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赏甲虫图鉴

中国观赏甲虫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柱著 著
图书标签:
  • 昆虫
  • 甲虫
  • 观赏甲虫
  • 图鉴
  • 中国昆虫
  • 昆虫图鉴
  • 宠物昆虫
  • 科普
  • 自然
  • 生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5369
商品编码:13295258590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作  者:李文柱 著 定  价:108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5月01日 页  数:421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5345369 认识甲虫
犀金龟科
1双叉犀金龟14
2戴叉犀金龟16
3细角尤犀金龟18
4橡胶木犀金龟20
5蒙瘤犀金龟22
6椰蛀犀金龟24
臂金龟科
7阳彩臂金龟28
8台湾长臂金龟30
9戴褐臂金龟32
粪金龟科
10华武粪金龟36
11戴氏锤角粪金龟38
金龟科
12神农洁蜣螂42
13云南嗡蜣螂44
14小驼嗡蜣螂46
15叉角利蜣螂48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昆虫是大自然的重要成员,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几乎在各种环境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本书作者李文柱先生痴迷于昆虫家族中拥有特色的甲虫,惊叹于它们千差万别的外形、靓丽的体色、奇巧的结构及婀娜的体态。多年来,每获得一枚甲虫标本,都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因为爱,李先生便用画笔为它们“照相”。经年累月,这种积累便成就了一部科学+艺术的精品。书中全部的彩绘都是李先生用“原始”、“粗笨”的方法手绘完成的,为普及昆虫知识,还配有介绍甲虫生境、习性、食性及嗜好的文字。今天,李先生希望把自己珍藏的这份美丽、这些年“独享”的那些快乐通过《中国观赏甲虫图鉴》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通过本书认识到自然界中这些小成员的魅力,希望您也能和作者一样由衷地感叹自然界的神奇和伟大,希望您能由此爱上它们、保护它们。 李文柱 著 李文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不错实验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要从事昆虫绘画,曾出版过图册《锹甲的风采》。参与过多个书籍、杂志文章的编写及图鉴的编绘。参与研究的多个科研项目获得了重量及省级奖项。
《中国观赏甲虫图鉴》内容简介 导言:自然界的微观宝石——观赏甲虫的世界 自然界中,昆虫以其惊人的多样性和精妙的结构,构成了地球生命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这一庞大的家族中,甲虫(鞘翅目,Coleoptera)以其数量之巨、形态之奇、色彩之美,独树一帜。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和传粉者,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 《中国观赏甲虫图鉴》并非仅仅是一本物种名录,它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境内那些形态独特、色彩斑斓,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甲虫物种的深度专著。本书旨在为昆虫爱好者、自然摄影师、生态研究者以及普通自然探索者提供一个全面、详尽且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指南,揭示隐藏在我们身边这些“微观宝石”的真实面貌与生存智慧。 第一部分:认识观赏甲虫——基础与分类学入门 本部分为读者搭建了理解观赏甲虫的科学框架。我们将从宏观的昆虫学基础知识入手,系统介绍甲虫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口器、足、翅鞘(鞘翅)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演化。 1.1 甲虫的生命史与生态位: 详细阐述甲虫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完全变态过程,并重点讨论不同类群观赏甲虫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如腐食性、植食性以及捕食性甲虫对环境健康的指示作用。 1.2 中国甲虫的多样性概览: 基于最新的系统发生学研究,对中国境内的主要甲虫目进行分类学梳理。重点介绍与观赏价值高度相关的几大超科,如金龟子总科(Scarabaeoidea)、天牛总科(Chrysomeloidea)、虎甲总科(Cicindeloidea)等,明确它们在中国地理分布上的独特性。 