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暖通空調.動力》分冊包括:暖通空調、動力兩個專業的內容,分為總則、采暖空調基本參數與要求、采暖與供熱、通風、空氣調節、冷熱源、空調蓄能、熱泵係統、太陽能供暖係統、燃氣冷熱電聯供分布式能源係統、保溫與保冷和控製與檢測等十二部分。
本分冊基本涵蓋瞭民用建築中采暖、通風、空調及動力設計的節能內容。根據國傢現行和一些即將頒布的規範、標準,綜閤和總結瞭全國各主要建築設計院多年的工程設計經驗編製。編製中力求全麵、簡練、準確、實用和技術先進,較詳細和全麵地規定瞭建築工程設計中暖通空調、動力專業的節能技術細則。各章內容都經過瞭函審、集中審查和復審。
圖書目錄:
1 總 則 1 2 采暖空調基本參數與要求 2 2.1 室內熱環境設計計算參數 2 2.2 圍護結構熱工設計 5 2.3 建築物的節能綜閤指標 7 3 采暖與供熱 10 3.1 熱負荷 10 3.2 室內采暖係統 10 3.3 室外供熱、供冷管網 11 4 通風 13 4.1 自然通風 13 4.2 置換通風 14 4.3 排風熱迴收 16 5 空氣調節 19 5.1 一般規定 19 5.2 空氣調節水係統 20 5.3 空氣調節風係統 23 5.4 變風量空氣調節係統 26 5.5 變製冷劑流量多聯分體式空氣調節係統 29 5.6 水環式水源熱泵空氣調節係統 31 5.7 蒸發冷卻空氣調節係統 34 6 冷熱源 38 6.1 製冷站 38 6.2 鍋爐房與熱交換站 41 7 空調蓄能 50 7.1 概述 50 7.2 冰蓄冷 50 7.3 水蓄冷 54 7.4 電水蓄熱 56 8 熱泵係統 60 8.1 空氣源熱泵係統 60 8.2 地下水地源熱泵係統 61 8.3 地錶水地源熱泵係統 63 8.4 地埋管地源熱泵係統 64 8.5 汙水(城市汙水處理廠二級水、中水與原生汙水)源熱泵係統 66 8.6 海水源熱泵係統 67 9 太陽能供暖係統 69 9.1 一般規定 69 9.2 太陽能供暖係統的設計原則 69 9.3 太陽能集熱係統的控製 72 10 燃氣冷熱電聯供分布式能源係統 76 10.1 一般規定 76 10.2 係統類型和設備配置 76 10.3 燃氣冷熱電聯供分布式能源係統設計要點 79 10.4 能量消耗分析確定 80 11 保溫與保冷 84 11.1 一般規定 84 11.2 保溫、保冷材料的選擇 84 11.3 保溫、保冷層厚度的確定 84 11.4 保溫、保冷結構和要求 92 12 控製與檢測 94 12.1 一般規定 94 12.2 節能的控製策略 94 12.3 檢測儀錶及控製裝置 94 附錄A 不同地區公共建築各部分圍護結構傳熱係數限值 96 附錄B 自然通風設計中的室內、外環境要求 99 附錄C 高大空間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即簡化計算法)設計計算 100 附錄D 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及公式 102 附錄E 自然通風的建築室內、外構造設計 103 附錄F 冰蓄冷空調迴收年限計算 104 附錄G 冰蓄冷空調係統的負荷估算 105 附錄H 溫度分層式蓄熱裝置形式 107 附錄I 中國的太陽能資源區劃 108 附錄J 太陽能集熱器的補償麵積比 110 附錄K 常用相變材料特性 120 附錄L 常用保溫材料主要技術性能 121 節能相關技術介紹 122 1 熱迴收冷水機組的控製及冷水係統設計 122 2 新型節能除濕轉輪CDQTM 127 3 空調冷水係統演變與一次泵變流量係統探討 130 4 小流量大溫差水係統特點及對空調末端設備和冷卻塔的影響 136 5 三級壓縮離心機在冰蓄冷係統中的應用 142 6 離心式冷水機組的“自由冷卻”功能介紹 148 7 綠色建築案例及其空調係統特點簡介 151 8 蒸發冷卻空調係統 155 9 地下水地源熱泵熱源井及迴灌設計 160 10 地埋管管材及水力計算 163 11 置換通風技術及設計計算 169 12 分布式能源係統 178 工程實例 186 1 三級蒸發冷卻空調係統的設計實例 186 2 拉薩火車站主站房太陽能供暖工程實例 188 3 置換通風工程應用計算實例 190 4 海水源熱泵工程應用實例 194 5 分布式能源工程應用實例 196 6 燃氣冷熱電聯供分布式能源係統一次能源利用效率計算例題 197 主要依據的標準規範 199當我拿到《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厚重的著作時,內心湧動的是對建築節能領域知識的渴望。我一直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夠為我們的居住環境帶來更舒適、更環保的未來,而這本書,我期望它能成為我探索這個領域的“指南針”。 然而,隨著我對書中內容的深入探索,我逐漸意識到,這本“指南針”的指針指嚮的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領域。書中大量的國傢標準、行業規範、以及精密的計算模型,對於像我這樣背景相對單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片陌生的土地。 在暖通空調(暖空)的部分,我看到瞭關於室內外溫濕度控製、空氣質量管理、熱迴收利用等方麵的詳細闡述。然而,那些關於顯熱比、潛熱比、送迴風溫差的計算公式,以及復雜的風管係統設計圖,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密運作的機器內部,每個部件都高效運轉,但我不瞭解它們的運行原理。 我特彆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不同暖通空調係統在實際應用中的比較分析,例如,在寒冷地區和炎熱地區,哪種係統更具優勢?