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中公教育2018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教材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小学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中公教育
  • 2018
  • 教材
  • 教资
  • 考试
  • 师资
  • 小学教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公教育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44915
商品编码:14859732930
品牌:中公教育

具体描述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严格按照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进行编写,知识体系力求覆盖大纲考点,与真题相契合。具体来说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本书特色一:契合考情,涵盖要点
编者严格依据考试大纲,深入研究历年考试真题,总结了高频考点和命题趋势。本书的知识体系建构涵盖大纲内容,网罗知识要点,并以精简、凝练的语言进行阐述,方便考生进行记忆。
本书特色二:内容实用,直击考点
在知识编写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追求考生运用知识作答的实用性。在每章后通过模拟题的练习帮助考生及时检验学生效果,查缺补漏;在图书内容的讲解中,不断追求作答的有效性,例如,在学科知识和教学设计这一部分,为了帮助不同学科的考生有效备考,在学科知识部分结合考试规律,总结了实用的内容,在教学设计部分,提供了可参考的书写模板。
本书特色三:巧设模块,助力备考
作为一本考试辅导教材,本书不断优化结构,力求为广大考生提供有效的备考指导。“真题再现”板块,列举了2012年下半年指2017年下半年的重要考试真题,让考生通过真题考查的内容和频率,快速明确考试要点;“备考锦囊”板块,在部分常考知识点或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的备考点拨,帮助考生跨越难关;知识拓展板块,为考生扩展适当的知识储备,以应对灵活的出题方式。
本书特色四:视频讲解,灵活学习
书中重要真题附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得相应题目的视频讲解,能够帮助考生答疑解惑,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重要章节开始前,扫码二维码并付费1元,可获得本章要点串讲内容。另外,本书还附赠“中公移动自习室”,帮助考生实现主要科目备考拓展知识学习,在线模拟练习,高清视频复习 。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在编写上秉承“考试大纲”和“真题考点”两个标准。
严格依照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学段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全书共七章内容,即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和研究,在书中设置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训练等板块。真题再现把知识点的讲解和命题方式直观呈现;知识拓展补充重要考点,便于考生理解;能力提升训练选取难度适中、契合真题的练习题,满足考生学练结合的需要。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2)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2)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9)

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6)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20)

五、教育目的(23)

六、教育制度(28)

第二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33)

考点聚焦(33)

考点梳理(33)

一、小学教育概述(33)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34)

第三节小学的组织与运行(37)

考点聚焦(37)

考点梳理(37)

一、学校管理概述(37)

二、学校的组织机构(39)

三、学校的运行机制(41)

第四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3)

考点聚焦(43)

考点梳理(43)

一、课程概述(43)

二、课程的类型(45)

三、课程理论流派(48)

四、课程的目标与结构(49)

五、课程内容(51)

六、课程资源(53)

七、课程开发(55)

八、课程评价(56)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7)

第五节教师专业发展(63)

考点聚焦(63)

考点梳理(63)

一、教师职业概述(63)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和内容(67)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69)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69)

五、《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70)

六、师生关系(73)

第六节小学教育科学研究(74)

考点聚焦(74)

考点梳理(74)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74)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76)

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80)

能力提升训练(85)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88)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知识(88)

考点聚焦(88)

考点梳理(89)

一、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89)

二、认知过程(89)

三、情绪与情感(104)

四、意志过程(105)

五、个性心理(107)

第二节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113)

考点聚焦(113)

考点梳理(113)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13)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116)

三、心理发展的理论(119)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122)

第三节小学生学习指导(123)

考点聚焦(123)

考点梳理(124)

一、学习概述(124)

二、学习理论(124)

三、学习策略(131)

四、学习迁移(133)

五、学习兴趣(135)

六、学习习惯(137)

第四节小学德育(138)

考点聚焦(138)

考点梳理(139)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39)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42)

三、小学德育概述(143)

四、小学德育过程(145)

五、小学德育原则(147)

六、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149)

第五节小学美育(152)

考点聚焦(152)

考点梳理(152)

一、小学美育概述(152)

二、小学美育的内容(153)

三、小学美育的实施(153)

第六节小学生安全教育(154)

考点聚焦(154)

考点梳理(155)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概述(155)

二、小学生的医疗保健常识(156)

三、小学生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60)

