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跨文化交流研究丛书

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跨文化交流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汉字
  • 形义
  • 文化
  • 语言学
  • 汉语言文字学
  • 跨文化交流
  • 中国文化
  • 南开大学
  • 学术著作
  • 文字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0039739
商品编码:1331039694

具体描述

ISBN:9787310039739
内容介绍
ISBN号码:9787310039739
书名: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跨文化交流研究丛书
作者:杨琳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1
页数 :
版次 :第一版
开本 :
语种 :汉语
定价 :66.00



作者简介
杨琳,男,甘肃临夏市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字学会理事。治学广泛,涉足语言文字学、民俗学、文献学等领域。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语文出版社1996)、《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小尔雅今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天津民俗》(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重阳》(北京:三联书店2009)、《古典文献及其利用》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训诂方法新探》(商务印书馆2011)等,发表论文170多篇。
目录
















































































































































































……
内容简介
《南开跨文化交流研究丛书:汉字形义与文化》选取了140个较为常用的汉字,解析字形的构造理据,说明形体的发展演变,介绍跟字义有关的词语,尽可能联系文化来阐述词语的含义,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不仅是学习汉字和汉语词汇的良师益友,而且也可从中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精彩书摘
别由本义分解引申出分离、离别的意思。中国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叫《牛郎织女》。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她心灵手巧,擅长纺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人间有个孤儿叫牛郎,他虽然勤劳,但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后来牛郎在老牛的指点下,取走了正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只好嫁给牛郎。从此两人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派天兵把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箩筐追到天上,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滔滔的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得隔河痛哭相望。后来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便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他们搭桥。每年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就在喜鹊搭的桥上相会,倾诉衷肠。传说这天晚上,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窃窃细语,天上要是落了雨点,那就是他们伤心的眼泪。由于银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岸,所以银河在古代又被称为“别浦”,浦也是河流的意思。离别是令人伤心惆怅的。梁代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深有感触地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说最使人沮丧伤心的事只有离别。唐代诗人杜牧在《赠别》-诗中写道:“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有灯芯,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看来,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为人们的离别而流淌的伤心泪水。

……
暂时没有目录,请见谅!

书名:汉字形义与文化 丛书:南开跨文化交流研究丛书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汉字的独特性,追溯其形、音、义的演变脉络,并系统阐释了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与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汉字形体的演变与结构解析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仍在使用的文字系统之一,其形体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视觉历史。本书首先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主要书体形态进行了详尽的描摹与比较分析。我们着重探讨了从象形、指事、会意到形声等“六书”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应用和演变规律。 象形与指事的基础: 早期汉字如何从对具体事物的描摹中诞生,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符号来指示抽象概念。我们通过大量实例,揭示了早期文字如何构建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框架。 会意的精妙与形声的主导: 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单纯的象形已无法满足需求。本书详细分析了会意字如何通过组合已有的符号来表达新的意义,展现了古人深刻的逻辑思维。随后,重点剖析了形声字在汉字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形声字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造字效率和数量,奠定了现代汉字系统的基础。分析指出,形旁与声旁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联想和语音演变信息。 书体的流变与规范化: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关键的转折,它使得汉字从“图画性”向“符号性”过渡,极大地简化了书写。本书详细论述了隶书的扁平化趋势,以及楷书最终确立的笔画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书写的要求,也是后世文化传播的基础。我们同时讨论了简化字运动在现代语境下的背景、目的与影响。 第二部分:词汇的语义演变与文化负载 汉字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其深层的文化内涵随着历史发展不断被充实和深化。本书着眼于核心词汇和常用语素,考察其语义漂移、引申和固化过程。 语素的文化“记忆”: 每一个汉字(或构成词汇的语素)都像是一个文化基因的载体。例如,探讨“德”、“礼”、“仁”等核心概念,如何从最初的简单词义,演变为涵盖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的复杂文化体系。这些词语的意义加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价值的取向。 双关与隐喻的艺术: 汉字的简洁性使得其在表达上具有极高的灵活性。本书分析了大量利用谐音、比喻和借代构成的双关语和隐喻表达,展示了古代文人在诗词歌赋、民间谚语中如何巧妙地运用汉字的音韵和形体关联,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文学效果。 数字与方位的象征意义: 中华文化对特定数字(如“三”、“五”、“九”)和方位(如“中”、“四方”)有着独特的文化编码。本书将这些编码置于汉字体系中考察,说明它们如何在语言中固化,并成为理解中国传统宇宙观的重要线索。 第三部分:汉字、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建构 汉字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它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认同的载体。本书探讨了书法艺术的独立地位,以及汉字在构建民族认同感中的作用。 书法艺术的哲学基础: 书法被誉为“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本书从美学角度剖析了用笔、结体、章法等要素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韵生动”、“中和之美”的追求。讨论了不同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风格差异,如何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精神面貌。 抄写与知识的传播: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汉字的抄写是知识得以保存和传播的主要途径。本书分析了抄经、刻本等形式对儒家经典、史学著作得以流传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抄写过程本身对知识分子的品性塑造。 汉字与身份认同: 共同的文字系统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探讨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汉字如何跨越地域差异和方言隔阂,将广阔的地域整合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掌握汉字,即是融入中华文化体系的标志。 第四部分:汉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与挑战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汉字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汉字传播的历史足迹: 本书回顾了汉字东传对东亚文化圈(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的影响,分析了这些国家如何“和魂汉才”地吸收和改造汉字,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书写系统(如假名、谚文的产生)。 现代技术下的汉字处理: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字的输入法设计、信息编码(如GB码、Unicode)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工程学和语言学交叉课题。本书探讨了拼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等不同编码方案背后的语言学考量,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汉字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汉字学习的全球趋势: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学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汉字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在非汉字文化背景学习者中,如何克服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汉字研究框架,不仅是对语言学本身的探讨,更是对承载在汉字形义之中的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深入挖掘与现代阐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浓郁的书卷气和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选用也相当考究,翻阅起来手感极佳。我特别喜欢那种细密的字体排布,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整个设计语言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让人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充满了期待。而且,扉页和章节的划分也做得非常清晰,逻辑感十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真的能提升阅读体验。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格调,仿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简直超乎我的预期,它不像是那种走马观花的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扎根于文献和实证研究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理论框架时的那种清晰的逻辑脉络,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被引导着一步步深入。尤其是一些案例分析,简直是精彩绝伦,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让人仿佛置身于作者的田野调查现场,对研究对象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很多以前模糊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在很多学术著作中是很难得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深远且持久的,很多内容需要我合上书本,沉静下来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它没有提供标准化的“答案”,反而提出了更多更深刻的“问题”,这才是优秀著作的标志。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目光审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很多以往被忽略的文化细节,现在都浮现出了其背后的复杂含义。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是一种批判性、探索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记住几个术语重要得多,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对读者思维习惯的重塑上。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独树一帜,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那种拒人千里的高冷感。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充满了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它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向你讲述他多年积累的洞见,让你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不至于感到枯燥乏味。我甚至在某些段落会心一笑,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某些文化现象中微妙的张力与幽默感。这种既保持了学术水准,又兼顾了可读性的平衡掌握,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这本书的跨学科视野让人耳目一新,它显然不是局限于某个单一的传统学科范畴内打转。作者巧妙地将历史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观察视角融为一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我尤其留意到它在比较研究部分的处理,那种不卑不亢、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妄加批评的态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国际化学术胸襟。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而是让这些知识在彼此的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火花,为我们理解复杂的文化互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工具。对于希望跳出学科壁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