在不同類型的建築中,如何選擇最經濟、最節能的暖通空調方案?書中雖然提供瞭很多技術參數,但我卻缺乏將這些參數轉化為實際決策的能力。 同樣,在動力部分,我對如何通過優化電力係統來提升建築能效充滿瞭興趣。書中關於電動機效率、變頻技術、智能電網等內容的介紹,雖然讓我瞭解到瞭一些前沿技術,但如何將這些技術落地,如何進行科學的電能管理,書中給齣的信息對我來說,仍然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拼圖。 這本書無疑是一本嚴謹、權威的專業參考書,但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座需要耐心攀登的高峰。我希望能有更多結閤實際案例,能夠用更平實語言解讀復雜技術的讀物,來幫助我們這些渴望瞭解建築節能知識的普通人,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寶貴的知識。
評分拿到《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我首先被它的裝幀和厚度所吸引,這似乎預示著它蘊含著豐富而深入的專業知識。我一直關注著建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特彆是關於暖通空調和動力係統在建築節能方麵的應用,這本書正是我想探索的領域。 然而,當我開始閱讀時,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內容呈現方式,更像是為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傢量身定製的。書中充斥著大量的技術規範、設計手冊、以及復雜的計算模型,這些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暖通空調(暖空)方麵,書中詳細闡述瞭關於建築熱工性能、室內熱濕環境控製、以及不同類型空調係統的設計要點。盡管內容的專業性無可置疑,但那些關於傳熱係數、冷熱橋計算、以及濕度比的公式,讓我感到有些眼花繚亂。我希望能有更直觀的圖錶來輔助理解,例如,展示不同保溫材料的節能效果對比,或者用流程圖來演示一個完整的暖通空調設計過程。 同樣,在動力部分,書中也涵蓋瞭關於電力負荷計算、照明節能設計、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內容。然而,這些信息也偏嚮於理論推導和參數引用,對於如何在實際工程中進行節能改造,如何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動力設備,書中給齣的指導顯得有些抽象。我渴望能看到一些更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一個成功的節能動力改造項目是如何實施的,以及它帶來的實際節能效益。 總而言之,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嚴謹、權威的專業參考書,是建築工程師和設計師的寶貴財富。但對於像我這樣對建築節能抱有極大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慢慢鑽研的“天書”。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能夠將這些重要的建築節能知識,以更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
評分剛拿到《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嚴謹的封麵所吸引。我一直對建築節能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尤其是關於暖通空調和動力部分的具體做法,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理論依據。 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風格更偏嚮於專業技術手冊,裏麵包含瞭大量的國傢標準、行業規範以及各種精密的計算公式。對於一個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讀者來說,這些內容讀起來確實有些吃力,很多時候我隻能停留在字麵的理解,而無法真正把握其背後的設計邏輯和工程意義。 在暖通空調(暖空)章節,書中對負荷計算、風管設計、熱泵係統、末端設備等都有詳細的描述,但這些描述往往伴隨著復雜的公式和冗長的技術術語,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淹沒在數據的海洋裏,很難從中提煉齣清晰的設計思路。我希望能有更多圖文並茂的說明,例如用示意圖來展示不同係統的優劣,或者用流程圖來梳理設計步驟。 在動力部分,書中對於電力係統、能源供應、設備能效等也有一定的介紹,但我同樣覺得內容偏嚮理論,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的節能措施,感覺有些模糊。例如,書中提到瞭一些節能電機的類型,但並沒有詳細說明在不同場景下如何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電機,也沒有提供相關的選型指南。 這本書無疑是建築行業專業人士的寶貴參考資料,但對於像我這樣對建築節能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的信息深度和廣度,似乎超齣瞭我目前的認知範圍。我更期待的是能夠找到一本更側重於概念普及、原理闡述,並輔以豐富實例的讀物,來幫助我建立起對建築節能設計的整體認知。
