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1.匠心中营造,涉及工艺、材料、技艺、新知,以一种创客精神,用设计打开世界,读懂世界。
2.班门前弄斧,实现深度阅读和求学新知的理想。
3.全新改版,兼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德国红点奖得主亲自操刀,借用设计的力量,“营造”全新《班门》
4.在本书中——
我们将带您去南极,看看建筑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回归本源
也会去往云南的丛林,看看对花与鸟的科学考察如何落实为纸面上精美的绘画作品
我们思考宏伟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
也寻觅狭小日本茶室中令个人精神安宁的禅意一角
您会看到故宫角楼中流淌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
也能在伦敦街角的涂鸦中看到现代人文精神的街头游击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
在本期《班门·角》中,我们将带您去南极,看看建筑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回归本源,也会去往云南的丛林,看看对花与鸟的科学考察如何落实为纸面上极精美的绘画作品;我们思考宏伟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也寻觅狭小日本茶室中令个人精神安宁的禅意一角。你会看到故宫角楼中流淌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也能在伦敦街角的涂鸦中看到现代人文精神的街头游击。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愿意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杨占家,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63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美术系,留校任教。1972 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主要作品有《海港》《海霞》《霸王别姬》《宋家皇朝》《卧虎藏龙》及《红楼梦》(六部八集)等。
冈仓天心(1863-1913),日本明治时期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
成砚,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著有《读城》《乡土游》等书,编著《永恒的奥林匹克之城》。十年建筑求索之路,六年奥运青春奉献,写建筑文章,只为非建筑专业却爱建筑的你,说你听得懂的故事。
曾孝濂,1939 年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十年的科研艺术生涯,参与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为五十余部科学著作绘制插图,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外出版多部个人画集。
马凌,文学硕士、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虫、书评人、艺术史爱好者。
大头马,作家、编剧。小说《谋杀电视机》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已出版长篇小说《潜能者们》、短篇小说集《谋杀电视机》《不畅销小说写作指南》。
内页插图
目录
门·内
笔尖上的筑梦人:电影美术师杨占家
文:《班门》编委会
从勾股定理到世界本原
文:徐晓冬
门·角
建筑本源的极点:访极地建筑师张翼
文:汪徽
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文:冈仓天心
哥特的诞生
文:成砚
植物迷宫与动物王国:云南花鸟
文:曾孝濂
石上纯也:建筑的一角与未来
文:灰土豆
大角斗场里的智慧与勇气
文:宋晓冬
紫禁城中那个美的存在——角楼
文:黄波
门·外
淑女与独角兽
文:马凌
城市、街角与游击的艺术:班克西的涂鸦实践
文:宋嘉伟
我来到了一个接近宇宙的地方:冰岛游记
文:大头马
精彩书摘
禅意的一角:日本茶室
文字:冈仓天心
图片提供: Wikipedia 网站
编者按:本文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术家、美术评论家、教育家冈仓天心(1863—1913)所作,收录于他1906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茶之书》(The Book of Tea)中。这本书写的是日本的茶道文化,但实际上也是借助这一日本传统艺道,讲述了东方的思想与美学的内蕴。其中的《茶室》一篇,专门讲述为茶道而建造的房屋。茶室这种小型建筑通常看上去十分简朴,但又包含了茶道师为了把握饮茶那短暂时刻而寄托的深邃、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思想与禅宗、道家的思想都有联系。茶室可以说是喧嚣生活中禅意的一角,是我们摆脱喧嚣又单调的宏伟生活、令思维跃入平静角落的一种可能。
相对于欧洲建筑师开创的石砖建筑传统来说,我们日本的木竹建筑方法似乎不值得被列入建筑学。然而最近,一位优秀的西方建筑研究者意识到了我们这些伟大的寺庙建筑的完美,并予以赞扬。对我们的经典建筑都如此,就很难期望外界能够欣赏茶室的微妙之美,它在建筑与装饰上的原则与西方的完全不同。
