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包邮】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

【9.9元包邮】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安宪 著
图书标签:
  • 道家
  • 心性学
  • 哲学
  • 文化
  • 修身
  • 养生
  • 虚静
  • 逍遥
  • 包邮
  • 低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耕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50966
商品编码:1375514268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

定价:22元

作者:罗安宪

出版社:人民出版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010050966

字数:2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罗安宪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8万字。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过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心性问题亦是中国哲学之一主要问题。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甚众,成绩斐然。佛教心性问题亦有不少论作。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亦很不系统。本书次对道家心性问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分别为道论、性论、心论、情论、人论、命论、生死论、修养论。
(1)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原,亦是成物之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是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道法自然”,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而无为。道是道家心性论之基础和根据,甚至可以说,道家心性论不过是其道论之自然延伸。(2)由道而德、而性。道之本性为自然。人既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所以,人之本性亦是自然。(3)由道而性,进而至于心。如果说,性是指人之先天的、本然的方面,那么,心则是指人之后天的、实然的方面。人之性必显于人之心,由人之心,亦可见出人之性。人性本自然、自在而自由。由推崇自然,道家强调“虚心”;由推崇自由,道家强调“游心”。(4)由道而德、而性、而心,进而至于情。性、心、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突出者为我之为我之情绪感受。(5)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6)有人,即有人之命。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守心灵之宁静、淡泊与自由。(7)有人,即有人之生死。道家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态度。与道教之求长生不同,道家并不追求长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着。(8)心性论必然涉及到修养。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如此,由道而性、而心、而情、而人,进而至于命,至于生死,至于修养,其中心思想即是精神之自由。追求精神自由,实乃道家心性论之根本所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这就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图书简介 一、 引言:探索道家智慧的深刻内涵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道家哲学核心——心性论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道家思想的零散片段,而是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系统地梳理、阐释并探讨了道家关于“心”的本质、功能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虚静”的修炼达到“逍遥”的生命境界。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对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怀,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洞察,以及所提出的超越世俗纷扰的生存智慧,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思想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心性论,正是理解道家哲学精髓的关键切入点。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到老子、庄子等先哲的思想原野,去体悟那份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生命哲学。 二、 道家心性论的源流与发展 本书将首先追溯道家心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从《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出发,探讨“道”如何体现在个体的生命之中,以及“无为而治”等思想对心性的初步影响。我们将重点解析《道德经》中关于“守静”、“致虚”、“朴”等概念,阐释它们如何构成道家心性修养的基础。 随后,本书将聚焦于庄子。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文风和充满想象力的寓言,将道家心性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将深入研究庄子“心斋”、“坐忘”等修炼方法,分析“齐物论”、“逍遥游”等篇章中蕴含的心性解放思想。庄子笔下的“精神”、“情欲”、“知”等范畴,以及他所倡导的“天游”、“达观”等人生态度,都将得到细致的解读,揭示其如何通过对心识的超越,实现对生命有限性的突破。 此外,本书还将考察汉代以后道家心性论的发展,包括早期道教对老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魏晋玄学对道家心性论的再阐释。我们将探讨这些时期思想家们如何结合佛教的某些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道家心性论的理论体系,例如对“神”、“识”、“空”等概念的理解。 三、 核心概念解析:虚静与逍遥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虚静”与“逍遥”这两个道家心性论的标志性概念进行深度解析。 虚静:通往自在的途径 “虚静”是道家心性修养的核心方法论,也是通往生命自在状态的必由之路。“虚”并非空无,而是一种澄明、开放、无所滞碍的心灵状态。它意味着去除内心的杂念、偏见、欲望和执着,让心如同明镜一般,能够真实地映照万物,而不被物象所染。本书将详细阐释“虚”在道家哲学中的多重含义,包括: 虚心: 指的是放下自我的傲慢与执着,以一种谦卑、开放的态度接纳世界。 致虚: 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将心灵的境界提升到“虚”的层面。 虚灵: 指的是一种通透、灵动的精神状态,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静”则是在“虚”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内心的安宁与平和。这种“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精神的稳定与清晰。本书将深入探讨“静”在道家修养中的重要性,包括: 内静: 指的是去除内心的浮躁与烦扰,达到心神安定的状态。 外静: 指的是在行为上表现出沉静、不动,从而更好地体察外界的变化。 寂静: 指的是一种超越感官喧嚣的至高境界,是与“道”相契合的体现。 我们将通过对《道德经》和《庄子》等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展示“虚静”是如何通过炼养、冥想、体悟等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以及这种状态如何帮助个体摆脱外在环境的束缚和内在心灵的困扰。 逍遥:超越藩篱的生命境界 “逍遥”是道家心性论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一种不受任何限制、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地融入自然,与天地万物合一,实现精神的无限拓展。本书将深入分析“逍遥”的内涵,包括: 精神的自由: 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人情俗务的羁绊,获得内心的独立与解放。 心灵的无碍: 超越个体有限的认知与情感,能够以一种宏大、开阔的视野看待人生。 与道的契合: 顺应自然规律,与宇宙的生命力同频共振,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 我们将通过对《逍遥游》等篇章的深入解读,分析庄子所描绘的各种“逍遥”形象,如北冥之鲲、蜩与鸴、朝菌与晦虫等,揭示这些形象背后所蕴含的关于生命自由与局限的深刻辩证。本书将阐释“逍遥”并非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而是通过“虚静”的修养,个体能够主动达成的生命境界。 四、 道家心性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在当下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的价值尤为凸显。本书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遗产的梳理与挖掘,更重要的是,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困惑。 缓解生存压力,重拾内心平和: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许多人面临着焦虑、迷茫和精神内耗。道家“虚静”的修养方法,如冥想、静观、正念等,能够帮助人们减轻心理负担,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重塑生命智慧,追求真正自由: “逍遥”的精神,启示我们超越物质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富足与自由。它鼓励我们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摆脱盲目的追逐,活出生命的本真与意义。 促进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对当前面临环境危机的地球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理解道家心性论,我们可以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存模式。 丰富哲学视野,拓展思想边界: 本书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东方哲学智慧的窗口,有助于拓展个体的哲学视野,激发新的思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五、 结论:一次思想的旅程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是一次深入道家智慧的探索之旅。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伟的道家心性图景。无论您是哲学研究者,还是对生命智慧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带给您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助您在纷繁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宁静,体悟一份自由,活出生命的真谛。本书希望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让道家那历久弥新的光辉,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低调却充满质感,符合其内容本身的沉静气质。阅读体验堪称一流,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非常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注重内在的连贯性,它不是零散观点的集合,而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着道家对人如何安顿自己的终极追问。作者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十分到位,他没有将自然浪漫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运作的规律,是心性得以安放的根本依托。每读完一个核心论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对应之处,然后会发现自己过去很多紧张和焦虑都是源于对这种自然规律的背离。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道家古人的心境,更是我们当代人迷失的方向。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内心秩序和精神自由的读者,它能为你提供一个强大的内在支撑系统。

