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赠送3张遇见主题明信片】十点读书继《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后作品

包邮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 【赠送3张遇见主题明信片】十点读书继《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后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点读书 著
图书标签:
  • 遇见
  • 世间一切
  • 十点读书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赠品
  • 明信片
  • 人生
  • 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0912
商品编码:12458924494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开本:32开
作者:十点读书页数: 
定价:45出版时间:2017-05-10
ISBN号:9787559600912印刷时间:2017-05-1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版次印次: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十点读书,中国领军公众号,平台用户高达1800万。平均每天涨粉过5万,每篇文章阅读量破500万+,每天总阅读达千万次。旗下还拥有十余个超级微信大号和微博大号,总粉丝数过千万。

 

2、国内一线作家连岳、鬼脚七、李筱懿、韩松落、杨熹文、周冲、祝小兔等原创作品集,在这里,遇见温暖隽永的故事。总有一段文字影响你,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印记。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是一切的开始。我们由此倾诉爱,表达向往,传递希望。看见大千世界。

 

3.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董卿《朗读者》里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冷遇见暖,就有了雨;冬遇见春,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4、十点读书2016年主编作品《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紫图出品)成为畅销至今的优秀图书,并荣获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2016年度市场表现奖。《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承继**本装帧和内容的优良品质,主打“遇见”主题,记录生命中每一次重聚与别离,失落与长大,灰暗与闪耀的心路历程。愿在微光低处抬头仰望的你,不忘*初的相遇,不弃从前的梦想。

 

5、全彩四色装帧+治愈插画,知名插画师卤猫作封面插画,随书附赠“遇见”主题明信片。人生的每一场遇见,都是命中注定。期待这一次,和你赶上*好的相遇。

内容推荐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因他改变。

遇见热爱的事,便有了永不泯灭的热情。

遇见父母或子女,成为命中注定的缘分。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我遇见了你,便像是找到了真的自己。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收录了国内一线作家连岳、鬼脚七、李筱懿、韩松落、杨熹文、周冲等原创作品集,记录生命中每一次重聚与别离、失落与长大、灰暗与闪耀的心路历程。每一篇文章直抵人心,每一个故事温暖隽永。感恩生命中所有美好的遇见,是这些温暖使我们远离阴霾,成为善良的人,闪光的人。

作者简介

十点读书

中国领军公众号,坐拥1800万粉丝。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与你共享暖心文字,在书里理解生活的艺术。十点读书,陪你度过漫漫长夜。

目录

艾小羊:好运是一种能力   002

杨熹文:读书可以改变的那部分命运   009

周冲:走得太舒服的路,都是下坡路    016

李爱玲:替未来的你,抱抱现在的自己   025

李晓懿:真正的优秀并不刺眼   033

祝小兔:什么都不信,可能是见识太少   042

 

连岳:学会浪费   050

潘云贵:一人住,一人食,一人好好活   057

老丑:对不起,我们不必再联络   068

陶瓷兔子:爱情很贵,请别浪费    077

王珣:你有自己的山川湖海,也能安于厨房与爱   085

 

鬼脚七:三轮车    092

王东旭:我遇见你,我记得你   098

周文慧:时间的胶囊   118

向暖:安放好一颗心   129

亚比煞Aimee:愿你永远也不会与美好决裂    182

 

曲玮玮:看到你心里的那团火   196

韩松落:你马不停蹄的爱情,只是一段故事梗概    204

紫健:所谓在乎,就是想让你多休息   212

倪一宁:我跟你的故事,停更是*大的仁慈    219

李月亮:要是来日方长,谢谢你能懂我   227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写下这个标题后,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头。动笔写了几次,我不太满意,都删除了。这个开头虽然不算很棒,但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活动。之所以不太满意,是因为我不只想告诉大家我买了一辆三轮车。

我*近确实买了一辆三轮车,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偶尔也开车去和朋友见面喝茶。其实这种电动三轮车主要是给老年人代步用的。因为它速度不快,*高时速只有30km;距离也不远,充满电*远只能开50km;外表也不漂亮,有朋友说像残疾人用车。

但这辆车,用来接送小朋友上下学再好不过了。不怕下雨,不怕堵车,不用找停车位。*关键的,一天能节省大约两个小时。

有个七星会的朋友碰见我开三轮车,开玩笑问:“七哥,开三轮车怕不怕别人笑话?”

