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15
为何家也会伤人:各种家庭问题以及家庭关系指导书/读美文库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为何家也会伤人》指出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夫妻相处模式,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模式,而这个“系统”的运行可能会潜藏着许多问题,比如夫妻之间的问题,扮演父母
角色的失职,教育方式的偏差,以及孩子在这当中面对的压力等。本书通过对张爱玲、陆小曼、胡适、三岛由纪夫、赫本、乔布斯等29位中外名人性格特征和原生家庭的心理分析,让我们真切
认识到父母过渡溺爱、忽视孩子、童年孤独等对孩子个人成长的影响。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能够被大众读者顺利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让人
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应该关注的东西,正视自己的问题,修复自己的创伤,最终构建出和谐的家庭关系。
唐以琳,心理师,现居北京,喜欢从源头探索深层人性,解释世间百态,并深信所有的伤痛都可以用爱救赎。
目 录
第一章 痛苦的童年为神经症埋下祸根
1.无法躲避的死神——关于海明威魔咒 / 002
2.未落下的皮鞭——卡夫卡的黑暗牢笼与自虐 / 008
3.天才和魔鬼只在一线之隔——希特勒绑架世界 / 017
4.多少伤害以“爱”之名——贝多芬酗酒的父亲 / 022
5. 受到惊吓的孩子——“白房子”里的顾城 / 027
6.岁月和死亡紧密相连——三岛由纪夫的病态美学 / 035
7.浪漫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 / 040
第二章 密不透风的爱等于过度阻碍
1.富养而长不大的孩子——陆小曼输在哪里 / 048
2.跌进母爱那张温暖的网里——孝子胡适 / 055
3.全知全能型父亲——亨利·福特的专断王国 / 063
4.黑暗又高大的父亲——莫扎特梦魇 / 072
5.严苛的爱,也是劫难——“懂事”的张幼仪 / 078
第三章 童年孤独是人性扭曲的罪魁祸首
1.孤独铸造的悲剧——癫狂尼采 / 086
2.童年被抛弃的孩子——孤独症患者牛顿 / 094
3.写在骨子里的虚无——人间孤儿川端康成 / 100
4.孤独岛上的雕塑家——亲密关系逃离者米开朗基罗 / 106
5.爱不得的父亲,触不到的母亲——光绪悲歌 / 113
6.被“阉割”的人生——溥仪的梦魇 / 119
第四章 为何爱的模式也能复制、轮回
1.生命华袍里的虱子——张爱玲的苍凉底色 / 128
2.女神何苦为难自己——赫本的强迫性重复 / 137
3.披着锁链飞翔——浪子古龙 / 143
4.被“特别挑选”的人——怪人乔布斯 / 150
5.迷失在性之中——被缚的“老虎”伍兹 / 160
6.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理坑洞——胡因梦的顿悟 / 167
第五章 别让“病态家庭”毁了你的一生
1.缺爱的孩子经不起别人示爱——阮玲玉的心灵创伤 / 174
2.骨子里的叛逆——漂泊者萧红 / 181
3.摘不掉的面具——忧郁公子纳兰性德 / 187
4.爱只是一种传说——血腥玛丽 / 192
5.一切都源自童年——情人杜拉斯 / 199
后 记 / 208
1.富养而长不大的孩子——陆小曼输在哪里
陆小曼,她的风华绝代曾让无数人倾倒。
胡适说她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说她是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这样一位女子,有着华丽的前半生,又因着与徐志摩的婚姻和突然离世成了众矢之的,后半生孤独凄惨,无儿无女。人们为其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思考,一代才女陆小曼究竟输在哪里。
