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
定价:22元
作者:罗安宪
出版社:人民出版
出版日期:2005-09-01
ISBN:9787010050966
字数:2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罗安宪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28万字。
道家是对中国文化以至世界文化产生过并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学术派别。心性问题亦是中国哲学之一主要问题。海内外研究儒家心性论者甚众,成绩斐然。佛教心性问题亦有不少论作。对道家心性问题,学术界存有异议,有人根本否认道家有心性论,有人虽对道家心性问题有所论及,但失之表面,亦很不系统。本书次对道家心性问题做出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认为道家有很系统的心性论,道家心性论是与儒家、佛教心性论迥然相异的中国心性论的第三种形态。
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八章。分别为道论、性论、心论、情论、人论、命论、生死论、修养论。
(1)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开的。道既是生物之原,亦是成物之本,亦是天地万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据,亦是君王治国安邦之根本方略。“道法自然”,道之本性即是自然而无为。道是道家心性论之基础和根据,甚至可以说,道家心性论不过是其道论之自然延伸。(2)由道而德、而性。道之本性为自然。人既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所以,人之本性亦是自然。(3)由道而性,进而至于心。如果说,性是指人之先天的、本然的方面,那么,心则是指人之后天的、实然的方面。人之性必显于人之心,由人之心,亦可见出人之性。人性本自然、自在而自由。由推崇自然,道家强调“虚心”;由推崇自由,道家强调“游心”。(4)由道而德、而性、而心,进而至于情。性、心、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为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内在精神,突出者为人之为人之主体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观情感,突出者为我之为我之情绪感受。(5)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6)有人,即有人之命。道家对人之命运,持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所以如此,因为只有以这样一种态度来对待一切,才能保守心灵之宁静、淡泊与自由。(7)有人,即有人之生死。道家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态度。与道教之求长生不同,道家并不追求长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着。(8)心性论必然涉及到修养。致虚守静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首倡致虚守静,庄子则将致虚守静具体化为“心斋”与“坐忘”,并进而将致虚守静提升为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物”。
如此,由道而性、而心、而情、而人,进而至于命,至于生死,至于修养,其中心思想即是精神之自由。追求精神自由,实乃道家心性论之根本所在。自然、自在而自由,和谐、和睦而和适,这就是道家心性论的基本内容。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低调却充满质感,符合其内容本身的沉静气质。阅读体验堪称一流,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晰度都非常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从内容上看,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注重内在的连贯性,它不是零散观点的集合,而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着道家对人如何安顿自己的终极追问。作者对于“自然”的理解也十分到位,他没有将自然浪漫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运作的规律,是心性得以安放的根本依托。每读完一个核心论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对应之处,然后会发现自己过去很多紧张和焦虑都是源于对这种自然规律的背离。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道家古人的心境,更是我们当代人迷失的方向。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内心秩序和精神自由的读者,它能为你提供一个强大的内在支撑系统。
评分收到书的时候,包装很用心,拿到手里感觉质感也很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开始。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每一章的主题递进自然,逻辑性很强,让人很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古代文献时的那种严谨和精准,既保证了学术的专业度,又通过流畅的现代语言进行了恰当的阐释,避免了晦涩难懂的问题。书中对“逍遥”的理解,不再是那种飘飘然的浪漫想象,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洞察和对世界规律理性认知的基础上的。它告诉你,真正的逍遥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局限后,依然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这本书读起来需要一点时间去沉淀,我常常读完一小节后会合上书本,静静地回味一会儿,感觉每一次回味都有新的领悟。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老实说,刚开始翻开这本书时,我对“道家心性论研究”这个标题还有些许顾虑,担心会是艰深晦涩的理论堆砌。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具有引导性,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复杂的山林,但每走一步都能清晰地指出沿途的标志物。特别是在论述“心”的构造和“性”的本源时,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动的例子,让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使得即便是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历史人物心性修养时的那些案例分析,那些古人的智慧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力,让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感叹古人之高远境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熏陶。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著,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对道家思想的阐述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都开阔了不少。特别是书中关于“虚静”的论述,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琐碎的烦恼有了全新的看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静心”,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才能真正地虚静下来”,并且提供了很多可以实际操作的思考路径。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如何看待得失,那段文字简直像醍醐灌顶,让我一下子放下了不少心里的包袱。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内心安宁的人。它不会给你空洞的口号,而是用一种非常理性和富有哲理的方式,引导你去探索自己的心性,然后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平衡和自由的状态。我已经向好几个朋友推荐了,大家都说读起来很有启发。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清冽而深邃”。它的文字风格有一种古朴的韵味,但绝不老气横秋,反而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通透感。我发现作者在解读道家经典时,并没有陷入僵硬的教条主义,而是充满了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精神。比如,书中对“有为”和“无为”关系的探讨,就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作者在书房里,秉烛夜读,与古人对话的场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让你学会用更宏大、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眼前的得失与喧嚣。对于那些在精神领域感到迷茫,或者说对“活着的意义”有所困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石。我建议大家可以把它放在床头,睡前翻阅几页,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疲惫和思绪的杂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