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代替:JGJ50-2001 )

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代替:JGJ50-2001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无障碍设计
  • GB50763-2012
  • 建筑规范
  • 通用设计
  • 辅助设施
  • 建筑工程
  • 标准规范
  • 城市规划
  • 环境保护
  • 社会福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东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1830
商品编码:1295318062
开本:32
页数:94

具体描述

作 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7月第一版

规 格:32开,94页

书号:1511221830

定价:17元

 

内容简介: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居住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历史文物保护建筑等。2012-09-01实施。

目 录:

1 总则
2 术语
3 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
4 城市道路
5 城市广场
6 城市绿地
7 居住区、居住建筑
8 公共建筑
9 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无障碍建设与改造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现代建筑的包容性指南:设计与实践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载体,其功能性与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随着社会对多元化需求的深刻理解,一个更加根本性的议题——“包容性”——开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考量。这意味着建筑不再仅仅服务于“典型”的使用者,而是要能够公平地接纳并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无论其年龄、体能、感知能力或生理特征如何。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包容性设计在现代建筑领域的核心价值与实践应用,为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开发商、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关心建筑环境的可及性的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指导。我们相信,真正的优良设计,不仅在于其美学表现和技术创新,更在于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减少障碍,提升所有人的生活品质。 第一章:包容性设计的理念与意义 本章将首先阐述包容性设计的核心理念。我们不再将其视为一种附加的、可选性的设计元素,而是将其提升到与结构安全、功能合理性同等重要的地位。包容性设计强调的是“人人可用”的原则,即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定群体在生理、心理、行为上的需求和限制,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之中。 我们将深入分析包容性设计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公平与人权保障的体现,更是提升建筑使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社会隐患的有效途径。一个包容性的建筑环境,能够显著提升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其社会参与,减轻社会照料负担。同时,这些设计考虑也往往会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例如,坡道对于推婴儿车的父母、搬运重物的工人来说同样方便。 本章还将探讨包容性设计的伦理维度。设计师肩负着创造更美好、更公平的社会环境的责任。理解并践行包容性设计,是对社会弱势群体尊严的尊重,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我们将引用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强调包容性设计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道德的呼唤。 第二章:包容性设计的关键要素与原则 本章将系统梳理包容性设计的关键要素和基本原则。我们将从空间布局、流线组织、设施配置、信息传达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无障碍流线(Accessible Routes): 这是包容性设计的核心。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设计无障碍通道,包括坡道的宽度、坡度、扶手设置,以及无障碍电梯、升降平台的要求。我们会强调连续性、连贯性,确保使用者能够无障碍地到达建筑的各个区域。 无障碍入口(Accessible Entrances): 建筑入口是使用者接触的第一站。我们将讨论无障碍门的设计,包括门的宽度、开启力、自动门的使用,以及雨棚、踏步等细节的处理,确保所有使用者都能安全、便捷地进入建筑。 无障碍空间(Accessible Spaces): 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样重要。我们将分析无障碍卫生间、无障碍休息区、无障碍会议室等功能空间的设置标准,包括空间尺寸、设施布置、人机工程学考量。 感官信息传达(Sensory Information): 除了视觉和触觉,我们还将关注听觉和嗅觉等感官信息的设计。这包括清晰的标识系统(包含盲文、触感地面)、声音提示、良好的通风设计等,以满足不同感知能力人群的需求。 安全与舒适(Safety and Comfort): 包容性设计与安全密切相关。我们将讨论防滑地面、圆角处理、应急逃生通道的无障碍性、照明设计等,确保所有使用者在建筑内都能感到安全和舒适。 此外,本章还将介绍一些普适性设计(Universal Design)的理念,它强调在设计初期就考虑所有人的需求,而不是事后进行改造。普适性设计的目标是创造出一种更为人性化、更少功能区分的设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所有人。 第三章:不同类型建筑的包容性设计实践 包容性设计的应用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使用者特点进行细化。本章将选取几种典型建筑类型,深入探讨其包容性设计的具体实践。 居住建筑(Residential Buildings): 从保障老年人和残疾人独立居住的角度,我们将分析住宅单元内部的无障碍设计,如宽敞的门洞、可调节高度的厨卫设施、紧急呼叫系统等。同时,我们也会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如楼道、电梯、活动室)的无障碍化改造。 公共服务建筑(Public Service Buildings): 包括政府办公楼、医院、银行、邮局等。这些建筑涉及的群体更广,因此对包容性设计的要求也更高。我们将重点关注入口、大厅、服务窗口、咨询区、卫生间等的无障碍设计,以及信息导引系统的清晰性。 教育建筑(Educational Buildings): 学校、图书馆等场所,需要为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我们将讨论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馆等空间的无障碍设计,以及校园内室外活动空间的无障碍化。 商业与文化娱乐建筑(Commercial and Cultural Entertainment Buildings): 购物中心、电影院、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等。这些场所的设计应确保所有公众都能享受购物、观演、展览等乐趣。我们将关注无障碍的购物通道、座椅设置、观演空间、服务设施等。 交通枢纽(Transportation Hubs): 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是人员流动最密集的场所。本章将重点探讨无障碍的候车/候机区域、售票/安检通道、站台、卫生间、信息提示系统等,以确保所有旅客都能顺利出行。 第四章:包容性设计的实施与挑战 将包容性设计的理念转化为实际工程,需要克服诸多挑战。本章将探讨包容性设计的实施过程,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设计阶段的融合: 如何将包容性设计原则有机地融入建筑的整体设计中,而非后期“修补”,是设计的关键。我们将强调在项目早期阶段就引入包容性设计的专家和相关利益者,进行多方沟通和协作。 技术与材料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无障碍设施和建筑材料。例如,选择易于清洁、防滑、耐用的材料,选择符合人体工学原理的设备。 成本考量与效益分析: 包容性设计的初期投入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巨大的。本章将探讨如何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说明包容性设计带来的长期价值,如降低事故率、提高满意度、扩大潜在用户群体等。 法规政策的引导与执行: 详细解读相关的国家和地方性法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在实际项目中的执行情况。讨论如何确保设计符合最新的规范要求,以及在项目审批和验收过程中如何体现包容性设计的要求。 社会意识的提升与培训: 包容性设计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本章将强调提升公众对包容性设计的认知度,以及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重要性,培养一支具备包容性设计理念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队伍。 第五章: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为了更好地理解包容性设计的实际应用,本章将选取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包容性设计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读,我们可以学习到具体的设计手法、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 最后,本章将对包容性设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演进,包容性设计的边界将不断拓展。我们将探讨智能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如何应用于包容性设计,以及未来建筑环境将如何朝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全纳化的方向发展。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建筑从业者和关注建筑环境的人都能深刻理解包容性设计的价值,并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公平、便捷、美好的建筑世界。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尊严和便利,而包容性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的研究者,我一直觉得“无障碍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但具体要如何落地,却常常感到有些模糊。而这本《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操作手册。书中对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计部分,简直是我期待已久的。它详细规定了住宅单元内部的空间布局,比如门洞的宽度、通道的流畅性、家具摆放的预留空间,甚至连开关、插座、厨房操作台的高度和位置都有考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还提到了适老化住宅的设计,这与无障碍设计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预设一些人性化的细节,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在家中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性。书中不仅提供了标准化的规范,还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技术图解,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规范在实际建筑中的应用。我尤其欣赏它对细节的强调,比如浴室淋浴区的防滑设计、马桶旁的紧急呼叫按钮设置等等,这些都是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感的关键要素。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无障碍设计,是将对人的关怀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家。