四、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161)

第七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66)

考点聚焦(166)

考点梳理(166)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66)

二、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66)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68)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169)

能力提升训练(173)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8)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178)

考点聚焦(178)

考点梳理(178)

一、班级与班集体(178)

二、班级管理概述(181)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183)

四、班级管理的原则(183)

五、班级管理的方法(184)

六、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185)

七、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186)

第二节班主任(188)

考点聚焦(188)

考点梳理(188)

一、班主任概述(188)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89)

三、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任务(189)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90)

第三节班级活动与班队活动(194)

考点聚焦(194)

考点梳理(194)

一、班级活动概述(194)

二、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195)

三、班级活动的方法(196)

四、班会活动(196)

五、班队活动概述(197)

六、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198)

第四节课外活动(200)

考点聚焦(200)

 

考点梳理(201)

一、课外活动的含义(201)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201)

三、课外活动的特点(202)

四、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203)

五、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204)

能力提升训练(204)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8)

第一节小学语文学科知识(208)

考点聚焦(208)

考点梳理(208)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08)

二、小学语文学科专业知识(213)

第二节小学数学学科知识(219)

考点聚焦(219)

考点梳理(219)

一、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19)

二、小学数学学科专业知识(228)

第三节小学英语学科知识(233)

考点聚焦(233)

考点梳理(234)

一、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34)

二、小学英语教学法基础知识(239)

第四节小学音乐学科知识(245)

考点聚焦(245)

考点梳理(245)

一、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45)

二、小学音乐学科专业知识(247)

第五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253)

考点聚焦(253)

考点梳理(253)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53)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专业知识(259)

第六节小学美术学科知识(261)

考点聚焦(261)

考点梳理(261)

一、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261)

二、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263)

能力提升训练(27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2)

第一节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概述(272)

考点聚焦(272)

考点梳理(272)

一、教学设计基础知识(272)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273)

三、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275)

四、教案设计的步骤与要求(276)

第二节学科教学设计(280)

考点聚焦(280)

考点梳理(280)

一、教学设计基础技巧(280)

二、学科教学设计应用(285)

第三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297)

考点聚焦(297)

考点梳理(297)

一、综合课程概述(297)

二、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299)

三、综合实践活动(301)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304)

考点聚焦(304)

考点梳理(304)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概述(304)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305)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式(306)

能力提升训练(307)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11)

第一节教学概述(311)

考点聚焦(311)

考点梳理(311)

一、教学的概念(311)

二、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312)

三、教学的意义(313)

四、教学过程概述(313)

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14)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316)

第二节教学原则与方法(317)

考点聚焦(317)

考点梳理(318)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318)

二、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318)

三、教学方法的概念(323)

四、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23)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28)

第三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策略(329)

考点聚焦(329)

考点梳理(329)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329)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330)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333)

第四节课堂教学的实施(334)

考点聚焦(334)

考点梳理(335)

一、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335)

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338)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339)

四、课程教学行为(341)

五、课堂教学总结(344)

第五节学习动机(345)

考点聚焦(345)

考点梳理(345)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345)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345)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346)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347)

五、学习动机的理论(348)

六、学习动机的激发(350)

第六节学习方式(352)

考点聚焦(352)

考点梳理(352)

一、知识的学习(352)

二、技能的形成(355)

三、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356)

能力提升训练(35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62)

第一节小学教学评价(362)

考点聚焦(362)

考点梳理(362)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362)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363)

三、教学评价的功能(363)

四、教学评价的类型(364)

五、教学评价的原则(367)

六、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368)

七、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369)

第二节教学反思(369)

考点聚焦(369)

考点梳理(369)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369)

二、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370)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370)

四、教学反思的意义(371)

五、教学反思的类型(371)

六、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372)

七、教学反思的过程(373)