陆小曼放在今天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富美。她出身极为显赫,父亲是晚清举人,毕业于名校早稻田,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后在民国中央财政部供职,历任司长、参事等,是中华储蓄银行的创办人。陆小曼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多才多艺,擅长工笔画,古文功底深厚。陆小曼7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5岁转入北京圣心学堂读书。这是法国人开办的贵族学校,只有北京军政界要员的公子千金才进得去。陆小曼冰雪聪明,很快就精通几国语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多岁的小曼,曾被外交部邀请接待外宾,担任口译,她不仅表达能力强,而且随机应变,颇有智慧,18岁已成为社交界一颗瞩目的新星。
陆小曼是家里的独生女,集父母万般宠爱于一身,母亲偶尔还会对她有所约束,父亲则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几乎对她有求必应。她在父母营造的安稳环境里,习惯了没有压力,不用操劳的日子,可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她享受这种安逸。
但这种家庭教育,养成了陆小曼骄纵任性的性格,虽有才气但不思进取,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没有毅力。父母的溺爱,使得她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年后遇事容易冲动,又缺乏主见,没有任何的独立生活能力。
陆小曼所受到的教育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当时的上流社会非常流行“名媛”养成,对于一个家族来讲,名媛可以在社交场施展交际才华,扩充社会关系,为家族提供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民国一代名媛,如唐瑛、章含之、王映霞等,大部分都是从小就接受名媛式教育,按照名媛标准身体力行的。一个家族出一个风华绝代的名媛,是当时最大的荣耀,但这种名媛教育,却和西方贵族的名媛教育有本质区别,带着强烈的功利目的,带着虚荣的意味。
陆小曼也曾经是聪明伶俐、反应敏捷的小曼,也曾经是敢说敢做、俏皮可爱的小曼。有一次,在参加聚会时,几个外国人闲得没事,拿中国孩子当消遣,把孩子们手里的气球用烟头烫破,气球的爆炸声吓得孩子哇哇大哭,他们却嘲笑说:“中国孩子就是胆小。”陆小曼看到立刻冲进外国孩子堆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外国孩子们因为气球破了也哭得稀里哗啦,陆小曼曼妙又坚定地说:“洋娃娃的胆子也不过如此。”在外交部供职那一段时间,凭着聪明才智陆小曼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在社交场上,她就是一个宠儿。
她一生的分水岭正是父母一手为她安排的婚姻,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陆小曼嫁给了王庚,这个她父母看好的女婿年轻有为,短时间内就连连升级,工作起来更是不要命。陆小曼和只顾着工作的王庚生活在一起,难免觉得苦闷。就她的性格来讲,需要更多的激情、体验和新鲜感,而这段婚姻并没有让她感到幸福,感受到的只有束缚。对于自由烂漫惯了的她,婚姻似乎来得太突然,或者说根本毫无准备,而最大的问题是,她对丈夫没有爱,痛苦藏在心中,不敢与人说。
这时,她遇见了徐志摩,仿佛一道光照亮她的阴郁,让她看到了希望。两个人的恋爱,正像郁达夫回忆中所说的:“志摩和小曼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这一种事情,岂不是千古的美谈?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管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当这事情正在北京的交际社会里成话柄的时候,自己就佩服志摩的纯真和小曼的勇敢,到了无以复加。”
吕小曼对徐志摩说:“摩!第一个人能从一切的假言假笑中看透我的真心,认识我的苦痛,叫我怎能不从此收起以往的假而真正给你一片真呢!”她不顾一切奔向徐志摩,不顾家人反对主动提出离婚,期间怀孕了也自己做决定拿掉了孩子。她和徐志摩的结合震动了当时社会,但结婚以后,现实问题的到来,让她认识到,一切并非她想的那样就此可以永久的幸福下去了。
