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3
包郵 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17年初增長靚麗,為什麼不是新周期開啓?
貨幣轉嚮之際,監管風暴緣何不期而至?
為什麼房價不跌去不瞭杠杆,匯率貶值救不瞭房價?
光大證券全球首xi經濟學傢彭文生全新力作《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全新視角全景解讀中國經濟大趨勢。
吳曉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李揚(國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傾情作序。張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陳誌武(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巴曙鬆(中國銀行業協會首xi經濟學傢、香港交易所首xi中國經濟學傢),聯袂推薦。
過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對私人財富隱性擔保、宏觀政策過度依賴信貸的大環境下,全球範圍內金融的順周期性成為驅動經濟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甚至帶來瞭金融危機。有彆於實體與金融相割裂的傳統視角,本書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産相互促進的機製,聯係金融和實體、總量和結構,提供一個從金融看宏觀經濟的全景式分析。
中國在經曆第yi個金融周期,上半場的繁榮已經持續瞭10年,房地産和信用(債務)過度擴張損害潛在增長率,扭麯經濟結構,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汙染,不可持續。央行加息(緊貨幣)、監管加強(緊信用)、結構改革包括稅製調整,獨立或閤力作用,將觸發金融周期拐點。下半場調整意味著房地産去泡沫、非政府部門去杠杆,經濟增長在一段時間麵臨下行壓力,但結構改善。寄希望於刺激增長和通脹去杠杆、傢庭加杠杆扶持企業降杠杆、隻減債務不減資産泡沫、匯率貶值消化高房價等都是不現實的。
進入金融周期下半場後,理想的宏觀政策是“緊信用、鬆貨幣、寬財政”,但這是技術層麵的調整,不改變金融的基本結構。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需要深層次的變革:一是央行(財政)擴錶增加貨幣投放,降低對銀行信貸的依賴,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支持財政大幅減稅;二是迴歸某種形式的分業經營,存款歸存款、投資歸投資,區隔金融的公用事業和風險部分。
導論
彭文生,現任光大證券全球首xi經濟學傢。博士,國傢“韆人計劃”專傢,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曾任中信證券全球首xi經濟學傢,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xi經濟學傢,巴剋萊資本首xi中國經濟學傢,香港金融管理局經濟研究處和中國內地事務處主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學傢。現兼任香港外匯基金谘詢委員會轄下貨幣發行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論壇創始成員,首xi經濟學傢論壇副理事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生導師,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在宏觀經濟和金融研究領域擁有豐富經驗,連續三年獲得《亞洲貨幣》(Asia Money)宏觀經濟研究第yi名。在國際學術期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專著《漸行漸遠的紅利——尋找中國新平衡》於2015年獲第yi屆“孫冶方金融創新奬·著作奬”。
吳曉靈(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
彭文生博士的《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房地産價格與信用擴張相互促進帶來順周期性,為我們分析與探討經濟金融問題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
李 揚(國傢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命題並非像一望之下的那麼簡單明瞭。事實上,它幾乎包含瞭經濟金融活動的所有主要方麵,因而,在學術上,它幾乎涉及所有重要的經濟和金融理論。正因如此,我們在闡釋、落實這一命題時,切忌大而化之。我們需要的是如同文生這樣的結閤實際、有理有據的細緻分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生博士的《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值得一讀。
張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
繼力作《漸行漸遠的紅利》之後,彭文生博士在《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中給讀者帶來瞭又一個經濟周期性分析的係統方法論,延續瞭其一貫的嚴謹、細緻和新穎的治學風格,既強調理論基礎,又突齣問題導嚮,對判斷後危機時代全球和中國經濟大趨勢提供瞭一個有效的政策分析框架。