多好的问题啊!它唤起了我一些回忆。我想起自己跟三轮车有关的两个故事。

 

**个故事,是关于初恋的故事。

1996年,湖南发大水,老家房子被淹了,父母不得不到县城找点事情做。那时县城没有出租车,只有三轮车来拉客人,县城人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慢慢游。我爸就有一辆「慢慢游」。

寒假期间,老爸身体不好,于是我就替我爸开慢慢游。每次上车两元,不分远近。县城不大,一天能挣五六十元,交完份子钱,还能剩三四十元吧。

当时我不到二十岁,干这种营生,觉得不很好意思。我想,戴个草帽穿旧一点的衣服,别人应该也认不出我吧。

一次,上来两个客人:“慢慢游,去水仙街!”

我一眼就认出其中一位是我高中同学,他没考上大学留在县城了。当时他应该没认出我来,只是一路上我很纠结:认还是不认?这是个问题!犹豫了很久,等快到目的地,我下定决心了:一没偷二没抢,我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说:你不是谁谁谁吗?

他很吃惊:是你啊!大学生怎么干这个了?

我淡定地说:体验生活体验生活!别给钱了,同学还要什么钱?!

还有一次,在一菜市场附近,上来一位有点眼熟的阿姨。等我把她快送到家时,才记起来她是我高中同学的妈妈。难为情的是后来她也认出我了!我不肯收钱,她非要给钱。后来我把车停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默默地流泪。那位同学是我初恋女友,她就是女友她妈。

穷人家的孩子有很强的自尊,同时也很自卑。那看上去淡定的外表,其实十分脆弱,一点就破。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农民工的故事。

1998年,湖南还是大洪水。整个经济都不太好,父母从县城搬到了岳阳市区,租了个小房子。自从我上大学以后,父母身上*重的任务,就是为我赚学费和生活费。

他们早上三点多起来做八宝粥,四点左右老爸蹬个三轮车,把我妈和一桶八宝粥带到蔬菜批发市场。我妈在市场里卖八宝粥,满满一大碗加上白糖,卖一块钱,一早上能卖一二十碗。我爸帮助别人搬菜。放暑假回家,我会戴个草帽,蹬着三轮车一起去干活。

菜市场的小菜贩喊:三轮车,过来!我就会赶紧蹬着三轮车过去,要是去晚了,别的三轮车会过来抢生意。我帮他把菜从大卡车上把菜搬下来,放在我三轮车上,然后运出菜场,距离不远,一般两三百米,收一块钱。要是菜特别多,要收两块钱。如果送到菜场外面的某个地方,那就需要单独谈了。*远的一次,我拉了一满车菜,蹬着三轮车走了五六公里,有个桥上坡骑不上去,我下来一步一步的推着走。*后他给了我十三块钱。这种长途只有在要结束的时候才会去做,否则不划算。

每天早上4点左右过去,大约七八点就结束了。一般一早上能挣20来块钱,不用交份子钱,偶尔给菜市场的老大买包烟就好,一包白沙五块钱。

开始两天觉得不太好意思,后来就习惯了,感觉还不错。因为根本不可能碰到认识我的人。

 

这两段经历,年轻时觉得挺痛苦,但现在知道那是宝贵财富。我现在相信,人生中所有痛苦的事情,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微笑着讲出来。

我真没想到现在又开三轮车了!

我会不会担心被别人笑话?说实话,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想,假如别人真的笑话我,那也是别人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三轮车我开了几个星期,没发现有人笑话我。倒是有人用车喇叭嘀过我,那也不能怪人家,是我有时开得太慢,挡了汽车的路。我也嘀过人家,遇到堵车的时候,有人开车把整个非机动车道占了,后面很多电动车自行车都堵住了,大家怨气很重,我也按喇叭表示不满,我三轮车的喇叭也挺响的!不过从那以后,我开汽车再也不占非机动车道了。

我不担心别人笑话我,但不知道闺女会怎么想。一天,我还特地问她:

豆豆,你喜欢爸爸开三轮车接你,还是开奔驰车接你?

三轮车。

为什么?

三轮车空气好,环保,还不堵车,比他们都快!