评分

我本来对建筑设计规范这类书籍不太感兴趣,觉得会很枯燥乏味,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体验。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并且在讲解抽象的规范时,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非常生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通用设计”理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为特定人群提供便利,而是试图创造一种能够被最大范围的人群所使用的环境和产品,这是一种更加前瞻和包容的设计哲学。书中关于“无障碍环境”的定义和分类,也让我对无障碍设计有了更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它不仅包括了物理空间上的无障碍,还延伸到了信息、服务等多个层面。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的部分,这部分非常重要,因为再好的设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无障碍设计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体现。它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能够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而无障碍设计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以前,我总是从宏观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很少会去关注那些微观的、个体化的体验。而《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则让我看到了,要让一个城市真正做到“宜居”,就必须关注到每一个人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在生理上可能存在一些“障碍”的群体。书中对于城市道路和公共广场的无障碍设计部分,让我大开眼界。它详细规定了人行道的宽度、连续性、路面材质以及与车行道的界限处理,还有盲道的铺设方式和警示带的应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还对公共座椅、饮水点、垃圾桶等公共设施的设置进行了规范,确保这些设施也能够被所有人方便地使用。书中关于交通枢纽(如火车站、机场)的无障碍设计章节,更是详细周全,从入口到售票窗口,再到候车区域和站台,都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它不仅仅是规定了硬件设施,还强调了信息传递的无障碍,比如广播系统的清晰度、指示牌的易读性等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双“无障碍之眼”,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细节,也更加期待一个真正能够包容所有人的城市环境。

评分

我本来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翻阅这本《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没想到却被它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专业性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标准,它背后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公共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的章节,书中对入口、通道、电梯、卫生间等关键区域的无障碍要求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例如,关于坡道的坡度、宽度、两侧扶手的设置高度和材质,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考虑到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信息无障碍,比如在公共场所如何设置低位服务台、语音提示系统以及清晰易懂的导视标识,这些都极大地便利了有视听障碍的人士。通过阅读,我才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设计,如果稍作调整,就能为他人带来巨大的便利。这本书的图例清晰,文字表述专业且精准,让我能够准确理解各项规范的意义和应用场景。它不仅仅是给设计师、工程师看的,对于任何关心社会福祉、希望构建更公平环境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 inclusive 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城市空间的新认知!以前总觉得,只要路够宽,大家就能方便地出行,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方便”二字背后蕴含了如此多的细节和考量。它让我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审视我生活的城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坡道、扶手、盲道,原来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科学的计算,是为了让每个人,不论身体状况如何,都能独立、安全、有尊严地融入城市生活。书中详细的图示和条文解释,让我能清晰地理解不同场景下无障碍设计的具体要求,比如公共交通站点如何设置低地板、倾斜角以及无障碍通道的宽度,街道上的无障碍横道和停靠区域又是如何规划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行动不便的人士,还考虑了视障、听障等多种人群的需求,例如在信息传递方面,如何通过语音提示、触觉图形等方式来弥补视觉和听觉的障碍。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给一座城市进行“体检”,发现那些“隐形”的障碍,并理解了如何才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包容”和“人性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规范,它更像是一份对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的宣言,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