評分最近在翻閱《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仿佛承載瞭無數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經驗。作為一名對建築領域略有涉獵的普通讀者,我原本期待它能像一本明亮的燈塔,指引我在建築節能這個復雜而重要的領域裏找到方嚮。 然而,當我的目光真正投入到書頁之中,卻發現自己仿佛置身於一片浩瀚的知識海洋,而我卻隻擁有一個小小的船槳。書中充斥著大量的行業術語、技術規範、設計參數以及嚴謹的計算方法,這些對於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我來說,無疑是一道道難以逾越的高牆。 尤其是在暖通空調(暖空)的部分,我看到瞭各種關於負荷計算、風管設計、設備選型等的詳細論述,這些內容雖然專業且重要,但對我而言,它們更像是天書,每一個字都認識,但組閤在一起卻失去瞭原有的意義。我希望能有更多直觀的圖解,或者更貼近實際工程案例的講解,來幫助我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 同樣,動力部分的內容也讓我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雖然我理解動力係統在建築能耗中的占比,但書中對於電力負荷、設備能效、係統集成等方麵的描述,也偏嚮於理論和公式,缺乏一些生動和易於理解的案例。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更具體的指導,比如如何根據建築類型和使用需求,來選擇最閤適的節能動力解決方案。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它的門檻確實不低。我希望作者或齣版方未來能考慮推齣一些麵嚮更廣泛讀者的普及性讀物,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更生動的圖文,來推廣建築節能的理念和技術。
評分拿到《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我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和嚴謹的書名所吸引。我對建築節能的理念一直很感興趣,特彆是希望瞭解在實際工程設計中,如何通過暖通空調(暖空)和動力係統的優化,來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 然而,當我沉浸於書中內容時,我發現這本著作的風格更偏嚮於一本技術手冊,裏麵充斥著各種國傢標準、行業規範、以及大量專業術語和計算公式。對於像我這樣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讀者來說,理解這些內容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在暖通空調(暖空)部分,書中詳細介紹瞭關於室內熱濕負荷的計算方法、風管及水管係統的設計要點、以及各種末端設備的選擇標準。雖然這些信息都非常重要且專業,但缺乏一些更直觀的圖解或流程示意,讓我很難將抽象的公式和原理與實際的工程應用聯係起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暖通空調係統在實際運行中的能耗對比,或者是一些針對不同建築類型的典型設計案例,來幫助我更好地理解。 同樣,在動力部分,書中也涵蓋瞭關於電力負荷的計算、照明的節能設計、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等方麵的內容。然而,這些信息也同樣偏嚮於理論推導和規範引用,對於如何在實際工程中進行節能改造,如何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動力設備,書中給齣的指導顯得有些籠統。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實際工程項目中的具體操作流程和技術細節,以及相應的節能效益分析。 總的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本嚴謹、權威的專業參考書,是建築行業內專業人士的寶貴資料。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它更像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知識寶庫。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麵嚮大眾的建築節能科普讀物,能夠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這些重要的知識普及給更廣泛的人群。
評分《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一本高度濃縮的專業指南。我一直對建築領域的節能技術感到好奇,特彆是暖通空調和動力係統如何能在保障舒適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這本書正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領域。 然而,當我真正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海量的數據、規範和公式,仿佛置身於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計算體係之中。書中對暖通空調部分的闡述,嚴謹而細緻,但對於非專業背景的我來說,這些關於熱工原理、流體力學計算、設備性能參數的描述,確實顯得有些抽象和難以消化。 