放学的路上,豆豆经常会在三轮车上兴奋地和她同学打招呼:魏子淇!傅宇昊!祝贺!安康........”估计她觉得特别好玩儿。

我很开心豆豆能这样。但愿我们那一代人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不再存在。


阅尽人间烟火,静候心灵回响:十点读书新作,一窥时光深处的哲思 本书并非关于“遇见”的简单汇集,而是一场深入生命本质的静默探索。它不谈论具体的相逢与别离,而是追溯那些促成“遇见”的底层逻辑,那些潜藏在日常琐碎之下的宇宙规律与人文关怀。 第一章:时序的秘密与必然的轨迹 本书的开篇,并非聚焦于某个浪漫的邂逅场景,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时间本身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探讨,究竟是什么样的时序安排,才使得两个原本独立的生命轨迹,得以在某一刻交汇? 我们解构了“巧合”的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潜藏的“必然性”。这涉及到对历史进程中关键节点的审视,对个体成长弧线上关键选择的分析。每一段看似偶然的际遇,实则是无数次微小决策、环境变化和内在驱动力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 (内容详解点:) 熵增与秩序的辩证关系: 探讨在宇宙趋向无序(熵增)的大背景下,生命体如何构建和维护短暂的局部秩序。这些秩序的建立,为信息、情感的传递提供了必要的载体。 “未曾预料的相遇”的数学模型: 从概率论的角度审视生活中的随机性,并提出一个观点:当我们认为某事“不可能”发生时,我们往往低估了样本空间(即整个生命经验的可能性)的广阔性。 地理位置与社会结构的影响: 深入分析特定年代、特定地域的社会结构如何预设了某些人际互动的可能性,而限制了另一些。例如,工业化进程对人际交往密度的影响。 第二章:内在的磁场与精神的同频振动 真正的“遇见”,往往要求主体双方在精神层面达到某种程度的“同频”。本书将此“同频”过程细致地剖析,将其视为一种深层次的能量交换,而非表面的言语应答。 我们探讨了自我构建的复杂性。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阴影、并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核心需求,直接决定了他能吸引来何种频率的连接。如果内核是破碎的,那么所吸引来的也必然是片段化的关系。 (内容详解点:) “镜映效应”的反思: 深入探讨人们在关系中过度投射自身未被解决的情结。这本书引导读者从“对方让我如何”,转向“我在对方身上看到了什么自我缺失”。 语言的边界与沉默的重量: 分析在深刻连接中,那些未被言说的、通过眼神、呼吸和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所占的比重。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沉默的“密度”差异。 知识结构与认知视野的交集: 探讨知识体系的构建如何形成一个人的“思维滤镜”。只有当两个人的认知滤镜在关键领域产生重叠时,才能进行真正有深度的精神交流。本书收录了多篇关于阅读习惯如何塑造人际吸引力的随笔。 第三章:物化世界的符号学解读 所有的情感和理念,都需要通过物质世界的符号来承载。本书将关注点从抽象的情感转移到具体的“物”——那些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了中介角色的物品。 我们研究了“赠予”行为的心理学意义,以及物品如何成为记忆的容器。一个旧物件、一封信、甚至是一顿饭,它们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承载了时间、情感和承诺的“时间胶囊”。 (内容详解点:) “纪念物”的焦虑与慰藉: 探讨现代人对“留存”的执念,以及物品如何试图对抗遗忘的自然规律。分析了数字时代“云存储”与实体物品在心理安抚效能上的差异。 空间叙事: 研究居住空间、工作场所等特定“场域”如何塑造参与其中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开放式办公空间对协作与隐私界限的重塑。 仪式的力量: 剖析文化中各种“仪式”(无论宏大如婚礼,微小如道别时的特定动作)如何固化瞬间的意义,使其超越时间流逝的影响。 第四章:错失的际遇与人生的“未完成态” 本书并非只歌颂圆满的连接。很大篇幅用于探讨那些擦肩而过、未能形成稳定结构的“错失的遇见”。我们认为,这些未竟之事,对人生的塑造作用,往往比圆满的结局更为深刻。 错失,迫使人进行更彻底的内省,去审视自己是否有能力或意愿去接住那份馈赠。它揭示了“时机不成熟”背后的深层原因——往往是个体内在准备不足。 (内容详解点:) 选择的“沉没成本”: 分析人们在面对机会时,因恐惧失去现有平衡而产生的犹豫,以及这种犹豫如何导致错过。 关于“遗憾”的哲学重构: 探讨将“遗憾”视为一种持续性的学习反馈机制,而非单纯的情绪负担。它是一种未被激活的潜力标记。 “距离美学”的心理学基础: 阐释为何过于亲密的关系有时会瓦解,而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反而能维持精神连接的张力与美感。 结语:在流动中安顿自我 全书最终导向一个结论:世间万物的流动性是永恒的主题。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试图固定或抓住任何一种“遇见”,而在于提升自己观察、接纳并融入这种流动变化的能力。 这是一本关于准备、感知和放手的书。它提供工具,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坚固的内在核心,从而能在每一次外部的际遇来临时,无论结果如何,都能保有清醒的自我,不随波逐流,也不因挫折而关闭心门。它引导我们从期待“更好的遇见”转向成为“更好的存在”。 (本书适合:对哲学思考、社会学观察、个体心理深度探索感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慢下来审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群体。)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籍爱好者,我通常会非常警惕那些带有明显“营销口号”性质的宣传语,比如“某某大V推荐”或者“年度必读”之类的标签。这本书的介绍虽然提到了前作,并且有着“十点读书”的背景,但我阅读时的感受却完全没有被这些外部光环所干扰。它更多的是展现出一种内在的连贯性和成熟的叙事风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关于缘分和偶然性的文字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它没有把“遇见”描绘得过于浪漫化或宿命论,而是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生命轨迹中去考量。这种处理方式,让书中的观点显得更加扎实、可信。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去“遇见”什么,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去“看见”那些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思考深度,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每次都能有新感悟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感,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美妙的听觉体验,尽管它是印在纸上的文字。有些作家的句子是短促而有冲击力的,适合快节奏的阅读;而这本书的句子,则更偏向于舒缓的长句,中间穿插着精妙的比喻和排比,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我经常会在通勤的地铁上读它,在那种嘈杂的环境里,这本书的文字仿佛形成了一个个人专属的“隔音泡泡”,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在外。我注意到作者很擅长运用意象,比如光影的变幻、季节的更迭,这些都巧妙地烘托了“遇见”的主题。它不是那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理解深奥哲学的书,而是那种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进去,并且在某个瞬间,突然理解了某个关于“时间”或“人际关系”的微妙平衡。这种不费力的深入,正是好书的标志。