徐志摩出身名门望族,他本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因为闹离婚的事,家里拒绝再给他任何经济上的支持。他只得东奔西跑,教学生、写作、编辑,用一切能想到的办法维生,勉强能应付陆小曼骄奢惯了的大小姐生活。看到丈夫如此劳心劳力,妻子本该有些改变,一起经营家庭,但陆小曼毫无此意,她认为男人给女人赚钱是天经地义,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从不节制。他们为了金钱的问题产生严重的分歧。
徐志摩希望陆小曼可以改变浮华的生活方式,追求进步。他期待好文笔的陆小曼可以写作,耐心地引导她在诗歌方面的兴趣,鼓励她记日记,锻炼文笔。他多次和陆小曼商议一同去欧洲留学,都被她拒绝了,她舍弃不掉在上海的交际生活;享乐派的陆小曼每日就是吃喝玩乐,看戏会朋友,偶尔写文章,也是被逼得不行了,勉强写两篇,逼急了就以各种身体不适为由混过去。
在陆小曼的观念里,女人的要紧大事是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之后就不用再努力了,全依靠男人就可以。这是她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她根深蒂固的认识。丈夫徐志摩娶了她自然成为她的经济依靠,而她拒绝在婚姻里成长,像个被惯坏的孩子,任性地生活,挥霍无度,纸醉金迷。徐志摩一颗火热的心渐渐冷却,他开始思念初恋林徽因,在北平教书的那些日子里,他经常与林徽因交谈,诉说心中苦闷。陆小曼虽然吃醋,但还是固执地不肯去北平陪伴他,徐志摩只好搭乘免费的空运飞机,在两城之间往返。
1931年11月19日,因遭遇空难,徐志摩永远地离开了,结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留下了他的诗作,他的才情。他从一次无爱的婚姻,逃到另一个有爱却让他更身心俱疲的婚姻,渐渐沉沦到无法挽回。他和陆小曼的婚姻,是注定的悲剧。即使飞机没有失事,就凭陆小曼的性格也难以与徐志摩走到最后。徐志摩需要一个懂他的女人,可以和他谈诗,可以和他比翼双飞,一同迈向人生更高的境界,可陆小曼,她只是一个需要呵护,处处让他操心的小妹妹,她始终拒绝长大。
在原生家庭里,陆小曼没有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的溺爱使她产生了依赖心,只懂索取不懂付出,不懂为爱而改变自己;她认为你爱我就要为我的人生负责,为我付出一切,因为我把人生交给你了。一个孩子,是不会懂得负责任的,她总认为别人该为自己的人生买单。男人们趋之若骛地供应她一切所需,她不费力气就可以过她想过的生活,自然越来越懈怠懒惰,不愿努力了。被宠坏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她不觉得自己这样有任何问题,她被宠得理直气壮,肆无忌惮享用别人的付出,而对这一切,她多半没有珍惜,也不懂珍惜。她一直生活在蜜罐里,没尝过苦味,也不知道甜有多美,感恩这个词似乎不存在于她的字典里。
她的一生总是要依附于人,先是父母,再是丈夫,后是情人。陆小曼是按照“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的民国闺秀,在她的世界里,她只需要把自己“打扮”成取悦于男人的交际花形象,无法实现人格的独立。她的享乐主义也是她悲剧的源头,她贪恋世间的浮华,物质的欢愉。她打小体质差,三天两头生病,一受到刺激就晕厥,也许这也是她“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念头的由来,而“富养”的家庭环境又纵容了这种想法的蔓延。
她对世俗是鄙夷的,觉得那些和自己无关。她怎么会为了生计在世俗中谋一份职业呢!其实她不是分不清生活和梦想,而是她一直活在幻想中的世界里,沉醉在自己的小情小调中。她的人生没有目标,不注重结果,不追求成就感,对艺术也没有更高的追求。她只活在爱情里,没有爱情,她会窒息;人生对她来讲只是一种体验,她总是依靠好奇心生活、折腾、及时行乐。
原生家庭的溺爱,使陆小曼成为一个只会快乐的人。她做事的动机只有一个,为着快乐。她只要快乐,逃避和自动屏蔽一切和快乐无关的事,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痛苦不会自动消失,逃避得越多痛苦就来得越凶猛,总有一天会将人全部吞噬。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航空公司主任亲自给陆小曼报噩耗,但她不能相信这是真的,把报噩耗的人挡在门外。不得已,航空公司主任只能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那时徐志摩的父亲和儿子与张幼仪一同生活。张幼仪遇事冷静,派13岁的儿子和自己的八弟去山东认领尸体,体面地为徐志摩料理了后事。