黃益平(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
中國是唯yi一個沒有發生過嚴重金融危機的主要新興市場經濟國傢,但這個紀錄還能保持多久?彭文生博士的《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從金融周期的角度入手,深度解析中國經濟和金融正在經曆的變遷、挑戰與機會,所提齣的政策框架尤其值得深思。
陳誌武(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
如果你關心中國經濟的當下挑戰和未來走嚮,就應該仔細研讀彭文生博士的《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現在迷思很多,誤導言論不少。彭博士帶你冷靜分清問題和齣路,z大化你生活和事業勝齣的概率。
巴曙鬆(中國銀行業協會首xi經濟學傢、香港交易所首xi中國經濟學傢)
當前,中國金融去杠杆的影響日益凸顯,房地産市場分化格局持續;全球範圍內不同經濟體的分化也很顯著。新的市場環境需要新的分析框架,彭文生博士以他橫跨內地和海外市場的豐富理論與實踐經曆為基礎,以金融周期為分析框架來把握市場的波動與政策的走勢,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富有參考價值的分析視角。
吳曉靈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瞭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同時,金融改革不斷深化,金融體係、金融市場、金融監管和調控體係日趨完善。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與開放,我們也麵臨一些風險與挑戰。黨中央反復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為起點,我國銀行信貸快速增長,在非金融部門,尤其是企業部門杠杆率顯著上升。近幾年,房地産價格過快上漲,影子銀行大幅擴張,傳統商業銀行與證券投資等業務的邊界變得模糊,金融風險上升。彭文生博士的《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房地産價格與信用擴張相互促進帶來順周期性,為我們分析與探討經濟金融問題提供瞭一個新的視角。在我看來,為瞭防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我們需要控製住貨幣信貸擴張的總閘門,同時改善金融結構,這涉及貨幣政策、審慎監管、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麵。
一、金融的結構與監管
改善金融結構,有利於央行有效調控貨幣信貸總量,也有利於投融資與實體經濟活動更緊密地結閤起來,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首先,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增加中小企業股本融資渠道,建立資本市場升級降級機製,讓市場選擇上市企業,積極發展場外市場,讓所有股份製企業有一個閤法股權交易的場所,減輕銀行壓力,減少非法融資。其次,要給公司以債務工具的選擇,促進債券市場發展,應該控製發債公司的總體杠杆率,而非規定具體債務工具比例。同時,要加強對包括影子銀行在內的金融中介的監管,讓工具創新和服務創新真正滿足實體經濟需求。
金融結構的改善與風險防範離不開對金融的規範與監管。我國金融業按功能分為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信托業四個闆塊。銀行業是信用中介,創造貨幣並以支付為核心;證券業是融資中介,為籌資者和投資者搭建平颱;保險業是經濟補償機製,以精算為中心;信托業則是代客資産管理,強調對客戶的忠誠。目前市場對金融機構描述比較多的是“混業經營”,但我更傾嚮於使用“綜閤經營”來描述一個金融機構法人或集團同時經營多種金融業務。混業經營隻是簡單強調瞭多種金融業務之間的相互滲透,而綜閤經營則更多地體現瞭各個業務之間相互融閤的同時仍具有功能的獨立性。
從法律法規層麵看,綜閤經營有不同的形式。歐洲實行的是法人綜閤經營,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以限定法人的權利;而其他國傢,比如美國,實行集團綜閤經營。集團綜閤經營有兩種類型:一是純控股型,母公司沒有獨立運營的業務;二是事業型,母公司有獨立運營的業務。在我國,目前兩種類型都存在,但由於嚴格的分業經營的發展曆史,幾乎所有銀行都擁有全牌照的子公司,而其他機構也是如此,所以目前我國要走嚮純控股不太容易,zui後很可能走嚮事業型。事業型控股公司存在一定問題,比如實業集團會更多考慮實業自身便利而忽視金融綜閤發展,或者由於經驗欠缺導緻投資金融業務時缺少專業性。現有持金融牌照的金融機構走控股路綫還比較好管理,但現在的z大問題是連實業企業都形成瞭控股集團,而我國法律還沒有明確這類公司的法律地位,我們需要從法律上來規範事業型控股公司。
彭博士在書裏分析瞭金融的不同闆塊相互融閤滲透帶來的問題,尤其是影子銀行的擴張與商業銀行對批發市場資金依賴的增加。這裏麵既有上述的法律法規問題,即如何規範不同闆塊的邊界,也有在現有法規框架下監管的有效性問題。
從監管層麵看,現行的“一行三會”體製已無法適應金融業綜閤經營的現實。我認為重點不在於監管是否分業,而在於監管是否按照功能來區分。過去的監管以機構監管為主,監管當局對於經營機構的設立、撤銷、審慎經營等進行管理。在綜閤經營的大形勢下,這種監管形式需要改變,更應該強化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從單純的機構監管走嚮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相結閤。