1.3 采集、观察与保护伦理: 提供科学、人道的野外观察与记录方法,强调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必须遵守的生态保护原则和法律法规,确保研究与爱好行为的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金碧辉煌的收藏——金龟子科(Scarabaeidae)专题 金龟子科无疑是观赏甲虫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它们体型硕大、外壳坚硬,且常带有金属光泽或独特的纹饰。本书用大量篇幅聚焦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观赏金龟子。 2.1 兜虫亚科(Dynastinae)——巨人的荣耀: 详尽描绘中国特有的巨型兜虫,如台湾大兜虫、中国的独角仙属(Allomyrina)及相关近缘种。书中不仅展示了雄性用于求偶和领地争夺的复杂“犄角”结构,还配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清晰照片,深入解析其生活史中的“角斗士”现象。 2.2 锹形亚科(Cetoniinae)——彩虹的碎片: 重点介绍花金龟和臂金龟。尤其关注那些具有虹彩光泽或鲜艳斑点的物种,如广翅蜡蝉(Megalorrhina 属的近似描述)和色彩变幻莫测的扁锹甲类。图鉴部分会详细区分不同地理种群间细微的颜色差异。 2.3 蜣螂亚科(Scarabaeinae)与蛴螬的生态功能: 虽以粪食著称,但部分蜣螂因其体型和行为的特殊性,也具备很高的观赏价值。本节侧重于其独特的行为生态展示,而非单纯的形态美学。 第三部分:木雕的艺术——天牛总科(Chrysomeloidea)的精工细琢 天牛以其修长的触角和精美的体表雕刻闻名,它们仿佛是行走在树干上的活体雕塑。 3.1 天牛科(Cerambycidae)——触角的交响: 本章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特有的长角天牛。重点突出那些拥有极长触角(可能超过体长数倍)的物种,分析触角长度与性选择的关系。同时,对带有警告色(如红黑相间)或拟态特征的天牛进行专题分析。 3.2 叶甲科(Chrysomelidae)——珐琅质的闪耀: 叶甲,特别是甲虫中的“珠宝”,因其强烈的金属光泽和如珐琅瓷器般的表面质感而备受推崇。书中收录了大量的跳甲(Flea Beetles)和广为人知的金花甲(Eumolpinae),解析它们光泽背后的微观结构——光子晶体效应。 第四部分:速度与激情——地面上的猎手 这一部分聚焦于那些以速度著称或具有强大捕食能力的甲虫,它们代表着自然界的狩猎效率。 4.1 虎甲科(Cicindelidae)——草原上的矫健跑者: 详细展示中国各地的虎甲,这些甲虫以其鲜艳的斑纹和极高的奔跑速度著称。图鉴部分将区分不同栖息地(如沙地、林下)虎甲的形态适应性差异。 4.2 步甲科(Carabidae)——夜行的行家: 步甲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本书挑选出那些具有特殊形态(如奇特的足部结构用于攀爬或挖掘)和迷人色泽的物种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化学防御机制。 4.3 芫菁科(Meloidae)——剧毒的伪装大师: 介绍这一科昆虫的防御策略,包括利用斑蝥素(Cantharidin)进行化学防御,以及它们与特定蜂类寄生关系的复杂故事。 第五部分:奇形怪状的魅力——特化形态的甲虫 本章集合了那些因其极端特化或奇特外观而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甲虫,展现了进化的想象力。 5.1 独有触角与附属器: 集中介绍那些因其头部、胸部或附肢的夸张突起而闻名世界的物种,如某些独角仙的变异体,以及具有特殊颊突或角状突起的金龟子。 5.2 鞘翅的艺术: 探讨那些鞘翅上具有深刻沟纹、孔洞、毛簇或奇异纹路的甲虫,例如部分独角仙的“铠甲”纹理,以及扁甲类中呈现的扁平化或模块化结构。 5.3 拟态与伪装大师: 深入解析那些模仿树皮、苔藓、甚至动物粪便的甲虫,这些精妙的伪装技术本身就是极佳的观赏素材。 结语:甲虫文化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简要探讨观赏甲虫在中国文化、艺术(如传统工艺品中的甲虫元素)中的地位,并展望未来甲虫研究与保护工作需要关注的领域,倡导更深入、更负责任的自然观察风气。 全书特色: 高质量实拍图版: 每种主要物种均配有清晰的生态照片与形态细节特写,确保色彩还原度高,细节纤毫毕现。 细致的分布与生境记录: 结合最新的地理信息,精确标注了各地物种的典型生境,便于野外对照。 专业与通俗的平衡: 采用严谨的生物学命名系统,同时配有通俗易懂的描述,使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领略其魅力。 《中国观赏甲虫图鉴》是献给所有热爱生命之奇妙、着迷于自然界微观之美的探索者的宝贵工具书。翻开它,您将进入一个由坚硬甲壳、金属光泽和生存智慧构筑的,令人目眩神迷的微观王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昆虫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那些闪耀着金属光泽、外壳上布满了奇特花纹的昆虫着迷,尤其是甲虫。拿到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鉴,更像是一部微观世界的史诗。每一页的排版都极其考究,色彩的还原度高得惊人,仿佛那些甲虫就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眼前。