我嘗試去理解那些關於負荷計算的公式,去分析不同保溫材料的傳熱係數,去領會各種空調係統的設計要點,但每一步都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需要消耗巨大的精力去剋服。書中雖然提及瞭許多先進的節能技術,比如地源熱泵、 VRV 係統等,但我卻很難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優勢和操作細節。 在動力部分,雖然我也知道電力係統的優化對建築節能至關重要,但書中對於配電設計、能效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麵的論述,也同樣充滿瞭專業術語和技術壁壘。我渴望能看到一些更直觀的圖錶,能夠清晰地展示不同動力方案的能耗對比,或者是一些循序漸進的案例分析,來指導我如何一步步地進行節能改造。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專業性和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無疑是為業內人士量身打造的。對於我這樣的讀者,它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需要我去一點一點地挖掘,並藉助其他的輔助材料,纔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麵嚮大眾的建築節能讀物,能夠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將這些重要的知識普及開來。
評分《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內容的專業性和實用性。我一直對建築行業的節能化發展非常關注,特彆是暖通空調(簡稱暖空)和動力係統如何能在保障建築舒適度和功能性的同時,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這本書正是我想深入瞭解的。 然而,當我翻開書頁,我發現這本書更像是為建築行業的專業人士準備的“技術寶典”。書中包含瞭大量的行業標準、設計規範、以及精密的計算方法,這些對於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我來說,理解起來確實需要付齣相當大的努力。 在暖通空調(暖空)的章節,書中詳細介紹瞭關於建築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室內溫度和濕度的精確控製、以及不同類型空調係統的設計原理。盡管內容非常詳盡,但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專業術語,讓我感覺自己像是進入瞭一個高度專業化的計算世界,很難從中直接提取齣易於理解的設計思路。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設計方案在實際運行中的能耗對比,或者是一些圖文並茂的案例分析,來幫助我理解這些技術的實際應用。 在動力部分,書中也對電氣負荷的計算、照明的節能設計、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集成等內容進行瞭闡述。然而,這些介紹也同樣偏嚮於理論和規範,對於如何實際操作,如何選擇最適閤的節能動力設備,書中給齣的指導顯得有些模糊。例如,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建築類型(如辦公樓、住宅、商業綜閤體)的典型動力節能改造方案,以及相應的投資效益分析。 這本書無疑是建築工程設計領域專業人士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其專業性和深度毋庸置疑。但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座需要耐心挖掘的知識礦藏。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麵嚮公眾的建築節能科普讀物,能夠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些重要的知識普及給更廣泛的群體。
評分拿到這本《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我本來滿懷期待,想著它能像一本通俗易懂的“百科全書”,為我解答在建築節能設計中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癥。然而,翻開書頁,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嚴謹的“學術論文集”,裏麵充斥著各種規範、標準、計算公式和專業術語,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確實有些吃力。 尤其是關於暖通空調部分,那些復雜的參數和設計流程,讓我感覺自己像是迴到瞭大學課堂,麵對著一堆公式和圖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書中的案例分析雖然給瞭我一些啓發,但似乎也僅僅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地講解每一步的設計邏輯和原理。我希望能有更直觀的圖示,或者更生動的文字說明,來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 此外,書中關於動力部分的內容,也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雖然我知道動力設計在整個建築節能體係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書中對這方麵的闡述,感覺有些過於理論化,缺乏實踐操作的指導。比如,在選擇節能型動力設備時,書中列舉瞭很多選項,但我卻很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判斷哪種設備最適閤。 總體而言,這本書更適閤那些有一定專業基礎的工程師或設計師閱讀。對於我們這些想要瞭解建築節能設計基本知識的普通讀者來說,它顯得有些過於晦澀難懂。我希望未來能有更接地氣、更易於理解的版本,或者配套的在綫課程,來幫助我們這些“門外漢”也能輕鬆入門,學習建築節能的知識。
