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格兰诺维特,[瑞典]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译者:瞿铁鹏,姜志辉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经济学
  • 经济社会学
  • 社会生活
  • 日常生活
  • 消费
  • 工作
  • 阶层
  • 社会问题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
ISBN:9787208122307
商品编码:139266060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
  • 作者:(美)马克·格兰诺维特//(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译者:瞿铁鹏//姜志辉
  • 定价:98
  • 出版社:上海人民
  • ISBN号:978720812230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4-06-01
  • 印刷时间:2014-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591
  • 字数:515千字

编辑推荐语

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中,由马克·格兰诺维特和理查德·斯威德伯格选编的22篇文章,涵盖了迄今为止新经济社会学领域的所有基本方面,并有来自政治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大师级人物新的理论贡献。在一本文体简洁的书中,读者可读到敏锐的导论、不受时间影响的经典、当代的杰作,以及处在学科前沿的研究。20多年来,经济社会学已成为*有活力的新兴研究领域,与古典经济学形成鲜明对照,经济社会学对现实经济活动的解释力*强、潜在的应用价值*大。主流经济学家分析的*薄弱点在于忽视社会结构并简化到孤立的个人,社会学家挑战所谓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假定,真正将社会视角纳入经济研究:经济活动永远是社会的,永远以各种方式“嵌入”持续存在的个人关系网络。理解了形形色色的关系网络,也就*大程度地理解了这些经济组织的运行和命运。

作者简介

马克·格兰诺维特,美国斯坦福大学人文与科学学院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其“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被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公认为经济社会学发展趋势的决定性文章,格兰诺维特后来把注重网络的分析称为新经济社会学。现为斯坦福大学“硅谷社会网络”项目负责人。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社会学,目前国际经济社会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主要著作有:《经济社会学原理》《马克斯·韦伯与经济社会学思想》《经济学与社会学》等。