茶室(数寄屋,Sukiya)看上去与村舍没什么两样,就像我们对它的称呼。“数寄屋”的意思是“喜好的居室”。后来,不同的茶道师根据他们对茶室的认知,引入中国文化特征,数寄屋就可能意味着“空之居室”或“非对称之居室”。这是一间喜好的居室,因它未做长久打算的结构,承托了诗意的冲动。这也是一间空之居室,因为除了在使用时做一些布置以满足那一刻的审美需求之外,它是不加装饰的。这还是一间非对称的居室,因为它将缺陷美视作至高的境地,有意留下一些未完成的东西去引人联想补充。从十六世纪起,茶道的理念就对我们的建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以至于现在的日本普通室内装饰的安排极其朴素和简洁,在外国人看来几乎是近于寡淡无味。
第一间独立的茶室由千宗易所建,他以之后的名字“利休”而闻名。十六世纪时,这位茶道宗师在秀吉太阁(即丰臣秀吉)的帮助下,创立茶道礼仪,并使之完善,抵达极高的境界。茶室的规格早先由十五世纪著名的茶师武野绍鸥制定下来。早期茶室不过是辟出普通客厅的一部分,以屏风分隔开,以便茶会进行。隔出的部分被称为“围室”,这个称呼至今仍适用于那些建在室内,而不是独立建筑的茶室。“数寄屋”则是独立的茶室,设计容纳不超过五人,这个数字暗合那句名言“多于三美神,少于九缪斯”(编者注:原文为“more than the Grace sandless than the Muses”,这是一句英文俗语,通常指晚餐的人数应该大于三个,少于九个。“Graces”即希腊神话中体现人生所有美好事物的美惠三女神,而“Muses”即缪斯,希腊神话中主司艺术与科学的九位女神的总称);水屋,茶具在被带进这里之前都会进行清洗和布置;待合,客人们会在这里等候,直到他们被邀请进入茶室;还有一条连接待合和茶室的露地。茶室外表看起来平淡无奇。它比日本最狭小的房屋还要小,而其所用的建筑材料则意图暗示“雅致的清贫”。但我们必须牢记,这一切都来源于深刻的艺术构思,细节的用心可能比建造最富有的宫殿和庙宇付出的还要多。一间好的茶室要比一般的住宅耗费更多,因为它的选材与工艺都极其谨慎与细致。事实上,茶艺师所雇用的木工们,在工匠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高度尊贵的阶层,他们工作成果之精细,丝毫不亚于制造漆柜的匠师的作品。(图1)
茶室不仅与任何西方建筑不同,而且与日本自己的经典建筑也形成强烈对比。我们古时那些堂皇的建筑,无论是世俗的还是宗教的,单从规模上来说,就无法被人轻视。少数在过去几个世纪里那些灾难性的大火中幸免于难的,现如今仍能让我们惊叹于其装饰的宏伟与丰富。巨大的木柱直径两到三英尺(约0.6~0.9米),高三十到四十英尺(约9.14~12.19米),通过一张复杂的斗拱的密网支撑起巨大的梁,这些梁在铺满砖瓦的沉重屋顶下嘎吱作响。建筑的材料和构造虽然不利于防火,但在地震中却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也与国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法隆寺的金堂和药师寺的宝塔就是木质建筑耐久性的绝佳例证。这些建筑在近十二个世纪的时间里几乎完好无损。古代庙宇和宫殿的内部装饰得极为繁复。宇治凤凰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世纪,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精致的屋顶和镀金的华盖,颜色丰富,并且镶嵌着镜子和珍珠母贝,而且还有原先墙上的绘画和雕塑的遗迹。后来的建筑中,在日光和京都的二条城,我们看到结构上的美丽让位于装饰的浮华,在颜色和精致的细节上,这些装饰与阿拉伯或摩尔人的极致华丽毫无二致。
茶室的朴实和纯粹源于对禅宗寺院的仿效。禅寺与其他佛教派别的寺庙不同,因为它只是作为一处僧侣的居所。它的禅堂并非用来参拜或朝圣,而是一个供修禅的人集体讨论和冥想的地方。房间中央有一个佛坛,供台后面通常是一尊佛教创始人菩提达摩的塑像,或者是释迦牟尼像,伴随两位最早的禅宗先祖迦叶和阿难。为了纪念这些圣人对禅宗的伟大贡献,人们会于供台献上花和香火。我曾在文章中写过,由禅宗僧侣在菩提达摩像面前先后从碗里饮茶的仪式,奠定了茶道礼仪的基础。我在此再做补充:禅堂的佛坛正是日本房屋内壁龛的原型。这是房屋的尊贵之处,里面放置绘画与花,以使来客感受到更高的精神境地。
我们所有伟大的茶艺师都是禅宗的学生,并试图将禅的精神引入生活实际。因此,这样的房间就像茶道的其他用具一样,反映了许多禅宗教义。正统茶室的大小是四叠半榻榻米,或者说十英尺见方(约 3 平方米),这来源于《维摩诘经》的一段经文。在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中,维摩诘居士就是在一个这么大的房间里迎接文殊菩萨和八万四千名弟子的,这则寓言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对真正的悟道者来说,空间是不存在的。还有待合到茶室的那段露地,标志着冥想的第一阶段?通向自我启迪的途径。露地意图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创造出一种清新的感觉,有利于充分享受茶室本身的美感。踏上这条小径,在常青树斑驳的树影下,漫步于杂而有序的卵石之上,露地之下满铺着松针,经过苔藓覆盖的石灯笼,人们的灵魂从日常思绪中出升。一个人可能身处城市之中,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远离尘嚣和文明的森林。这种宁静又纯粹的效果正是茶艺师们匠心之思的展现。人们在经过露地时被唤起的感觉,也因不同的茶道师而各有差异。其中有些人追求终极的清寂,比如千利休,并且他认为打造露地的秘诀就存在于古代歌谣里:“四望岂得花叶茂,海浦茅舍秋暮里。”(编者注:出自《新古今和歌集》,日本镰仓时代初期歌人藤原定家所作。)
而另一些茶道师,如小堀远州,则追求另一种境界。他认为露地的理念蕴含在如下的诗文里:“夏夜望海远,茂林眺月晦。”(编者注:和歌,收录于《茶话指月集》)他的意思并不难揣度。他想创造出这样一种意境:刚刚被唤醒的灵魂,一面仍徘徊在往日斑驳的旧梦影中,一面又沐浴在柔和精神之光笼罩下的甜蜜的迷离意识之中,渴望栖息于那广袤彼岸的自由之上。
准备好的客人安静地走向圣殿,如果是一名武士,他会把配刀放在屋檐下的刀架上,此刻茶室便完全成了和平之所。然后他会弯下腰,匍匐进入不到三英尺(约 0.9 米)高的小门。所有来客都要经过这个过程,不论高低贵贱,这样的目的意在教人领会谦恭之意。在待合暂歇时,客人们就商定了入席的次序,客人安静地依次入座,首先向置于壁龛中的画作或花朵致礼。直到所有客人坐定,四下平静,除铁壶中水沸腾之声,再无其他声响打破这寂静的状态,茶室主人才会现身。壶底部的铁质部件经过仔细调校,使水沸声有别致的音律,你可能会听到瀑布在厚云中的回响;听到远处海涛拍向巨石;听到暴雨冲刷竹林;听到遥远的山丘之上的飒飒松林。
