,在目前中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中,中小城市的编制受历史过程、发展背景、资源环境基础、行政管理以及审批单位地域差异性的影响而表现出规划成果标准的差异性①,这些对不同地区中小城市的总体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笔者将2010年前从事的城市总体规划工作中负责和参加的地处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一些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体会加以整理,立足侧重于编制方法、设计要求和规划难点的相异性,成书于《中小城市总体规划》上一版。第2版在上一版的基础上增加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视角,以期与读者及同行们共勉。
东部的中小城市受快速经济增长的驱使,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近几年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用地出现爆炸性扩张,城中村现象严重,耕地面积迅速减少,城市与农村用地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中部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财政吃紧,城市扩张速度有限,征地补偿安置费用难以一步到位,从而呈现出发展的迫切性与条件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经济落后,发展机遇比不上中东部地区,但受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度的影响,地方政府也瞄准了土地收益,但土地由生地转化为熟地后,又白于地处偏远、市场有限、各项设施不齐全等较差的城市投资环境而难以招徕投资资金,造成另类的城市和农村矛盾——城市扩张粗放。三种地带的中小城市发展背景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矛盾焦点也不同,从而造成城市规划的侧重点不同。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于2014年3月17日正式公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提出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拓宽住房保障渠道、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等一系列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首次对经济新常态进行界定,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会议提出2015年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将使全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将建立起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形成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激发更大市场活力,共享发展新成果,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受益。“一带一路”中涉及三条线:一条北线:北京一俄罗斯一德国一北欧;一条中线:北京西安一乌鲁木齐一阿富汗一哈萨克斯坦一匈牙利一巴黎;一条南线:泉州一福州广州一海口一北海一河内一吉隆坡一雅加达一科伦坡一加尔各答一内罗毕雅典一威尼斯。沿线的中小城市将围绕区域中心奠定未来发展格局。
中小城市总体规划(第2版)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