目录

第二版导论
**部分 经济社会学原理
1 卡尔·波兰尼
经济——有制度的过程
2 马克·格兰诺维特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
3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马克斯·韦伯的经济社会学观点
4 皮埃尔·布迪厄
资本的类型
5 阿列简德罗·波特斯和朱丽娅·森森布伦纳
嵌入性与移民:经济行动的社会决定因素
第二部分 市场社会学
6 克利福德·格尔茨
集市经济:农民做买卖时的信息和搜寻
7 维维安纳·泽利泽
人的价值与市场:19世纪美国人寿保险和死亡案例
8 威廉·布里奇和罗伯特·尼尔森
男女工资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学研究
9 斯图尔特·麦考利
商业中的非契约关系:初步研究
10 布莱恩·乌兹
公司间网络中的社会结构和竞争:嵌入性悖论
第三部分 企业与产业社会学
11 乔治·斯特劳斯
群体动力学与群体间关系
12 梅尔维尔·多尔顿
管理者
13 阿瑟·斯廷奇库姆
生产的官僚体制式管理与手工艺式管理:比较研究
14 保罗·赫希
时尚产品的加工:文化产业体系中的组织丛分析
15 威廉·罗伊
解释美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兴起的功能逻辑和
历史逻辑
16 马克·格兰诺维特
重新思考科斯:现代经济中的企业集团
17 安娜李·萨克斯妮
内与外:硅谷和128公路的地区网络与产业调适
第四部分 比较和历史的经济社会学
18 兰德尔·柯林斯
韦伯晚年的资本主义理论:体系化
19 弗兰克·多宾
为什么经济反映政体:英国、法国和美国的早期铁路政策
20 罗纳尔德·多尔
商誉和市场资本主义精神
21 加里·汉密尔顿和尼科尔·伍尔西·比加特
市场、文化与**:对远东管理与组织的比较分析
22 戴维·斯塔克
东欧资本主义的重组产权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消费主义的陷阱:现代社会中的符号与欲望》的图书简介: 消费主义的陷阱:现代社会中的符号与欲望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符合学术氛围的笔名,例如:亚历山大·冯·霍夫曼]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严肃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真理之环出版社] 页码: 680页 定价: 89.00 元 内容简介 在信息洪流与物质丰裕的交织下,现代社会的核心驱动力已然从简单的物质交换,转向了复杂的意义构建与身份认同。本书《消费主义的陷阱:现代社会中的符号与欲望》,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深刻的社会转型,揭示消费行为如何超越其经济功能,成为个体表达自我、构建社会阶层乃至抵抗(或顺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场域。 本书并非简单地批判富裕或物质主义,而是采取一种精细的社会学透视,聚焦于“符号价值”如何在商品与服务中被嵌入、流通和消费。我们生活在一个“意义的经济学”时代,一件 T 恤衫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纤维的成本,而在于它所附带的品牌历史、文化典故,以及穿着者希望向外界传达的无形信息。 第一部分:符号的炼金术——从使用价值到象征价值 本部分追溯了消费主义思潮在后工业化社会的兴起。我们首先回顾了早期古典社会学(如马克思关于异化的早期论述,以及凡勃伦关于“炫耀性消费”的经典洞察)的局限性。随后,本书引入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框架,并将其应用于物质文化研究。 核心议题包括: 1. 商品异化与意义生产: 探讨商品如何从其原始的效用中脱离出来,被赋予文化代码,成为符号体系中的一个“能指”。例如,一块机械腕表的本质是计时工具,但在精英阶层中,它被转化为时间管理能力、家族传承和手工技艺的象征。 2. 符号的稀缺性与流通: 分析符号价值的运作机制。稀缺性不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稀缺,更是“被认可的差异性”的稀缺。通过对奢侈品市场的深度考察,我们揭示了品牌如何通过策略性的限制供应(如限量版、停产),来抬高其符号溢价。 3. 反向消费与“真实性”的悖论: 关注近年来兴起的“反主流”或“极简主义”消费趋势。本书认为,这种对过度消费的反抗本身,也迅速被消费主义吸收和商品化。穿上“有机棉麻”或购买“二手复古”的行为,正在构建一种新的、更复杂的身份符号——即“有意识的消费者”的身份。这揭示了消费主义的强大适应性:它总能将抵抗纳入其循环之中。 第二部分:欲望的构造——社会阶层、身份与区隔 消费行为是社会分层的最直观体现。本书将重点探讨消费如何构建和再生产社会边界。 1.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与品味投资: 我们借用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概念,深入分析“品味”(Taste)是如何通过长期的家庭和社会化过程形成的,并转化为一种无形的经济资产。从高雅艺术到日常饮食,品味的选择构成了区分“我们”与“他们”的有力工具。详细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在住房、休闲活动和子女教育消费上的策略差异。 2. 数字时代的身份构建: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消费不再仅仅是线下的物质交换,更是在数字平台上的“表演性存在”。本书考察了“网红经济”和“生活方式博主”如何通过展示特定的消费集合,来吸引追随者,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利益。在线身份的维护,越来越依赖于对特定符号性消费品的展示和认可。 3. 全球化与文化挪用: 讨论跨文化消费的复杂性。全球化使得异域文化元素(如异国情调、传统工艺)被大规模地符号化和商品化。这引发了关于文化正当性、剥削与文化挪用的伦理困境。品牌如何“借用”他者文化符号,以满足本土消费者的“新奇”欲望,同时往往剥离了这些符号的原始社会和历史语境。 第三部分:陷阱的出口?——批判性消费与超越性实践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了对现代消费结构的反思,探讨个体在消费文化中寻求能动性的可能性。 1. 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 深入分析消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转移了社会对结构性不平等(如政治权力分配、劳动异化)的关注。通过不断承诺“通过购买下一件商品就能获得幸福”,消费主义成功地将个体对意义的追寻导向了物质领域。 2. “慢生活”与时间消费观的重塑: 考察与主流消费节奏相悖的实践。例如,对“时间富裕”的追求,如何成为对抗“时间贫困”的一种策略性抵抗。这涉及对“效率至上”观念的质疑,以及对非市场化价值(如社区互助、手工技能重拾)的重新评估。 3. 迈向意义的重建: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一个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呼吁培养一种“符号敏感性”。真正的解放,不在于拒绝所有物质,而在于能够清晰地辨识商品背后的权力关系和被植入的欲望,从而有意识地选择参与、抵制或重塑这些符号体系。 《消费主义的陷阱》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经验观察的力作。它将吸引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市场营销学以及所有对现代生活本质感到困惑的读者。本书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包,帮助我们穿透光鲜亮丽的橱窗,审视那些塑造我们日常选择、定义我们社会位置的无形力量。 本书特色: 融合了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社会分层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大量的案例分析,包括社交媒体现象、可持续时尚运动和城市更新中的消费模式。 