……
前言/序言
一年前,《班门》问世。
这本书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出品。出版社做书是一种设计过程,而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是一家建筑设计企业,设计的基因流淌在《班门》的精神血液中。
“设计”是舶来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营造”,宗师是鲁班。
鲁班首先是工匠,是踏实做事的人。《班门》出版时明确,我们想要的不是为哗众取宠而制造的碎片化文字,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时间、一众经历后吐出的文字;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细部展示;我们要的不是炫耀文笔,而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
鲁班还是发明家,他创造可飞翔的“竹鸟”的传说,象征他无限的创新精神。我们深知,创新是设计保持新鲜的灵魂。在 2016年出版的四期《班门》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推翻自身、寻找新思路。
一年来,我们根据这两种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的做法,将每期《班门》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获得的诸多好评,是对这两种做法的肯定。
在新的一年中,《班门》各版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三项。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营造、设计,都依人的尺度进行,不论作品多么宏大,最终都要走到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也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关注人们平淡生活中的美学。
此外,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在结构中发掘出一种时间的维度:“门内”是回忆,是历史的一角;“门”的作品,则是历经时光酿造出的“好酒”;“门外”,则清晰地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的线索引至当下乃至未来。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时间由远及近的推移过程,借助这样的思路,我们站在这些文章垒起的山头上,望向时间的平原,找到从过去流淌至未来的闪烁着灵感粼光的河流。
在装帧与版式上,我们做了新的“设计实验”。设计师将原先规整、平稳的版式推翻,以“营造”为起点,重新设计了我们的Logo,你会在被拉开的汉字中看见建筑物营造中的“空”与“间”;我们也为内页文字与图片的排列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们彼此照应,将文章的意义凸显出来。而一切图片被抽离了色彩,一种冥想式的抽象将迫使你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意义。封面与封底由原创图片与构成主义图案组成,它们不会动,但当你审视它们时,你将看到一次叙事、一场关于建立与毁灭的戏剧,在拉开书的帷幕之前就平静地挑动你的神经。
新设计使《班门》从封面就开始了自己的表达。在你还未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已经开始鸣响;即便阅读结束,这声音还远未终结。
2016 年,我们的主题是四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木、砼、铁、石,它们是哺育万千广厦的“建筑食粮”。新一年的四期,主题仍来自建筑,但我们从扎根土地的、可触摸的材料中升起,将镜头转向设计形式的新角度?方、圆、线、角,它们更抽象一些,但也会让我们更自如地发掘新稿件。
《班门·方》《班门·圆》《班门·线》上市之后,我们收到许多反馈,我们的新主题、新设计,都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在本期《班门·角》中,我们将带您去南极,看看建筑如何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回归本源,也会去往云南的丛林,看看对花与鸟的科学考察如何落实为纸面上极精美的绘画作品;我们思考宏伟哥特建筑形式中的尖角林立,也寻觅狭小日本茶室中令个人精神安宁的禅意一角。你会看到故宫角楼中流淌千年的中国传统建筑特征,也能在伦敦街角的涂鸦中看到现代人文精神的街头游击。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愿意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你会看到,这本书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站在一座城市的街头,想象有人为这世界按下了快进键,白昼黑夜在我们头顶倏忽飞过,万家灯火明明灭灭,世界从白昼中现身又迅疾退入黑夜,旧的建筑物被拆除而更多新的建筑物又从地底升起。当你以为、当你期待有人会再为你按下正常播放的按键时,你惊恐、困惑、感慨地发觉,世界将这么永远地快下去。
在这时候,你手上的这本书愿意攥紧自己的勇气与世界背道而驰。一本书无力改变这种令人焦躁的速度,但当你进入这扇“门”,逐个阅览这些方块字的时候,它将显示自己的安神效果。如果它让你觉得“慢”的气息从如梭的时光中渗出来,我们的付出也就值得。
班门·角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