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Harry N. Abrams; US ed (2007年4月1日)
“小屁孩日记系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少年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及情感世界。幽默诙谐的漫画和妙趣横生的文字天然浑成,相映生辉。主人公格雷是一个念初中的小屁孩。他善良、诚实、聪明、爱玩,满脑子的鬼点子。他的妈妈让他记日记,他除了松散地记述了有趣的或难忘的事情外,还画了许多漫画。在 日记里,格雷记叙了他如何驾驭充满冒险的中学生活,如何巧妙逃脱学校歌唱比赛,重要的是如何不让任何人发现他的秘密。我们在富有喜剧性色彩的文字和图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鲜活的现代气息以及蓬勃向上的热情。这是一套很有趣的、能让我们感觉到童年很美妙的书。
“小屁孩日记系列”是用字浅显的生活小说,绝对让你笑破肚皮的情结,完全不同于沉闷教材的枯燥乏味。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无形中学会单字,熟悉句型用法,更开启了解英美文化的视窗。
用字浅显
读小说,怕生字太多,干扰了阅读的理解及乐趣。“小屁孩日记系列”以美国中学生常用的字汇撰写,没有艰涩难懂的用字,读者只需具备国中英文程度,即可掌握大部分的文义。
美国文化
想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阅读」,正是开启了解异国文化的另一视窗。阅读这本美式的生活日记,是了解美国校园文化、家庭生活直接的方式。
道地口语
书中对白出现许多课本学不到、老师没有教的英文口语、俚语、片语等。想要学习生动又道地的英文口语,是好的教材。
全美狂销6000万册
已被翻译成37种语言版本
2008美国独立书商协会Book Sense儿童文学“年度 书”
2008 Nickelodeon Kids’ Choice Awards全美儿童票选奖“喜爱的书”提名
2008美国漫画业指标大奖Harvey Awards八项题名
2007《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Best Books 年度图书
2007 Borders’ Original Voice 童书奖
同名改编的电影北美票房亚军
这本书在主题上展现了一种对“流行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微妙观察,尽管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呈现,但其洞察力却超越了年龄。主人公对学校里谁拥有什么牌子的滑板、谁的午餐盒更酷、谁家的车更豪华的痴迷,构建了一个微缩版的、充满物欲焦虑的小社会。他所有的努力和挣扎,似乎都围绕着如何能稍微向上爬一点点,摆脱“边缘人”的标签。这种对“酷”的追逐和对“失败”的恐惧,是很多孩子都会经历的心理历程,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这种现象,而是将其作为一种环境设定来处理。主人公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他试图模仿那些他认为成功的人,结果却总是把自己弄得更加滑稽可笑。这种循环往复的尝试与失败,构成了这本书持续的张力。它让读者明白,在成长的路上,找到自我认同往往比真正融入某个既定圈子要困难得多,而且往往充满了尴尬的试错。
评分叙事的声音处理得极其到位,它成功捕捉到了一种特定年龄段孩子特有的、略带愤世嫉俗又极度渴望被关注的声调。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那种不停歇的、带着浓厚自我辩护意味的吐槽,构成了整本书的灵魂。他永远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永远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同时又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抱持着一种高度的警惕和怀疑。这种“局外人”的视角,让他对成年世界的规则充满了不解和嘲讽。比如他对学校里那些“酷小孩”的观察,那种夹杂着羡慕、鄙夷和恐惧的复杂情感,描绘得入木三分。他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典型的美式口语化表达,充满了当下流行的俚语和夸张的形容词,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的沉重感,而是像和一位嘴皮子贼溜的同龄人边吃薯片边聊天一样轻松愉快。这种高度个人化的叙事角度,使得即便是描述最平凡的一天,也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喜剧效果,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他接下来会如何误解这个世界,又会如何把自己卷入下一场小小的灾难。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不完美”友谊和家庭关系的描绘,那种毫不留 আবরণ的真实感,让人仿佛在偷看邻居家孩子的生活。它完全没有刻意去美化童年,反而把那些最令人头疼、最让人想挠墙的家庭互动环节——比如哥哥的无休止的捉弄、父母在晚餐桌上令人窒息的说教,甚至是对自己学校地位的焦虑——都毫不留情地摊开在阳光下。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残忍的诚实,他笔下的主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他会撒谎、会偷懒、会嫉妒,会为了逃避责任而编造出惊天动地的借口。这种“坏”得如此理直气壮,反而让我觉得无比亲切和真实。我们都曾是那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小家伙,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学会了把这些小秘密包装得更体面一些。这本书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小心思。读下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想:“天哪,我以前也干过这种蠢事!”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释然: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恼到彻夜难眠。
评分反复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奇特的“时间胶囊”效应。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相对现代的校园生活,但其中所描绘的,比如兄弟间的互相拆台、对学校活动的敷衍应付、以及对家庭规矩的反抗心理,却是那种跨越了时代和地域的童年共通的情感底色。每次重读,我都能从中发掘出一些初次阅读时忽略掉的细节——可能是一个背景插图中隐藏的笑点,或者是一句看似随意却精妙的内心独白。它不是那种需要深度思考才能领会其精妙的文学巨著,但它提供的“愉悦感”却是持久且反复的。它的魅力在于其“可复现性”,就像你总能找到新的角度去欣赏一部经典的喜剧电影一样。这本书成功地将“成长烦恼”这种略带苦涩的体验,用最轻快、最爆笑的方式包装起来,使得任何年龄段的读者在翻开它的时候,都能获得一种纯粹的、无负担的阅读享受。它证明了,最深刻的共鸣往往来自于对最平凡生活的、最诚实的记录。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吸引人了!那种手绘的、有点笨拙的涂鸦风格,一下子就把你拉进了一个充满童趣和混乱的世界。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被那个表情夸张的主人公给逗乐了,那种无辜又有点小狡猾的眼神,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内页的排版也很有心思,文字和插图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巧妙,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些小小的视觉惊喜。它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章节小说,更像是一本真实的孩子日记本被翻开,里面的涂鸦、批注、各种鬼画符般的“证据”,都让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生动。我尤其喜欢作者是如何用这种视觉语言来强化文字叙述的荒谬和尴尬的。比如,当主人公在描述一次灾难性的体育课经历时,旁边的插图会用一种夸张到极点的漫画形式将那种窘迫感放大十倍,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又能深刻体会到青春期那种无处遁形的羞耻感。这种设计不仅让阅读节奏变得非常轻快,即便是对文字阅读不太热衷的孩子,也会被这些密集的视觉元素牢牢抓住。这本“日记”本身就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一个不那么光彩但绝对真实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