能力提升训练(373)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75)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78)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续表)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一词zui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里“教育”指的是教诲、培育,这就有我们今日所说的教育的含义了。
2.教育的概念
对于教育概念的界定,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以下为较有代表性的论述。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广义的教育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出现的教育活动,它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系统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2)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来说,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定义虽然说法不统一,但从历年真题来看,并不影响作答。此处列举另一种典型的表述,考生可作为了解。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基本形态
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教育分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也是教育的基本形态。
(1)家庭教育: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
(2)社会教育: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社会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3)学校教育:学校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等特点。
一般把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称为“三结合”教育,也称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zui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教”的主体具有的特点包括:①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②教育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授者。③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整个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④教育者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⑤教育者也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
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教育活动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见表1-1-1。
表1-1-1教育功能的类型
(五)教育的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zui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朱熹也持有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受到当时人类社会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的影响。
2.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然而儿童的“无意识”模仿肯定不是后天的、获得性的,不是文化的、社会的,而是遗传的、先天性的、本能的。这样,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教育的基石,教学的智慧: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要 本书旨在为致力于小学教育事业的您,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指南。它并非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着眼于培养扎实的教育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以及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帮助您成为一名有温度、有智慧、有实效的小学教师。 第一部分:教育的基石——教育学原理与儿童发展 本部分将带您深入探究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理解教育在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我们将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剖析教育的定义,探讨教育如何塑造个体人格,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您将理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的引导,是潜能的激发,是公民素养的培养。我们将深入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文化传承、社会化、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政治功能等,帮助您认识到作为小学教师,您肩负着塑造下一代、影响社会未来的重要使命。 教育目的的探讨: 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将梳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教育目的的理解,重点探讨新时代对小学教育目的提出的新要求。这将帮助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确自身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从宏观层面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您将学习如何理解和践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统一,以及如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深入了解儿童在小学阶段的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特点至关重要。我们将详细阐述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小学阶段的应用,以及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如何解释儿童的学习过程。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儿童情绪、意志、动机以及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规律,帮助您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育策略。您将学习如何识别和支持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与社会、家庭的关系: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紧密相连。本部分将分析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您将学习如何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理解家庭背景对儿童学习和行为的影响,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最优环境。我们将探讨家庭教育的误区,以及如何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教学理论的演进: 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再到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教学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将梳理这些主要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其在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您将学习如何根据儿童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指导教学,例如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论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如何运用行为主义原理进行课堂管理。 第二部分:教学的智慧——小学教育教学论 本部分将聚焦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为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原则的理解与运用: 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我们将详细解读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并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深入阐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使教学活动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您将学习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如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系统性),如何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提问(启发性)。 小学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我们将介绍并分析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践法、游戏法、探究式学习等。您将学习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并掌握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技巧。例如,如何将讲授法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讨论活动,如何利用实验和操作来巩固知识,如何将游戏化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项目式学习。 小学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 高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课堂常规的建立与维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以及如何营造积极、有序、民主的课堂氛围。您将学习到如何制定清晰的课堂规则,如何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进行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来提升课堂效率。 小学教学设计的艺术: 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是成功教学的蓝图。我们将引导您掌握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过程的编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您将学习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可评价的教学目标,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如何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以及如何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小学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反思的重要途径。我们将介绍多种教学评价方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并强调评价应注重过程,关注能力,鼓励进步。您将学习如何设计科学的评价工具,如何运用评价结果来调整教学,以及如何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激发其学习潜能。 