清晰的论证结构和严谨的学术语言,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核心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会读到关于个人理财、投资技巧之类的实用内容,但实际读下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决策心理学”的入门读物,而且是以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展开。作者没有直接教授你如何做出“最佳”的经济决策,而是引导你认识到,我们大多数的经济行为,其实都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比如,书中对“沉没成本谬误”的解释,我读到的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买了不喜欢的电影票却坚持看完,或者投资了一个项目但前景不明朗却不愿放弃的生动例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这种思维陷阱。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出某些看似“经济”的决定,其实是源于我们避免损失的心理,或者对过去付出的不舍。书里还花了大量篇幅讨论“群体效应”和“社会影响”如何改变我们的消费选择,从众心理、权威影响,这些都以非常有趣的案例形式呈现在眼前,让我忍不住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力量左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还没有掌握什么高深的理论,但至少对自己的经济行为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聚焦于企业经营策略或者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但它的视角却非常独特,将我们目光引向了那些隐藏在经济活动背后,却又至关重要的“非市场因素”。作者像是成了一位社会现象的侦探,从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社会互动中,挖掘出经济的运行逻辑。例如,书中对“互惠原则”在商业合作中的应用,我读到的不是简单的“你帮我,我帮你”的商业法则,而是探讨了这种基于信任和回报的社会性交往,如何能够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更长久的合作关系。我开始思考,自己生活中很多小小的便利,比如邻里之间的互相照应,或者同事间的合作,是不是也蕴含着类似的经济价值。书里对“社会资本”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指金钱或物质资本,而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的联系、信任和网络,而这些恰恰是许多经济成功的重要基石。我之前从未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过,认为经济成就主要依赖于技术或资源,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关系”的力量,它如何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曾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找到一条更稳妥的生存之道,甚至是一些能带来“快速致富”的锦囊妙计。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走上了一条更具哲学性的思考之路,它引导我重新审视“经济”本身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和意义。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任何投资建议或生存指南,而是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细致描绘,比如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变化,对“成功”定义的多元化,以及对“物质拥有”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探讨,来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我读到的不是关于如何“赚更多钱”,而是关于“为什么要赚钱”,以及“赚到钱之后,我们又该如何生活”这样更根本的问题。书里对“闲暇”和“意义”的阐述,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否过于将经济价值与人生价值划等号。我开始意识到,经济活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追求内心的满足,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没有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审视生活的方式,一种不被经济洪流裹挟,而是能够自主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挂着“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学”,但我拿到手翻了几页,感觉它更像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细致的城市观察课。作者像是拥有了显微镜般的观察力,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细节放大,然后层层剥开背后的社会逻辑。比如,书中对街头小贩的描写,我原本只看到了一个谋生者的身影,但作者却从中看到了个体与市场、社区互动的复杂网络,甚至是权力结构的微观映射。他分析了不同摊位的位置选择、商品陈列的方式、与顾客的互动语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意义。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穿梭于城市,接触到的各种服务和商品,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我未曾察觉的社会联系和规则?书里对“共享经济”的解读也很有意思,不是简单地讨论其商业模式,而是深入到共享行为背后的信任机制、社区关系重塑,以及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我之前总觉得这些东西离我有点远,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这些社会学原理早已渗透到我的生活,只是我没有意识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没有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充满了故事感,读起来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分享他对世界的见解。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硬核的经济学理论书籍,但读起来却像是被一位深邃的历史学家拉进了时光隧道,让我看到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的模样。作者并非直接讲解宏观经济数据或政策,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出发,去追溯某些经济现象的根源。例如,书中关于“消费主义”的论述,我读到的不是对商品琳琅满目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其在工业革命后兴起,如何与大众媒体、广告营销、甚至文化价值观相互交织,最终塑造了我们现代人对“好生活”的定义。我开始审视自己购买某些东西的动机,是否真的源于需求,还是被潜移默化的社会文化所影响。另外,关于“劳动力市场变迁”的探讨,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技术进步导致岗位消失的层面,而是深入到这些变化对家庭结构、社区凝聚力,乃至个体人生规划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开始理解,为什么现代社会会出现那么多“不稳定”的经济个体,以及这种不稳定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