事實上,從分業經營到綜閤經營不改變業務功能的本質,同一法人同時從事證券和銀行業,不改變銀行審慎監管和證券充分信息披露的本質,而在大數法則下,保險的經濟補償功能也不應由於同一法人經營不同業務而改變。無論金融機構采取哪種綜閤經營模式,均要取得相應的牌照。發牌照的監管當局對持牌經營行為進行同一原則監管,牌照分為法人牌照和單項業務牌照。監管機構的設置可以是分業的、綜閤的,但監管仍然是分業的、按功能區分的。所以,監管機構的綜閤是可以的,但是監管本身並不是綜閤的。
當前審慎監管的行為監管強調主動乾預,強調信息透明度,直接監管金融機構的行為。但行為監管一定要基於功能監管,否則會導緻職責不清。相同功能要堅持相同的監管原則,參與人員要遵守同樣的行為準則。同時,監管要堅持實質重於形式的穿透式原則。現在很多所謂的金融産品創新,如果把其外衣一層層剝下,實際上是具有相同法律關係的産品。而在銷售産品時,未認真界定産品的金融屬性和法律關係是造成金融秩序混亂的重要根源。
其實,某個産品必須有固定的屬性,比如存款、貸款、保險、股票、債券、集閤投資計劃。現有各式理財産品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變相吸收存款,或把標的物進行分拆,變相發行證券;另一類是集閤投資計劃,即公募或私募投資基金。其中集閤投資計劃的本質是資金信托、是證券,但對此還沒有達成共識,這是當前金融監管麵臨的z大難題,也是金融市場和監管混亂的原因所在。沒有對金融功能、金融産品法律關係的統一認識,隻有監管機構的閤並與拆分達不到提高監管有效性的目標。理念的轉換和法治環境的改善是提高監管效率的治本之策。
二、基礎貨幣投放與調控
改善金融結構之外,控製好貨幣信用總量的增長也有賴於貨幣政策對基礎貨幣的調控。無論是從全球還是中國來說,貨幣寬鬆政策存在效率遞減的問題:過多的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即使在消費物價通脹上體現得不明顯,也會在資産價格的快速上漲中體現齣來,帶來金融風險。銀行不能總是要央行“放水”,而要緻力於調整結構,讓錢通過閤法有效的渠道流入實體經濟之中。
從央行的行為來看,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發生瞭變化,但控製基礎貨幣總量投放的本質沒變,市場不應由工具的變化而對貨幣政策的取嚮做過度的解讀。央行一般通過三個渠道投放基礎貨幣:再貼現以及信用資産質押再貸款、央行買賣政府債券和外匯占款。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要維持匯率的相對穩定,中央銀行被動吸納外匯而投放瞭大量基礎貨幣,對衝過多的流動性是當時貨幣政策的重要任務。人民銀行基本是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對衝因外匯儲備過多而投放的基礎貨幣,這是一個中性的政策,不是緊縮。
2009年之後,特彆是從2011年開始,外匯占款逐漸下降,過去兩年下降得更多,導緻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發生變化。zui近幾年央行推齣一些創新工具,包括短期藉貸便利、中期藉貸便利、補充抵押貸款等,通過這些方式嚮外提供基礎貨幣,有時輔之以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補充基於正常需要的基礎貨幣不足。
另外,我們需要準確理解央行買賣政府債券與基礎貨幣投放的關係。在常規情況下,央行使用短期國債在公開市場上吞吐基礎貨幣,作用等同於過去的央行票據買賣。不論使用哪一種操作手段,央行在確定瞭總量目標之後,操作方式隻是不同工具的選擇而已,工具本身不代錶政策取嚮的改變。在非常規情況下,比如發達國傢央行購買長期國債(量化寬鬆)投放基礎貨幣,情況要復雜一些,因為財政的債務管理更多涉及中長期國債。但不管怎樣,zui終對流動性(基礎貨幣)的總體把控必須是央行,以保持利率、匯率調控目標一緻。
三、數字貨幣的能與不能
從貨幣的形式發展看,近年來社會各界關心數字貨幣的角色,彭文生博士這本書對此也有所涉及,我談點自己的看法。當前我們所有的數字貨幣都用0和1的數字錶達,這種數字錶達的貨幣有一種是由法定貨幣轉化而來的,我們把它叫作電子貨幣。還有一種不是由法定貨幣轉化而來的,而是在一定網絡社區內由發行者發行的數字形態的社區貨幣,比如Q幣就是典型的代錶。還有一種數字貨幣,沒有發行者而是通過算法加密創造齣來的,我們把它叫作算法貨幣。
現在很多人熱衷於算法貨幣,認為其可以解決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掌握不是很準確、有人為乾擾的問題,能解決長期以來人類麵臨的通貨膨脹問題。但是算法貨幣能否成為貨幣,取決於參與者的認可以及幣值的穩定。法定貨幣是中央銀行靠國傢信用建立的,算法貨幣靠加密解決瞭信用問題,但是不具備適應經濟需求的供給調節機製,也就導緻無法具備穩定的幣值。曆史上以黃金為代錶的貨幣方式難以滿足需求,因而産生瞭信用貨幣,貨幣政策的z大挑戰是怎樣讓貨幣供應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而算法貨幣的問題與黃金類似,並不能隨著需求的變動而進行調整,因此無法解決幣值的波動問題。一旦算法貨幣幣值非常不穩定,就難以完成價值尺度的作用。所以我認同彭博士的觀點,以比特幣為代錶的算法貨幣隻能是私人貨幣,而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償貨幣。
有人說,可以通過算法技術來適應所有的交易需求就不需要有貨幣供給的調節機製,就是說一個社會的
包郵 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這書真的比較經典的 財經雜誌好幾期都節選刊登 推薦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非常適閤現在這個大環境下閱讀,推薦一下
評分用心之作,正在看,很多學習的地方
評分很好,是正品,送貨速度快,贊一個
評分很好,感覺就是很貴
評分書很好,收藏起來,有時間看
評分還不錯,要一定知識基礎
包郵 漸行漸近的金融周期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