评分

收到书的时候,包装很用心,拿到手里感觉质感也很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开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每一章的主题递进自然,逻辑性很强,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严谨和精准,既保证了学术的专业度,又通过流畅的现代语言进行了恰当的阐释,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问题。书中对“逍遥”的理解,不再是那种飘飘然的浪漫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和对世界规律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它告诉你,真正的逍遥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局限后,依然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点时间去沉淀,我常常读完一小节后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一会儿,感觉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领悟。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老实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对“道家心性论研究”这个标题还有些许顾虑,担心会是艰深晦涩的理论堆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复杂的山林,但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地指出沿途的标志物。特别是在论述“心”的构造和“性”的本源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动的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使得即便是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历史人物心性修养时的那些案例分析,那些古人的智慧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感叹古人之高远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熏陶。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道家思想的阐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开阔了不少。特别是书中关于“虚静”的论述,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有了全新的看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静心”,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才能真正地虚静下来”,并且提供了很多可以实际操作的思考路径。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看待得失,那段文字简直像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放下了不少心里的包袱。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内心安宁的人。它不会给你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和富有哲理的方式,引导你去探索自己的心性,然后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平衡和自由的状态。我已经向好几个朋友推荐了,大家都说读起来很有启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清冽而深邃”。它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朴的韵味,但绝不老气横秋,反而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通透感。我发现作者在解读道家经典时,并没有陷入僵硬的教条主义,而是充满了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比如,书中对“有为”和“无为”关系的探讨,就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书房里,秉烛夜读,与古人对话的场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你学会用更宏大、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得失与喧嚣。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感到迷茫,或者说对“活着的意义”有所困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石。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它放在床头,睡前翻阅几页,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疲惫和思绪的杂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