评分

从一个读者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日常生活的积极影响上。我发现自己最近在处理一些人际关系上的小摩擦时,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了。这可能与书中探讨的关于“接受不完美”和“珍惜当下”的理念有关。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前我会执着于事情的结果,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更关注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的互动和细节。这种视角上的转变,看似微小,实则对生活质量有着巨大的提升作用。它让我对生活中的那些“插曲”不再感到烦躁,反而多了一份理解和释然。这本书更像是一剂温和的“心灵调理剂”,它没有强迫你改变,只是轻轻地推了你一把,让你自己走到了一个更明亮、更宽容的位置上去重新审视周遭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点复古和温暖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掂量了一下,分量适中,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翻阅起来有种享受的感觉。我平时是个很注重“第一印象”的人,如果一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不够用心,我可能连翻开的欲望都没有。但这本书不同,它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作者的文字就在你耳边娓娓道来。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真的让我对接下来要读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而且,据说里面还附赠了一些主题明信片,这种小小的惊喜,无疑是给阅读增添了额外的乐趣。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实体书的触感和附赠的周边,更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读者的诚意。总而言之,从外到内,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我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开端,这种用心制作的感觉,已经让它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了。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书籍的“情绪价值”要求很高的人。我买书,很多时候是为了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喘息的角落,一个能让我暂时逃离现实压力的空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安静而有力量的陪伴。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过于激烈的语言或者耸人听闻的观点来强行抓住你的注意力,而是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非常平和、甚至带着点哲思的口吻,跟你探讨生活中的那些“不期而遇”。那种“遇见”的主题,非常贴合现代人漂泊不定的心境。我们总是行色匆匆,很少停下来反思,生命中那些看似随机的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以一种更豁达的态度去接纳生活抛给我们的所有馈赠与挑战。读完一章,我常常会放下书,盯着窗外发一会儿呆,感觉内心的某个角落被轻轻触动,那种感觉非常微妙,难以言喻,但绝对是正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