教育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小学教学,提升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互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您将学习如何利用教育软件、在线资源等辅助教学,如何设计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小学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学生的桥梁,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部分将重点阐述班主任工作的职责与要求,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家校沟通、组织班级活动等。您将学习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何处理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第三部分:教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本部分将引导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通过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 通过对大量真实的小学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您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并在教师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教学灵感。我们将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教学案例,引导您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批判性分析。 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技能训练方法,如备课、说课、听课、评课、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提问技巧、课堂应变能力等。您将通过模拟演练和实践反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将引导您建立科学的教学反思习惯,学会从教学日志、教学评价、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您将学习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单元反思、学期反思,以及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教学研讨等方式,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 应对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挑战: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课堂管理难度较大。本部分将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挑战,如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校沟通障碍等,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您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如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吸引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与家长建立积极的沟通渠道,共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难题。 本书的编写力求紧密结合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内容严谨,逻辑清晰,语言生动。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与实践,您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精湛的小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家长信任、同行认可的优秀小学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项科学。愿本书能助您在这条充满挑战与荣耀的教育之路上,播撒知识的种子,收获桃李芬芳,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成就教育梦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内容更新和前沿性方面做得远远不够。鉴于教育领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我原本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跨学科学习(STEAM)的最新实践案例,以及针对新课程标准的细致解读。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停在了几年前的某个时间点,很多理论的阐述虽然扎实,但缺乏与当前一线教学热点的结合。例如,关于“差异化教学”的讨论,更多停留在理论模型上,对于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小学班级中真正落地,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辅导,几乎没有实质性的探讨。这对于志在成为未来合格教师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信息滞后。而且,书中的例题和模拟测试部分,也显得有些过时和刻板,完全没有抓住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中愈发强调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趋势。那些题目更像是对知识点记忆的考察,而不是对实际教学情境的考察,这让我对利用这本书进行高效应试准备产生了很大的疑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厚得跟砖头似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开第一页就感觉像是要进行一场马拉松式的阅读。内容上呢,感觉像是把所有能想到的知识点都一股脑地塞了进去,从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到具体的课堂管理技巧,再到心理学的各个流派,简直是五花八门。不过,讲真,很多章节的逻辑衔接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是宏观的理论阐述,一会儿又跳到某个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和梳理。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教育哲学观点时,作者的论述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专业背景,很多基础性的解释都被略过了。我花了大量时间在试图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上,而不是真正吸收知识。如果不是带着非常强的目的性去“啃”,一般的读者恐怕很难坚持下来。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很多图示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印刷出来的老旧版本,线条模糊,色彩黯淡,对理解抽象概念几乎没什么帮助,反而增加了阅读的疲劳感。总的来说,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点的堆砌库,而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指南,需要读者自己具备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才能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深度”却常常让人感到肤浅。它试图涵盖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所有模块,结果就是每个模块都只是浅尝辄止。比如说,在“品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部分,它罗列了大量的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有时甚至略显沉重的知识,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课堂上传播,如何处理学生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和冲突,这本书提供的指导实在是太苍白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基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深度剖析,如何设计一个能真正触动孩子心弦的故事或活动,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编者似乎更热衷于“覆盖范围”,而不是“知识的精炼和内化”。这种“什么都讲一点,但什么都不深入”的特点,使得学习者在面对需要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考题时,会感到力不从心,因为那些关键的、能区分高分和普通分数的“临门一脚”的见解,在这本书里是找不到的。它更像是给一个门外汉的入门介绍,而不是给一个严肃备考者提供的冲刺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学院派”了,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就像是在听一位戴着老花镜的教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每一个句子都力求严谨,却牺牲了所有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很多时候,为了阐述一个相对简单的概念,作者会使用极其冗长和复杂的从句结构,让人不得不反复朗读好几遍才能勉强抓住核心意思。举个例子,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章节,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追溯其历史渊源和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异,但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的备考者来说,真正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小学课堂的实际情境中,而这方面的实用指导却少得可怜。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些鲜活的、贴近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场景模拟,但这本书提供的大多是教科书式的定义和标准答案式的论述。页脚和页边距的处理也显得非常僵硬,缺乏现代教辅书籍应有的那种引导性设计,比如知识点总结、易错点提醒或者思维导图的穿插。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显得单调乏味,很难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更像是一本需要被“攻克”的难题,而不是一本乐于翻阅的参考书。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投入明显不足,给读者的体验非常差。纸张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非常薄,而且光线稍暗时,正反两页的文字会互相渗透,形成一种“鬼影”,极大地分散了注意力,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折磨。更令人费解的是,装订方式非常不结实,才翻阅了不到十次,书脊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纹,我担心再多翻几页,某些章节就会彻底散架。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标记的考试用书来说,这种质量简直是不可接受的。此外,本书对重点和难点的标记系统也处理得非常混乱。它使用了好几种不同的字体和加粗方式来区分“重要知识点”、“易混淆点”和“例题解析”,但这些标记的力度和标准并不统一,有时一个核心概念却被忽略了,而一些次要的细节反而被加粗强调,使得读者难以快速建立起知识结构的重要层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出版方急于在市场热点出现时抢占份额,却在最基本的物料和校对工作上偷工减料,购买它更多的是出于无奈,而非对其品质的信赖。

评分

物流很快,内容也相当不错!

评分

辣几不想说

评分

感觉还可以。再看看吧。

评分

给好评

评分

还行吧,就是有点皱,但是没关系,内容是好的

评分

辣几不想说

评分

是我想要的呀,就是书有点灰尘

评分

辣几不想说

评分

辣几不想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