作者对不同物种的形态描述细致入微,从触角的细微弯曲到腿部的刚毛结构,都一一进行了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地域分布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一些特定的森林或山地才能发现那些稀有的品种。这本书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语言表达却非常生动流畅,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入门,同时又不失给资深研究者带来新的启发。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新的探险,总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细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心的人。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过不少自然科普类的书籍,但大多都流于表面,要么是图文分离,要么是信息量不足。这本工具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系统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分类逻辑清晰严谨,从科属到种,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展示了成虫的美丽,还附带了许多关于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的插图和描述。要知道,甲虫的幼虫期往往才是它们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也最难观察的部分,这本书能把这部分内容详尽地呈现出来,简直是下了血本的。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作者对这门学科怀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热爱,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知识的尊重,是完全可以透过纸张传递出来的。对于希望系统学习昆虫学,尤其是鞘翅目昆虫的朋友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编撰团队显然是深入田野进行过长期考察的。它提供的信息不仅仅是物种的分类学描述,更有许多关于这些生物行为生态的“野外故事”。比如,有些品种的趋光性差异巨大,有些则对特定的寄主植物有着近乎苛刻的选择。这些翔实的生态学背景,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昆虫世界的理解。它打破了过去那种“把虫子当成标本”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它们作为生态链重要一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阅读起来,会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背上行囊,去亲身体验书中所描述的每一个栖息地,去寻找那些书中的主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书本知识与真实的自然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自然观察者,我最看重的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图鉴在这方面做得尤为突出。它不是那种只适合放在书架上落灰的“花架子”,而是真正能够带到野外去用的“战斗书”。它的开本设计合理,纸张的质地也耐磨耐看,即使用脏了手去翻阅,也不容易留下难以擦拭的痕迹。更关键的是,书中的识别特征描述非常精准,很多关键的鉴别点,例如鞘翅上的刻点密度、前胸背板的形状差异等,都配有高清的特写图进行对照说明。我前阵子在郊外采集到一个形态可疑的样本,正是依靠这本书里对几个相似种类的精确对比,才最终确定了它的身份。这种即时解决疑惑的体验,是其他网络资料或模糊图册无法比拟的。它教会了我如何“看”虫子,而不是仅仅“拍”虫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从封面那充满冲击力的色彩搭配,到内页的留白处理,无不透露出一种高级感。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一些稀有或大型甲虫时所采用的跨页大图,那种视觉震撼力让人屏息。很多物种的拍摄角度都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呆板的俯视照,而是更贴近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姿态,甚至能捕捉到它们捕食或求偶时的瞬间动态感。这种艺术化的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我觉得这是一次享受,而不是学习任务。即便是对甲虫本身不太感兴趣的朋友,也会被书中呈现的自然之美所吸引,愿意花时间去欣赏这些微小的生命体所蕴含的精妙结构与色彩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