陆小曼逃避现实,但逃避没有用,不面对、不接受、不处理,只会让事情朝着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陆小曼成了众矢之的,许多朋友如胡适、林徽因、金岳霖等不肯原谅她,认为她的铺张是害死徐志摩的凶手,纷纷与她绝交。
徐志摩去世以后,小曼“整顿衣裳起敛容”,力求按志摩心意再铸自我。她戒烟、画画,做了所能做的全部,但从此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里,把自己锁在过去。她只关心徐志摩文集的出版,一遍遍跑出版社,希望又失望,一直没有放弃。她依旧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来面对现在的苦痛,她选择逃避,沉浸在过去的悲伤或甜蜜里来逃避现实,用一个痛苦来逃避另一个痛苦。
即便陆小曼出身名门望族,即便她才华横溢、外貌俏丽,握了一手令无数女人艳羡的“好牌”,却仍旧输得一塌糊涂。
王映霞回忆说:“小曼把自己糟蹋得厉害,牙齿全部脱落,没有镶过一只,已经成为一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太婆了。”而那时的她不过才40岁。
1965年4月3日,63岁的陆小曼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唯一的遗愿是和徐志摩合葬,这个要求被徐志摩与张幼仪唯一的儿子徐积锴拒绝了。她无儿无女,墓碑是堂侄、侄女在1988年为她立的,简单得有点简陋。
陆小曼一手好牌,终究是输了。
与林徽因比,她输了。
林徽因,在精神上是富足的,在觉悟上是清醒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在生活中是主动的;是她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生活牵着走。最好的年纪,她遇见徐志摩,爱过痛过,摇摆过不舍过,最终拒绝了他的爱,选择了志同道合的梁思成。她热爱建筑事业,梁思成是她在事业上的同伴,也是她生活中的知己,历史记录了他们共同的成就。
相比较而言,陆小曼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她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虚无的快乐无法让她的内心真正满足,这个世界没有她的位置,因为她把自己定义为男人的附庸。
与同时代与自己齐名的名媛唐瑛比,她输了。
唐瑛认清自己的名媛路,对感情有过多苛求;她不浮躁、不傲慢,带着美女难得的理性与睿智,脚踏实地地美了一辈子,可以最终笑到最后。而陆小曼的后半生,却只能孤独吞咽着自己酿造的苦酒。
与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比,她还是输了。
张幼仪像一枝寒梅,冰冷和严寒反倒使她展现出绮丽、光彩的一面;她因坚强而独立,因独立而可爱,最终成了人生赢家,获得了事业、名誉、家庭,以及后人对她的钦佩与敬重。
而在美貌和才华上远远超出张幼仪的陆小曼,却白白浪费自己的天资聪颖,没有找到这一世的使命与热爱,因为懒散的性格,耽误了大好时光。
陆小曼的悲哀,究其根源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狭隘的“富养”,这种富养造就了陆小曼的“挥霍”,挥霍着钱财和容貌,挥霍了才情与爱情,更挥霍了自己那独一无二的青春与一生。
所以,那些心心念念要富养女儿的父母们,一定要弄清楚狭隘的富养与真正的富养之间的区别。
狭隘的富养,只会害了孩子;而真正的富养,是精神的富足,思想的独立:见得了富贵,守得了清贫,能够受得了“养”,也能挣得了自己的生活。
真正的富养,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无论遇到高山低谷,无论月圆月缺,无论欢笑还是哭泣,这样的孩子都能献上感恩,都能保守自己的一颗初心,稳行在高处。
真正的富养,会养成独立的人格,会有自己崇高的追求,不会随着外界和潮流轻易改变,也不会过度追求那虚浮飘渺的繁华,而是能读懂淡淡的生活后面厚厚的幸福。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这颗心懂得孰是孰非,懂得人情世故,懂得感恩,懂得良善,懂得爱别人,更懂得爱自己、尊重自己。
为何家也会伤人:各种家庭问题以及家庭关系指导书/读美文库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