評分《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專業技術匯編。我一直以來都對建築行業的節能發展充滿好奇,特彆是對於暖通空調(簡稱暖空)以及動力係統在節能建築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更深入的解答。 然而,當我沉浸其中時,我發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和內容深度,更像是為行業內的資深工程師們量身定製的。書中充斥著大量的技術術語、國傢標準代碼、以及詳細的計算流程,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理解起來頗具挑戰性。 在暖通空調方麵,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負荷計算方法、風管和水管的設計規範、以及不同類型製冷劑和熱泵技術的應用。雖然這些內容非常專業和全麵,但缺乏一些通俗易懂的圖例或案例分析,讓我很難將抽象的公式和圖錶與實際的建築項目聯係起來。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不同設備在實際運行中的能耗對比,或者是一些針對不同建築類型(如住宅、辦公樓、商場)的典型暖通空調設計方案。 關於動力部分,書中也提供瞭關於電氣負荷計算、照明節能設計、以及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方麵的指導。然而,這些內容同樣偏嚮於理論推導和規範引用,對於如何實際操作,如何選擇性價比最高的節能動力設備,書中給齣的信息顯得有些籠統。例如,在討論變頻技術時,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不同行業應用場景下的具體案例,以及相應的節能效益分析。 總體而言,這本書無疑是建築行業內的一本重要參考工具書,其內容的嚴謹性和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對於希望通過閱讀來快速掌握建築節能設計基本概念的普通讀者而言,這本書的門檻相對較高。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麵嚮大眾的普及性讀物,能夠用更生動、更直觀的方式,將建築節能的知識傳遞給更廣泛的群體。
評分初次翻閱《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節能專篇(暖空·動力)》,我被其內容的全麵性和專業性所震撼。作為一名對建築節能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通往高效、綠色建築的大門,瞭解暖通空調和動力係統如何在保障舒適度的前提下,實現節能目標。 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嚴謹的“操作手冊”,充斥著各種技術參數、計算公式、設計規範和標準條文。對於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我來說,理解這些內容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暖通空調(暖空)章節,書中對室內空氣質量控製、熱濕負荷計算、風管及水係統設計等都有詳盡的論述。然而,那些復雜的計算公式和專業術語,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解一道道高深的數學題,雖然知道答案的重要性,卻難以領悟其中的推導過程。我渴望能有更多形象化的比喻,或者一些簡化的圖示,來幫助我理解不同係統的工作原理和節能優勢。 尤其是在動力部分,雖然我瞭解到電力係統對建築能耗的影響至關重要,但書中對於電能效率、智能配電、以及可再生能源集成等方麵的介紹,也顯得十分理論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關於實際工程中如何進行動力係統節能改造的案例,比如如何通過優化照明設計、選擇高效能電機等方式來降低能耗,以及具體的投資迴報分析。 這本書無疑是建築工程設計領域不可或缺的專業參考資料,其深度和廣度都非常可觀。然而,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它更像是一座知識的寶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挖掘和消化。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麵嚮公眾的科普讀物,能夠用更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這些重要的建築節能知識普及給更多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